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广告一炮而红!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广告一炮而红!

【摘要】:天下谁人不希望“金利来”呢?“金利来”,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牌子。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把“金利来”推到电视广告上去了。接着,中国大陆30多家电视台轮番不停地播放“金利来”广告。全国有影响的几家大报也刊登“金利来”广告。很快在内地,“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就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了。随着广告声势的扩大,“金利来”的名声也就更大。

——记著名企业家、金利来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宪梓

曾宪梓先生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香港事务顾问,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主席,金利来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生的道路,是很奇特的。曾宪梓在中山大学是学生物的,1961年毕业后,就职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1963年,为解决父亲的遗产纠葛,他辞去工作,跨过罗湖桥,登上了经香港去泰国的旅程,谁知此一去,世界少了一个勤奋的生物学家,却多了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

曾宪梓的叔父压根儿想不到,这位继承父亲遗产而来泰国的侄子,跟他见面后,却说出一段颇具铮铮男子汉气质的话语:“您和我父亲共同创造了家业,您是他的兄弟,您完全有权支配财产,我是下辈人,不能坐享其成,我愿意像父亲那样,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叔父,您教我做领带,我给你打工吧!”

叔叔既意外,又很受感动。他不得不另眼看待这位来自大陆的侄子。

曾宪梓卖掉了随身带去的一部相机,租了间小屋,把妻子和儿子安顿下来,就开了一个家庭作坊。叔叔给了曾宪梓一匹黑绒布。他用这匹布制作了60打领带。当他把第一批亲自制作的领带交给叔叔时,叔叔给了他1万元工钱。可他执意不收,说:“人家的工钱每打10元港币,我这60打做工精细些,每打也只应要15元。我收您900元,余下的9100元,我不能收。”婶婶告诉曾宪梓:“你叔叔是想用这种方法帮助你呀!”他真挚地谢过叔叔和婶婶的好意,硬是把多余的钱退了回去。“这孩子,不同凡响呀!”叔叔望着有几分固执的侄子,心里暗暗高兴。

有一天,曾宪梓向家人提出:“回香港定居。”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不仅叔父大吃一惊,妻子也感到惊讶。他利用为叔叔到香港、澳门推销领带的机会,了解到香港是一个领带的大市场。尽管世界各国名牌领带充斥香港街市,但香港本产地的却质地太差。他决心去那儿创一个自己的名牌。虽然,他知道在香港站住脚跟并非易事,但决心已下,几头牛也拉他不回来了。他毅然带上全家5口,来到了香港。

经过几年的实践,曾宪梓积累了许多制作领带的经验。但他不满足,又花大价钱从商店里买回各种外国名牌领带,一一拆开,琢磨用料、裁剪、造型、花色……他还作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研究花色样品的新潮流、新趋向。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一批高级领带,和那些高价购进的各国名牌领带一起,交给一位专门经营领带的老板,请他不看牌子,分辨哪些是名牌产品,哪些是他亲手制作的。颇具阅历和经验的老板戴上老花镜,仔细瞧了又瞧,但最后竟然摇摇头,说:“分辨不出来!”老板打量着眼前的这位黝黑的壮实汉子,表示愿意以较高的售价销售他精心制作的领带——“金狮牌”领带(这是“金利来”领带最初的牌名)。

尽管曾宪梓作了这番努力,但名牌并没有马上创出来。他的领带的销路还是不大好。过年时,曾宪梓送了几条领带给一位亲戚,作为新年礼品。谁料那位亲戚满脸不高兴,说:“我才不用你的领带呢,金狮金狮——什么都输掉了。”原来香港话“狮”与“输”读音相近,而这位亲戚正是个马迷,最忌读这个“输”字。这一夜,曾宪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怎么早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他下决心改领带的牌名。改个什么吉利的牌名呢?琢磨了大半夜,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将“金狮”以英文“GOLDLION”的意译与音译结合结合,GOLD意译为金,LION谐音读为“利来”。对,就叫“金利来!”多吉利的名称呀!天下谁人不希望“金利来”呢?

