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唐徕渠整治:历史与新貌

唐徕渠整治:历史与新貌

【摘要】:第一节旧渠整治唐徕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古老的干渠之一,经历朝历代的疏浚整治,至解放前夕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灌溉渠道。整治以前的唐徕渠旧渠旧渠整治旧渠上段多处紧靠沙丘,风沙入渠,增大了清淤工程量。旧渠整治1955年第17弯裁弯通水后,西门桥上下冲刷严重。

第一节 旧渠整治

唐徕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古老的干渠之一,经历朝历代的疏浚整治,至解放前夕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灌溉渠道。干渠直接从黄河引水,引水口在青铜峡出口左岸一百零八塔下200米处的龙王庙附近,筑有堆石迎水img967,呈喇叭形,进口宽为河道宽度的五分之一。从进水口到大坝营唐徕渠正闸长11.2公里,中间设有腰坝(溢洪侧堰)1处、退水闸3处(由下而上称头闸、二闸、三闸),均为3墩4孔,墩上架设无栏杆木桥。渠道全长212公里,正闸最大进水流量65.5立方米/秒。有各种建筑物590座,其中节制闸、退水闸各4座、桥26座、渡槽4座、跌水1座、斗口551座、灌地46.7万亩,引水量与灌溉面积均居灌区各干渠之首。

整治以前的唐徕渠旧渠

旧渠整治

旧渠上段多处紧靠沙丘,风沙入渠,增大了清淤工程量。中段多系填方,两侧多为湖泊,渠身蜿蜒,左右冲淤,凸岸积成大的土堆,凹岸险工百出,防险码头密布渠中。下段输水断面狭小、弯曲多、水流不畅,淤积严重。上冲下淤现象迄未终止。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渠弊端,采取了较大规模的裁弯扩整、疏浚渠槽、缩短流程、加培渠堤、改造扩建各类建筑物、合并支斗口、砌护除险等工程,渠道顺直、流速加快,输水能力大增,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安全运行程度提高。

一、渠道裁弯取顺

1950年~1951年,宁夏省水利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唐徕渠全线进行了勘测、设计。受灌溉期渠道行水的影响,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扩建的办法,疏浚渠身,裁弯取顺,缩短流程,流速增大,防冲砌护渠槽;改建旧式闸、桥,合并斗口,安装铁斗门,加强管理。

渠道砌护

裁弯取顺段设计纵横断面为:引水渠至正闸,渠底比降为1/3000;正闸至玉泉桥为1/3600、底宽26米、水深2.3米、内坡比1∶1~1∶1.5;玉泉桥至西门桥为1/5000、底宽18米、水深2.2米、内坡比1∶1~1∶1.5;西门桥至满达桥为1/5000、底宽18米、水深2.2~2米、内坡比1∶1~1∶1.5,满达桥以下为1/5000、底宽15米、水深1.9~1.4米、内坡比1∶1~1∶1.5。

唐徕渠裁弯取顺工程从1951年开始实施至1982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期工程(1951年9月~1952年10月)工程从干渠引水口至唐徕渠正闸、唐徕渠正闸至银川西门桥,工程包括裁弯取直、疏浚渠槽、合并斗口、改造扩建闸桥等,共完成裁弯16处(1~16弯),新建、改造建筑物55座。其中,新建玉泉桥、宁城退水闸各1座,改造扩建良田、大新、八一渠进水闸各1座,建木桥4座,合并改造支斗口46座。完成土方417.8万立方米,共用工122.1万工日,投资15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万元,地方水费74.9万元。工程由宁夏省水利局组织勘测、设计,河西工程处负责施工技术指导,施工中调集了引黄灌区民工军工及劳改工21.5万人,完成全部工程的建设任务。

砌护渠道

一期裁弯工程完成后,渠水流速加快,渠底大部分变淤为冲,输水能力增大,消除了一些险工段,减少了输水损失,斗口开关方便,为计划配水和扩大灌溉面积创造了条件。但也出现了渠底刷深,渠道水位相对降低,有些高斗不上水,新建的良田、红花渠口,因变动位置和进水方向,进沙严重,进水量不足,影响灌溉,只得再用旧口引水。

