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发展总是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伦理学体系构成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重视方法的研究。对于伦理学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伦理学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而道德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在历史上发生和演变着的现象。......
2024-06-04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公德
1994年10月,天津市水上公园用万把红伞设计了“大地走红”的艺术造型。这种独特的艺术构想,一时引起了社会轰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展览只进行了两天,部分红伞未能如期送回。这其中的缘由可能很多,或不便抽时间送回,或误解为公园赠送,等等。但此事仍引起了整个天津、整个中国的震惊,广大公众对此结果表示愤慨,并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公德讨论。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或“公共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我国《宪法》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社会公德除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来维持外,还用法律和规章的形式来进行推广,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等目的。如:规定不得损坏公物、不准践踏公共绿地和攀折花木、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写乱画和随意张贴、不准在公共场合抽烟,等等。
梁启超画像。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曾倡导“诗界革命”。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公德就随之而产生,并对社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社会公德是评价人们行为和人们内在思想、内心信念的一种标准,是调整和约束人们言谈举止的一种规则、规范。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他的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公德的评价。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新民论》中说:“所谓公德云者,就其本体而言之,谓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社会公德不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发生作用,甚至冲破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为各族和各国人们所共同遵循。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根据客观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要求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自觉遵守。
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一个方面。一般指一个社会全体公民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又称为公共生活准则。它是在人类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在维护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它为人们所公认,并且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各种行为准则甚至法律来保证实现。它的职能是维持最基本的公共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全民性、公共性、延续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风尚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社会公德产生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二是人际交往的需要,当然人际交往通常也是在公共场所内进行的,因而公共性就成为公德区别于私德或其他道德的主要特征。道德公共性不仅指道德发生场所的公共性、道德交往对象的公共性,而且包含着道德要求的公共性和普遍性。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作为人们公共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规范,有着自身的特点。
1.低层次性。它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最起码、最必需、最简单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的作用是维持人的社会生活最低限度的公共秩序的公共利益,使人性区别于兽性。不论是谁,在一般情况下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秩序,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
2.共同性。在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方面,防疫治病,避免环境污染,盼望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爱惜生命”、“尊重人格”、“遵纪守法”、“勿害人”、“勿偷盗”、“勿淫乱”、“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和观念,都具有共同性。社会公德,作为同一社会中主体居民在公共活动中予以调节相互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各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
3.整体利益性。良好社会公德氛围,有助于每个人的生活,而一旦一个人违反公德要求,受害的将是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违反公德者本人。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你也乱倒垃圾,我也乱倒垃圾,弄得臭气熏天,蚊蝇孳生,闻臭味的是所有的住户,带着细菌、病毒的蚊蝇也不会选择窗户。如果大家都保护环境卫生,受益的是每家每户;如果有一家只顾自己,这家就成了害群之马。(www.chuimin.cn)
4.群众性。社会公德是为社会主体成员所承认、为绝大多数人遵循的道德。只有为主体居民所承认,形成一种内省信念,才能具有社会力量,才能起维持公共生活秩序的作用。社会公德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它的原则和规范、范畴都来自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常识,是实践反复证实了的不可少的“规矩”,为整个的社会全体成员所必需。
5.继承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动态过程,道德也是不断发展的。在新旧社会交替过程中,尽管一些道德被历史抛弃了,但其中一些优秀部分却被保留了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公德,都毫无例外地要吸收和继承前一时代的优秀成分。这就是社会公德的继承性。
6.发展性。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共识,如礼貌待人等。当然,社会公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公共生活领域出现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创造新形式,比如同样是尊老爱幼,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说,古代和今天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新领域,从而产生了网络领域的公德要求。
三、社会公德的主要功能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了建成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了保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除了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正确的经济政策并健全严正的法律保护之外,还必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
社会公德是最起码的道德,是道德建设的底线,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必须弘扬的基本准则,它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社会公德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是最容易识别、最易于操作、最便于监督、最能吸引公众参与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公德建设能很快地改善公民道德形象,是见效最快的道德建设方式。可见,社会公德是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的主要影响者,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全民的公德意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优良的社会道德风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长期贯彻和坚持的重要内容。优良的社会道德风气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调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一个民族的社会公德往往和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分不开,如团结友善既是我国社会公德的规范,又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因此,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发扬,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2.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社会道德风尚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是判断社会风气好坏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社会公德,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所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涉及内容很广,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社会生活中连最基本的公德都不讲,必将导致公共生活秩序的混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人心不稳,社会不稳,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保证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有助于防止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从而促进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
3.良好的社会公德,有利于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接班人。他们自身品性的养成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一种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对他们良好的道德品性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就不可能保证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公德习惯。由此可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风气的优化,还关系到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4.良好的社会公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社会公德要求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行为失范、社会混乱,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老百姓。遵守社会公德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5.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个人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在社会上是不能立足的,哪个群体里欢迎这样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自私自利都嗤之以鼻。在学校里,自私自利的学生在班集体中处境十分尴尬。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社会公德,关系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
总而言之,公共生活的和谐是现代人追求的道德愿望,社会道德公共性需要正是这一道德愿望的集中体现,而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则是这一道德愿望满足或实现的切实保证。没有社会公德、人们不遵守社会公德,就不会有公共生活的和谐与稳定,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有关何谓伦理学的文章
第六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发展总是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伦理学体系构成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重视方法的研究。对于伦理学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伦理学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而道德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在历史上发生和演变着的现象。......
2024-06-04
总之,了解社会公德的原则,是强化公德意识的重要前提。社会公德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不迁怒就是对他人的自我克制,不因自己个人的不愉快而责怪他人,这是社会公德中的“和”的态度。......
2024-06-04
第七节怎样学好伦理学要想学好伦理学,首先,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其次,要学好伦理学,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规则,如观察法、归纳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等。总之,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学好伦理学。......
2024-06-04
我们有必要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大力加强伦理道德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出,伦理学是全面地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因此,伦理学不能只研究道德现象的某一个方面,更不能孤立地去研究道德现象,而必须全面地研究道德现象,必须从道德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中去研究道德现象。因此伦理学的对象主要是道德。......
2024-06-04
第一节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一、应用伦理学的含义、形成与发展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范应用于现实或未来重大社会问题而形成的伦理学理论形式。伦理学的这一本质特点,就是应用伦理学得以产生的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应用伦理学也一直是在一般道德思考中存在的。这被视为应用伦理学中的生命伦理学的最早表现形式。此后,应用伦理学,尤其是它的各分支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
2024-06-05
道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既体现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也体现整体的行为规范。政治比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而道德则往往通过政治的折射反映经济关系。......
2024-06-04
第一节什么是人生观有人说:“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有人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下大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说法都与人们的人生观有密切关系。后被刘邦击败,围于垓下,自杀。文天祥被派出使议和。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这是东王杨秀清颁发的战场军法令旗。......
2024-06-04
第五节伦理学的价值和意义相传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具体来说,伦理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孟母三迁已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伦理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就是研究至善的科学。可见善恶是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
2024-06-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