第九章优秀传统相声具有优秀的艺术传统。下面结合相声成长时期的一些情况略述相声艺术的优秀传统。官吏横征暴敛,人民怨声载道。九门提督衙门在鼓楼前帽儿胡同口内。直到1910年,善耆卸去九门提督的职务,禁令才无形中取消,李德钖等相声艺人又逐渐回到北京。通过嬉笑怒骂,抒发了对反动统治的不满。“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不抵抗主义”,汪精卫则扬言“中日开战,三个月中国必亡”,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者。......
2024-06-06
“相声”一词就是由“像生”逐渐演化而来的。提起宋代百戏中与相声的“学”相关的艺术形式,首先要说说“学像生”。“像生”一词古代早已出现,但并不是指表演技艺,而是像真的、像活的的意思。宋代百戏中则有“学像生”、“乔像生”,仍然是模拟的技艺。宋代以来的文献中屡有记载,兹引数端如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记载:
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恃田乐、乔谢神、乔做亲、乔迎酒、乔教学、乔捉蛇、乔焦锤、乔卖药、乔像生、乔教象、习待诏、青果社、乔宅眷、穿心国进奉、波斯国进奉。
这里的“学像生”、“乔像生”当指宋代百戏中的技艺。古代文献中有时提到“像生”,并不是指今日之相声,而是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如“选像生有颜色者三四十人”、“风雨像生货郎旦”等。一是指事物,如“像生鱼灯”、“像生花草”等。宋代百戏中的“学像生”常常与“纽元子”联系在一起。《都城纪胜》“闲人”条载云:“又有专以参随服事为生,旧有百事皆能者,如‘纽元子’学像生、动乐器、杂手艺、唱叫白词、相席打令、传言送语、弄水使拳之类,并是本色。”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闲人”条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闲人本食客人。孟尝君门下,有三千人,皆客矣。姑以今时府第宅舍言之,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子弟者,谓之“馆客”。又有讲古论今、吟诗和曲、围棋抚琴、投壶打马、撇竹写兰,名曰“食客”,此之谓闲人也。更有一等不著业艺,食于人家者,此是无成子弟,能文、知书、写字、善音乐。今则百艺不通,专精陪侍涉富豪子弟郎君,游宴执役,甘为下流,及相伴外方官员财主,到都营干。又有猥下之徒,与妓馆家书写柬帖取送之类。更专以参随服役资生。旧有百业皆通者,如纽元子,学像生、叫声,教虫蚁,动音乐,杂手艺,唱词白话,打令商谜,弄水使拳,乃善能取复供过,传言送语……大抵此辈,若顾之则贪婪不已,不顾之则强颜取奉,必满其意而后已。
“纽元子”社会地位低下,遭受种种恶毒的诬蔑,是可以理解的,但仅从“百业皆通”就可看出,“纽元子”多才多艺,很了不起。“纽元子”不仅会“学像生”,而且还会兼及声音模拟和世态模仿的多种技艺,对后世的相声艺术影响很大。
属于模拟声音的技艺可以“叫果子”为例。“叫果子”是什么样的技艺呢?“叫果子”其实就是“叫声”。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载云:“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成其词也。”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吟叫”条说到了“叫果子”:
嘉祐末,仁宗上仙……四海方遏密,故市井初有叫果子之戏。其本盖自至和、嘉祐之间,叫紫苏丸,洎乐工杜人经十叫子始之。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
“叫果子”就是模拟街头做小买卖的吆喝。所谓“采合宫商”,就是增加音乐性,适当地加以美化,与后世相声的模拟市声如出一辙。如传统相声《改行》中的一段:
甲 还得会吆喝。北京卖菜的吆喝好听,十几样菜一口气吆喝出来:(学叫卖声)“香菜辣蓁椒哇,沟葱嫩芹菜呀,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红萝卜卞萝卜嫩芽的香椿啊,蒜来好韭菜。”
乙 嗬!这一大套。
相声的“学”有所谓“像不像,三分样”,并不是说只三分像就可以了,不必全像,而是虽然不可能全像,但逢关键之处,必须像“学像生”、“叫果子”那样,像真的,像活的。在这方面,从宋代百戏到今天的相声,是一脉相承的。那么,究竟像到什么程度呢?《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载云:“乐未作,集英殿山楼上教坊乐人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学鸟叫唤,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相声中的“学”也是这样。侯宝林表演《改行》,模拟市声,因其逼真、酷似,常常引起热烈的掌声。
属于模仿世态的可以“学乡谈”为例。“学乡谈”就是“纽元子”的“顷在汴京时,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叟,以资笑端”。北宋都城在汴梁,今之开封,模拟的是山东、河北的乡下人,以“怯”取笑。不单纯是声音模拟,兼及情态和习俗。相声艺术一脉相承。传统相声里就有一系列带“怯”字的段子,如《怯剃头》、《怯洗澡》、《怯卖菜》、《怯相面》等,都是在“怯”字上抓哏取笑。而一些经过整理的传统相声,情况大不一样。如《戏剧与方言》的“垫话”:
甲 比如说,哥儿俩,住在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事讲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北京土话,能说得啰里啰唆一大堆。
乙 那怎么说?
