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渤海国的邻国关系与民族交往

渤海国的邻国关系与民族交往

【摘要】:37﹒渤海国与其他邻国及民族的关系渤海与突厥突厥,中国古代民族。渤海国与后突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从属方面。这是渤海国脱离后突厥控制的前奏。渤海国建立后,历史上靺鞨与契丹人关系密切,特别是在营州一带的长期共处,更密切了双方的关系。为保卫西部地区安全,渤海国在扶余府一代驻兵防卫,与契丹之间逐渐形成对抗的态势。随着渤海国同唐朝间的和解与关系正常化,渤海与室韦的紧张状态逐渐有所缓和。

37﹒渤海国与其他邻国及民族的关系

渤海与突厥

突厥,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零、铁勒。突厥是铁勒诸部中的一支,5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546年,突厥合并铁勒诸部,势力逐渐强盛。552年,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隋唐时期,突厥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630年、659年,东、西突厥先后统一于唐。680年,南迁的东突厥北返复国,建立后突厥汗国,745年亡于回纥。突厥各部大多附于回纥,一部分西迁中亚,另一部分南下附唐。

渤海政权初建之时,正值后突厥政权复兴之际。当时,大祚荣刚刚背离周朝,因此做出了“遣使通于突厥”的决策。这样做就意味着它必须接受突厥人的控制。后突厥派驻“吐屯”于渤海国,就地履行监控和催收贡赋的职责。

渤海国与后突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从属方面。不过,这种关系仅仅维系了15年(698—713)。707年,在组建反突厥联合战线上,唐朝得到大祚荣的支持。这是渤海国脱离后突厥控制的前奏。这种离心势头发展的结果是,大祚荣于713年接受了唐朝的册封。

此后,渤海国在处理与唐朝、突厥关系方面,公然站在唐朝一边。735年,为与唐朝争夺“两番”,后突厥派使者到渤海国,要求渤海协助合攻“两番”。大武艺扣留了来使,且向唐朝通报了有关情况并准备把所扣留的突厥来使解送唐朝。直到后突厥灭亡,双方再无任何交往。

渤海与契丹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最早记载契丹族的历史文献始于389年,柔然部败于鲜卑拓跋氏后,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统治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907年,契丹建立政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渤海国建立后,历史上靺鞨与契丹人关系密切,特别是在营州一带的长期共处,更密切了双方的关系。此刻双方又同是突厥的属部,所以双方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关系不错。后来,双方都附属于唐朝,相互间的关系依旧。到文王时期,由于渤海国与唐朝关系逐步理顺,而唐朝与契丹的关系却时好时坏,故渤海与契丹人的关系开始淡化。安史之乱爆发后,契丹与室韦、奚人都卷入其中,独有渤海置身事外。随着渤海社会经济的发展,渤海国与契丹的差距日益拉大。为保卫西部地区安全,渤海国在扶余府一代驻兵防卫,与契丹之间逐渐形成对抗的态势。在双方的长期对抗中,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并未完全中断。契丹后来在军事上采取攻势灭亡了渤海国并在其地建立东丹国。

渤海与室韦、回纥

室韦,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北魏时期始见于记载。室韦源于东胡,与契丹同类;在南为契丹,在北号室韦。居地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后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5部,各不相属,风俗习惯稍异,均为突厥所役属。南室韦渐分为25五部,北室韦分为9部。唐代,室韦多达20余部。其中居今额尔古纳河一带的“蒙兀室韦”,据说是蒙古部祖先。室韦与唐朝关系密切。10世纪,契丹建立政权过程中,部分室韦并入契丹。

大祚荣在位时期,渤海和室韦都曾依附于后突厥政权,在大祚荣接受唐朝“招慰”的同时,室韦也曾“朝献”于唐,并“请助讨突厥”。到武王时期,渤海国的扩张引起“东北诸夷畏臣之”,其中就包括室韦。从此,双方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大武艺敌视于唐朝的同时,室韦反倒与唐朝关系密切起来。特别是在渤海国与唐朝发生冲突后,室韦协助唐朝反对渤海。随着渤海国同唐朝间的和解与关系正常化,渤海与室韦的紧张状态逐渐有所缓和。双方间有经济文化交流,因为高丽灭亡后,室韦对金、铁的需求只能依靠渤海的供应。由此,双方在语言和习俗方面产生了某些共同之处,史称室韦人的“语言,靺鞨也”即为明证。到9世纪初,大仁秀“北略诸部”之际,矛头似也指向了南室韦诸部。(www.chuimin.cn)

