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营州之乱与大祚荣东归公元7世纪末,地处辽西的营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之地。此一事件后被史家称为“营州之乱”。营州之乱的主导者是契丹人李尽忠及孙万荣,而参加这支反抗军的不仅有契丹人、奚族人,显然还有当地的靺鞨人。营州之乱期间,有两个靺鞨人集团参加了李尽忠的反抗活动。可以说,天门岭之战是大祚荣为渤海国举行的奠基礼。战后,大祚荣率军继续东......
2024-06-03
5﹒高王大祚荣及其族属
提起渤海建国,就不能不提到其高王大祚荣。
高王大祚荣,渤海国的缔造者,出身于粟末靺鞨贵族之家。隋大业初期,粟末靺鞨为高句丽所败,其首领突地稽率粟末八部一千余户归降于隋,而另一部分粟末靺鞨人依恋故土,因而留居原地,被迫依附于高句丽。但在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之后,他们还是迁入中原内地了。大祚荣一族则属于后者。
公元696年,李尽忠、孙万荣率领营州地区各民族发动了“营州之乱”,大祚荣之父大舍利乞乞仲象与另一位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参加到了反抗斗争中,大祚荣当时也随父亲同行。公元697年,“营州之乱”被平息,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率部东撤,打算回归靺鞨故地以谋发展。不料途中被李楷固所率武周大军所追及,双方一场大战,靺鞨军大败,乞四比羽阵亡。而其时乞乞仲象已死,由于大祚荣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军中威信极高,故被部众推为首领。
大祚荣就任首领后,很快就在天门岭一带抓住战机大举反攻,一举大破周军,其主帅李楷固仓皇遁逃,大祚荣获得了就任首领以来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巨大胜利。
“天门岭”之战使东归靺鞨人摆脱了周朝追兵,走出了困境,赢得了发展空间。因而也奠定了大祚荣在东归队伍中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为渤海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率部回归靺鞨故地,在长白山下定居下来。不久又筑城定都,自称震国王,建立了震国,亦即后来渤海国之前身。
建国之后,大祚荣继续整军经武,招集流散,同时采取睦邻政策,结好周边各部族,尤其是结好于北方霸主突厥汗国。从而为震国的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于是各地之靺鞨人和高句丽人渐渐来归,荒凉的东牟山地区随之重现了生机。(www.chuimin.cn)
公元705年,唐朝中宗复位,恢复国号为唐。大祚荣又抓住机遇,与唐修好,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渤海国的声望,为渤海国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719年,大祚荣病故,被谥为高王。大祚荣在位二十二年,其间渤海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户口迅速增加,政权不断巩固,国土日渐扩展,文化逐渐昌明,同时对唐朝努力修好,诚心归服。总之,他对渤海国的巩固与发展,对于维护中原与东北边疆的团结与统一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大祚荣一生的事迹和功业,历来学界并无争议。然而近代以来,学界却有人对于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提出异议并进而对渤海人的族源提出质疑。而学界所以有此疑问,主要是由于《旧唐书·渤海靺鞨传》有这样的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高丽既灭,祚荣率家属徙居营州。”而后世史籍更有《新五代史·渤海传》云:“渤海本号靺鞨,高丽之别种也。”《宋史·渤海传》载:“渤海靺鞨高丽之别种。”《五代会要·渤海》:“渤海靺鞨本高丽种。”而朝鲜史籍《三国遗事·靺鞨·渤海》更载:“高丽旧将祚荣姓大氏。”从上引史料来看,《旧唐书》称大祚荣为高丽别种,而后世则干脆称渤海人为高丽别种,《五代会要》、《三国遗事》则连别种也都去掉了。由此看来,大祚荣和渤海人的族属似应为高句丽。然而,若认真分析,则大谬不然。因为自《新五代史》以下皆成书于《旧唐书》之后,其所载必源于《旧唐书》,而《旧唐书》所讲,首先是大祚荣为高丽别种,而非渤海一族源于高丽别种。其次,《旧唐书·渤海靺鞨传》开篇即将:“渤海靺鞨大祚荣者,高丽之别种。”也就是首先已将大祚荣的族属点明为靺鞨,然后才称其为高丽别种。那么,既然是靺鞨族人,又何以称为高丽别种呢?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对别种一词的解释。“别种”一词在中国史籍中有着不同的解释,有时它确实可解释为某一种族的分支,但有时则亦可指政治上相统属种族上不相同之部落。以此来解释别种,则各种不同的记载就可以互不矛盾了,其中尤以《新唐书·渤海传》的记载最准确:“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姓。”也就是说,渤海人和大祚荣都源自粟末靺鞨。但由于其依附于高丽,政治上一度归其统属,故被称为高丽别种。因此,《旧唐书》之“高丽别种”与《新唐书》之“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其实是同一个含义,两者并不矛盾。以所谓的“高丽别种”来否定明确的史料记载,进而别有用心地强调大祚荣是高句丽族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关于大祚荣的族属,还有另一种讲法,即大祚荣是靺鞨人,但不是粟末靺鞨人,而是白山靺鞨人。这种讲法的主要依据是大祚荣所在部落曾依附于高丽而粟末靺鞨自隋代便迁入中原,而白山靺鞨才是长期依附于高丽的靺鞨部落。但是这种观点明显失之片面。首先,随突地稽入隋的所谓“粟末八部”绝非粟末靺鞨的全部,甚至也不是主要部分。据史书记载:粟末靺鞨本是靺鞨诸部中最强大、最先进的集团,在其迁往隋朝之前,有胜兵“数千”,这数千虽是虚数,但从后面的安车骨等五部兵均在“三千”左右这一点推断,则这个“数千”至少应在四五千以上。若以每户一兵计算,当时之粟末靺鞨亦应不下四五千户。而突地稽所率之人不过千户,由此足见留于原地之粟末靺鞨才是该部落主体部分。因此,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一点也不奇怪。
