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渠道植树多年来一直受到重视,树种以柳树和杨树为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天牛”虫害蔓延,渠道上的树木几年间几乎全被啃食、枯死。1991年~1992年,按照自治区政府及林业部门的统一安排,砍伐清理了渠道上的全部天牛虫害树木。3年共用于渠道植树的资金120余万元,成活乔木12.6万棵,灌木15.9万穴,消灭了宜林空白段,如期实现了规划目标。......
2024-05-30
第二节 基层管理所
一、跃进桥管理所
跃进桥管理所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位于青铜峡市瞿靖镇境内唐徕渠右岸,桩号为11+000。跃进桥所是唐徕渠上游第一个管理所,当地人习惯称“唐一所”。该所承担着青铜峡市大坝、瞿靖、邵刚3个乡镇、 19个农民用水协会、 25个行政村、 94个村民小组、 6.5万多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跃进桥管理所
2007年,管理所下设3个管理段,职工22人,管理干渠总长度29.3公里,有节制闸2座、斗口18座、涵洞5座、桥梁10座、跨渠渡槽5座。
(一)三棵树段
三棵树段是管理处第一个管理段,位于青铜峡市大坝镇尾桥村西部,唐徕渠右岸,桩号为3+112,职工2名。管理干渠长度8.0公里、涵洞1座、桥梁4座、渡槽1座。承担着三棵树断面接水(校测干渠流量、监测干渠水位)、干渠安全巡护及段上土地承包费的收取,无灌溉和水费收缴任务。
(二)跃进桥段
办公地点设在跃进桥管理所院内,职工5名。管理干渠长度6.7公里,节制闸1座(跃进桥节制闸)、斗口4座、涵洞1座、桥梁2座、渡槽1座。承担着青铜峡市瞿靖镇、大坝镇2.3万多亩土地的灌溉任务。
跃进桥远景
(三)王家湾子段
王家湾子段是跃进桥所管理渠段最长、灌溉面积最大、人员最多的一个管理段,位于青铜峡市邵刚镇玉泉村西部。下设姜家桥管理点,2007年9月撤点合于王家湾子段。职工7名,管理干渠长度14.7公里、节制闸1座(姜家桥节制闸)、斗口11座、涵洞3座(中干沟、反帝沟、排洪洞涵洞)、桥梁3座,渡槽2座。承担着瞿靖镇、邵刚镇4.2万亩的农田灌溉任务。
(四)二旗段
2006年4月成立,2007年9月撤段合并于王家湾子段。位于青铜峡市邵刚镇二旗村西北部。职工2名,管理干渠长度5.6公里、斗口3座,桥梁2座、渡槽1座。承担着二旗测水断面交水、灌溉、干渠安全巡护及段上土地承包费的收取,灌溉面积3900多亩。
二、宁化桥管理所
宁化桥管理所位于唐徕渠上游右岸,桩号为34+065,距永宁县李俊镇约6公里,西与西干渠相距不足1公里,两渠傍依由南向北而去,最近处只有30米。灌溉面积4.4万多亩,3个受益镇,13个受益行政村。
2007年,管理所下设3个管理段,职工20人,管辖渠道长18公里,有建筑物50座、节制闸1座、退水闸1座、涵洞3座、小泵站5座、斗口35座。
(一)接引渠管理段
20世纪70年代,永宁县李俊镇古光村的农田由青铜峡市大清渠灌溉,因梢段灌溉困难,庄稼连年受旱。为解决古光村农田的灌溉问题,当时李俊镇决定,古光村“接近”唐徕渠,组织农民在唐徕渠上开一条支渠,把唐徕渠的水“引”到古光村解决灌溉,故新开的支渠名曰“接引渠”。接引渠段位于唐徕渠上游右岸,桩号29+665~37+024,管辖渠段为潘渠至和尚渠,管理干渠长7.36公里。有建筑物24座,其中节制闸1座、退水闸1座、桥梁2座、涵洞2座、泵站1座、斗口17座。管理段职工4名,承担着青铜峡市邵刚镇沙湖村和永宁县李俊镇的西邵村、古光村、宁化村、李庄村,共2个镇5个行政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1.8万多亩。2007年10月,该段迁于宁化桥管理所院内。
宁化桥管理所
接引渠段2002年~2005年连续被管理处评为先进管理段。
(二)新民渠管理段
20世纪60年代,新民渠原名为“三道口子”,有3个斗口,且间距较近,因村民开荒种地,这3个斗口已不能适应附近李庄村、罗渠村、宋澄村的灌溉要求。为了解决灌溉问题,3个村商议后以村划分支渠,把上面2个口子废掉移位重新修建,取名曰“合作渠”“和尚渠”,而留下现在的一道斗口,在原有的斗口上3个村的农民共同出义务工翻建了此斗口,取名曰“新民渠”。新民渠位于唐徕渠上游右岸,管辖渠段为和尚渠至陡坡,桩号37+024~42+000,管理干渠长为4.98公里,有建筑物13座,其中退水闸1座、桥梁1座、斗口9座、泵站2座。管理段职工4名,承担着李俊镇的李庄村和望洪镇的史庄村、北渠村、宋澄村灌溉任务,灌溉面积1.5万多亩。
(三)靖益管理段
靖益管理段因附近有靖益村和唐徕渠上有一座桥名为靖益桥而得名。据传,东晋十六国时期此地为羌、鲜卑、匈奴部族的驻牧地。明代,在连年的战争中抓获了许多俘虏充军或发配到以前羌、鲜卑、匈奴部族的驻牧地附近。后因汉人把羌、鲜卑、匈奴部族等少数民族视为外来民族,俗称“夷”,故得名“靖夷堡”或“近夷堡”。民国时期改为靖益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靖益村。靖益管理段原名新开口段,离段300米处有一渠口叫新开口,故而得此名。
