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其他渤海城址简介根据文献记载得知,渤海共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由此可见,渤海在东北地区应该建设了不少城市。通过近些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基本可以确定属于渤海城址的遗址有百余处,其中既有平原城,又有山城。渤海城址的建筑规律为从小到大,从简到繁。......
2024-06-03
19﹒燕颇起义
整个东丹国时期,渤海遗民复国暗潮从未停止过涌动,一直持续到辽代末年。虽然今天许多东北人都不知道自己脚下曾是有国229年,曾以“海东盛国”闻名的渤海国故地,但渤海国遗民却在历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渤海移民在复国斗争中,最为著名的起义就是燕颇起义。燕颇起义的重要力量是原兀惹部族人。兀惹部又称乌惹、乌舍、屋惹、温热、恶弱、兀儿等称呼,隋唐时为黑水靺鞨所属的部落之一。兀惹隶属于渤海国,兀惹部与黑水其他各部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同渤海国保持隶属关系,而且有一部分兀惹人投奔渤海国,成了渤海族人的一支。到了辽代,这部分兀惹人已经同渤海人没有分别了,只不过在习俗上,他们依然保持着兀惹的名称而已。
渤海国灭亡之后,曾作为渤海人的兀惹旧部并不甘心,他们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试图光复渤海国的统治。他们建立城堡,联合那些没被南迁的渤海遗民,整合力量,控制邻近其他各个部族,同中原政权取得联系,共同抵抗契丹的统治。燕颇本来仕辽,为黄龙府的卫将,也是渤海人。在辽景宗保宁七年,燕颇杀都监张琚反辽,率领自己的部众出黄龙府(今农安)。契丹统治者派出北院大王耶律曷里必追捕。经过两个多月的战争,燕颇在治河这个地方被耶律曷里必打败,损兵折将,伤亡惨重,燕颇不得不急忙撤兵。耶律曷里必为了斩草除根,派出弟弟安搏追击,燕颇边走边退,最后率领着残余的力量和兀惹部会合。两方兵马集结在兀惹城,共同反辽,声势大振。与燕颇先后起兵反辽的,还有定安国。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燕颇和兀惹城的力量逐渐壮大,成了一个区域的抗辽中心,乌舍国部长乌昭庆在燕颇的支持下,以乌惹城为中心,建立了政权,国号“兀惹国”,年号元兴。这股力量受到了当时中原政权宋王朝的注意。宋太宗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就曾联络燕颇和兀惹城。(www.chuimin.cn)
燕颇起义与建国,极大地困扰了辽政权,迫于南边宋军的压力,辽朝在保宁至统和初20年间,不曾对兀惹大力用兵,燕颇据兀惹国都城兀惹城也达20年之久,并不断向周围发展势力。
统和十三年(995),兀惹国王乌昭庆、渤海义军统帅燕颇等率部一道北攻辽属部铁骊。辽遣奚王和朔奴、东京留守萧恒德征讨燕颇和兀惹国,燕颇和兀惹国首领乌昭庆节节抵抗,但势单力孤,最后退守在兀惹城,被辽军包围。乌昭庆见辽军势大,就有了投降的想法,但是辽军都部署奚王和朔奴不许,他们想要获得俘虏之功,这反倒激发了兀惹国军民的斗志,燕颇和乌昭庆率军民死守,粉碎了辽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辽军无功而还,将士死伤很多,和朔奴、恒德因而被削去爵号。
此后辽发大军再次征讨,兵临兀惹城下,燕颇等虽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辽兵久围不退,被迫请降。燕颇不知所终,而兀惹国对辽时服时叛。斗争延续至1114年(辽天庆四年),后再无史料对之记载。
有关渤海历史知识的文章
41﹒其他渤海城址简介根据文献记载得知,渤海共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由此可见,渤海在东北地区应该建设了不少城市。通过近些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基本可以确定属于渤海城址的遗址有百余处,其中既有平原城,又有山城。渤海城址的建筑规律为从小到大,从简到繁。......
2024-06-03
39﹒渤海都城遗址简介渤海政权在其存在的二百二十九年当中,都城四迁四治。其中与都城址相关的建筑遗迹包括城山子山城、敖东城、永胜遗址。之后随着渤海经济的发展,人口也日益增多,敖东城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各项发展的要求,所以新的居民据点出现了,比如永胜遗址。以上都说明此时期渤海都城还带有强烈的原始性。因此对于渤海初期都城的探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说城山子山城、敖东城和永胜遗址都是渤海初期都城的组成部分。......
2024-06-03
20﹒大延琳的抗争大延琳,大祚荣第七代裔孙。辽太平九年八月初三,大延琳在东京起义,利用渤海遗民反辽情绪对其进行抗争。得势的辽军得以控制大延琳义军通往女真、高丽的交通要道,阻止了外地的增援通路。手山之战失利,是大延琳起义军迅速走向失败的转折点。至此,大延琳领导的东京起义失败了。大延琳起义,也震惊了辽廷,迫使辽廷采取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统治措施。......
2024-06-03
43﹒境外渤海遗迹遗物简介1﹒克拉斯基诺古城:克拉斯基诺古城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在哈桑地区克拉斯基诺村东南二三公里的楚卡诺夫卡河(岩杵河)河口,靠近波谢特湾内湾埃克斯佩季齐亚湾,属于谷地城址。4﹒“渤海使”木简:1986年出土于奈良平城宫东南、被确认为长屋王官邸附近的一条水沟内。他们是使团的主要成员,是渤海政权的政治代表。同时也为渤海与日本的交往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2024-06-03
4﹒渤海国的建立与巩固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声威大震,一些从营州亡散的各族反抗军将士纷纷投靠大祚荣,从而使之势力大增,大祚荣继续率军东撤,最后终于回到靺鞨故地。首先,它意味着渤海国得到了大唐王朝的认可,从而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其政权更加巩固。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的地位愈加巩固。......
2024-06-03
25﹒渤海国的中央行政体制渤海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国体未立,国事未定。到了大彝震时期,渤海国建立起了庞大复杂的中央行政体制。此外唐朝也曾直接向渤海国派遣长史行使监督权力。长史位居国王、王室成员之下,而居百官之上,成为唐朝管辖渤海的具体措施。渤海的中央行政机构模仿唐制设置了三省、六部、一台、八寺、一院、一监、一局,以这些行政机构统管国家大事。......
2024-06-03
23﹒渤海国的社会性质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生产力和生活关系等诸因素决定的。其中前四部分曾长期居住于中原与高句丽,受到文明社会的熏陶,加之他们在渤海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其思想文化必然对渤海国的社会性质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渤海国从建国初至大武艺时期,为奴隶制社会。使渤海的奴隶制社会得以确立和发展。劳动者渤海有编户十余万,是渤海王国赋税和兵役的主要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024-06-03
40﹒渤海墓葬遗迹简介渤海的墓葬遗迹分布范围非常广,遗物也很丰富,比较重要的墓葬有贞孝公主墓、贞惠公主墓以及新发现的孝懿皇后墓和顺穆皇后墓等,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遗物,其中不乏珍品,有的墓葬还带有精美的壁画,这些都为我们了解渤海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渤海墓葬即分布在这两个山坳里,西面称Ⅰ区,有墓葬三十余座;东面称Ⅱ区,有墓葬五十余座。......
2024-06-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