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渤海国与日本的关系渤海国与日本隔海相望。直到渤海灭亡,渤海国正式派遣聘日使节前后共计34次;日本回聘的使团先后也有13次之多。渤海国使者通过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把本国产品输出日本,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渤海国实际上起到了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转站的作用。858年,渤海大使乌孝慎将《长庆宣明历》传入日本,引起日方的重视。......
2024-06-03
22﹒渤海国的版图
渤海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229年,在广袤的中国东北的版图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墨痕。渤海国从无到有,由弱转强,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其疆域范围亦从小到大。渤海国的政权由大祚荣而始,父子相承共历15世,政权的世袭,政令的相延使渤海国的领土扩张一度十分顺利。在大氏集团几位开国君主的努力下,渤海国成为名噪一时的“海东盛国。”由于史料的缺乏和考古资料的限制,渤海国具体的历史疆域虽然尚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通过对大量现存的零散史料的综合,我们可以推定出其大致的范围。一般说来,可以按照渤海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将渤海国的领土扩张时期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大祚荣时期的疆域——大祚荣建国至去世(698-718)。大祚荣利用契丹起义之机,也举兵反周,将其势力从营州转向挹娄故地。大祚荣在挹娄故地,傍东牟山,以今天吉林敦化县为轴心,拓展出了一片独立的领域,于武周圣历元年(698)称王建国,号为震国,此期的领地被称为渤海的旧国。至开元元年(713),唐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后震国改称为渤海国,并一直延续下来,未有改变。大祚荣建国后,并未偏居一隅,苟安一时,而是居安思危,不断地向外扩张领地,经过多次征伐,渤海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渤海国之所以能持续地拓展疆域,扩充实力,主要在于其政治、军事和经济都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适合其发展的稳定时期。首先,唐(周)王室对于东北地方的统治力量逐步削弱,为渤海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治氛围。大祚荣借契丹李尽忠起义之机,也举起了义旗,从营州举兵屯驻在挹娄故地牡丹江上游,其后大祚荣又利用了突厥和唐王朝之间的频频战乱均无暇东顾之时,巩固并发展了渤海国的政权,不断地扩充渤海国的疆域;其次,大祚荣氏武装集团利用并依靠靺鞨(mòhé)部族的军事力量,巩固并发展了靺鞨所占地区的政治和经济。这块区域即为靺鞨的主要聚居地——牡丹江、松花江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大祚荣以这块区域为中心,把疆域不断地向外扩展,先后以武力收服了拂涅、铁利、越喜、虞娄等数个靺鞨部族。其三,大祚荣还利用了靺鞨和高句丽的历史渊源,占据了高句丽的一部分故地,形成了与新罗对峙与契丹相邻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渤海国,即为史书所载的震国(振国)疆域。《旧唐书》所载的渤海疆域,指出“南与新罗相接。西接越憙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意思是说渤海国在营州东二千里的地方,南疆与新罗相接壤,西部邻越喜靺鞨,东北到达黑水靺鞨,方圆两千里。《册府元龟》卷九五也有同样的记载,“振国,本高丽,其地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南接新罗,西接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意思是说振国,本来是高丽的旧地,其国土在营州东二千里的地方,南接新罗,西接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方圆两千里。结合上述史料及实证可知,渤海国初期的疆域,应是以旧国(即吉林敦化)为中心,东临牡丹江与拂涅相接壤,西部边境穿越吉林、长春,直到泊汋口(辽宁省宽甸县蒲石河口),北与铁利、越喜两部落为邻,南部边界与新罗相接。
中期——大武艺、大钦茂时期(719—819)。大武艺于唐开元七年(719)继大祚荣之位,大钦茂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继大武艺之位,至唐贞元十一年(795)去世,二者在位时间前后长达七十余年。到大武艺时期“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由此可见,渤海国的疆域又有所扩大。据《新唐书·渤海传》载:“贞元时,东南徙东京”。即唐贞元时期,渤海国的东南已到达了东京,东京即今吉林珲春境地,可见渤海国的东部边境已延至珲春。另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唐贞元年间贾耽所著《边州入四夷道》中所记:“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又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船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由此可证,渤海国的西部边境已达长岭府(今吉林省海龙县)和泊汋口(今辽宁省宽甸县蒲石河口)。