“金利来”,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牌子。但有了响亮而吉利的好牌子之后,还需要广而告之。否则,产品的知名度仍然是上不去的。起先,曾宪梓也不敢花大本钱去做广告,生怕做了广告收不回费用。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把“金利来”推到电视广告上去了。曾宪梓先生后来回忆此事,感触殊深。他说:“我得感谢我的一个朋友,当时他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工作。1971年,适逢取得世界冠军的中国乒乓球队访问香港。这个朋友力邀我购买电视台转播乒乓球表演赛的赞助权,在比赛中穿插播放金利来领带广告。我听了连连推辞。广告费要3万港元,而当时的3万元可以买一套600平方尺的房子了。我这个天天为6口之家奔忙的人,如何支付这笔费用呢?我确实拿不出这笔钱。这位朋友给作了通融,答应做完广告后再收钱,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缴交。虽然,我仍担心播完后交不出钱,但是又想,做生意总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我这次不妨冒一次风险,况且,这是为我的产品做宣传呀。我想,宣传了就会有更多的人知道,产品也就有更多的人购买,何不抓住这个机会试一试呢?我于是下了孤注一掷的决心,做!表演赛结束后,‘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广告词家喻户晓,订单雪片般飞来,电话也响个不停,金利来出名了。我和太太打赌的话‘总有一天,我坐在电话机旁也可以做生意’实现了。由于订货太多,我急着买机器,请工人,买厂房,忙了个不可开交。我不但还清了广告费,还有了厂房、住房、汽车、工人……随后,我又在香港小姐选举、尼克松访华等专题节目中做电视广告。从此,金利来声誉鹊起,家庭作坊变成了领带工厂。1971年,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问世。电视广告给金利来添了成功的翅膀。”

接着,中国大陆30多家电视台轮番不停地播放“金利来”广告。全国有影响的几家大报也刊登“金利来”广告。很快在内地,“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就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了。他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台湾大做广告。每年的广告费用达数千万元之多。随着广告声势的扩大,“金利来”的名声也就更大。

一个名牌,一个中国人在香港创造的名牌,终于打响了。不仅在香港,也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还在东南亚,在整个亚洲,甚至在世界的许多国度里打响了。曾宪梓深感欣慰。他不信只有外国商标才能创名牌。他决意用中文作商标,创造中国自己的名牌。愿望,终于实现了!(www.chuimin.cn)

曾宪梓先生1963年离开祖国大陆,70年代初,还不到10年的时间,便发迹成了中外闻名的“领带大王”,成了香港的著名华人企业家。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强烈地思念生他养他的祖国,思念他那度过难忘青少年时代的贫瘠的红土丘陵。1978年春天,刚刚结束十年动乱,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信给乡友们:“人生易老,岁月无情,我们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了。我们要在有生之年实现多年的愿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祖国、家乡早日富裕起来。”

他深感,改变家乡面貌首先应从教育开始。他与夫人向家乡捐赠了一笔又一笔的款子。一幢幢崭新的教学大楼、一座座漂亮的立交桥建起来了,一座座体育场馆拔地而起。仅教育方面,从嘉应大学、中山大学、东山中学、梅州中学、乐育中学、华侨中学、珊全中学到华侨新村幼儿园……都留下了这对夫妇的赤热的心意。

1982年,曾宪梓了解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是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他准备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打算跨洋去办一家大企业。正在此时,我国庄严宣布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这个声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获得了全国人民、香港同胞和海外广大华人的热烈拥护。但也有些不明真相或心怀顾虑的华人把在香港的资金抽往海外,使香港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混乱。曾宪梓先生思虑再三,毅然把目光转向内地。他放弃了去美国办厂的打算,把资金转入国内。他决定回故乡合资办厂,为中国再创一个领带名牌——“银利来”。

1986年“银利来”在梅县的映塘建成了。曾宪梓当众宣布:“我本人办这家厂是不牟利的,我应得的50%的利润,全部用于国内的公益事业,用于支付嘉应大学的经费,用于支持足球事业,用于支持家乡的建设……”

如果查一查香港的富豪名录,曾宪梓不会名列前茅,那为什么他这么“挥金如土”呢?其实,他是一个很俭朴的人。他自己说:“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我都要计算一天,每一分钱花得值不值?”“金利来”的职工们常常看到这位腰缠万贯的领带大王,中午买一盒快餐,在写字楼吃得津津有味。他不抽烟,不去赌馆,只知道忙生意,只知道赚钱,然后只知道往他认为值得花钱的地方去花钱。

他对他的儿子曾智谋讲,你们自己去成家立业,不要期望分家产……不仅如此,他还把儿子带回故乡,让他参加捐赠仪式。他儿子笑道:“我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以后当了老板也像他一样,回祖国做贡献。”

朋友们问曾宪梓先生:“你人生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一是发展金利来事业;二是帮助祖国和家乡建设;三是支持祖国的足球事业。”这是发自曾宪梓内心深处的“人生三愿”。

他常常感叹:“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赤条条,两手空空。我能吃多少,穿多少?去时也带不走什么。我要在有生之年,多为祖国做点好事,为家乡人民留下一片爱心。”

“金利来”事业正在发展。目前,“金利来”在香港已拥有大厂房12间、工人700人,每年生产数百万条领带。早在80年代中期,他已被选为亚洲领带协会主席。“金利来”不仅畅销亚洲,而且远销欧美。它不仅占领了“男人的世界”,而今又开始向“女人的世界”拓展,精制女用钱包、饰物,也已受到女士们的欢迎。

转自《公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