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渤海历史知识:燕颇起义及兀惹部族反辽

渤海历史知识:燕颇起义及兀惹部族反辽

【摘要】:19﹒燕颇起义整个东丹国时期,渤海遗民复国暗潮从未停止过涌动,一直持续到辽代末年。燕颇起义的重要力量是原兀惹部族人。与燕颇先后起兵反辽的,还有定安国。燕颇起义与建国,极大地困扰了辽政权,迫于南边宋军的压力,辽朝在保宁至统和初20年间,不曾对兀惹大力用兵,燕颇据兀惹国都城兀惹城也达20年之久,并不断向周围发展势力。燕颇不知所终,而兀惹国对辽时服时叛。

19﹒燕颇起义

整个东丹国时期,渤海遗民复国暗潮从未停止过涌动,一直持续到辽代末年。虽然今天许多东北人都不知道自己脚下曾是有国229年,曾以“海东盛国”闻名的渤海国故地,但渤海国遗民却在历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渤海移民在复国斗争中,最为著名的起义就是燕颇起义。燕颇起义的重要力量是原兀惹部族人。兀惹部又称乌惹、乌舍、屋惹、温热、恶弱、兀儿等称呼,隋唐时为黑水靺鞨所属的部落之一。兀惹隶属于渤海国,兀惹部与黑水其他各部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同渤海国保持隶属关系,而且有一部分兀惹人投奔渤海国,成了渤海族人的一支。到了辽代,这部分兀惹人已经同渤海人没有分别了,只不过在习俗上,他们依然保持着兀惹的名称而已。

渤海国灭亡之后,曾作为渤海人的兀惹旧部并不甘心,他们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试图光复渤海国的统治。他们建立城堡,联合那些没被南迁的渤海遗民,整合力量,控制邻近其他各个部族,同中原政权取得联系,共同抵抗契丹的统治。燕颇本来仕辽,为黄龙府的卫将,也是渤海人。在辽景宗保宁七年,燕颇杀都监张琚反辽,率领自己的部众出黄龙府(今农安)。契丹统治者派出北院大王耶律曷里必追捕。经过两个多月的战争,燕颇在治河这个地方被耶律曷里必打败,损兵折将,伤亡惨重,燕颇不得不急忙撤兵。耶律曷里必为了斩草除根,派出弟弟安搏追击,燕颇边走边退,最后率领着残余的力量和兀惹部会合。两方兵马集结在兀惹城,共同反辽,声势大振。与燕颇先后起兵反辽的,还有定安国。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燕颇和兀惹城的力量逐渐壮大,成了一个区域的抗辽中心,乌舍国部长乌昭庆在燕颇的支持下,以乌惹城为中心,建立了政权,国号“兀惹国”,年号元兴。这股力量受到了当时中原政权宋王朝的注意。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就曾联络燕颇和兀惹城。(www.chuimin.cn)

燕颇起义与建国,极大地困扰了辽政权,迫于南边宋军的压力,辽朝在保宁至统和初20年间,不曾对兀惹大力用兵,燕颇据兀惹国都城兀惹城也达20年之久,并不断向周围发展势力。

统和十三年(995),兀惹国王乌昭庆、渤海义军统帅燕颇等率部一道北攻辽属部铁骊。辽遣奚王和朔奴、东京留守萧恒德征讨燕颇和兀惹国,燕颇和兀惹国首领乌昭庆节节抵抗,但势单力孤,最后退守在兀惹城,被辽军包围。乌昭庆见辽军势大,就有了投降的想法,但是辽军都部署奚王和朔奴不许,他们想要获得俘虏之功,这反倒激发了兀惹国军民的斗志,燕颇和乌昭庆率军民死守,粉碎了辽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辽军无功而还,将士死伤很多,和朔奴、恒德因而被削去爵号。

此后辽发大军再次征讨,兵临兀惹城下,燕颇等虽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辽兵久围不退,被迫请降。燕颇不知所终,而兀惹国对辽时服时叛。斗争延续至1114年(辽天庆四年),后再无史料对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