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伦理学与道德、宗教的相互关系

伦理学与道德、宗教的相互关系

【摘要】: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节 道德宗教的关系

一、道德与宗教的区别

第一,宗教是一种虚幻的超人间的力量,而道德则是真实的人间力量。作为人对外部世界在观念形态上的把握,宗教是一种虚幻的、梦魇般的幻觉,而道德则是通过实践的方式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的把握。

第二,虽然道德与宗教都依靠信仰的力量发生作用,但宗教的信仰是非理性的,它表现为对现实的失望之后而转为对宗教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寄托。故而“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道德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信念。这个信念当然也是一种信仰,但却是在对道德的存在、发展规律所体现的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凭借认知和理性所作的自觉的从而也是自由的选择。

第三,宗教与道德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宗教着眼于未来,但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所谓来世;道德则追求的是现实世界,它引导人们怎样在尘世的现实生活中过得有价值。

第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宗教必然会因其产生根源的消失而灭亡,而道德则会随人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并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为全民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必将消失,从而宗教存在的基础和根源也就被彻底地挖掘掉了,宗教也就不复存在。而道德则不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将更加广泛,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的总和,将进一步发展为全人类的道德。(www.chuimin.cn)

二、道德与宗教的联系

道德与宗教有着十分奇特的联系。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现实世界中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道德是调整人们的行为以适应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规范。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这个基础,宗教和道德就都失去其存在的客观根据。道德伦理比宗教更接近于社会的物质经济基础。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调整彼此的活动与行为,道德规范便由此而产生。宗教为道德增加了神圣性和超越性,宗教戒律作为一种超自然的、神乎其神的制裁力量,往往比道德规范本身更具威慑力和普适性。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反映,人的道德行为也就受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当人的道德行为符合于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需要时,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否则就会受到谴责。

第二,宗教与道德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宗教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来强化道德的社会影响力。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宗教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用神和天命的安排来神化现在的统治秩序及人与人的阶级关系,用来世的天堂使被统治阶级安于现实的苦难。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的利益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宗教对道德的影响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即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圣化和成为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道德的宗教外衣。

img34法国雕塑·在橄榄树园中祈祷的基督(18世纪)。道德与宗教也存在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宗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仰,而道德则是一种科学的理性信仰。

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