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渤海国经济发展及其特色

渤海国经济发展及其特色

【摘要】:29﹒渤海国的经济渤海国的繁荣昌盛与经济发展不可分。渤海国的进取和开放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渤海国经济发展是上述两个条件有机结合的结果。尽管渤海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尽平衡,但其统治中心地区的经济则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卢城之稻”是渤海国农作物中的精品。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为渤海国农业的多种经营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陶瓷业是渤海国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29﹒渤海国的经济

渤海国的繁荣昌盛与经济发展不可分。而其经济发展又有赖于两大条件。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来说,是拜地利之赐。渤海国方五千里,地形复杂。面积辽阔而又肥沃的平原沃野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广袤的山林丘陵和低地、平原,则适宜于狩猎、采集与畜牧业的开发;江河纵横及漫长的海岸线,不仅富于鱼盐之利,也便于同海内外各地间的交通。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渤海国社会经济呈现出农业、手工业、狩猎业多种类型共存的复合型经济状况。渤海国西部和南部主要是农业区,东部腹心地带是农业和渔猎畜牧相结合的地区,北部居民主要是从事渔猎和畜牧。从人文方面看,渤海国政治、社会长期较为统一、稳定,又积极向唐朝学习,输入先进的中原文化技术,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往。渤海国的进取和开放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渤海国经济发展是上述两个条件有机结合的结果。尽管渤海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尽平衡,但其统治中心地区的经济则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农业

靺鞨早就有农业生产。建国后,农业已经发展成为渤海整个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畜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考古资料证明,渤海时期已经大量制造和使用各种铁制生产工具。如1963年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内,出土了渤海人使用的铁铧,这表明渤海国跨入发达的犁耕阶段。此外,各地的渤海遗址中还发现了铁镰、铁铲、铁锸和铁锹等其他铁制农具。渤海国西部大部分为高句丽的故地,高句丽早在3世纪,已经广泛使用牛耕,渤海当时主要也是以牛耕地。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畜耕的推广,为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农田的深耕细作提供了可能。

渤海国使用唐朝先进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822年,唐朝编撰了《长庆宣明历》。其在渤海国的使用,对正确指导农时起了很大作用。

渤海国农作物品种多样,因各地区土壤、地势、气候等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在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的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平原地区,种植以粟、稻、豆为主的农作物。气候较为寒冷的地区种植以大麦小麦为主的麦、粟、豆、穄等旱田作物。其中就有著名的“卢城之稻”、“栅城之豉”。“卢城之稻”是渤海国农作物中的精品。卢城即中京显德府管辖的庐州。渤海人把水稻的种植推广到牡丹江、图们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史上的创举,为整个东北地区的水稻栽培做出了重大贡献。水稻的大面积栽培又表明,渤海人已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及修建起一定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渤海国东京龙原府是著名的产豆区,“栅城之豉”享誉中原。栅城是东京龙原府的别称,在今吉林省珲春八连城。豉是豆类酿造品。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为渤海国农业的多种经营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渤海国园艺业较发达。见于记载的有“丸都(集安)之李”、“乐游之梨”,在当时都享有盛名。在俄罗斯滨海地区斯拉维扬区的夹皮沟河谷,渤海农民还栽培了杏、樱桃山楂、梨、亚麻和山葱。此外,渤海人还已种植了葵。

渤海国还出产各种名贵药材,如人参、麝香、牛黄、白蜜、附子等。这些药材不仅国内使用,还供出口,有的甚至作为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贡品。

2﹒手工业

渤海国的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涌现出一系列新兴的行业,主要有纺织陶瓷、矿冶、造船等部门。这些部门的生产中心,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图们江流域,其规模、水平、产量颇为可观,许多产品可与唐朝相媲美。

(1)矿冶。文献和考古发掘证明,渤海国已经掌握了金、银、铜、铁的加工技术,其中尤为先进的是冶铁。铁制品在生产、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得到广泛的使用。渤海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器有铧、铲、镰、刀、凿、刨、矛、剑、盔、甲片、锅、盆、盘、香炉、钉、剪、锁、门饰、风铃、户枢等。渤海由于产铁量大,工艺精致,使渤海能修筑大量城池,发展了生产,增强了军事力量。中京显德府的“铁州”就是以产铁而得名,是铁的重要产地。而铁州辖属的位城,更是有名的产铁区,不论是冶铁的技术,还是产量、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有“位城之铁”之誉。

渤海国铜冶业发达。宁安上京遗址、敦化六顶山、东宁大城子等地出土了大量铜器,表明了当时冶铜技术已经比较进步。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种铜镜,如双龙铜镜、海兽葡萄镜,表面光洁、形状各异、制作精细,铜还被用于佛事方面,仅上京龙泉府遗址,就出土了1 000多个佛像

