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渤海国的建立与巩固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声威大震,一些从营州亡散的各族反抗军将士纷纷投靠大祚荣,从而使之势力大增,大祚荣继续率军东撤,最后终于回到靺鞨故地。首先,它意味着渤海国得到了大唐王朝的认可,从而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其政权更加巩固。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的地位愈加巩固。......
2024-06-03
31﹒渤海国的科学与技术
渤海国是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它位于东北亚之腹,背依唐朝,邻接朝鲜半岛,隔海眺望日本。是当时唐朝文化东传朝鲜半岛、日本的中转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来自多方文化的影响,使其智慧、勤劳的人民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渤海的科技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鉴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做简要概述。
天文历法鉴于农业生产和航海等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渤海人已经认识到气象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使这方面的工作能真正开展起来并更具科学性,渤海在引进唐朝天文、历法的同时,加快了吸收步伐。他们学以致用,将天文知识大量应用于实践。据载,在渤海聘日使团成员中,特设掌握天文知识的“天文生”,为海上航行提供必要的气象预报。唐在秘书省设太史,掌天象记录和历法编制。渤海为仿唐秘书省,也设有文籍院,当有掌天文历法的太史。其下设有主管天文气象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作业队伍,其职能是:观测天文,稽定历数;把各种天气之变记录下来,送专门机构保存。年终汇总,封送史馆,作为资料。渤海国的观测仪器和天文之书均从唐朝购置,其原因是唐朝在天文领域的水平是当时最高的。渤海国这种接收先进技术的理念和积极的做法,无疑使其天文观测、历算研究的水平远远高于契丹、室韦、突厥、回纥。
众所周知,农业乃“靠天吃饭”的行业,“天有不测风云”,不知天文、历法,农业便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渤海重视天文历法,使其农业受益颇大。渤海总体说来应属农耕社会,农业在渤海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虽然从民间基础讲,渤海以前的夫余、高句丽给渤海留下了相当雄厚的农业根底,但如果没有先进的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的大力支持,便不可能插上腾飞的翅膀。渤海著名水稻品种“卢城之稻”的产生与渤海人掌握、驾驭天文、历法不无关系。据当时日本史书记载:“(渤海)土地极寒,不宜水田”。可渤海人不仅种稻成功,还使水稻种植区域达到北纬45°的牡丹江流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渤海人已消化、吸收了从唐朝引进的天文、历法知识。为东北地区文明程度的提高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公元822年,唐朝改用《宣明历》,它与唐朝以前颁行的《太衍历》和《五纪历经》相比,更加简单明了、科学进步。渤海得知此信,很快便将其引进、试用,体会其科学性。公元859年,渤海乌孝慎去日本,把《宣明历》转赠,受到欢迎。日方历时三年试用,效果很好,于是决定启用。从此该历在日沿用了800余年。由此不难看出,渤海起到了大陆文化东传中转站的作用。
航海技术渤海人为了拓展视野、广交外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地出海远航。这使他们对日本海、渤海海域的了解和认知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先人。特别是他们以天文知识和经济基础做后盾;以先进的造船技术为翅膀,更使其航海事业发展迅速。他们已由近海航行上升到远海航行的新高度。(www.chuimin.cn)
渤海人在开辟去日本航路伊始,对日本海上的气候变化和海流规律非常生疏,去日使节往往在时间上采取春去秋返。由于与海上自然规律不合,频频遭遇风暴,死于海难者累累。当时的日本诗人在诗中悲叹道:“大海途艰涉,孤舟未得回”。但海上的艰难并没有阻止渤海人征服自然的决心和步伐,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探索和航海实践,渤海人终于掌握了日本海季风出没和寒、暖二流的变化规律。所谓寒流是指靠近俄领海岸产生的自北而南(即向日本方向)海流;而暖流则指日本西海岸之洋内产生的自南而北(即向中国方向)海流。这样,渤海从8世纪末起,在冬季由波谢特湾(俄罗斯境内地名,时为渤海国之地)出发,上借冬季北风、西北风之推力,下借寒流之涌动,一路顺风、顺水,抵达日本。返航时,则夏季出发,借南风、东南风之推力和暖流,在渤海龙原府登陆。渤海人这一海上新航线的开辟,不仅缩短了航期,还使海上航行安全系数大大增加。此后,日本遣唐使和从日返唐使节们纷纷取道“北线”,即从日本至渤海,然后从陆路去唐朝长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渤海在我国航海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造船技术随着渤海人航海技术的发展,渤海造船业亦迎来了春天。渤海造船技术在航海需要的刺激下,突飞猛进。以海船为例,渤海人可以造出大小不一、种类不同的船舶;船身坚固,可抗海上风浪;代表了当时的造船水平。据记载,海船大者,可载客百余人和大量货物;船上航海应用设备齐全,不仅舵、桅、楫、帆、锚、缆绳等齐备,而且客、货舱及淡水储舱想来也应有必要的隔断和区别。史载说,仅驾驶人员和水手就达28人之多,可见船体之大。这些为海上远航安全提供了保障。
