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怎样学好伦理学要想学好伦理学,首先,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其次,要学好伦理学,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规则,如观察法、归纳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等。总之,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学好伦理学。......
2024-06-04
第一节 什么是伦理学
众所周知,孔子、亚里士多德是古今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而且他们也是著名的伦理学家。在中国,孔子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伦理学家,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论语》;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被人们称为伦理学之父,他曾经系统地研究、讲授过伦理学,他死后,其作品由他的学生欧德米亚和儿子尼哥马克整理、编辑成《欧德米亚伦理学》和《尼哥马克伦理学》两本著作。那么,到底什么是伦理学呢?
关于这个问题,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小说中也提出过。比如著名小说《群魔》、《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都是直接围绕着道德--“不可杀人”展开的。《群魔》主要涉及集体行为的道德问题,一个“忙碌不堪的革命者”,一个信奉进步、抱有自己理想的行动小组,制造了谋杀、纵火、骚乱等一系列恶性事件。最后,还残忍地杀死了一个自己原先的战友、一个信念改变了不愿再听从他的命令的人。这篇小说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是否可以为理想和事业而采取任何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
《罪与罚》描写的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拉思科里涅珂夫,杀死了一个女高利贷者及其妹妹,最后自首的故事,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极少数特别优秀的人是否有权利做某些社会道德禁止的事情?如果他们日后取得事业成功的话,凭借自己随后所做的许许多多的好事,能否抵消以前所犯的罪行?这是涉及个人行为的道德问题。
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他的《群魔》、《罪与罚》等作品都是围绕道德问题展开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主要涉及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果上帝死了,人是否什么事都可以做?全书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弑父案件而展开:老卡拉马佐夫的长子米卡出于激情和鄙视扬言要杀死他,他的次子伊凡则非常苦恼,成天琢磨弑父合法化的问题;他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则在其影响下真的把老卡拉马佐夫杀死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米卡被描写得活灵活现,在书中的对话中就提出了“什么是伦理学”的问题。
他被作为杀父的嫌疑犯被拘捕,在开审的前一天,他对阿辽沙说:
“……头脑并没有丢失,而是在头脑里装着的东西遗失了。……”
“你说的是什么,米卡?”
“思想,思想,就是说这个!伦理学。你知道伦理学是什么?”
“伦理学么?”阿辽沙惊异地说。
“是的,那是不是一种科学?”
“是的,有这样一门科学……不过……说实话,我没法对你解释清楚那是什么科学。”
一、什么是伦理
在西方,伦理(ethics)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的“ethos”,其意义与拉丁语“mores”差不多,表示风俗、习惯的意思。在我国,公元前6世纪的《周易》、《尚书》已出现单用的伦、理。“伦”指人们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把人们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纲五伦”,其中的“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五伦”的主体是亲属关系,所以人们常说享受亲情的快乐是“天伦之乐”,而破坏这种关系的行为则被人谴责为“乱伦”。“理”指条理和道理,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伦理”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的《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伦,犹类也;理,犹分也。”这里的伦理,就明确有了分类条理的意思,是说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秩序,合乎一定的条理规则。《说文解字》解释说:“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在这里,伦即人伦,也就是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道理、原则。贾谊的《新书》说“以礼义伦理,教训人民”,就已具有今天我们所说的伦理一词的含义了。
二、什么是伦理学(www.chuimin.cn)
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是一门科学。它是对伦理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道德这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说明的科学。它对伦理的本质、起源、特点等,对道德的本质、起源、结构、功能等,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其中的规律性。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存在;道德作为调节伦理的重要力量,则代表了一种理想,即把伦理调节到理想的、最佳的状态,使人们具有理想的道德品质,使社会具有理想的道德风尚,属于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学从总体上、从辩证联系中,对伦理、道德进行研究。
简单地说,伦理学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以它是人文学科的重要一支。
三、什么是道德
既然伦理学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一支,可见伦理学与道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德呢?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有六个特点:(1)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等条件的不同,道德标准也就不同。恩格斯对所谓“永恒道德”曾作了辛辣的批判。包括“切勿偷盗”这样的道德训条都不是永恒的。(2)阶级性或集团性。在阶级社会里,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但其他的阶级或集团往往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3)规范性。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所包含的和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其解决方式,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指导规范人们以什么行为标准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4)渗透性。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都需要道德来调节。从纵向来看,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道德持续存在,它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它比政治法律规范存在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并同时也向政治、法律规范中渗透。(5)稳定性。道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在漫长岁月里,形成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风尚,而且往往又与人们的信念、情感、民族的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某种道德一旦形成便会长期存在。(6)自律性。道德只是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而不是强行规定“必须怎样”,“不准怎样”,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通过劝诫、说服、示范方式起作用,不是靠国家力量来维持。
