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渤海国的建立与巩固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声威大震,一些从营州亡散的各族反抗军将士纷纷投靠大祚荣,从而使之势力大增,大祚荣继续率军东撤,最后终于回到靺鞨故地。首先,它意味着渤海国得到了大唐王朝的认可,从而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其政权更加巩固。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的地位愈加巩固。......
2024-06-03
36﹒渤海国与新罗的关系
总体来看,在渤海国与新罗关系史中,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渤罗双方不仅彼此敌对,而且都试图寻找盟友以期合力消灭对方。新罗曾依靠唐朝的支持从两翼包围渤海国并对其施压;渤海国曾有联合日本进攻新罗的计划。渤罗长期对峙,使双方间的和平交往和贸易往来受到很大限制。在渤海国与新罗之间的通衢大道上有39个驿站,而这一切是需要双方有贸易和积极的外交接触作为前提的。
大祚荣时期,渤海国与新罗对峙的局面已露端倪。靺鞨国建立后,大祚荣曾向新罗表示友好,并一度处于劣势地位。这是由于渤罗实力差距使然。7世纪,唐朝出兵灭百济、高句丽,为新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新罗却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仅占领了百济故地,同时不断侵蚀原高句丽领域,即唐安东都护府领地。而当时唐朝的西部出了问题,无暇更多东顾。渤海建国伊始,国小势弱,在强邻中很难得到生存和发展。渤海对新罗的劣势地位一直延续到707年接受唐朝的“招慰”为止。到大祚荣在位末期,双方边境开始吃紧。
大武艺继位后,渤海与新罗国的关系又迅速恶化。721年,新罗在北境修筑长城。唐朝与新罗在防范大武艺方面找到共同语言,新罗加紧向唐朝靠拢的进程。实际上,新罗是借助唐朝的势力发展起来的,它吸取高句丽、百济对唐朝采取强硬政策而失败的教训,对唐朝采取了纳贡和接受册封的政策,积极与唐朝亲和。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703—893年,新罗以朝贡、谢恩等形式向唐朝派出使节89次。新罗加紧向唐朝靠拢,又反过来迫使大武艺结交日本以牵制新罗。731年夏,发生日本兵船进攻新罗事件。此事更推动了新罗向唐朝靠拢。732年,当渤海与唐朝发生冲突时,新罗立即发兵助唐并受到唐朝嘉奖。渤罗关系跌入谷底。
大钦茂一改其父的政策,在即位后遣使朝唐,请写各种典籍制度。拷贝唐廷的典章制度从此开始。而对于日本,大钦茂在统治前期继续推行“亲仁结援”的政策,以换取日本的军事、政治支持,达到利用日本钳制新罗的目的。渤罗之间的紧张形势相对缓和。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已无力对新罗进行庇护,渤海国趁机与日本策划对新罗采取共同行动。渤日双方使节频频往返,并在762年制订了联合进攻新罗的计划。迫使新罗加强军备以应对危机。只是由于日本出现内乱致使联合进攻计划流产,新罗才逃过此劫。不过,双方对峙的局面依旧。
安史之乱的平定接近尾声时,唐朝设立了押新罗、渤海两蕃使。这不仅是由于以唐朝为核心的东亚政治格局需要恢复,也是由于平卢、淄青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然。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之职设立之后,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790年以来的一段时间里,渤海国与新罗都在考虑改善同对方的关系问题。一时之间,双方的关系有所缓和。790年,新罗派使者出访渤海进行和平交涉。由于791年、793年,新罗、渤海相继出现统治集团内部争斗,和平交涉中辍。812年,新罗又派使者出访渤海。(www.chuimin.cn)
为时不久,由于大仁秀的“南定新罗、北略诸部”,渤海与新罗和平共处的局面遭到破坏。826年,新罗王下令沿今大同江一线修筑一条长达150公里的长城。这是专为防备渤海的进攻而修建的。南定新罗的结果,事实上形成了渤海强而新罗弱的局面。随着新罗内部动乱的逐步升级,这种实力差距逐步拉大。也正是在此期间,渤海与新罗之间爆发了两次争长事件:一次是渤海向唐朝“请许渤海居新罗之上”,另一次是“宾贡科及第”上的争长。
9世纪末的唐朝与新罗都处于动乱不安的时局,而渤海国却在鼎盛阶段。渤海也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才向唐朝进言“请许渤海居新罗之上”。这就是渤海国与新罗“争长”中的一个事件。它比另一个渤罗“争长”事件——宾贡科及第上的“争长”更严重。
872年,渤海乌昭度宾贡试及第,位在新罗人李同之上。这引起新罗朝野的震动。新罗王亲自出面干预,令崔致远代拟《新罗王与唐江西高大夫湘状》,状文云:“靖恭崔侍郎,放宾贡两人,以渤海乌昭度为首。”在崔致远《与礼部裴尚书攒状》中又再次提及此事:“至故靖恭崔侍郎主贡之年,宾荐及第者两人,以渤海乌昭度为上。”新罗人视渤海乌昭度宾贡试及第、位在新罗人李同之上为国家奇耻大辱。对宾贡试及第的先后次序,渤海人同样十分重视,也加入了“争长”斗争。宾贡试及弟次序上的“争长”,不仅是名次问题,其中还内含着新罗、渤海两国的关系及其与唐朝关系亲疏的问题。
897年,渤海国派遣王子大封裔借朝唐之机进表要求唐皇准许渤海使臣居于新罗使臣之上,以提高渤海国的地位。在崔致远代新罗王草拟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的奏文中记载了这次“争长”事件。文中说:“乾宁四年七月,渤海贺正王子大封裔进状请许渤海居新罗之上。伏奉敕旨:国名先后,昔不引强弱而称;朝制等威,今岂以盛衰而改。宜仍旧贯,准此。”渤海人要求更改朝制,变更国名先后,渤海应居于新罗之上。对这次“争长”,唐昭宗否决了渤海人的要求。新罗人为此感谢唐的英明决策。
