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隋唐时期的靺鞨民族概述

隋唐时期的靺鞨民族概述

【摘要】:2﹒隋唐时期的靺鞨民族早在勿吉时期,慎肃族系便已取得了飞跃性进步。以上七部之地,即隋代靺鞨人活动的主要范围。另外,从目前大量出土的靺鞨时期的金银首饰可知,靺鞨人对财富的认识也更加进步了。当时最南部的白山靺鞨成为高句丽的附属,而最先进强悍的粟末靺鞨则遭到了巨大的失败。于是靺鞨民族开始土崩瓦解,又重新分裂为数十部。第三部分是以突地稽率领的粟末靺鞨为代表的靺鞨诸部。

2﹒隋唐时期的靺鞨民族

早在勿吉时期,慎肃族系便已取得了飞跃性进步。当时该民族在生产方式上日趋进步,文化上日趋文明,在社会组织上已形成几个大部落联盟,并呈现出统一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靺鞨人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南北朝末期以后,靺鞨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七大部落联盟。当时,他们主要分布于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南达长白山两侧,西至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地区。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流域是他们活动的三大中心区。

据《隋书·靺鞨传》记载:靺鞨地处高句丽之北,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相互之间不统一,共有七个部落:其一是粟末部,与高句丽相邻,有兵数千,该部人骁勇善战,常常与高句丽为敌,有时还主动发起进攻。其二是伯咄部,在粟末之北,有兵七千。其三是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是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是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是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是白山部在粟末东南。各自有兵不超过三千。在后五部中,尤以黑水部最为悍勇善战。拂涅以东各部所用箭矢均为石制。

从《隋书》中所记载的情况可知,隋代之靺鞨共分为七个部落联盟。有人经考证认为,这七部的具体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粟末部:主要分布在以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的广大地区。

伯咄部:应在今拉林河流域的吉林省舒兰县和黑龙江五常一带。

安车骨:应地处以今牡丹江市为中心及蚂蜓河、牡丹江中下游地区。

拂涅部:主要分布在今兴凯湖一带。

号室部:主要分布于今俄罗斯远东地区兴凯湖以北以东广大地区。

黑水部:分布于松花江和黑龙江的合流处和黑龙江下游的广大地区。

白山部:在长白山以北,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带。

以上七部之地,即隋代靺鞨人活动的主要范围。另据上述史料可知,当时靺鞨各部并不统一,且发展亦不平衡,较南部之粟末及伯咄应发展较快,前者在诸部中似最为强盛。后者人口、兵力似为各部之冠。据目前考古成果证明,在粟末部,铁制武器和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东部的拂涅及号室等部则尚使用石制箭矢。由此足见各部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大体而言,靺鞨人与前人相比,还是有了一些进步。如铁制武器和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无疑会提高靺鞨人的生产效率战争力。将靺鞨人“有车马”及人死后杀所乘马以殉葬等情况来看,马已成为重要的交通或运输工具,且已成为财富的重要标志。这与挹娄人仅以猪为财富标志相比,显然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另外,从目前大量出土的靺鞨时期的金银首饰可知,靺鞨人对财富的认识也更加进步了。(www.chuimin.cn)

然而,时过不久,靺鞨人的社会却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和倒退。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各部分裂情况再次严重,竟从七个大的部落联盟分裂为“数十部”,究其原因,则主要是由于高句丽国力复振并转而向一度主动进攻高句丽的靺鞨人发起了反攻。

隋初,靺鞨人尚在当地保持强者之态,他们在不断与高句丽发生战争的同时,还常常与契丹争斗不已,且处于强势地位。当时,靺鞨遣使入隋朝贡,文帝对其使者讲:“我对你们靺鞨和契丹同样爱护,所以今后你们不要相互攻击,而应各守境土,这样不是很好吗。何必总是互相攻击,这实在有负我对你们的爱惜之意。”文帝设宴款待这些使者时,他们又纷纷起舞,舞蹈之间,又总是表现出种种战斗姿态。隋文帝不禁感叹道:“天地间竟有这样的民族,时刻不忘用兵战斗,太过分了。”由此可以看出靺鞨人的骁勇好斗。

大约在隋炀帝即位之初,靺鞨与高句丽之间的战场态势开始发生逆转。当时最南部的白山靺鞨成为高句丽的附属,而最先进强悍的粟末靺鞨则遭到了巨大的失败。其首领突地稽率部属千余户投奔隋朝。隋拜其为右光禄大夫,将其安置于营州(柳城)一带。粟末靺鞨在整个靺鞨族中处于中坚地位,当它在高句丽人的攻击下溃败下来之后,靺鞨人便再也无法抵挡高句丽人的进攻了。于是靺鞨民族开始土崩瓦解,又重新分裂为数十部。就其流向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黑水靺鞨为代表的既未被高句丽征服,也未迁往他处的靺鞨人。这一部分在高句丽灭亡之前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直到高句丽灭亡后,才开始复兴。