在中国古代,最初“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德”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但是还没有“心”这个符号,“德”与“得”相通,指获得奴隶和货币即财富的意思。“有德”被奴隶主贵族视为一种荣耀,后来逐渐具有某种道德的含义;“道”指道路、道理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规则。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把“道”看做天地人间万事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把“道”看做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朝闻道,夕死可矣”。到战国后期,“道德”才成为一词。《荀子·劝学》说“故学至于礼而后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道德”既指“礼”,即宗法等级行为规范和关系的总称,又指人们道德的最高精神境界。在以后的发展中,“道德”还指人们的善恶评价、道德品质、行为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等。
在西方,“道德”(moral)一词原意为风俗、习俗、性格,后来也引申为人们的善恶评价、道德品质、行为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等。
从以上叙述可以总结出,道德实际上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依靠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既然伦理学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那么,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四、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夏姬画像。夏姬是春秋时陈国的一个大夫的遗孀。数千年来,因其“人尽可夫”的举止被后人诟病,并成为悖逆伦理道德的代表。
伦理和道德常常连用,它们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在英汉词典中,ethics和morality都可译为伦理或道德。说某事违背伦理和不讲道德的含义是相同的。日常所说的“伦理”侧重在一个“理”字,含有应然之意。而伦理学家讲伦理与道德的区别,是从实然上讲的,即从实际存在的伦理关系上讲的。就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而言,它们有如下区别:(1)伦理关系是客观的、本来即有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的、客观存在的特殊关系,诸如“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等。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最本质的客体,是提出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依据,是道德所要加以调节的对象。它不以主体意志和主观观念为转移,是一种社会存在;而道德关系则是人们在伦理关系基础上依据对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的认识而自觉建构起来的,是人们对伦理关系认识的结果,属于上层建筑。(2)伦理关系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而道德关系则具有多样性和变动性。特定的伦理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上,保持它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性质,而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如中国古代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这“五伦”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伦理,维系了千年而保持不变。而道德则相对活跃。(3)伦理关系是现实的,道德关系则具有很高的理想性。道德固然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但它对现实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它是从理想的角度来反映现实,并且要求促进现实不断发生积极的变化,朝着理想的方向发生变化。
总之,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伦理关系是构成道德关系的前提;道德关系表现并调控着伦理关系。道德关系健康,体现伦理关系和谐;道德关系反常,则说明伦理关系混乱。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它比较多的具有思辨的意义,因为伦理主要是针对人性人伦问题进行逻辑上的探讨与概括。道德一方面可以说是伦理规则的具体诠释;另一方面,道德也仅仅是伦理的一部分,更为确切地说,是伦理具体化的操作体系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两者相比,伦理是根本,道德是枝干。简言之,道德主要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伦理则规定了道德的选择和操作方式,它给予道德一般的人性基础及基本人伦秩序的前提假设。
虽然伦理与道德有这些区别,但是,一般说来,两者在大多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同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伦理学家都直接把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有关何谓伦理学的文章
第七节怎样学好伦理学要想学好伦理学,首先,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其次,要学好伦理学,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规则,如观察法、归纳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等。总之,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够学好伦理学。......
2024-06-04
道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既体现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也体现整体的行为规范。政治比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而道德则往往通过政治的折射反映经济关系。......
2024-06-04
第六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发展总是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伦理学体系构成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重视方法的研究。对于伦理学的研究来说,我们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伦理学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而道德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在历史上发生和演变着的现象。......
2024-06-04
我们有必要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教训,大力加强伦理道德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出,伦理学是全面地研究道德现象的科学。因此,伦理学不能只研究道德现象的某一个方面,更不能孤立地去研究道德现象,而必须全面地研究道德现象,必须从道德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中去研究道德现象。因此伦理学的对象主要是道德。......
2024-06-04
近世所谓伦理之根本概念者有三:曰善,曰德,曰义务是也。惟吾国儒家之说,则善论、德论、义务论莫不皆备。兹先述德论,次及义务论。前章已论孔子一贯之道,存于外者为礼,存于内者为仁。孟子称仁义尤数,且并举仁、义、礼、智为四端。今当考孔子之义务论。孔子夙主五伦,然其渊源实肇自孔子以前。至孔子时,国家伦理始著。《大戴礼·哀公问于孔子》篇尝言夫妇、父子、君臣之义务。......
2023-11-21
第五节什么是道德修养民间谚语说:“马美在奔跑,人美在德高。”道德是文明净土上清香扑鼻的芳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国历来比较重视道德修养。由于重视道德修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一心为国的道德高尚的名人。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
2024-06-04
第一节什么是人生观有人说:“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有人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下大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说法都与人们的人生观有密切关系。后被刘邦击败,围于垓下,自杀。文天祥被派出使议和。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这是东王杨秀清颁发的战场军法令旗。......
2024-06-04
第一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在阶级社会,道德与法律二者是共同存在的,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道德发生作用的范围比法律要更为广泛。道德和法律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
2024-06-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