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钦茂迁都及其意义大钦茂是渤海国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大钦茂第一次迁都发生在其即位之初,亦即唐朝天宝中期,把都城从“旧国”迁至显州。渤海自高王大祚荣起,经武王大武艺,直至文王大钦茂迁都之前,渤海国均以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为都城。当时大钦茂迁都于此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大钦茂此次迁都的深层考虑是,摆脱武官集团的阻挠,发展农业生产,推行文治。三次迁都是大钦茂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
2024-06-03
附录一 渤海大事记
公元698年(武后圣历元年高王大祚荣元年),高王大祚荣始称震国王,建立渤海政权。
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高王十六年),唐王朝遣使册封大祚荣,从此专称渤海。渤海朝唐,请求“就市交易,入寺礼拜”。
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高王二十二年武王仁安元年),高王大祚荣卒,唐王朝遣使册封武王大武艺袭位。
公元720年(唐开元八年仁安二年),唐王朝册封王嫡男大都利行为桂娄郡王。
公元726年(唐开元十四年仁安八年),唐于黑水靺鞨置黑水都督府,置长史。大武艺遣大门艺任雅领兵击黑水靺鞨。不久遣大壹夏代门艺。门艺投奔唐王朝。
公元730年(唐开元十八年仁安十二年),遣王弟大郎雅朝唐,遣智蒙朝唐献马。遣乌那利达朝唐献海豹皮、貂鼠皮、玛瑙杯及马。九月遣使朝唐。
公元732年(唐开元二十年仁安十四年),渤海遣张文休攻打唐登州,杀刺史韦俊。
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仁安十五年),大武艺遣刺客刺大门艺,未果。遣大诚庆朝唐,大门艺上表悔过。突厥遣使渤海,约攻奚、契丹,大武艺不许。
公元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仁安十九年文王大兴元年),大武艺卒,大钦茂继位。
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大兴二年),唐王朝遣使册封大钦茂袭位,渤海遣使朝唐,请写汉书、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唐礼,玄宗许之。
公元745年(唐天宝四年大兴九年),迁都中京显德府。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大兴十九年),渤海为躲避“安史之乱”,迁都上京龙泉府,唐王朝加封大钦茂特进、太子詹事,又进为太子宾客。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大兴二十一年),唐遣张元涧入渤海,征兵马四万平定安禄山叛乱。
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大兴二十二年),日本遣小野田守出使渤海。秋渤海遣杨承庆出使日本。
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大兴二十六年),唐敕使韩朝彩奉旨诏以渤海为国,进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
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大兴三十年),唐王朝加封大钦茂司空加太尉。
公元767年(唐大历二年大兴三十一年),渤海五次遣使朝唐,并贡献方物。
公元773年(唐大历八年大兴三十七年),渤海两次遣使朝唐。六月渤海遣乌须弗出使日本。十二月发生渤海王子大英俊私下制作皇帝礼服事件。
公元785年(唐贞元元年文王宝历十二年),迁都东京龙原府。
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宝历二十年成王中兴元年),大钦茂卒,大元义立,被国人杀死,大华玙立。
公元794年(唐贞元十年中兴二年康王正历元年),渤海还都上京龙泉府。成王大华玙卒,康王大嵩璘立。
公元795年(唐贞元十一年正历二年),唐遣使册封大嵩璘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渤海遣使出使日本,遣密阿古朝唐。
公元798年(唐贞元十四年正历五年),唐遣使加封大嵩璘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渤海国王。日本遣使出使渤海。十二月渤海遣使出使日本。
公元805年(唐贞元二十一年正历十二年),唐册封大嵩璘为金紫光禄大夫。七月,又授大嵩璘检校司徒。(www.chuimin.cn)
公元806年(唐元和元年正历十三年),渤海遣使朝唐,十月,唐加封大嵩璘检校太尉。
公元809年(唐元和四年正历十六年定王永德元年),大嵩璘卒,唐王朝遣使册封王子大元瑜继位。
公元812年(唐元和七年永德四年僖王朱雀元年),定王大元瑜卒,僖王大言义立。
公元814年(唐元和九年朱雀三年),渤海遣高礼进等三十七人朝唐,献金银佛像。遣王孝廉、高景秀出使日本。十一月、十二月分别遣使朝唐。
公元817年(唐元和十二年朱雀六年),僖王大言义卒,简王大明忠立。
公元818年(唐元和十三年宣王建兴元年),二月简王大明忠卒。二月、三月分别遣使朝唐,唐王朝遣使册封简王从父大仁秀为王。
公元820年(唐元和十五年建兴三年),渤海遣使朝唐。唐加授大仁秀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
公元822年(唐长庆二年建兴五年),渤海遣使朝唐。渤海使团在日本组织马球队,与日方进行表演赛。
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建兴六年),渤海遣大多英、大定顺朝唐。遣高贞泰等101人出使日本。
公元830年(唐太和四年建兴十三年),宣王大仁秀卒,十二月遣使唐朝告哀。大彝震立。
公元831年(唐太和五年咸和元年),唐王朝册封大彝震为王。十二月渤海遣使朝唐。
公元841年(唐会昌元年咸和十一年),渤海遣使朝唐,贡献玛瑙柜、紫瓷盆。渤海遣贺福延等105人出使日本。
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咸和二十七年),大彝震卒,弟大虔晃立。
公元858年(唐大中十二年大虔晃元年),二月唐王朝遣使册封大虔晃为王。