渤海国冶金、冶银业有一定的发展。考古发掘出土的金银物有金杯、金带、金饰件、金钏、金耳珰、鎏金器物、银钗、银舍利函等。

(2)纺织。由于渤海国地处寒冷地带,只能生产麻、柞蚕。纺织业的原料主要是麻和柞蚕丝,纺织业也主要分为麻织和丝织两个部门。

麻布是当时人们主要的衣料。根据渤海国灭亡后契丹人令其遗民岁贡粗、细布共十五万匹的情况知,当时的麻布产量很大。渤海国麻织工艺与产品也均较前代进步得多,产品已有了“粗布”、“细布”及更为高级的“六十综布”之分。中京显德府的显州,是渤海麻织业的主要地区,其生产的麻布颇有名气,被称为“显州之布”。“细布”是献给朝廷的贡品,其生产由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纺织经验的专业织匠制造。

丝织业中,南京南海府沃州所产的“沃州之绵”、上京龙泉府龙州所产的“龙州之紬”颇负盛名。渤海的丝织工艺还影响着边远地区的丝织业,出现了“鱼牙绸”和“朝霞绸”等高级丝织品。

(3)陶瓷。陶瓷业是渤海国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在继承前人的陶瓷制造工艺的基础上,渤海又吸收了唐朝陶瓷制作的先进技术,轮制陶已基本取代了手制陶。其重大成就是釉陶的普遍应用和渤海三彩的成功,其次是瓷器的出现。牡丹江流域是渤海陶瓷业的中心。(www.chuimin.cn)

陶瓷器从造型上分成靺鞨、高句丽、唐朝三大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风格的陶器逐渐成为主流。渤海陶瓷生产可分成早晚两期。敦化六顶山、敖东城等地出土的陶器,代表了前期的工艺水平,多为手制,经过慢轮修正。出土的陶器有盂、碟、钵、长腹罐、长颈瓶等。其中的重唇长腹罐是渤海早期的典型器物,分布在黑龙江中游、松花江和牡丹江的广大地区。

上京遗址、和龙北大地墓葬出土的陶器,代表中后期的工艺水平。这一时期渤海由于向中原学习,已经烧造釉陶和三色陶器,是渤海陶器烧造工艺的巨大进步。

在上京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有泥质黑灰陶和夹砂褐陶。黑灰陶轮制,褐陶分轮制和手制。“渤海三彩”是将中原内地唐三彩的烧造技术移入渤海的结果。1988年在吉林省和龙县北大渤海墓葬第七号墓发现两件完整的三彩器,一件是三彩陶瓶,一件是三彩釉搅胎陶碗。这两件陶器,与唐三彩相比,色釉不够鲜艳,质地也较粗松,其间黄釉较多。

瓷器的生产,是渤海陶器业发展水平的最大成就。瓷器,在上京龙泉府和晚期渤海城址中有所发现,数量少,且多为残片。在上京龙泉府遗址,1964年第二次发掘时,至少出土7件渤海瓷器,6件是白瓷碗,1件为紫瓷罐。

随着大规模修筑京、府、州、县城池和人口的增长,需要大量烧造砖瓦,以修筑城池,建造楼阁台榭房舍。社会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官僚阶层的扩大,要求满足多方面生活的需要,因而促进了渤海陶瓷业的发展。

建筑陶瓷品种花色繁多。早期以敦化六顶山出土物为代表。质地较粗松,艺术装饰较少,瓦有板瓦、筒瓦,分红褐色、灰褐色。砖有方砖、长方砖,多青色,素面。晚期以上京龙泉府出土物为代表。质地坚实细致,颜色纯青的为多。板瓦和筒瓦有的有戳印文字。砖有方砖、长方形砖以及适于各种用途的畸形砖。琉璃瓦多呈绿色,有筒瓦、檐头筒瓦。瓦当多为莲花纹。还有装饰瓦。1980年在距上京龙泉府城址15公里的牡丹江右岸宁安县杏山公社发现渤海窑址,共有20多座,同中原同类窑结构基本相同。

(4)造船。渤海境内有很多河流湖泊,东、南濒临大海,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渤海水上交通运输和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渤海国先民——挹娄和勿吉人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渤海政权建立后,渤海造船技术继续发展。从文献中可以知道渤海航海业的发展程度。日本岛国。渤海国与日本之间有波涛汹涌的日本海阻隔。渤海聘问日本34次。这些使者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没有一定的造船技术是不可能成行的。据史料推测,当时的海船以载人多少为标准可分为四种型号:小型的除载货外可乘20左右,中型者乘40人左右,大型者70人左右,最大者可容百人上下,皆为挂帆行驶的木帆船,经常来往海上,船身比较坚固。由于军事、贸易和交通的需要,造船业规模颇大。在732年登州之役中,渤海国军队能够攻占州城,所出动的兵力当有数千人,以中型船舶载运,至少需出动上百艘运兵船。随着经济的发展,造船业的规模将更为扩大,主要集中于沿海港口如盐州、吐号浦等地。内地的江、河码头处也有小型船坊。771年,渤海国使者壹万福出使日本已驾船17只。786年,李元泰出使日本,随行65人,乘船1只。848年,王文矩和贺福延分别访日,其船可乘百人以上。