医药随着渤海与中原各领域的广泛交往,中原的医术、医书、药物等不断传入渤海,使渤海人对医药知识的认识比前人更加深刻。通过努力,渤海人相继培养出不少自己的专业医师和药剂师。据载,渤海人在炼药方面也有一定水平。渤海利用本地区的得天独厚优势,大量采集人参、麝香等珍贵药材,通过炼制,使其变得易于保存。这些药材一方面自用;另一方面作为贡物献于唐廷,或作为珍贵药材出口日本。有专家认为,渤海当时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自制的中成药和中草药治疗疾病。
选种育种园艺在长期观察、总结动植物生态的基础上,渤海人对种植各种作物、驯养各种家畜家禽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经反复实验,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仅见于记载者有“卢城之稻”、“率宾之马”、“丸都之李”、“鄚颉之豕”、“乐游之梨”、“扶余之鹿”、“太白山之菟”等等。
建筑技术渤海人的建筑技术无论是城池建设、宫殿建筑、桥梁设计等方面,无不超越自己的先人,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当时的顶级技术所在。在城池建设方面,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模仿、沿用阶段。其城池多为山城,显然模仿、沿用了高句丽风格。这也不奇怪,高句丽的遗民融入渤海,必然将其城池建设的技术风格带来。自从大钦茂迁都以后,渤海城池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城池规模开始增大,布局日趋统一,呈现出典型的中原风格。以渤海上京城为例,其南北长约720至730米;东西宽约620至630米,呈长方形,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洛阳城制。渤海城池建设第三阶段标志物为大仁秀、大彝震以后的上京城。它一改城池建设第二阶段风格,都城整体形制和内部格局全面模仿唐都长安城。简直是唐朝长安城在东北的再现,只不过是缩小了些。它有宽阔平直的街道,整齐划一的里坊,城池周长达15公里,为当时东北亚地区一大著名都城。
有关渤海历史知识的文章
4﹒渤海国的建立与巩固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声威大震,一些从营州亡散的各族反抗军将士纷纷投靠大祚荣,从而使之势力大增,大祚荣继续率军东撤,最后终于回到靺鞨故地。首先,它意味着渤海国得到了大唐王朝的认可,从而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其政权更加巩固。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的地位愈加巩固。......
2024-06-03
33﹒渤海国的文学与艺术渤海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语言具有多元性。特殊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她的文学、艺术必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渤海建国后,汉字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成为官方的唯一文字,而且为民间所广泛应用。但迄今保存下来的渤海文学作品只有用汉字形成的作品。诗歌在渤海文学中,诗歌占有最重要地位。......
2024-06-03
25﹒渤海国的中央行政体制渤海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国体未立,国事未定。到了大彝震时期,渤海国建立起了庞大复杂的中央行政体制。此外唐朝也曾直接向渤海国派遣长史行使监督权力。长史位居国王、王室成员之下,而居百官之上,成为唐朝管辖渤海的具体措施。渤海的中央行政机构模仿唐制设置了三省、六部、一台、八寺、一院、一监、一局,以这些行政机构统管国家大事。......
2024-06-03
36﹒渤海国与新罗的关系总体来看,在渤海国与新罗关系史中,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大祚荣时期,渤海国与新罗对峙的局面已露端倪。大武艺继位后,渤海与新罗国的关系又迅速恶化。渤日双方使节频频往返,并在762年制订了联合进攻新罗的计划。在790年以来的一段时间里,渤海国与新罗都在考虑改善同对方的关系问题。渤海人要求更改朝制,变更国名先后,渤海应居于新罗之上。......
2024-06-03
6﹒渤海国的王系渤海国从公元698年建国到公元926年被契丹所吞并,经历了从开国之君高王大祚荣到末王大諲譔十五世王,由于史料记载的并不是很详尽,且考古方面的发现也很有限,所以暂按十五世王记。他创建了渤海国。719年,他因病故去时,渤海国将他谥为“高王”。为日后的渤海国发展奠定了疆域、人口和兵力的基础。......
2024-06-03
24﹒渤海国的等级制度渤海国不仅在行政、军事等领域里模仿隋唐建制,而且在建制的同时也仿照隋唐推行了一整套从上至下、等级分明的品阶勋爵制度。散官进阶是根据官员的资历,职官进阶则是由国王按其政绩和才能任命的,渤海国的官员的进阶程序大抵等同于唐制。由此可见渤海国的章服制度大体上是模仿唐朝而定的。渤海的封爵制度应基本等同于唐朝,也是由于史料和考古资料所限,不得窥其全貌。......
2024-06-03
23﹒渤海国的社会性质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生产力和生活关系等诸因素决定的。其中前四部分曾长期居住于中原与高句丽,受到文明社会的熏陶,加之他们在渤海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其思想文化必然对渤海国的社会性质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渤海国从建国初至大武艺时期,为奴隶制社会。使渤海的奴隶制社会得以确立和发展。劳动者渤海有编户十余万,是渤海王国赋税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024-06-03
41﹒其他渤海城址简介根据文献记载得知,渤海共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由此可见,渤海在东北地区应该建设了不少城市。通过近些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基本可以确定属于渤海城址的遗址有百余处,其中既有平原城,又有山城。渤海城址的建筑规律为从小到大,从简到繁。......
2024-06-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