该段原由杨显桥管理所管辖,于2006年4月重新划分段落后划给宁化桥所管理,又于2006年12月更名为“靖益管理段”。管辖渠段为陡坡至大东方桥,桩号42+000~47+0777,管理干渠长为5.08公里,有建筑物13座,其中桥梁2座、斗口9座、泵站2座。管理段职工4名,承担着永宁县望洪镇的新华村、金星村、靖益村、高渠村等4个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1.1万多亩。
三、杨显桥管理所
杨显桥管理所位于唐徕渠中上游右岸,桩号53+420,临近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管理所靠近杨显桥,故而得名。灌溉面积4.5万多亩,3个受益乡镇,13个受益行政村。
杨显桥管理所
2007年,管理所下设5个管理段,职工26人,管辖渠道长28公里,有建筑物60座,节制闸2座、退水闸4座、涵洞4座、斗口40余座。
(一)小湾桥管理段
小湾桥段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唐徕渠在此处有个弯子,后经过裁弯,位于附近的北全村一、二队,就被人们习称为小湾,后在此处建段,命名为小湾段。位于唐徕渠中上游右岸,桩号46+077~50+324,管理渠段为大东方桥至和平渠,管理长度4.25公里。1972年建段,管理斗口7座、桥梁1座、节制闸1座、废弃退水闸1座。
该段有职工4人。承担着望洪镇金星村、高渠村,杨和镇南北全村、胜利乡五渠村和先锋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1.5万多亩。
(二)张湖管理段
原张湖段在张家庄附近,建于1972年,因张家庄有张湖而得名。1995年迁至管理所院内。管理渠段长度约7公里,管理斗口10座、桥梁1座、退水闸2座、涵洞1座。
该段有职工4人。受益乡村为胜利乡八渠村、许旺村和杨显村,灌溉面积8912亩。
(三)良渠口管理段
良渠口段建于1971年,因良田渠在此处开口而得名。位于唐徕渠中上游右岸,桩号56+918处,管理渠段长4公里,管理斗口8座、桥梁1座、节制闸1座、良田渠分水闸1座。
该段有职工4人。承担着胜利乡陆坊村、望远镇西位村和丰盈村灌溉任务,灌溉面积6569亩。
(四)高庙桥管理段
高庙桥段建于1971年,因附近有一座庙,当地人称为高庙,干渠上有一座桥就叫高庙桥,段名因此而得。高庙桥管理段位于唐徕渠中上游右岸,桩号60+920处,管理渠段长5.56公里,管理斗口9座、桥梁1座。
该段有职工4人,承担着望远镇新银村、红旗村、望远村、良田镇高桥村、大新镇上前城村及自治区农牧厅农场灌溉任务,灌溉面积4941亩。
(五)红花渠管理段
红花渠段建于1973年,因红花渠在此处开口而得名。位于唐徕渠中上游右岸,桩号66+484~74+201,管理渠段吴家渠至赛马桥,长7公里多,管理斗口9座、桥梁11座、退水闸2座、涵洞1座。
该段现有职工4人。承担着良田镇高桥村、中山公园、宝湖公园、唐徕公园、苗木场、钓鱼中心、丽景湖、丽景街办事处八里桥村、满春村及爱伊河等灌溉、排涝任务。灌溉面积4611亩。
四、良田渠管理所
在1970年唐徕渠管理处未成立前,良田渠隶属于银川市水电局管理。1966年由银川市水电局规划,原地征用双渠村清真寺部分空地,搬迁600多座回民坟地,于1968年建成良田渠管理所。坐落在良田渠干渠(桩号16+000)右堤处,金凤区黄河路275号,原良田镇双渠村(现北京中路办事处居委会)境内,占地面积8.2亩。1980年建6间砖木结构办公房,1993年又建砖和土坯混合房6间。2007年8月1日,管理处决定将位于北京路良田渠桥头西南角,距离渠道约20米的830号、 832号房(紧靠北京路南边,各上下两层,259.6平方米)作为良田渠管理所新的办公场所。
良田渠管理所
2007年,管理所有职工20人,管辖渠道长度33.9公里(其中良田干渠22.9公里,新开渠11公里),进口最大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渠系建筑物有斗口148座、涵洞9座、渡槽4座、节制闸1座、退水闸2座、桥梁34座,承担着永宁县胜利乡和望远镇、金凤区良田镇和丰登镇、西夏区镇北堡镇的9个行政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3万多亩。管辖新盈、雷渠口2个管理段。
(一)新盈管理段
1960年,原唐徕渠直开口的新开渠上段废弃,接入良田渠,建段并命名为新渠口管理段。2000年管理处投资拆除原砖木房屋和土坯房,建成了砖混房。为了区别于杨显所的新开口管理段,2003年更名为新盈管理段。位于良田渠桩号5+700左岸处,隶属永宁县望远镇丰盈村。管理渠段长20多公里,管理斗口40多座、桥梁4座、退水闸1座、涵洞2座。
该段有职工5人。承担着良田镇高桥村等5个受益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1.7万亩。
(二)原烟囱墩管理段