第二部分是以白山靺鞨为代表的靺鞨各部,这部分人既无力抵抗高句丽的进攻,又故土难离,故而成为高句丽的附属。直到高句丽灭亡前,他们一直都与高句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长达二十几年的唐丽战争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靺鞨武士的身影。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军亲征高句丽,兵至安市时,丽军大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15万前来援助,从而展开了驻跸山大决战。是役,唐太宗一举歼灭丽军十余万之众,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靺鞨人。永徽五年(1650),唐丽战争经过数年的停战后,战火复燃。当时,高句丽的军队与契丹在新城之下一场大战。而其军队就是由高句丽及靺鞨将士组建而成的。翌年,高句丽又组建大军进攻新罗,一举攻取新罗三十余城,此役丽军之中也有靺鞨将士。而援助高句丽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公元667年李绩东征之际,唐军大将契苾何力曾在新城附近与高句丽展开过一场主力会战,而当时就有靺鞨人据南苏城而助丽军。人数竟达“数万人”之多,从靺鞨人如此频繁且大力地支持高句丽这一点来看,这部分人肯定已在高句丽的控制之下,否则他们决不会如此为高句丽卖命。

第三部分是以突地稽率领的粟末靺鞨为代表的靺鞨诸部。这部分人自炀帝即位初内附中原后便一直与中原隋唐两王朝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自到营州后,这部分靺鞨人与当地汉人逐渐交融,心慕华风,乃至请求着中原衣冠。炀帝东征高句丽之际,突地稽也随驾从军,多立战功,受赏赐极多。其后炀帝到江都,突地稽也从驾南行。后令归营州。曾与李密大小十余战,最终败绩,后又遁归罗艺。

武德初,又遣使入唐朝贡。从此又与唐朝建立了臣属关系。唐以其地为燕州,仍以突地稽为总管。公元622年,刘黑闼作乱山东,秦王李世民挥军平叛,突地稽又率军来助,以战功而封蓍国公。其后高开道引突厥寇幽州,又为突地稽所破。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际,还有另一部靺鞨酋长也率军随驾亲征,并立战功。突地稽死后,其子李谨行嗣位。李谨行勇武绝伦,至高宗麟德年间,曾任营州都督。有家僮数千人,并以财力知名于边境地区,东夷各族皆畏惮之。

公元668年,唐朝出兵灭掉高句丽,此事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反响。曾被高句丽所征服的白山靺鞨等部大多随高句丽人一道迁往中原,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也大多背井离乡,逃往他处。而其所逃往之地其实主要有两处,一处是中原地区,尤其唐朝东北重镇营州更迁入许多靺鞨人。至营州之乱前,当地居住着两部分靺鞨人,一部分是隋唐时期投奔过来的突地稽率领的粟末靺鞨和浮俞靺鞨的乌素固部落,这部人至少也有四五万人。另一部分就是高句丽灭亡后迁入营州的靺鞨人,其中有粟末靺鞨、白山靺鞨,也有其他各部的靺鞨人。这部分人能在强大的第一部分靺鞨人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足以说明其势力不小,人数也应该不会少的太多。当然,迁入中原的靺鞨人还不只于此,还有一部分人经过营州后辗转流入中原各地。

除迁入中原者外,另一部分靺鞨人则逃到了他们最北部的同胞黑水靺鞨那里去了。因而自高句丽灭后,黑水靺鞨日益强盛起来。故《旧唐书·靺鞨传》称靺鞨诸部奔散微弱,后湮没无闻,纵然遗留下一些人,也都成了渤海的编户,唯有黑水靺鞨完整强盛,分为十六部,每部又以南北称之。

除了上述两部分外迁之人外,当然也有不少人留居于故土,到渤海建国之后,便融入到渤海人之中了。

需要说明的是,营州地区的靺鞨人曾在战场上为唐朝立下过不朽的功勋。高句丽灭后不到两年,高句丽贵族大兄剑牟岑便举兵叛唐,一时间杀人劫掠,声势浩大。唐朝为此迅速派兵平叛,而这支平叛军的主力就是靺鞨人。这场叛乱失败后,这支以靺鞨人为主力的平叛军又参加了与新罗人之间的战争,并立有战功。在这支强悍的队伍中,有一个将领堪称他们的代表,他就是突地稽之子李谨行。公元670年,他率军入安东(高句丽故地)平叛。一路之上,连战连捷。尤其是公元673年,李谨行率众大破叛军于瓠芦河,杀获叛军以万计。此战过程中,叛军曾袭击唐军后方的伐奴城。李谨行之妻刘氏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率众大破叛军,从而保证了前方将士的胜利。此后,李谨行又率军随刘仁轨讨伐新罗,于七重城大破敌军,并派人到沿海地区扰新罗,所至均有功。不久,刘仁轨率军归国,李谨行率本部继续与新罗人作战,并在买肖城附近大败新罗军,“三战三捷”,迫使新罗不得不“遣使入贡,且谢罪”。(《资治通鉴》)卷202)唐罗战争平息后,李谨行还挥师西境,并在唐军屡败于吐蕃之际,多次大败吐蕃,对于唐军重振军威、稳定边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自高句丽灭亡后至渤海建国前,营州地区的以粟末靺鞨为核心的靺鞨人因长期居住中原,与当地汉人共同生产生活,从而产生了极强的相互认同心理。他们不仅诚心承认唐政权,而且屡屡为唐朝出兵作战,保境安民,成为唐时朝的一支重要的国防力量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