回纥,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其前身敕勒是最早在公元前3世纪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北魏时期,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所统治。隋朝时期称韦纥。大业元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

回纥曾世“臣于突厥”而使后者得以“资其财力雄北荒”。630年,曾协助唐灭亡了东突厥汗国,745年又灭亡了后突厥政权。763年,又协助唐平定了安史之乱。这些都使渤海人对其刮目相看。加之,回纥人善于经商,因此与乐于商贩的渤海人发生经贸关系。考古资料提供了有关证据。在南乌苏里斯克发现了阴刻着突厥字母的石板,就是回纥人到此经商时留下的物证。

渤海与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有历史渊源关系。黑水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北面,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下游两岸一带。黑水靺鞨居住的地区距中原内地遥远,与当时东北地区比较先进的高句丽政权亦悬隔不相连,且关系始终不睦,所以,它受到中原内地及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较小,社会发展比粟末和白山两部慢得多。唐玄宗时期,在此大部落设立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

高句丽灭亡后,黑水靺鞨成为靺鞨诸部唯一保持“完疆”和独立的强大部落联盟。渤海建国后,由于同是“靺鞨”并且都向突厥人要求其派驻“吐屯”,所以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大武艺时期,渤海国的扩张和矛头北指,双方间的关系迅速逆转并形成对峙。为对抗和牵制渤海人的北进,黑水靺鞨主动向唐朝靠拢,紧接着唐朝先后在其地建置了黑水军和黑水州都督府,并派驻了“长史”。由此引发渤海派兵进攻黑水靺鞨。随着渤唐和解,渤海同黑水靺鞨的关系似乎也趋于缓和。

文王即位后不久,渤海国就已开始对南黑水靺鞨的拂涅、铁利、虞娄、越喜等诸部进行招抚和兼并。这些部落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较低,各自独立,互不统属。针对这种情况,渤海国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羁縻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以其原来的自然部落建立羁縻府州,较大的部落为府,较小的为州,并派流官担任这些羁縻府州的都督、刺使。但也给各部落原来的上层人物以“首领”的名分和相当的特权。

上述诸部居住在渤海国的边陲地带,当渤海国力强大时,就臣属于渤海,成为渤海国的羁縻州府,并有可能逐渐变成一般的州府;但当渤海国力衰弱时,它们又会脱离渤海,独自发展。它们入唐朝贡的情形就说明了这一点。据统计,从714年到925年,铁利、黑水、拂涅、越喜、虞娄等部共朝唐67次。但来朝的时间很无规律。先是时而独自朝唐,时而和渤海一起朝唐,在好多年不朝唐后,又再次独自朝唐。独自朝唐说明还没有被渤海控制。和渤海一起朝唐及不朝唐,是处在渤海国的控制之下。

黑水靺鞨的命运,与那些夹在其与渤海国中间,终于遭到吞并的靺鞨诸部不同。而且,更重要的是,黑水靺鞨还拥有出海口。黑水靺鞨的活动中心也在继续向北作战略撤退,移向黑龙江出海口附近,并与海外的萨哈林地区、鄂霍茨克文化的人群集团发生着联系、交流,以保证本部的生存、繁衍,并伺机卷土重来。

8世纪中期以后,黑水靺鞨可能一度“役属”于渤海国。9世纪初期以后,曾经见诸史籍的一些靺鞨部被渤海国吞并,其民成为渤海国的编户;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不详,不排除仍然对渤海国存在着臣属关系的可能,但被渤海国吞并成为其编户的可能性不大。9世纪末期以后,渤海国盛极而衰,对编入其领内和停留在称臣朝贡关系上的靺鞨诸部的政治控制力下降。黑水靺鞨诸部反对渤海的斗争也并未停息过,终于在10世纪初完全摆脱了渤海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