因其地理位置在烟囱墩村境内,故名。在良田渠各段中,烟囱墩管理段是最古老的一个段。2005年管理所对段点进行合并,将烟囱墩段合入新盈管理段,改设为管理点。位于良田渠桩号10+800右岸处,隶属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盈南村(原烟囱墩村)境内。管理渠段长8公里,管理斗口30多座、桥梁8座、退水闸1座、涵洞2座。
原有职工3人。原承担着良田镇2个受益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0.7万亩。
(三)雷渠口管理段
此段在雷渠附近,故命名为雷渠口管理段,是良田渠最末梢的一个段。1995年以前,雷渠口为管理点,隶属于铁桥管理段。铁桥管理段坐落在良田渠桩号20+954右岸处,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原芦花乡)顾家桥村境内,后来因良田渠灌溉面积减少,渠梢上移至顾家桥村大沙渠,故将管理段上移至雷渠口点,更名为雷渠口管理段。位于良田渠桩号18+260左岸处。2007年因城市规划拆迁,迁至金凤区黄河路275号原良田渠管理所办公。管理渠段长8公里,管理斗口40多座、桥梁8座、退水闸1座、涵洞2座。
全段有职工5人。承担着良田镇4个受益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1.3万亩。
(四)原新开渠管理段
新开渠由原湛恩渠演变而来,已有百余年历史。据《朔方志道》卷十五记载,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赵维熙翰林出守宁夏,以四渠尤为宁郡要政,每岁疏浚,都必率亲。旗民田在靖益堡唐渠西岸,开口引水,以灌旗田万亩。公见贺兰山边地尚宽,若尽开辟,可增数万亩,因商都统志锐,设招垦局,开湛恩渠,将贺兰沿山荒地辟垦,以便旗民学习农业”。另据《宁夏水利志》 、《唐徕渠志》记载,“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驻防宁夏满营副都统志锐,为满族兵员从事农业,请帑由宁朔县靖益堡于唐徕渠左岸开湛恩渠一道,引水灌溉贺兰山坡一带荒地”。
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10月宁夏省政府建设厅地图载,湛恩渠主要灌溉土地为宁朔县西沙窝芦草洼一带(现划为永宁县)。何故又称为新开渠呢?据《宁夏水利志》引自《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建设篇载:“湛恩渠开口于靖益堡唐徕渠西岸,后因沙压过甚,水不流畅,居民迁徙。”另据《唐徕渠志》载,造成湛恩渠变迁的原因是“惜上段为风沙所淤,原渠已废”。后来“经于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春,复于渠口下五里处另开新口,并将渠身宽辟深挖之,遂更名曰:新开渠,从此水流畅通,垦辟田亩日见增”(《宁夏水利志》引自《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五册,建设篇)。有人认为新开渠同于原湛恩渠,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和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地图上查看,旧新开渠利用了湛恩渠的一部分(银川新城段),即今金凤区良田镇魏家桥村以南至西夏区镇北堡镇(原芦花乡)同庄村(旧时地图称为屯庄)和南梁农场四队一段。
新开渠上段的废弃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废弃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永宁县望远镇丰盈村的何永贵老人讲,因新开渠上段淤积严重,后来在1960年西干渠通水后,开了征沙渠引水灌溉芦草洼西沙窝土地,新开渠上段废弃,接入良田渠。另一种是据金凤区良田镇魏家桥村的杨正有、杨正余两位老人讲,因新开渠上段淤积严重,每年都要动用大量民工清淤5次以上,费时费力。大致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前后,新开渠接入良田渠。
经走访贺兰县常信乡于祥村的张信和屠生玉老人得知,新开渠在当地人称为“小新渠”,因为在1954年开了第二农场渠以后,农田灌溉有了依靠,新开渠的梢段(从南梁农场四队至镇朔堡,长度约20公里)才被废弃。
根据丰登镇(原芦花乡)良渠梢村郝金柱老人讲述,现在的贺兰山农牧场(军马场)、南梁农场四队引西干渠的水灌溉农田,牧一渠、五七渠、牧三渠的梢段仍然在利用新开渠旧渠的一部分(长度约14公里)。西夏区的镇北堡镇(原芦花乡)良渠梢村于1970年引第二农场渠的水灌溉农田,南梁管理所的良渠(原迎丰渠)也利用了新开渠旧渠的一部分(长度约为1.5公里)。
