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何谓伦理学:探索人生观的意义

何谓伦理学:探索人生观的意义

【摘要】:第一节什么是人生观有人说:“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有人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下大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说法都与人们的人生观有密切关系。后被刘邦击败,围于垓下,自杀。文天祥被派出使议和。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这是东王杨秀清颁发的战场军法令旗。

第一节 什么是人生观

有人说:“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有人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下大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说法都与人们的人生观有密切关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自己的人生观。

故事之一,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楚霸王项羽乌江兵败时所作的《垓下歌》。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形成了两大政治集团。他们为了争夺农民起义胜利的果实,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大战70次,小战40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12次。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在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一带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大战。开始楚军比较强大,由于在政治和战略上不断发生错误,后来逐渐丧失主动,双方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img105项羽画像。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击败,围于垓下,自杀。

公元前202年10月,双方在成皋一带相持,但形势变得对汉方越来越有利,“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刘邦提出愿与项羽停战议和,项羽表示同意,双方以鸿沟(位于河南中部的一条古运河道)为界,鸿沟以西为汉地,鸿沟以东为楚地。订约以后,项羽撤兵东归,而刘邦军却乘机东进,并调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将项羽军包围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南)。

夜幕降临时,从四面八方的汉营中传来用楚音唱的歌声,这不禁引起了项羽的疑虑与不安:难道汉军已占领了所有的楚地,自己多年奋斗的业绩就这样付诸东流了?他面对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乌骓战马,和相爱的虞姬悲壮地吟唱: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决定组织突围。在连续的破围战中,他依然勇猛作战,给汉军以不小的杀伤,但个人的奋战改变不了历史赋予他走向失败的命运。公元前202年,已经退到长江北岸乌江的项羽大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后拔刀自刎,年仅31岁。

故事之二,文天祥的故事。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8岁在殿试中,他作的“御试策”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皇帝钦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img107文天祥画像。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img108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文天祥被派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逃脱。由于元军施反间计,使他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后抵温州。这时,朝廷已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这年秋天,元军又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的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后在元军的猛烈进攻下,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统治者囚禁折磨文天祥达三年之久,他却宁死不屈,甚至连他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和降元的弟弟来狱中劝降都被严词拒绝。后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向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在狱中,文天祥曾作《正气歌》,以抒“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磋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img109鬼火,春院img110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故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img112太平天国军法令旗。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攻克永安后,设官封王,相继建立各项制度。洪秀全诏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建制的规模。这是东王杨秀清颁发的战场军法令旗。

故事之三,英王陈玉成的故事。众所周知,陈玉成(1837-1862)是太平天国著名的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1853年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1856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与守将约定内外夹攻,遂大败清军,解镇江围,并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

石达开出走后,陈玉成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和李秀成等同主军政。1858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1859年,晋封英王。1860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时湘军四路东下,安庆被围,他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庆。1860年秋,太平军兵分两路,合取湖北,迫敌回救。他率大军趋北路,于次年二月进抵湖北黄州(今黄冈),因受英国侵略者的阻挠和南路李秀成误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受严责革职。

1862年春,陈玉成派部将陈得才等率师去陕西等地招兵,庐州守军兵单并危急。4月,率部突围,走寿州(今安徽寿县)。1862年5月,清军进攻庐州,陈玉成转移到寿州(今安徽寿县),被混进太平军的歹徒苗沛霖出卖,被捕送清营。胜保劝他投降,陈玉成坚贞不屈,凛然斥责说:“尔本吾败将,何向吾作态”,“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在这三则故事中,项羽、文天祥和陈玉成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这正是他们英雄主义人生观的体现。那么,什么是人生观呢?