甲 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哟嗬!”
乙 “哟嗬”?
甲 啊!先来感叹词。
乙 好嘛。
甲 “哟嗬!那屋‘咣当’一下子,深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怪吓人的!”
乙 嗬!这一大套。
甲 回答得更啰唆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您哪。”
乙 这是比那个啰唆。
甲 这位还关照他哪:“深更半夜的穿上点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 嗬!
甲 “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哪。”
乙 这够多少字啦?
甲 三百多字。要用精练的北京话说这个事,把它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
乙 一句话四个字。
甲 哎。
乙 您说说。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这是谁呀?”
乙 嗯,四个字。
甲 回答也是四个字:“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 嗯!这省事多啦。
甲 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 哪儿的话?
甲 山东话。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 噢,三个字一句?
甲 哎,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山东话)“这是谁?”
乙 嗯,三个字。
甲 回答也是三个字:(学山东话)“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 这更省事啦!
甲 嗯!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 哪儿的话?
甲 上海话,也是四句话。
乙 用多少字?
甲 八个字。
乙 两个字一句。(www.chuimin.cn)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体(事)?”“撒尿。”
乙 嘿!有意思,这真省事。
甲 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 哪儿的话?
甲 河南话。
乙 用几个字?
甲 四个字。
乙 一个字一句?
甲 哎。
乙 怎么说?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 嗬,这也太省事啦!
同样是“学乡谈”,也就是学地方方言,目的还是“以资笑端”,甚至模拟了山东方言,然而,经过整理的传统相声格调就是不一样。它清除了带歧视性的“怯”,而代之以情趣盎然的喜剧性,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还传播了生活知识。
宋、金时期,一些有关百戏的名词常常带有“乔”字,具体含义却不一样。“乔像生”、“乔相扑”、“乔影戏”、“乔打诨”等属于技艺名称;“乔合笙”、“乔捉蛇”等属于曲牌名称;“刘乔”、“周乔”、“沈小乔”、“菜市乔”等则属于艺人名称。
与相声的“学”相关的“乔像生”是从“学像生”发展而来的,就是以“发乔”的方式表演模拟技艺。那么,“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归纳起来,不外三层意思:一是模仿;二是虚拟;三是滑稽。三者之中,滑稽乃是“乔”的核心。李啸仓《合生考》指出:“所谓‘乔’,有装痴装傻的意味,宋人杂剧以付净色发乔,明人汤舜民《赞教坊勾栏》散套中,曾经咏及付净色搬演时的模样,他说:‘付净色,腆兽庞,张怪脸,发乔科,冷诨,土木形骸与世违’,乔合生的滑稽含玩讽,当正是以发乔的姿态来演出的。”相声的“学”可以说是“发乔”的艺术,一方面,以“像生”为基础,学起来必须像真的、活的;另一方面,又常常采取“发乔”的方式抓哏取笑,组织“包袱”。请看传统相声《拉洋片》的“垫话”:
乙 只张口不成!你非得吆喝出两个字来。
甲 好吧!你听着:“买硬面……”
乙 “饽饽!”
甲 “新出屉的……”
乙 “包子!”
甲 “磨……”
乙 “剪子磨刀!”
甲 “还有两挂……”
乙 “大山里红咧!”
甲 “苹果青的……”
乙 “脆瓜甜咧!”
甲 “管打咧……”
乙 “西瓜!”
甲 你还真不错,全猜着了。
乙 什么话呢?
甲 我要吆喝几个你一定猜不着。
乙 没那事。
甲 你不信咱们也试试看。
乙 好,咱们试试,你再吆喝吧。
甲 好,我吆喝:“大小……”
乙 “金鱼来哟!”