新开渠旧貌:从有关调查和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地图资料表明,新开渠原开口位于唐徕渠宁化桥管理所新开口段(永宁县原增岗乡靖益村大东方渠口附近)处。原渠流经永宁县原增岗乡金星村,胜利乡先锋村、杨显村、陆坊村,望远镇丰盈村,银川市金凤区(原银川郊区)良田镇魏家桥村以南、烟囱墩村(今盈南村)以南、砖渠村以南、双渠村西南端。又穿过现银川市西夏区的燕宝公司、佳通轮胎橡胶厂、宁光电工厂、银川体育馆(老飞机场),原银新乡盈北三队(今北京中路办事处)、军马场(今贺兰山农牧场)东、镇北堡镇(原芦花乡)顾家桥村以西、芦花乡同庄村、南梁农场四队、从芦花乡(今丰登镇)良渠梢村九队又向东方向,绕到南梁台子东南端,西湖(今阅海公园)西北,与今第二农场渠在南梁管理所西湖桥段的四二干沟偏西(沟洞部位)处有一个交汇点,后又向北延伸,穿过于祥堡(今贺兰县常信乡王田村、于祥村、谭渠村、五渠村、团结村一带),在于祥火车站偏东与包兰铁路有一个交汇点,在今常信乡王田村九队西侧与东一支渠也有一个交汇点。最后渠梢为镇朔堡(今平罗县崇岗镇镇朔村、跃进村、兰丰村一带)。原渠道全长约75公里,灌溉面积不详。
新开渠现状:在人民公社时期(1960年~1980年),新开渠只有16公里(从丰盈节制闸至芦花机砖场)。新开渠接入良田渠的位置在今黄花渠口(新开渠左岸,距今丰盈节制闸下1.0公里),向下30米是永宁县和金凤区(原银川郊区)的县界(渠右岸有一块界碑)。黄花渠口西南,旧时是蒲草湖和沙窝,今为丰盈四队和武警宁夏总队后勤基地。新开渠接入良田渠后,进水口用木板拦挡取水,直到1984年建成丰盈节制闸,才结束了新开渠无闸引水的历史。1980年前后,新开渠灌溉的梢段在原银川老飞机场北边,原银川郊区银新乡盈北八队、五队(现在北京中路办事处)地段,渠道长度约为16公里。随着银川市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新开渠的距离在逐步缩短,现在灌溉渠长只有8公里(从丰盈节制闸至岳家桥),灌溉面积约3000亩。灌溉的单位有武警宁夏总队农场、魏家桥村部分、盈南村部分、砖渠村十三队、双渠村(新苑公司)、 801农场、汽修厂农场、植物园等个别农户。
后来随着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田逐步被征用,新开渠的灌溉面积也逐步在缩小。1999年银川橡胶厂扩建,新开渠的一段被征用(从北京西路至怀远路)。2003年,燕宝公司(西夏建材城)又征用了新开渠的另一部分(北京西路至四轨铁路、黄河西路)。2005年以前,新开渠的灌溉还在包兰铁路以西,灌溉双渠村八、九队的土地。2006年随着银川金凤工业园的建设,土地再次被征用,新开渠的灌溉面积再次缩小,只能到岳家桥(砖渠十三队)下渠梢。灌溉面积仅剩3000亩左右。2003年撤段合并于新盈管理段。
五、大新渠管理所
大新渠管理所由原西门桥管理所管辖的大新渠段升为管理所。
原西门桥管理所成立于管理处建立之初,原址位于唐徕渠旧西门桥原为钢筋砼排架木面桥,2000年5月唐徕公园改造时,将桥面重新采用枕木铺装改造,桩号为73+579处)以北10米、渠道以东20米,占地面积约1869平方米,有土木结构房屋16间,砖木结构房屋10间。原西门桥管理所职工28人,管理渠道从高庙桥至新桥长14公里以及支干渠大新渠,灌溉面积5万亩,斗口25座。2001年3月,唐徕公园改造时,管理所被拆除,划地2.5亩于管理处新办公楼址。随着银川市大规模快速建设,原来灌溉面积所剩无几,2005年12月,管理处重新划分管理段,将西门桥管理所撤销,于2006年1月,成立大新渠管理所。至此,西门桥管理所结束了35年之久的管理使命。
大新渠管理所
大新渠管理所承担着大新支渠的管理,2006年5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管理所所在地为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原西门桥管理所蝗虫庙管理段,人员由原西门桥管理所机关与蝗虫庙段人员组成。管理所有职工16人。管辖渠道20公里,管理斗口100余座,桥梁20座、涵洞3座、渡槽2座。承担着永宁县望远镇、兴庆区大新镇、贺兰县习岗镇新胜村等10个村2万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所、段房屋建于1964年,成立管理所时进行了改造装修。
(一)刘渠口管理段
原西门桥管理所蝗虫庙管理段刘渠口养护点于2006年大新渠管理所成立后由点升段。管理段办公地点位于大新镇上前城村,建于1964年。现有职工3人,管辖渠段自大新渠进口至塔桥6.46公里,管理斗口25座,承担着永宁县望远镇红旗村、望远村,兴庆区大新镇上前城村、塔桥村等7000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二)蝗虫庙管理段
蝗虫庙,传说朱元璋第十六代孙曾出征蒙古,他手下有一名大将李孟就死在了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一座庙宇。在修建庙宇时蝗虫成灾,庙宇建成后遂命名为蝗虫庙。自从庙宇建成以后,此地再也没有发生过蝗灾。蝗虫庙有16间厢房,东西厢房各8间。庙宇从中间一分为二,东边供奉佛教,西边供奉道教。庙里以前只供奉着蝗王,现在供奉着龙王、岳王和蝗王。庙的东边曾经建有3座塔。