第二期工程(1953年~1955年)1953年为给西大滩新建的各国营农场供水,在满达桥处建分水闸,新开第二农场渠。同时完成了西门桥到满达桥10.8公里的裁弯5处,对重要建筑物西门老桥进行改建,新建进、退水闸各1座,斗口改造8座,完成土方74.9万立方米,使用劳力39.7万工日,投资52.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5万元,地方水费7.1万元。同年将大清渠合并到唐徕渠引水。

由于上段渠底刷深,水位相对降低,部分高斗高地中水位灌不上水,有些桥底刷深,桥下有冲坑。1954年,除继续完成西门桥至满达桥的尾工外,在杨显湖附近左岸增建两孔石墩退水闸1座、斗口2座,宁化桥浆砌石护底一处。完成土方11万立方米,使用劳力5.8万工日,国家投资12.6万元。同年,由银川市政府投资,建成银川市西门桥,由宁夏省水利局马应杰工程师设计施工。

旧渠整治

1955年第17弯裁弯通水后,西门桥上下冲刷严重。为市区安全需要调整渠道比降,又裁了西门桥弯(第22弯),直线长850米,并对冲刷严重渠段3.1公里渠道进行了砌护,改建了西门老桥,完成土方4.6万立方米,使用劳力3万工日,国家投资18.7万元。

二期裁弯6处(17~22弯),新建、改造各类建筑物15座,砌护渠道两处,完成土方90.5万立方米,使用劳动力48.5万工日,投资8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6.3万元,地方水费7.1万元。(www.chuimin.cn)

第三期工程(1956年~1967年)首先,为缓解因前两期渠道裁弯造成的渠道比降增大,渠床冲刷及永宁段高斗高地淌水难的问题,于1956年由郑忠效工程师负责宁化所新桥下修建浆砌石陡坡1座,同年还将新桥上马家img973段的宽浅渠槽(水面宽200多米),采用两岸对作丁坝码头)的办法,缩窄渠道,疏浚渠水;其次,完成了从满达桥以下到唐徕渠梢幸福段的裁弯取顺工程。贺兰县由满达桥所结合岁修征用民工完成裁弯6处(第23~28弯),土方103.1万立方米,用劳力40.7万工日。平罗县由周城所岁修征工裁弯13处(第29~41弯),土方46.1万立方米,使用劳力13.2万工日。

竣工验收

三期裁弯工程完成陡坡1座,治理宽浅渠槽1处,裁弯19处,完成土方149.2万立方米,用劳力53.9万工日。

第四期工程(1970年~1982年)随着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上、下游农作物灌水时间相对集中,灌区的均衡受益要求渠道输水能力继续加大。前三期裁弯工程取顺了大部分弯曲不畅的渠段,但还有少部分“卡脖子弯”和渠堤单薄的险工段。为提高渠道的输水能力和安全运行程度,1970年,唐徕渠管理处成立后,继续对青铜峡境内的王家湾子,永宁县境内的张湖、锅底湖和贺兰县境的老洼墩弯6处“卡脖子”弯道裁弯取顺。同时,周城所在平罗县征用岁修民工裁弯16处(第48~63弯)。第四期裁弯工程共裁弯22处,完成土方120.2万立方米,用劳动力10.6万工日,新建改造建筑物11座,国家投资85.8万元。

砌护后干渠一段

从1951年9月到1982年,四期工程先后裁弯63处,完成各类建筑物的新建、改造82座,完成土方777.7万立方米,用劳动力235.1万工日。共计投资324.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2.1万元,地方水费投资82万元。经过整治,渠道长由原来212公里缩短为154.6公里,干渠流程缩短46公里,灌溉面积发展为114万亩,较1936年的46.8万亩扩大了1.4倍,引水量由1946年的6.4亿立方米增大到1985年的14.9亿立方米。1981年~1985年,平均年产粮食20.6万吨,较1949年的4.5万吨增加3.6倍。

二、决口事故

渠道经过四期大规模裁弯取顺后,流程缩短,流速加快,但也造成了对原渠堤标准偏低的填方渠段,特别是陡坡以下到满达桥段渠道冲刷严重,渠堤渗漏增大,渠道输水损耗大,利用率低,险情增多,决口事故时有发生。