此外,《新唐书》中还记载了渤海国的北部边境,“渤海王城……其北经德理镇,至南黑水靺鞨千里”。由此可见,渤海国北部边境应至今黑龙江省依兰附近的德林石,其北部边界已延至牡丹江下游地区。金毓黻(fú)的《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四据《张曲江集》载:唐玄宗时“武艺曾上表云,‘突厥遣使求合(和),拟打两番(奚与契丹)’”,意思是说唐玄宗时,渤海郡王大武艺上表称突厥派遣使节求和,愿与渤海联合攻打奚和契丹。唐王朝认为“惟以渤海扶余府与奚、契丹接壤,故突厥以此相要”,意即“只因渤海的夫余府与奚和契丹接壤,突厥因而以此做为条件”。由此可见,在大武艺时期,渤海已占据了夫余故地,设置了夫余府。到了大钦茂时期,疆域又有所突破。大钦茂审时度势,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唐王朝的先进文化,渤海的军事、经济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疆域进一步扩展。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以居,高丽逋残稍归之。……天宝末,钦茂徙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由此可见,大钦茂在天宝末期,为了巩固对新占地区的统治,大钦茂迁都至上京,渤海国的政治中心随之转移到了以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江县渤海镇)——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县八连城)——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县西古城)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定都上京后,渤海国也没有停止其扩张的脚步,疆域范围还在不断地延伸。另据《续日本纪》所载,光仁天皇宝龟八年(777),渤海遣使史都蒙由南海府吐号浦至对马岛。可见文王大钦茂时期,渤海南已设置了南海府。渤海国并吞虞娄部,在其地设置了定理、安边府,并吞率宾河之地设置了率宾府,东部版图远至日本海。另据《旧唐书》所记,铁利、越喜、拂涅和黑水等靺鞨部落在与渤海国同时入唐王朝进贡,唐王室均等视之,表明上述部落与渤海国在大武艺至大钦茂初年,至少是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存在的,其各自的疆域或应在不同的势力范围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了渤海国在大武艺和大钦茂时期的疆域。渤海国的疆域当时东至今吉林省珲春境内,西至今吉林省海龙县,西南至今辽宁省宽甸县蒲石河口,东南至今朝鲜咸镜道,东北延伸至黑龙江省牡丹江下游地区,西北伸至吉林省农安境内。(www.chuimin.cn)
后期,即宣王大仁秀(819—830)时期至灭亡(930)。宣王大仁秀于元和十四年(819)即位,他骁勇善战,屡次出兵讨伐海北(忽汗海,今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的虞娄、铁利、越喜、拂涅诸部落,占据了其大部分土地,渤海国的领地进一步北向扩张。据《辽史·地理志》卷二“东京道辽阳府兴辽县下”所载,“唐元和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郡邑。”大仁秀经过南征北战,渤海国的疆域继续向北扩展,并吞了虞娄((即挹娄,今牡丹江及松花江下游)、拂涅(今拉林河流域)、铁利(今松花江以北地区)和越喜(今吉林省西部及辽宁省东部的部分地区)等部落,拂涅即现在牡丹江中游及兴凯湖一带的拂涅部,并以其地置铁利府、怀远府、安边府,势力达到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以东。《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载黑水靺鞨虽为渤海所控制,意思是渤海国日益强大,黑水也变成了其属部。由此进一步证实了黑水靺鞨臣属于渤海。渤海“南定新罗”,由“定”字可知,渤海国当时已经划定了与新罗的疆界。
大彝震于830年即位,在他的统治期内,渤海国扩展疆域的主要行动是东征黑水,西伐辽东。黑水靺鞨虽然早在大仁秀时期就已向渤海国称臣纳贡,但一直未见其并入渤海国的记载,在大彝震时所厘定的渤海京府州县中有以虞娄置的定理府和安边府,却未见以黑水部所设之府,因而可以推定,渤海国吞并黑水部应在大彝震厘定京府州县之后。渤海侵占辽东之事,史书对此记载颇多。《契丹国志》和《辽史·天祚纪》皆有东京是渤海故地的记载。《资治通鉴》卷二七三载:“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时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勃海未服;契丹主谋入寇,恐勃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勃海之辽东,遣其将秃馁及卢文进据营、平等州以扰燕地。”意思是说在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的时候,东北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都臣服于契丹,只有渤海国不服契丹的统治,契丹国意图进攻中原,但是害怕渤海断其后路,于是先起兵攻击渤海国的辽东地区,派遣大将秃馁和卢文占据了营州和平州等地以袭扰燕国故地。这些史册的记载肯定了渤海曾确实占据过辽东,但对辽东何时归属于渤海国却没有明确记载。从大彝震时期所定的渤海国的十五府六十州的边界来看,渤海西部边境仅至怀远府(辽宁省铁岭市)、长岭府(今辽宁新宾县)、鸭渌府(今辽宁省宽甸县),未见渤海占有辽东的印迹。渤海占据辽东最早的记载在大彝震咸和十二年(842)时《续日本纪》卷十一引《渤海中书省致日本太紫宫牒》:“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两邦相去万里有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日本国在遥远的东方,辽阳横亘在渤海的西面,两国相距离大约有一万多里。“辽阳西阻”之句看,渤海似乎已占据了辽阳,因而可以推定,渤海侵占辽东地区是发生在大彝震咸和元年(831)至咸和十二年(842)之间的事。