蝗虫庙管理段建于1964年。现有职工3名,管辖渠段自塔桥至姚叶路5.248公里,斗口17座,承担着塔桥村、燕鸽村、燕庆公司、大新村5000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三)新水桥管理段(www.chuimin.cn)
该段建于1964年,为原西门桥管理所蝗虫庙管理段新水桥养护点。2006年大新渠管理所成立后由点升段。新水桥管理段办公地点紧邻大新镇新水桥村部房屋因陈旧破损严重,管理处于2007年10月翻建,2008年3月竣工使用。现有职工3名,管辖渠段自大新渠姚叶高速路桥至渠梢约8.3公里,管理斗口60座,承担着兴庆区大新镇新水桥村、新渠梢村等9000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六、满达桥管理所
满达桥所地处唐徕渠中下游,有职工33人,下设6个管理段,管辖渠道32公里。承担着银川市金凤区、兴庆区及贺兰县、西湖农场等单位的14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是唐徕渠管理处管理渠道最长,灌溉任务最大的管理所。管理斗口57座、桥梁17座、节制闸2座、涵洞4座、退水闸2座。渠道砌护18.81公里,已全部绿化。2004年3月25日,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同年,被自治区授予“卫生先进单位”。
(一)新桥管理段
新桥管理段管理范围为赛马桥至新桥,现有职工3人。管辖渠道长度1.8公里。承担着西湖农场、金凤区丰登镇4个行政村的1.21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共管理斗口4座、桥梁2座、涵洞1座。渠道已全部绿化,砌护长度1.8公里。
(二)迎新管理段
迎新管理段管理范围为新桥至红花渠桥,现有职工3人,管辖渠道长度2.75公里。承担着兴庆区丽景街办事处2个行政村、金凤区丰登镇4个行政村的0.77万亩农田的灌溉管理任务。共管理斗口6座,桥梁1座。渠道已全部绿化,砌护长度1.81公里。
(三)满达桥管理段
满达桥管理段管理范围为红花渠桥至经济桥,现有职工4人,管辖渠道长度7.9公里。承担着金凤区丰登镇2个行政村、贺兰县习岗镇5个行政村1.81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共管理斗口11座、桥梁4座、涵洞1座、节制闸1座。砌护长度3.8公里。
满达桥管理所
(四)光明管理段
光明管理段管理范围为经济桥至站马桥,现有职工5人,管辖渠道长度7.9公里。是满达桥管理所5个管理段中最大的一个管理段。承担着自治区原种场、贺兰县常信乡、立岗镇14个行政村的4.77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共管理斗口12座、涵洞1座、退水闸1座、桥梁2座。渠道砌护长度7.9公里。
(五)罗渠管理段
罗渠管理段管理范围为站马桥至高渠桥,现有职工6人,管辖渠道长度6公里。承担着常信乡、洪广镇5个行政村的3.54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共管理斗口13座、桥梁3座、退水闸1座、涵洞1座。渠道已全部绿化,砌护长度3.5公里。
(六)二十六湾管理段
二十六湾管理段管理范围为高渠桥至八一桥,管辖渠道长度4.7公里。有职工4人。承担着贺兰县常信乡、洪广镇4个行政村的1.31万亩农田灌溉任务。共管理斗口12座、桥梁5座、节制闸1座。渠道已全部绿化。
七、周城管理所
唐徕渠周城管理所位于平罗县姚伏镇向前村。管辖的渠段自八一桥进入平罗县,经姚伏镇、城关镇后绕经平罗县县城,过人民闸在高庄乡惠威村穿古长城,于高庄乡幸福村境内入第三排水沟。1970年,自治区革委会决定以渠系设管理处,由平罗县水电局管辖的周城所划给唐徕渠管理处。现下设4个段(姚伏、张家墩、步口桥、人民闸段)、 2个点(八一桥、南门桥点),职工30人。渠道长36公里,其中干渠直开口149个(流量在1立方米/秒以上的斗口9个),桥梁28座,退水闸4座,节制闸1座,涵洞2座,灌区涉及贺兰县1个乡、平罗县3个乡镇和4个县属机关农场,国营前进农场1个站部,灌溉面积11万亩。
周城管理所
(一)八一桥测水点
八一桥测水点最大引水流量为21.7立方米/秒,正常流量为18.4立方米/秒。该灌区历史长,熟化土层厚(耕地平均86厘米),土壤肥沃,为农业高产区。八一桥测水点承担着贺兰县丁北村,平罗县的姚伏、城关、高庄3个乡镇37个村,及县属苗木繁育中心、农牧场和国营前进农场二站农田的灌溉任务。灌溉支渠中八一渠最长,为15公里,自唐徕渠八一桥下左开口,向北穿过姚伏镇的高荣村进入国营前进农场,灌溉着该场二站的农田1.3万亩。次之为红星渠,自唐干渠的张家墩村左
开口引水,全长10公里,承担着县农牧场、苗木繁育中心、张家墩村6800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农建一师建“八一”公路桥,1953年落成通车(现仍使用)
(二)姚伏段