3﹒渔猎业、畜牧业。渔猎业、畜牧业,在渤海东部和北部地区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朝贡和对外经济贸易中,畜牧渔猎产品占有一定的比重。

渤海人大量饲养猪、马、牛、羊。马在家畜中地位最为重要,遍及全国。渤海的武力扩张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养马业的发展。“率宾府”以盛产好马闻名。马不仅用于国防、生产、交通,还是渤海向中原输出和进贡的重要物品之一。养猪是渤海人的传统行业,猪盛产于全国,以扶余猪最有名。牛耕的发展,推动了养牛业的发展。羊在渤海也当有一定饲养。

纵横交错的江河及辽阔的海域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渤海的先民已能到海中捕鱼充食。至渤海时渔业也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捕鱼工具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一些渤海遗址中发现的长圆形陶网坠,其形制已与近世的铅网坠相当接近,据此推测当时已出现较为进步的大型网具。湄沱湖的鲫鱼很有名。此外,文昌鱼、鲸鱼、乾文鱼也都是渤海有名的产品,还是向中原进贡的重要贡品。渤海还产螃蟹。“南海之昆布”也是有名的海产之一。南海是南京南海府,昆布是海带。史书记载,昆布常作为贡品献给中原王朝。

渤海东部、北部山区以及河湖沿岸的靺鞨人主要从事渔猎。狩猎的主要禽类有鹰(海东青),也是向唐朝进贡的重要贡品。兽类主要有貂、鹿、虎、麝、菟,它们常常作为贡品或出口物资而出现于唐廷或日本的宫廷之中,成为上层人物裘衣的主要原料。此外,漫长的海岸线为渤海人提供了鱼盐之利,著名的盐州是全国的食盐生产中心地。

4﹒商业与贸易。随着农业、手工业、畜牧渔猎业的发展,渤海的商品交换和城市经济得以发展与繁荣,国内外的贸易活动非常活跃。

从渤海国内部看,大小商贩们往来城乡各地从事交换、贩运活动,使各行各业的生产都与市场、交换联系起来。于是,在水陆交通便利的场所出现了新的集镇,原来的城池逐渐由军事政治要塞转化为经济和交通的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以五京为中心的城市体系。其中,上京经过扩建成为功能齐全的大城市。它拥有数十万人口、鳞次栉比的里坊商旅辐揍、邸店的物资交流中心,有6条以上的交通干线(日本道、新罗道、契丹道、朝贡道、营州道,从上京龙泉府北行经德理镇通往黑水靺鞨)联结着国内外各地,不仅是渤海也是东北亚地区的商贸中心。与此同时,适应商品交换需要的计量工具逐渐出现和使用。发现于上京龙泉府遗址的三种大小不同规格的铁权,其形制以及规格均与内地的唐权相似。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也应当适应交易的需要而产生并流通。

从外部看,渤海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渤海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都为此创造了重要条件。渤海国的交通线大都是沿着河流、山谷或山间盆地等地势比较平坦之处延伸,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崇山峻岭的阻隔。除开通陆路外,海上也开通了直达山东半岛和新罗的航线。通过这些陆路和海路开展对外贸易,使渤海国在经济上获取了很大收益。渤海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主要有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在渤海对外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唐朝,其次是日本。

渤海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有朝贡道和营州道两条交通干线担负着双方货物的运输。渤海从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时起就同唐朝开始“就市交易”,并建立了直接商务联系。此后,朝贡贸易成为当时官方贸易的重要形式。渤海国以土产贡献于唐朝,然后通过唐“回赐”的方式得到紧缺的物品。唐“回赐”的物品在数量、质量上往往优于渤海输入的贡品。731年,大姓取珍等120人朝唐得到3 600匹帛的赏赐。渤海还在朝贡道上的登州进行“交关”(直接贸易)。

仅次于同中原的贸易对象是日本。渤海国曾先后派遣34批使团访日,除最初几次主要是政治交往外,其余多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746年,一次到达日本的渤海人、铁利人就有1 100多人,由此可以推知渤日双边贸易的规模。

渤海与周围邻近的契丹、室韦、突厥、回纥、新罗也当存在着一定的经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