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何谓伦理学:道德修养中的关键

何谓伦理学:道德修养中的关键

【摘要】:第五节什么是道德修养民间谚语说:“马美在奔跑,人美在德高。”道德是文明净土上清香扑鼻的芳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国历来比较重视道德修养。由于重视道德修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一心为国的道德高尚的名人。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

第五节 什么是道德修养

民间谚语说:“马美在奔跑,人美在德高。”“桂花香飘千里,德高受人尊敬。”意大利有一句格言:“不朽的名誉独存于美德之中。”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缺陷。”道德是文明净土上清香扑鼻的芳草。法国雨果说:“道德是文明净土上开放的真理之花。”

img124但丁画像。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其创作的《神曲》流传于今,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国历来比较重视道德修养。早在西周时期,周公把殷商灭亡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殷王只图淫逸享乐,不顾上天旨意;二是暴虐百姓,不事敬德。鉴于此,周公谆谆告诫周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要周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蕴涵着德治思想的开始。孔子继承周公思想,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主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人生三必修,立德、立功、立言”。宋代朱熹继承了孔子“德刑并举、以德为重”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仁得天下,不仁则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可见,古今中外人们都重视道德修养。由于重视道德修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一心为国的道德高尚的名人

故事之一,苏武牧羊的故事。

img126明·苏武牧羊。

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且靼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变节求荣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

故事之二,杨震慎独的故事。

杨震,是后汉章帝、和帝和安帝时人。他少年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他“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是当时的大儒学家。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任教二十多年。州郡里多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只在家里教书。后来,有一天,有只冠雀(鹳雀)含了三条鱼,飞到他的讲坛上。他的学生说:“老师,蛇一样的鱼,听说是象征卿大夫的衣服颜色的,三条的数目,是表示三公的职位,老师自此以后,要高升发达哩!”杨震听了,毫不动心,依然是教书学习。直到五十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做官,四迁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

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举出来的孝廉。当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便在深夜里,偷偷地拿了十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受,并责备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你为孝廉;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廉的官员。这是为什么?可是王密却说:“三更半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

“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很严肃地说:“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的呢?”王密听了,便非常羞惭地谢罪走了。

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做到太尉的高官,除了他应得的薪饷之外,丝毫都归入公家。他常常教他的子孙们疏食,来节省家用。出门的时候,也教他们步行,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国公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整治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做遗产,不是很丰厚了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

img128宋仁宗画像。宋仁宗(1010-063),即赵祯。北宋皇帝。范仲淹曾协助宋仁宗进行改革,但在反对派攻击下,不久即被废黜。而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悔。

故事之三,范仲淹的故事。

北宋的范仲淹是历代儒宦中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心忧天下的又一典型。史称,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一生最重要的政绩是他协助宋仁宗进行的改革。他建议从整顿吏治入手,改革政治、经济和军事,并具体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措施,仁宗“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宋史·范仲淹传》),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新政”。由于改革触动了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守旧派的群起而攻,甚至诬陷范仲淹结党营私,危害朝政,致使范仲淹被迫离京外任,但他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至死不悔。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警世名言,早已成为其后有建树的从政者立身行事的座右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故事之四,许衡的故事。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时,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只是坐在树下歇凉。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解渴要紧。许衡摆手道: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

故事之五,王尔烈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故事。

王尔烈,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人。有一天,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恰逢嘉庆皇帝登基即位。皇上召见他时问道:“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嘉庆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朕是知道的。朕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去上几年,光景就会不错了。”(www.chuimin.cn)

三年后,嘉庆皇帝又召见他问:“老爱卿,这回可度余念了吧?”言外之意,认为王尔烈刚从钱堆里回来,下辈子不会缺钱花了。王尔烈笑着答道:“臣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嘉庆说:“不会吧,你再查查看。”王尔烈这才回手一掏,从套袖里掏出三个铜钱来,只见一个个磨得溜光,原来是铸钱时用的钱模子。嘉庆见王尔烈如此清廉,十分感动地说:“卿真可谓老实王了。”

从这五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故事的主人翁的道德修养水平是多么高,也正是这样,他们才能青史留名,被万众敬仰。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

一、道德修养的定义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思想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锻炼。其内容主要包括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活动和经过长期锻炼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

二、道德修养的目标

道德修养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理想。无产阶级崇高的道德理想,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是以实践为基础,在努力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道德修养要与具体的、终生的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四、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习。不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知识,还要向道德榜样认真谦虚地学习。

第二,兼听内省。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三,积善成德。我国战国哲学家荀况曾说:“积土成山,风土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有高尚的品德。平时不检点,不积善,只幻想有朝一日碰上一个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一举成为英雄人物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四,“防微杜渐”、“身体力行”、“践履德行”。在道德修养领域中善恶之别,泾渭分明。善虽小,仍然不失其为善;恶虽小,也终究是恶。所以人们对自己任何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言行,都务必注意克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三国时代的刘备在他的遗嘱里叮嘱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指的就是这种防微杜渐的修养方法。在错误中,人们最易疏于防范的便是“小恶”。小恶虽小,但任其发展,就会泛滥成灾,此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第五,慎独。就是要求人们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可能而且又不会被他人发觉的情况下,仍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不去做任何坏事。慎独是古代儒家学者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标准。《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于隐,莫显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在康熙告诫其子孙的《庭训格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对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于今天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指出:一个有着良好修养的共产党员,“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无私心……即使他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刘少奇同志提到的慎独不仅仅是一种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而将其升华到了党员干部的从政素质之上。“慎独”既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img130荀子画像。荀子(约前313-前238),名荀况,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注释】

[1]悲观主义亦称“厌世主义”。一般泛指对社会、人生、事业、前途悲观失望的消极观点和态度。在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怀疑论、斯多葛学派。在19世纪下半叶的唯意志主义哲学中得到充分发挥,叔本华认为人生为欲望所支配,这是一种痛苦,人生是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