位于平罗县姚伏镇,房屋13间(其中八一桥点5间、姚伏段8间),职工7人。管辖渠道长11公里,斗口建筑物49座、涵洞1座、退水闸1座,灌区灌溉面积4.1万亩。灌溉受益单位为贺兰县的丁北村,姚伏镇的高荣、曙光、沙渠、姚伏、灯塔、小店子、永胜、上桥、向前、周城、团庄村,前进农场二站等。
(三)张家墩段
位于平罗县姚伏镇张家墩村,房屋7间,职工4人。管辖渠道长8.3公里,斗口建筑物36座,退水闸1座,灌区灌溉面积2.5万亩。灌溉受益单位为姚伏镇的沈渠、北营子、赵渠、高路、张家墩、大兴墩、许家桥村,平罗县属苗木繁育中心、农牧场等。
(四)步口桥段
位于平罗县城关镇步口桥村,房屋8间,职工4人。管辖渠道长7.7公里,斗口建筑物36座,退水闸1座,灌溉面积1.7万亩。灌溉受益单位为城关镇的小兴墩、前卫、前锋、步口桥、前进、新民、关渠、新利、合作、沿河村,平罗县鱼种场、盐改站等。
(五)人民闸段
位于平罗县城北门桥,房屋8间(其中南门桥点1间、人民闸段7间),职工5人。管辖渠道长9公里,斗口建筑物29座,退水闸1座,灌溉面积2.6万亩。灌溉受益单位为和平、新建、星火、老户、二闸、三闸村,高庄乡的广华、惠威、威镇、幸福、东胜、东风村等。
八、南梁管理所
南梁管理所自第二农场渠建成后,称为“一所”。建所伊始,办公地点设在一号桥头(与贺兰县习岗镇黎明村村部为邻),建有青砖瓦房四合院,与一号桥管理点在同一院内。1967年底迁向下游西湖桥下新址(地界毗邻国有南梁农场),1975年因第二农场渠合并于唐徕渠管理处,遂沿袭了唐徕渠管理处各管理所按所在地地名称呼的习惯,改称为南梁管理所。1988年在管理所原址(一号桥管理段)进行了扩建,将原青砖瓦房四合院扩建了面南(砖木)及面西(砖混)两排办公房。1989年管理所迁回原址新房内办公至今。
管理所建所伊始,不设管理段只下设进口闸测水点、一号桥点、拉沙闸点三个管理点。进口闸测水点由渠左岸迁至右岸,2003年撤销。一号桥点1976年改设段至今。1970年建四二干沟扬水站,增设扬水站点。1975年因第二农场渠合并于唐徕渠管理处后,沿袭了唐徕渠管理处所、段、点的机构设置方式,于1976年设立了一号桥管理段和南梁管理段(与管理所在同一院内)2个管理段。1982年在下游又增设军垦桥点,1989年建砖木结构房屋,1996年设立军垦桥管理段至今。南梁管理段设立后,1990年扬水站建砖混房屋,2000年南梁管理段迁至扬水站房屋,2002年又迁回西湖桥下管理所旧址。同时,在管理所旧址干渠对面又新建管理段,2003年迁入后,改名称为西湖桥管理段至今。
南梁管理所位于第二农场渠最上游,2007年有职工22人,管理渠道长20.4公里,进口闸设计流量为35立方米/秒。该渠段建筑物有斗口30座(其中自流21座,扬水9座),涵洞2座,退水闸1座(已废弃),桥梁9座。1999年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对0+000~8+650全断面砌护渠段的渠堤部分进行了砼板砌护,建设了标准渠堤,右堤铺设了石子路面,渠道水流条件较好,无冲刷和淤积。以下渠道无砌护,冲刷较严重,中段有部分渠堤超高不足,下段渠道在阴雨天有补水入渠,易对干渠输水安全造成危险。南梁管理所灌区有4个乡(镇)16个村、 1个管委会和2个国营农场受益。灌溉面积近8万亩,其中旱作物4.5万亩,水作物3.5万亩。
南梁管理所
(一)一号桥段
初期为一号桥点,与管理所在同一院内,现有职工4人,1967年~1988年都在一号桥院内,1976年改设段至今。一号桥管理段位于第二农场渠南梁管理所最上游,管辖范围从第二农场渠进口闸至拉沙闸便桥,全长6.5公里,属填方渠道。该渠段建筑物有斗口8座,涵洞1座,退水闸1座(已废弃),桥梁3座。一号桥管理段所辖渠段承担着贺兰县习岗镇、常信乡,金凤区丰登镇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1.8万亩。
(二)西湖桥段
位于第二农场渠南梁管理所中游,管辖范围从第二农场渠拉沙闸便桥至铁路桥,全长5.9公里,上段2.1公里为填方渠道,下段3.8公里为挖方渠道。该渠段建筑物有斗口9座(其中2座扬水),涵洞1座,补水站1座(已废弃),桥梁3座。1999年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对上段2.08公里全断面进行了砼板砌护,建设了标准渠堤,右堤铺设了石子路面,渠道水流条件较好,无冲刷和淤积。下段渠道无砌护,部分渠堤超高不足。
西湖桥管理段承担着贺兰县常信乡、南梁台子管委会,国有西湖农场、南梁农场,金凤区丰登镇、西夏区镇北堡镇部分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3.3万亩。
(三)军垦桥段
位于第二农场渠南梁管理所最下游,现有职工3人,管辖范围从第二农场渠铁路桥至分水闸,渠道长8.045公里,属挖方渠道。该渠段建筑物有斗口13座(其中自流6座),渡槽1座(南梁农场),补水站4座(南梁农场),桥梁3座。该段渠道无砌护,冲刷较严重,在阴雨天有补水入渠,易对干渠行水安全造成危险。承担着贺兰县常信乡、南梁台子管委会和国有南梁农场部分村队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2.3万亩。