其次,从营州一带靺鞨人与唐王朝的关系来看,唐人也不太可能将大祚荣的族属弄错。自唐朝建国以来营州一带的靺鞨人就与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该民族一直都是唐朝在东北边境地区各民族中主要依靠的对象。尤其是自剑牟岑在安东叛乱后,唐朝更是主要依靠这些靺鞨人平定的这场叛乱并与新罗作战。因此,唐朝对于营州地区靺鞨酋长必然很了解。而从营州之乱期间,乞乞仲象乃是两大靺鞨集团之一的首领这一点来看,大祚荣家族又必然在当地有着显赫的地位,故其家族情况应在营州之乱爆发前便已经为唐朝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弄错大祚荣之族属并书之史册的可能性并不大。
最后,营州地区的靺鞨人虽分为先至、后到的两大集团,但后到者必定与先至者有一定的依附关系。这一点可从营州之乱中两大集团共进退且大祚荣被推为首领之前东归之靺鞨队伍由乞四比羽指挥的事实中得到证明。而先至的粟末靺鞨既与唐王朝关系密切,故唐王朝在处理后到靺鞨人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听取先至靺鞨之意见。而先至靺鞨人在为唐朝出谋划策之时,又难免掺杂一此私人感情而向唐朝推荐与自己关系最为亲近的粟末靺鞨贵族。因而在后至的靺鞨各部中,粟末靺鞨出身的乞乞仲象家族脱颖而出成为后到靺鞨各部中最有权势者也是在情理当中的。
总之,大祚荣应出身于靺鞨族,且是粟末靺鞨部,应不存在任何疑问。
有关渤海历史知识的文章
3﹒营州之乱与大祚荣东归公元7世纪末,地处辽西的营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之地。此一事件后被史家称为“营州之乱”。营州之乱的主导者是契丹人李尽忠及孙万荣,而参加这支反抗军的不仅有契丹人、奚族人,显然还有当地的靺鞨人。营州之乱期间,有两个靺鞨人集团参加了李尽忠的反抗活动。可以说,天门岭之战是大祚荣为渤海国举行的奠基礼。战后,大祚荣率军继续东......
2024-06-03
41﹒其他渤海城址简介根据文献记载得知,渤海共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由此可见,渤海在东北地区应该建设了不少城市。通过近些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基本可以确定属于渤海城址的遗址有百余处,其中既有平原城,又有山城。渤海城址的建筑规律为从小到大,从简到繁。......
2024-06-03
39﹒渤海都城遗址简介渤海政权在其存在的二百二十九年当中,都城四迁四治。其中与都城址相关的建筑遗迹包括城山子山城、敖东城、永胜遗址。之后随着渤海经济的发展,人口也日益增多,敖东城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各项发展的要求,所以新的居民据点出现了,比如永胜遗址。以上都说明此时期渤海都城还带有强烈的原始性。因此对于渤海初期都城的探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说城山子山城、敖东城和永胜遗址都是渤海初期都城的组成部分。......
2024-06-03
43﹒境外渤海遗迹遗物简介1﹒克拉斯基诺古城:克拉斯基诺古城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在哈桑地区克拉斯基诺村东南二三公里的楚卡诺夫卡河(岩杵河)河口,靠近波谢特湾内湾埃克斯佩季齐亚湾,属于谷地城址。4﹒“渤海使”木简:1986年出土于奈良平城宫东南、被确认为长屋王官邸附近的一条水沟内。他们是使团的主要成员,是渤海政权的政治代表。同时也为渤海与日本的交往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2024-06-03
4﹒渤海国的建立与巩固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声威大震,一些从营州亡散的各族反抗军将士纷纷投靠大祚荣,从而使之势力大增,大祚荣继续率军东撤,最后终于回到靺鞨故地。首先,它意味着渤海国得到了大唐王朝的认可,从而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其政权更加巩固。大祚荣接受唐朝册封后,渤海的地位愈加巩固。......
2024-06-03
25﹒渤海国的中央行政体制渤海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国体未立,国事未定。到了大彝震时期,渤海国建立起了庞大复杂的中央行政体制。此外唐朝也曾直接向渤海国派遣长史行使监督权力。长史位居国王、王室成员之下,而居百官之上,成为唐朝管辖渤海的具体措施。渤海的中央行政机构模仿唐制设置了三省、六部、一台、八寺、一院、一监、一局,以这些行政机构统管国家大事。......
2024-06-03
33﹒渤海国的文学与艺术渤海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语言具有多元性。特殊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她的文学、艺术必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渤海建国后,汉字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成为官方的唯一文字,而且为民间所广泛应用。但迄今保存下来的渤海文学作品只有用汉字形成的作品。诗歌在渤海文学中,诗歌占有最重要地位。......
2024-06-03
40﹒渤海墓葬遗迹简介渤海的墓葬遗迹分布范围非常广,遗物也很丰富,比较重要的墓葬有贞孝公主墓、贞惠公主墓以及新发现的孝懿皇后墓和顺穆皇后墓等,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遗物,其中不乏珍品,有的墓葬还带有精美的壁画,这些都为我们了解渤海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渤海墓葬即分布在这两个山坳里,西面称Ⅰ区,有墓葬三十余座;东面称Ⅱ区,有墓葬五十余座。......
2024-06-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