甲 “洋灯罩来!”
乙 怎么着拐弯啦?
甲 “蛤蟆骨朵……”
乙 “大眼贼咧!”
甲 “大田螺蛳咧!”
乙 又拐弯啦!
甲 “收拾……”
乙 “桌椅板凳!”
甲 “洋铁壶咧!”
乙 我说你怎么又拐弯啦!
甲 “粥咧……”
乙 “豆汁粥咧、大米粥咧、豆粥咧、江米粥咧、小米粥咧、枣粥咧、八宝粥咧、高粱米粥咧、莲子粥咧、玉米粥咧、杂和面粥咧……”我全说了,看你还往哪儿跑!
甲 “腊八粥咧!”
前面正经八百地学吆喝,像“学像生”那样,必须是像真的、活的,以惟妙惟肖取胜。后面则是“发乔”,以拐弯的方式抓哏取笑。最后,“乙”说了一大串粥的名称,以为再无缺漏,“甲”突然冒出“腊八粥”,抖响“包袱”,属于典型的“发乔”。
有关中国相声史的文章
第九章优秀传统相声具有优秀的艺术传统。下面结合相声成长时期的一些情况略述相声艺术的优秀传统。官吏横征暴敛,人民怨声载道。九门提督衙门在鼓楼前帽儿胡同口内。直到1910年,善耆卸去九门提督的职务,禁令才无形中取消,李德钖等相声艺人又逐渐回到北京。通过嬉笑怒骂,抒发了对反动统治的不满。“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不抵抗主义”,汪精卫则扬言“中日开战,三个月中国必亡”,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者。......
2024-06-06
第一节建国十周年的相声创作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文艺界曾掀起了空前的创作高潮。赵忠、常宝华、钟艺兵创作的相声《昨天》是意蕴深刻、风格独特的优秀之作。甲卖耳挖勺的。马季、轻松创作的《一条街》也属于歌颂型的相声。主题与《昨天》相似,也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建国十年来的成就,但,艺术表现方面却独具特色:1.方式灵活这段相声自指性十分明显,采取的是聊天的方式。甲做小买卖的多了!......
2024-06-06
笑话集《启颜录》据传为侯白所撰,但,其中有的笑话直称侯白,可见是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上述笑话中直接涉及侯白的有十余则。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这些笑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侯白的艺术和为人。从这些笑话中可以看出,侯白属于下层文人。当然,《启颜录》里的大多数笑话还是侯白创作的。......
2024-06-06
第三章“撂地”作艺旧时代,北京杂耍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出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在天桥西边剃头棚、百货摊、小吃摊的南端有片空闲土地,艺人设立了杂耍场,“撂地”卖艺。地头蛇无端寻衅,欺侮艺人更是屡见不鲜。他们“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诙谐地学唱京剧和小曲。他“撂地”作艺,最初只他自己,后又携孙子作陪衬,其孙就是后来在相声界享有盛名的李德钖。......
2024-06-06
不过,相声与抗战宣传的结合使得相声的社会效能和普及面得到了提高和扩大,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进一步向全国普及奠定了基础。朝鲜战争期间,抗美援朝宣传队对相声向全国的普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024-06-06
有人把“俳优”看作是“古代的相声”,只不过是比喻的说法。“俳优”发端于前,相声发展于后,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果说“俳优”蕴涵着某些相声的因素,无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俳优”发端而为传统相声所继承的讽刺传统,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2024-06-06
第一节与相声的“说”相关的艺术形式宋代百戏中与相声的“说”相关的艺术形式有说诨话、说诨经。这里的“说书”还不是说唱艺术。相声的“垫话”与“俗讲”的“押座文”相似。相声的“底”与“俗讲”的“解座文”类似。如果说,“说话”对后世相声的影响主要在于故事性,那么,“说诨话”、“说诨经”对后世相声的影响则着重于喜剧性。这里且以宋代“说诨话”的艺人张山人为例略作说明。......
2024-06-06
梁左也是一个剧作家,像全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就是他的一个经典剧目,现在很难再有新的剧目超越它了。梁左对传统相声可以说相当熟悉,掌握起来游刃有余。梁左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创了相声创作的一个先河,把文学和相声嫁接,用传统的相声手法表现后现代文学的主题。梁左走了很久了,我十分想念他。......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