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技术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常把“衣食住行”作为生活的代名词。这个故事讲的是丝织技术的发明。黄道婆黄道婆只身流落他乡,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把先进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生产技术,生产的黎单、黎饰、鞍搭闻名内地。黄道婆虚心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2024-05-19
从钻木取火到火柴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
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伏 羲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远古人类钻木取火复原图
商丘市城西南2千米的燧皇陵,相传就是燧人氏的葬地,其冢高约7米,周围松柏环绕。冢前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手书碑刻及后世刻的石像,是人们为纪念燧人氏而立的。
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历史事实。但是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先民们从发现到积极利用火的过程。自从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以后,人们又对取火的办法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于是,火柴产生了。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逼迫,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化学家约翰·华尔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华尔克发现用砂皮纸摩擦氯化钾和硫化锑的混合物能产生火焰。在1827年,华尔克出售第一盒氯化钾和硫化锑做的火柴。当时每购买一盒火柴,免费奉送一块砂皮纸。
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www.chuimin.cn)
(1)黄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
(2)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
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
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产的火柴
安全火柴中的成分分别是:火柴头主要由氧化剂、易燃物(如硫等)和粘合剂等组成。火柴盒侧面主要由红磷、三硫化二锑、粘合剂组成。当划火柴时,火柴头和火柴盒侧面摩擦发热,放出的热量使氧化剂分解,产生少量氧气,使红磷发火,从而引起火柴头上易燃物(如硫)燃烧,这样火柴便划着了。
安全火柴的优点在于把红磷与氧化剂分开,不仅较为安全,而且所用化学物质无毒性。所以也被称为安全火柴。
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玻璃粉等。火柴杆上涂有少量的石蜡。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
(1)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
(2)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
(3)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反应;
(4)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最终使火柴杆着火。
火柴的出现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机与及电子打火器已逐渐取代传统火柴的地位,但火柴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是无可取替的,就是它所产生的火焰颜色是最美的。
有关人类的发明故事的文章
纺织技术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常把“衣食住行”作为生活的代名词。这个故事讲的是丝织技术的发明。黄道婆黄道婆只身流落他乡,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把先进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生产技术,生产的黎单、黎饰、鞍搭闻名内地。黄道婆虚心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2024-05-19
玩火玩出的发明——煤气的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公共汽车顶上,都堆放着一个大橡皮包。这可说是煤气第一次用于照明,也是煤气的第一次投入实际应用。1830年,英国人詹姆斯在自己的家中证实了煤气还可以用于炊事,开拓了煤气的另一用途。这也是我们的读者至今仍能感受到煤气的存在的用途。......
2024-05-19
由打赌引出的发明——电影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两个人为一桩事打起赌来。这并不稀奇,因为美国人似乎有爱打赌的天性。但那天的打赌对我们来说,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最终导致了电影的发明。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又经过了许多发明家的研究、改进后,电影终于诞生了,它的生日是1895年12月28日。早期的电影放映机......
2024-05-19
海上霸主——富尔顿与轮船富尔顿1765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不列颠的一个农场里。但是法国政府并不相信富尔顿的“天方夜谭”,并不支持他建造轮船。富尔顿从门票收入中,凑够了试制轮船的经费。虽然富尔顿没有制成轮船,但是他在1800年6月制成了“鹦鹉螺号”潜艇。随后,富尔顿开始尝试用蒸汽机来推动船舶前进。拿破仑的谩骂并没有动摇富尔顿建造蒸汽轮船的决心。富尔顿邀请各界人士前来观赏。......
2024-05-19
日晷和漏壶古代,在还没有发明今天用的钟表之前,我们的祖先只能用太阳来计时。日晷要利用太阳,可以说是“太阳钟”。漏壶传说还是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发明的。可惜的是,这种早期的漏壶都未能传下来。于是,部下在军营大门口竖起一根木杆,充当日晷的指针,观看太阳的影子;再在木桩上挂起了漏壶,开始滴水。等到木杆的影子指向了正北方时,漏壶也显示出到了中午的时刻。司马穰苴就命令部下把木杆和漏壶拿走,不再等庄贾了。......
2024-05-19
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箭人类在对自己飞行梦想的不断尝试中,一次次进行着飞行的尝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航空与航天的不同,航空飞行器不论飞机、气球还是飞艇都需要依靠空气的存在,没有了空气所谓的飞行也就不可能实现。1844年,英国的威廉·霍尔发明了一种自旋稳定器,并用来对康格里夫火箭进行改进。......
2024-05-19
“顺风耳”——莫尔斯与电报发明实用电磁电报机的人,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工程师,而是一位画家,是一位从41岁才开始学习电学和机械知识的外行人。登上码头的莫尔斯已经不再是美国著名画家了,而是电磁学理论的初学者、有线电报机的未来发明人。这一发明增强了莫尔斯的信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莫尔斯终于研制成功了一台传递电码的装置,莫尔斯把它叫作电报机。......
2024-05-19
传播文明的使者——造纸术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
2024-05-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