渤海国的版图在上述几世君王的共同努力下,领土广阔,雄踞东北五千余里,政治体制相对完备,设置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占据了夫余、沃沮、弁韩、朝鲜、日本海以北诸国,其疆界南与新罗以泥河为界,西南以鸭绿江的泊汋口及唐长岭府南端为界,东至日本海,西部紧邻契丹,东北逾外兴安岭,西北与室韦相峙。
有关渤海历史知识的文章
35﹒渤海国与日本的关系渤海国与日本隔海相望。直到渤海灭亡,渤海国正式派遣聘日使节前后共计34次;日本回聘的使团先后也有13次之多。渤海国使者通过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把本国产品输出日本,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渤海国实际上起到了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转站的作用。858年,渤海大使乌孝慎将《长庆宣明历》传入日本,引起日方的重视。......
2024-06-03
36﹒渤海国与新罗的关系总体来看,在渤海国与新罗关系史中,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大祚荣时期,渤海国与新罗对峙的局面已露端倪。大武艺继位后,渤海与新罗国的关系又迅速恶化。渤日双方使节频频往返,并在762年制订了联合进攻新罗的计划。在790年以来的一段时间里,渤海国与新罗都在考虑改善同对方的关系问题。渤海人要求更改朝制,变更国名先后,渤海应居于新罗之上。......
2024-06-03
4﹒渤海国的建立与巩固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声威大震,一些从营州亡散的各族反抗军将士纷纷投靠大祚荣,从而使之势力大增,大祚荣继续率军东撤,最后终于回到靺鞨故地。首先,它意味着渤海国得到了大唐王朝的认可,从而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其政权更加巩固。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的地位愈加巩固。......
2024-06-03
33﹒渤海国的文学与艺术渤海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语言具有多元性。特殊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她的文学、艺术必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渤海建国后,汉字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成为官方的唯一文字,而且为民间所广泛应用。但迄今保存下来的渤海文学作品只有用汉字形成的作品。诗歌在渤海文学中,诗歌占有最重要地位。......
2024-06-03
38﹒渤海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渤海国不仅被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们称为“海东盛国”,还日益成为东北亚地区一个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渤海国文化的长足进步和影响力也得益于此。渤海国五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渤海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主要有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渤海国与周邻各国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相当频繁和活跃。......
2024-06-03
25﹒渤海国的中央行政体制渤海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国体未立,国事未定。到了大彝震时期,渤海国建立起了庞大复杂的中央行政体制。此外唐朝也曾直接向渤海国派遣长史行使监督权力。长史位居国王、王室成员之下,而居百官之上,成为唐朝管辖渤海的具体措施。渤海的中央行政机构模仿唐制设置了三省、六部、一台、八寺、一院、一监、一局,以这些行政机构统管国家大事。......
2024-06-03
烹饪时间60分钟难易程度简单特色东北美食最大的特色就是大气,这一锅东北乱炖就是,像极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融合着十几种原材料的营养美味,在冬天温暖着所有北方人的身和心,走哪儿都惹人爱,寒冬腊月来上一碗,甭提多爽了。3炒锅内倒入适量油,烧至七成热,爆香姜丝、蒜片、八角、花椒;并放入豆瓣酱炒出红油。5半小时后放入玉米和四季豆,搅拌均匀后继续煮约20分钟。......
2023-07-17
24﹒渤海国的等级制度渤海国不仅在行政、军事等领域里模仿隋唐建制,而且在建制的同时也仿照隋唐推行了一整套从上至下、等级分明的品阶勋爵制度。散官进阶是根据官员的资历,职官进阶则是由国王按其政绩和才能任命的,渤海国的官员的进阶程序大抵等同于唐制。由此可见渤海国的章服制度大体上是模仿唐朝而定的。渤海的封爵制度应基本等同于唐朝,也是由于史料和考古资料所限,不得窥其全貌。......
2024-06-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