公元860年(唐咸通元年大虔晃三年),渤海遣李居正出使日本,吊祭日本文德天皇之丧,并传梵文本《尊胜咒》给日本。
公元871年(唐咸通十二年大虔晃十四年),大虔晃卒,大玄锡立。
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大玄锡二十二年),大玄锡卒,渤海遣使赴唐告哀,大玮瑎立。
公元894年(唐乾宁元年大玄锡二十三年),唐王朝遣使册封大玮瑎。
公元906年(唐天祐三年大玮瑎十二年),渤海遣国相乌炤度朝唐,其子乌光赞同入唐应宾贡试进士及第。大玮瑎卒,大諲譔立。
公元907年(唐天祐四年大諲譔元年),渤海国遣王子大昭顺朝后梁,并贡献方物。
公元908年(后梁开平二年大諲譔二年),渤海遣殿中少令崔礼光朝后梁。遣文籍院少监裴璆出使日本。
公元921年(后梁末帝龙德元年大諲譔十五年),渤海达姑部攻新罗北部,兵败。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大諲譔十八年),五月攻契丹辽州,杀刺史张秀实,并掠其民。七月,契丹耶律阿保机攻渤海。
公元926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大諲譔二十年),正月辽攻陷渤海扶余府,进而围上京,大諲譔投降,渤海亡。
有关渤海历史知识的文章
11﹒大钦茂迁都及其意义大钦茂是渤海国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大钦茂第一次迁都发生在其即位之初,亦即唐朝天宝中期,把都城从“旧国”迁至显州。渤海自高王大祚荣起,经武王大武艺,直至文王大钦茂迁都之前,渤海国均以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为都城。当时大钦茂迁都于此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大钦茂此次迁都的深层考虑是,摆脱武官集团的阻挠,发展农业生产,推行文治。三次迁都是大钦茂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
2024-06-03
41﹒其他渤海城址简介根据文献记载得知,渤海共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由此可见,渤海在东北地区应该建设了不少城市。通过近些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基本可以确定属于渤海城址的遗址有百余处,其中既有平原城,又有山城。渤海城址的建筑规律为从小到大,从简到繁。......
2024-06-03
39﹒渤海都城遗址简介渤海政权在其存在的二百二十九年当中,都城四迁四治。其中与都城址相关的建筑遗迹包括城山子山城、敖东城、永胜遗址。之后随着渤海经济的发展,人口也日益增多,敖东城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各项发展的要求,所以新的居民据点出现了,比如永胜遗址。以上都说明此时期渤海都城还带有强烈的原始性。因此对于渤海初期都城的探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说城山子山城、敖东城和永胜遗址都是渤海初期都城的组成部分。......
2024-06-03
43﹒境外渤海遗迹遗物简介1﹒克拉斯基诺古城:克拉斯基诺古城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在哈桑地区克拉斯基诺村东南二三公里的楚卡诺夫卡河(岩杵河)河口,靠近波谢特湾内湾埃克斯佩季齐亚湾,属于谷地城址。4﹒“渤海使”木简:1986年出土于奈良平城宫东南、被确认为长屋王官邸附近的一条水沟内。他们是使团的主要成员,是渤海政权的政治代表。同时也为渤海与日本的交往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2024-06-03
35﹒渤海国与日本的关系渤海国与日本隔海相望。直到渤海灭亡,渤海国正式派遣聘日使节前后共计34次;日本回聘的使团先后也有13次之多。渤海国使者通过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把本国产品输出日本,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渤海国实际上起到了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转站的作用。858年,渤海大使乌孝慎将《长庆宣明历》传入日本,引起日方的重视。......
2024-06-03
4﹒渤海国的建立与巩固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声威大震,一些从营州亡散的各族反抗军将士纷纷投靠大祚荣,从而使之势力大增,大祚荣继续率军东撤,最后终于回到靺鞨故地。首先,它意味着渤海国得到了大唐王朝的认可,从而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其政权更加巩固。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的地位愈加巩固。......
2024-06-03
40﹒渤海墓葬遗迹简介渤海的墓葬遗迹分布范围非常广,遗物也很丰富,比较重要的墓葬有贞孝公主墓、贞惠公主墓以及新发现的孝懿皇后墓和顺穆皇后墓等,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遗物,其中不乏珍品,有的墓葬还带有精美的壁画,这些都为我们了解渤海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渤海墓葬即分布在这两个山坳里,西面称Ⅰ区,有墓葬三十余座;东面称Ⅱ区,有墓葬五十余座。......
2024-06-03
33﹒渤海国的文学与艺术渤海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语言具有多元性。特殊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她的文学、艺术必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渤海建国后,汉字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成为官方的唯一文字,而且为民间所广泛应用。但迄今保存下来的渤海文学作品只有用汉字形成的作品。诗歌在渤海文学中,诗歌占有最重要地位。......
2024-06-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