九、暖泉管理所
成立于1990年3月,以前是南梁管理所下设的一个段,位于二农场渠东一支渠(现名暖泉渠)左侧,桩号4+000处,与王田村一渠之隔,与包兰铁路东侧相距约150米,距离贺兰县洪广镇2公里。管理所现有职工9人,主要管理暖泉渠,位于第二农场渠上,桩号为20+388分水闸处,全渠灌溉面积为3.24万亩,渠道总长20.28公里,建筑物有:灌溉斗口20个、跌水1座、涵洞2座、节制闸1座、交通桥8座、铁路桥1座。管理所下设一个段,即三号桥管理段。承担着前进农场、暖泉农场和贺兰县常信乡、洪广镇2个乡镇,洪西村等10个受益村3.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同时还承担着沙湖的补水任务。
暖泉管理所
三号桥管理段:位于暖泉渠9+400处,三号桥以下9公里段落。1990年划归前进农场管辖,1999年对三号桥段点房屋进行改造,新建房屋4间,2006年共有房屋6间,院落围墙等设施配备齐全。管辖长度3公里,有斗口6座、交通桥4座、涵洞1座。
该段有职工3人。承担着洪广镇北庙村、前进农场和沙湖的灌溉补水任务,灌溉面积2万多亩。
十、崇岗管理所
崇岗管理所在1953年建渠时,在崇岗镇崇胜村二队庄点东侧,前农十二斗沿渠以下1.5公里处建管理所,命名为崇岗管理所。1976年管理所迁至崇岗镇向阳村向阳十队处。位于第二农场渠桩号38+410处右堤,管辖渠段长26.5公里,自桩号20+440~46+940,共设段、点5处,分别为分水闸点、四号桥段、南沙窝段、崇胜段(原名导洪洞段)、五分沟点。全所现有职工25人,管理扬水斗口13座、自流斗口28座,承担着暖泉农场、崇岗镇8个村、前进农场一站、大武口区2个村的灌溉任务,灌溉面积8.1万亩。
(一)分水闸点
分水闸点为四号桥段的一个管理点,因1953年在此建节制闸和向东一支渠分水的分水闸,故在此设点,命名为分水闸点。现有职工2人,主要从事向南梁所、暖泉所、崇岗所三个所报水位,分水闸大断面测水、给东一支渠分水和分水闸至四号桥的渠道安全、树木管护及干渠管理范围管护等工作。
(二)四号桥段
自建渠伊始,在暖泉农场灌区干渠22+755处有一交通桥名称为四号桥,因在干渠右堤建立管理段,故命名为四号桥段。原四号桥已拆除,并在管理段向南1公里处建新四号桥。现有职工4人,其中分水闸2人。四号桥段的2名职工负责暖泉农场的1.88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和征费任务,共管理扬水斗口2座,自流斗口6座。同时负责全段5.7公里渠段的安全巡护、树木管护和干渠管理范围的看护工作以及防汛工作。
崇岗管理所
(三)南沙窝段
段址在暖泉村灌区干渠39+190处右堤,因在管理段的门前有一个沙丘,当地群众称南沙窝,故命名为南沙窝段。现有职工4人,管理扬水斗口4座、自流斗口9座、退水闸2座,承担10.2公里渠段的管理及2.12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受益方为暖泉农场2个队、新纪公司、华丰公司、暖泉农场农牧旅游公司、崇岗镇暖泉村、跃进村、镇朔村、下庙村、常青村等。
(四)崇胜段
段址在崇岗镇崇胜村二队处干渠41+052处右堤,因管理段门前20米处,干渠上建导洪洞涵洞和导洪洞退水闸,故管理段原名为导洪洞段。2006年4月1日,该段巡护人员发现导洪洞涵洞漏水的险情,及时上报管理处,在水利厅、管理处的支持下及时抢险,并于2006年10月对闸涵、桥及斗口的联合建筑物进行翻建,并命名崇胜联合建筑物,闸、涵命名为崇胜闸和崇胜涵洞,故更名为崇胜段。现有职工8人,其中五分沟管理点3人,管理灌溉扬水斗口6座、自流斗口6座、退水闸2座、涵洞3座。全段承担着6.2公里渠段和3.64万亩耕地的灌溉管理任务。受益方主要有前进农场一站、崇岗镇崇富村、崇胜村、崇岗村等。
(五)五分沟点
管理点在干渠45+058处右堤,因在管理点后500米处有一泄洪沟,名为五分沟,故管理点命名为五分沟点。现有职工3人,管理灌溉斗口5座。承担着2.5公里渠段管理及3.5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受益方为大武口区长胜村、吊庄村以及前进农场5、 6队和崇岗所试验站等。
十一、大武口管理所
该所在二农场渠管理处时称为三所。20世纪70年代,与唐徕渠管理处合并后,因地处大武口地区改称为大武口管理所。所址位于隆湖经济开发区六站,主要服务于农业灌溉、城市园林和湖泊湿地生态用水。
建所初期,灌溉面积为1万亩左右。1980年后,灌溉面积增加到2万多亩。1990年后,增加到5万多亩地。到2000年以后,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到8万余亩。
1990年,潮湖农场交于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管理后,成立了隆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增加十八斗等16座斗口,达到50多座斗口。