此次“争长”,其性质和严重性,远超过宾贡及第的“争长”,这是国家对国家的“争长”。渤海人就是在新罗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而渤海国力强盛的形势之下,提出请许渤海居新罗之上的。这是对新罗的蔑视和挑衅。两种“争长”,虽然事件的性质不同,但本质则是一个,即从文化上的高低较量,进而到国家地位的较量,揭示出渤海人的强烈自信与自尊。
9世纪、10世纪之交,东北亚地区局势的发展决定了渤海国与新罗间的对抗不能继续:双方都已深陷内部斗争的漩涡而无暇他顾,契丹迅速崛起和扩张,唐朝已经灭亡。渤海国在向取代唐朝的后梁、奚人求援的同时,也在万般无奈的条件下,打算与昔日宿敌新罗结盟。最后的结果是,新罗口惠而实不至,在渤海国临近生死关头,竟然出兵配合契丹进攻渤海。
总之,渤海与新罗的关系一直处于对峙状态,都希图消灭对方,虽然有时双方为了各自利益,关系能稍有缓和,但只是暂时的。最后,新罗还是寻求盟友,在渤海危难之时,反戈一击。
有关渤海历史知识的文章
4﹒渤海国的建立与巩固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声威大震,一些从营州亡散的各族反抗军将士纷纷投靠大祚荣,从而使之势力大增,大祚荣继续率军东撤,最后终于回到靺鞨故地。首先,它意味着渤海国得到了大唐王朝的认可,从而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其政权更加巩固。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的地位愈加巩固。......
2024-06-03
35﹒渤海国与日本的关系渤海国与日本隔海相望。直到渤海灭亡,渤海国正式派遣聘日使节前后共计34次;日本回聘的使团先后也有13次之多。渤海国使者通过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把本国产品输出日本,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渤海国实际上起到了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转站的作用。858年,渤海大使乌孝慎将《长庆宣明历》传入日本,引起日方的重视。......
2024-06-03
33﹒渤海国的文学与艺术渤海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语言具有多元性。特殊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她的文学、艺术必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渤海建国后,汉字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成为官方的唯一文字,而且为民间所广泛应用。但迄今保存下来的渤海文学作品只有用汉字形成的作品。诗歌在渤海文学中,诗歌占有最重要地位。......
2024-06-03
6﹒渤海国的王系渤海国从公元698年建国到公元926年被契丹所吞并,经历了从开国之君高王大祚荣到末王大諲譔十五世王,由于史料记载的并不是很详尽,且考古方面的发现也很有限,所以暂按十五世王记。他创建了渤海国。719年,他因病故去时,渤海国将他谥为“高王”。为日后的渤海国发展奠定了疆域、人口和兵力的基础。......
2024-06-03
25﹒渤海国的中央行政体制渤海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国体未立,国事未定。到了大彝震时期,渤海国建立起了庞大复杂的中央行政体制。此外唐朝也曾直接向渤海国派遣长史行使监督权力。长史位居国王、王室成员之下,而居百官之上,成为唐朝管辖渤海的具体措施。渤海的中央行政机构模仿唐制设置了三省、六部、一台、八寺、一院、一监、一局,以这些行政机构统管国家大事。......
2024-06-03
24﹒渤海国的等级制度渤海国不仅在行政、军事等领域里模仿隋唐建制,而且在建制的同时也仿照隋唐推行了一整套从上至下、等级分明的品阶勋爵制度。散官进阶是根据官员的资历,职官进阶则是由国王按其政绩和才能任命的,渤海国的官员的进阶程序大抵等同于唐制。由此可见渤海国的章服制度大体上是模仿唐朝而定的。渤海的封爵制度应基本等同于唐朝,也是由于史料和考古资料所限,不得窥其全貌。......
2024-06-03
37﹒渤海国与其他邻国及民族的关系渤海与突厥突厥,中国古代民族。渤海国与后突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从属方面。这是渤海国脱离后突厥控制的前奏。渤海国建立后,历史上靺鞨与契丹人关系密切,特别是在营州一带的长期共处,更密切了双方的关系。为保卫西部地区安全,渤海国在扶余府一代驻兵防卫,与契丹之间逐渐形成对抗的态势。随着渤海国同唐朝间的和解与关系正常化,渤海与室韦的紧张状态逐渐有所缓和。......
2024-06-03
31﹒渤海国的科学与技术渤海国是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的科技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渤海得知此信,很快便将其引进、试用,体会其科学性。这使他们对日本海、渤海海域的了解和认知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先人。他们已由近海航行上升到远海航行的新高度。建筑技术渤海人的建筑技术无论是城池建设、宫殿建筑、桥梁设计等方面,无不超越自己的先人,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当时的顶级技术所在。......
2024-06-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