从1950年有记载以来,共发生干渠决口事故25起,均发生在填方段。其中渠堤上决口占68%,建筑物处决口占32%;冬灌中决口9次占36%,夏灌中决口11次占44%,秋灌中决口5次占20%;按年代分,50年代决口5次占20%,60年代决口13次占52%,70年代决口3次占12%,80年代决口1次占4%,90年代决口3次占12%。

从以上统计看出,20世纪60年代是渠道决口的高峰时期,除上述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灌溉面积加大,渠道输水量增加过猛,渠道建设标准低,输水能力不足以及树根、鼠洞等安全隐患多所致。此外,管理不到位、养护巡护不及时、调度失当等也是决口的原因之一。

三、砌护除险

针对渠道状况差、渠堤单薄、超高不足、土质差和决口事故频发的问题,对渠道加固改造的力度在逐年增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继对唐徕渠高填方段及险工险段采取砼预制板、干砌、浆砌块石等不同形式的砌护,起到了较好的预防险情、减少渗漏的作用。

渠道砌护工程从1963年开始,当年砌护渠道7.4公里,其中永宁境内砌护1.6公里、银川3.5公里、贺兰县境内2.3公里。之后各县先后组织砌护渠道,到1970年累计砌护渠道(单堤)100公里。砌护形式有全坡砼预制板(砼板缝3厘米砌筑,且纵向通缝、横向错缝,容易造成整体下滑)的占90%,干砌石占6%,浆砌石占4%。经过多年的运行检查观测,由于冻胀和渠槽冲刷,渠道滑塌最为严重的为全坡砼板砌护,干砌石次之,浆砌石最少。特别是在渠道挖方段,砼板几乎全部滑入渠底,20世纪80年代初,在总结多年渠道砌护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基础浆砌石,即边坡下三分之一为浆砌石,上三分之二为砼预制板砌护,砼板与板之间采用二期砼填筑10厘米、深15厘米宽缝,横向通缝,纵向错缝砌筑的方式,经过数年观测运行状况良好,无滑塌现象。

截至1985年底,干渠及支干渠累计有各种类型砌护单堤长200公里,渠底砌护13公里。

1963年~1985年,唐徕渠渠道砌护工程统计(均为单堤长): 1963年~1970年砌护100公里、 1971年~1980年砌护37.1公里、 1981年~1985年砌护21.7公里,干渠护坡累计砌护158.8公里、渠底砌护4.3公里,支干渠护坡累计砌护47.3公里、渠底砌护8.7公里。但是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砌护标准低,加之渠道刷深、基础外露、冬季渠道积水,渠底及边坡冻胀破坏严重,砌护工程运行10余年后大部分滑塌,特别是挖方段渠道和渠道阴坡,冻胀破坏更为严重。到目前为止,这些砌护工程已全部损坏,石块、混凝土板滑塌堆至坡角、渠底。

四、建筑物改造

结合渠道的裁弯整治工程,1951年开始对裁弯段渠道旧工程进行改造、扩建,先后完成了唐徕渠正闸的扩建改造,并对正闸以上的3座退水闸——头闸(关边闸)、二闸(安宁闸)、三闸(汇昌闸)进行改造。将头闸改为汉延渠进口闸,封堵了二闸。1963年,将三闸扩为6孔,孔宽3米,后改为惠农渠进水闸。新建了玉泉桥、宁城退水闸,良田渠、大新渠、八一渠进水口,二农场渠进水闸、节制闸、陡坡工程,改建了西门老桥,斗口合并等工程,共完成各类建筑物的新建、改造、扩建82座,其中桥梁6座、退水闸2座、节制闸1座、进水闸5座、斗口56座。

20世纪70~80年代,加大了对渠道配套工程建设及改造力度,新建、扩建一批控制水位、调节水量的节制闸、退水闸工程,先后建设了跃进桥、宁化桥、小弯桥、良田渠及26弯5座节制闸,宁化、二排、许家桥、阎湖、邵闸、良田渠、永二干沟等8座退水闸,新建、翻建了红旗沟退水闸、五分沟及53公里拦沙闸等工程。到1985年,渠道共有各类建筑物98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