2007年,全所管理渠道长度33.2公里,尾水退水沟1.2公里,管理斗口50座、桥梁22座、涵洞9座、闸5座、渡槽3座。主要承担大武口区隆湖、九泉村、潮湖村、兴民村,石嘴山监狱、农林处、简泉园林场、简泉农场、燕子墩乡简泉村、上宝闸村、汪家庄村、平罗县渔湖、森林公园、星海湖等14家单位的灌溉任务,农业灌溉面积8.5万亩,生态湿地面积3.2万亩。在汛期,还担负着灌溉和防汛的双重任务。
管理所下设2个管理段、 1个管理点,有职工22人。
(一)潮湖段
因地处大武口区潮湖村而得名。位于管理所上段,桩号47+120~57+090。下设两个点,有职工7人,管辖渠段长10公里,斗口8座、桥梁6座、涵洞2座、闸2座。主要承担大武口区隆湖、九泉村、潮湖村2.6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1.公路桥点
地处与崇岗所的接水点,因在建渠时所建桥梁标准按公路桥梁标准建设而得名。有职工2人,管理渠道长度3.6公里、斗口2座、桥梁3座、涵洞1座,主要承担隆湖区部分及九泉村0.6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大武口管理所
2.十七斗点
地处大沙路桥下,因在建渠时二农场渠第十七斗在此而得名。有职工2人,原管理渠道长度2.6公里、斗口4座、桥梁2座、涵洞1座、闸1座,主要承担隆湖区部分及潮湖村1.0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2007年3月撤点合入潮湖段。
(二)明水湖段
因该处有湖泊叫明水湖而得名。位于管理所中段,桩号57+090~65+042,有职工4人,管辖距离8公里,斗口9座、桥梁7座、涵洞5座、闸1座。受益方主要为大武口区兴民村、明水湖农场、平罗县渔湖、森林公园、星海湖等,农业灌溉面积1.8万亩。2007年3月撤段,合并于简泉段。
(三)简泉段
因段址在原石嘴山郊区简泉村而得名。位于管理所下段,桩号65+042~80+302,有职工5人,管辖距离23公里,斗口33座、桥梁9座、涵洞2座、闸2座。主要承担神宁集团农林处、简泉园林场、简泉农场、燕子墩乡简泉村、上宝闸村、汪家庄村等6家单位的灌溉任务,农业灌溉面积3.7万亩。
有关长渠流润:唐徕渠历史与新貌的文章
因此,渠道植树多年来一直受到重视,树种以柳树和杨树为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天牛”虫害蔓延,渠道上的树木几年间几乎全被啃食、枯死。1991年~1992年,按照自治区政府及林业部门的统一安排,砍伐清理了渠道上的全部天牛虫害树木。3年共用于渠道植树的资金120余万元,成活乔木12.6万棵,灌木15.9万穴,消灭了宜林空白段,如期实现了规划目标。......
2024-05-30
第一节旧渠整治唐徕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古老的干渠之一,经历朝历代的疏浚整治,至解放前夕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灌溉渠道。整治以前的唐徕渠旧渠旧渠整治旧渠上段多处紧靠沙丘,风沙入渠,增大了清淤工程量。旧渠整治1955年第17弯裁弯通水后,西门桥上下冲刷严重。......
2024-05-30
唐徕渠管理处成立时下设管理所8个,负责灌区灌溉管理的职能部门为唐徕渠管理处生产组。1972年9月2日,经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水电局核心小组批准,唐徕渠管理处下设7个管理所,生产组更名为生产科。......
2024-05-30
各管理所建立党小组。管理处共有党员24名。1992年1月29日,根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决定,中共唐徕渠管理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由王兴华、刘德祥、张彦林组成,王兴华任书记。至此,管理处下属各单位全部设立党支部,共15个党支部。工会会员182名,成立12个工会小组。......
2024-05-30
崔经调查属实,即将黄、蔡二人逮捕,常信堡的贡生张国栋闻讯逃跑。崔以黄行贿霸水,蔡受贿枉法的罪名,判处死刑枪决。但马周堂治水的事迹至今在唐徕渠梢段还广为流传。......
2024-05-30
第六节基础设施一、通信设施通信设施建设经历了4个阶段。至此,唐徕渠管理处完成了无线通信的建设工程。同年,管理处统一为11个管理所安装了电信程控电话,管理处调度有了两套通信系统,大大提高了通信保证率,并终止了第二代400MHz半双工无线电通信网的使用。管理处调度室设有警界水位报警、现行水位及流量显示系统。水位遥测系统的投入使用也杜绝了渠道水位的大起大落,为实施计划用水奠定了基础。......
2024-05-30
1992年5月2日,杨显桥管理所大闫沟涵洞因洞身混凝土老化,涵洞塌陷导致渠道决口事故; 1994年5月12日,跃进桥所反帝沟涵洞因工程老化,洞身漏水导致渠道决口事故。......
2024-05-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