一、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指人的生存和生活,或人的一生。人生涉及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人生意义、人生哲学等。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生态度。即怎样做人和做一个怎样的人。第三,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人生目的是核心,它决定其他两方面,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

人生观的形成条件: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人们对人生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二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境遇,影响了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三是个人文化素养、认识水平,也影响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四是在阶级社会,受自己所处阶级的阶级道德的制约和影响。在阶级社会,人生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www.chuimin.cn)

(二)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基本内容包括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核心。即人们常说的宇宙观。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给人生观以一般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人生观则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体现,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有区别。世界观研究的对象是宇宙中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观则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对人生道路上的矛盾持何种态度?它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生的指导原则。可见,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社会作用三方面是不同的,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能以世界观代替人生观。

(三)人生观与人生哲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有的人一生辉煌壮丽,有的人则痛苦黯淡,甚至还有的人毁灭了自己的人生。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就是有无正确的人生作指导。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并且上升为人生哲学,才能从高深处观察人生、指导人生。人生观是人生哲学的研究对象,人生哲学是人生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人生哲学就是关于人生观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人生的真谛。

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生哲学的基础;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人生目的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人生态度决定着怎样对待人生;人生道路是实现人生目的和理想的途径;人生需要和人生理想是人生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人生道德协调人生旅途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人生评价以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尺度。另外,还包括诸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爱憎观、公私观、苦乐观和生死观等各种人生哲学范畴。

人生哲学具有阶级性、社会历史性和实践性三大特点。

(四)人生观在人生中的意义

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人生观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性质和水平。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积极向上,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创造巨大的人生价值。此外人生观对于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

(五)人生观的类型

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如存在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悲观主义人生观、实用主义人生观、利己主义人生观、无产阶级人生观等。

1.存在主义人生观

存在主义把与自然和社会分离的、孤立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视为唯一真实的存在,把这种个人存在当做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在存在主义看来,个人自由必然要排斥他人自由,一个人只有无视一切他人时,才是完全自由的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出路就是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鼓吹要以个人奋斗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img114萨特巴黎的街头。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选择、决定自己的本质,人对自己的一切具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人生观的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人不外是人们设计的蓝图。人实现自己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因此,他,就只是他的行动的总体;他就是他,就只是他的生活。”在萨特看来,人可以仅仅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本质;人对自己的一切具有绝对的自由。存在主义人生观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在精神生活上不可克服的危机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心理。

2.实用主义人生观

实用主义人生观就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其世界观基础和哲学基础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把“有用”作为衡量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无意义和价值的标准,认为人生的目的只是实现和满足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的活动带来实效,人生就是投机和冒险。在这种人生观的支配下,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争权夺利便成为终生行为的主要标志,主张“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3.悲观主义[1]人生观

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聃,主张回复到氏族社会那种“少私寡欲”的状态中去,提倡“无我”。战国时期的庄周,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用悲观厌世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认为人生有限,天地无穷,病疾忧患死者时有,不如摆脱“四时之事”、“人间之劳”而脱离人世。

在欧洲,19世纪中期出现了颇有影响的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他认为,人生充满苦难和不平,只有否定求生的意志,抛弃一切人世浮华,求助于纯粹的“反省”,归于寂灭(涅槃)。在他看来,追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毫无根据的。人生的一切只是生命意志的偶然表现。

4.享乐主义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生存和生活看成是本能和肉体需要的满足,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把个人赢得优厚的物质享受看成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乐。

我国的《列子·杨朱篇》提出了纵欲主义,认为满足耳、目、口、鼻、体、意的欲求,一得快乐,是人的本性,认为“美厚乐,为声色尔”,“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在欧洲,不少资产阶级思想家鼓吹享乐主义。资产阶级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极力歌颂世俗的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发财致富和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代表着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要求,公开宣扬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快乐。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家,更是大肆鼓吹利己主义的享乐哲学,把追求个人享乐说成是每个人的至上目的。

5.利己主义人生观

利己主义人生观是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的一种人生观,是剥削阶级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反封建专制制度和禁欲主义斗争中提出来的一种道德学说和人生哲学。利己主义人生观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作为道德的标准,认为有利于个人的就是道德的,因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私欲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利己主义人生观是私有制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变化发展出各种形式,如绝对平均的利己主义、集团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合理利己主义者一方面宣扬自私、自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是人的自然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人的行为受社会制约出发,要求对自私的本性给予限制,主张把个人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6.无产阶级人生观

无产阶级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观,其含义主要有三点。第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二,尊重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第三,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在人生价值中,主张人生目的与贡献相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认为要坚持贡献与索取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