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十七字诗”“十七字诗”又称“吊脚诗”、“翘脚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从现存资料来看,流传最早的十七字诗是南宋时无名氏作《临安十七字诗》: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乌头身上白,米虫。还有一些十七字诗旨在娱人娱己,体现生活情趣。十七字诗应对起来,更是别有风味。......
2024-05-18
鲁迅曾遭遇“山寨版鲁迅”
当前,山寨文化大行其道,山寨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早在82年前,大文豪鲁迅先生就曾遭遇过山寨版的自己,他还专门就此登报声明以正视听。
那是1928年2月25日,鲁迅先生意外地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学生的来信,信中说:
树人先生:
我们自一月十日在杭州孤山别后,至今已多久没见面了。前在杭时,蒙先生允萍时常通信及指导,但是我在杭时,也曾有信寄曼婻女士转先生,并又有疑问请问,但是至今已二月二十一号了,也未见复,不知先生究因时间关系?抑没有收到耶?使我很念。腊月二十三回沪至家,至今已将一月,而在正月十五十六考上海法政大学,今已上课,但是,唉!不愿写了,如果先生收到了此信,希望先生抽空复书,至盼。
马萍痕
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这份莫名其妙的来信使鲁迅十分诧异,他马上写了一封回信,告诉这位女士:自己已有将近十年未去过杭州了,所谓在孤山与人分别云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她见到的,一定是另一个人。
这位名叫马萍痕的女学生接到回信后,也大感蹊跷,她觉得有必要把事情搞清楚。1928年3月17日,她约上以前听过鲁迅课的一位朋友,一同去拜访鲁迅先生。
当面锣,对面鼓,事情立马弄清楚。与鲁迅见面后,马萍痕才知道,当时与她在杭州孤山交谈的那个自称“鲁迅”的人,并非鲁迅本人,是一个假冒其名者。
与鲁迅先生的交谈中,马萍痕还给他看了杭州的那个“鲁迅”在苏曼殊墓旁写的四句诗:“我来君寂居,唤醒谁民魂?飘萍山林迹,待到它年随公去。鲁迅游杭吊老友曼殊句。”
鲁迅看后,气不打一处来。这诗不仅不通,语调也太可笑了。如此荒唐之句,实在有损自己的文名。(www.chuimin.cn)
这个人为何要冒自己的名?他这样做目的何在?为了弄清楚这些,鲁迅先生给当时正在杭州教书的许钦文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助了解一下关于杭州“鲁迅”的情况。
当时在杭州的鲁迅朋友,有许钦文和川岛等人。他们也听说“鲁迅”到了杭州,甚至有人亲眼见到“鲁迅”在苏曼殊墓前的题诗。许钦文接到鲁迅的信后,便与川岛去了孤山脚下的苏曼殊墓,但没有见到这首题诗,也许是时隔较久,被雨水冲刷掉了。
许钦文和川岛又向了解情况的学生打听,了解到这个冒名鲁迅者也姓周。有个学生说,那个“鲁迅”就在离西湖不远的松木场小学教书。到了松木场小学,他们果真见到了那个“鲁迅”。这人大约三十多岁,瘦长脸,上唇如鲁迅先生一样也留着短须,身上穿一套白裤褂,脚下却穿着一双草鞋。
为了避免当面揭穿的尴尬,许钦文与川岛未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只说是慕名前来拜访“鲁迅”先生。在交谈中,“鲁迅”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说世事如此,自己只能隐姓埋名,到乡下来教小学生了。此人说话时,眼睛四面乱看,目光发直。他告诉许钦文和川岛,自己写过一部名为《彷徨》的小说,销了八万多册,但是自己对这部小说并不满意,还要另外再写一本,等等。
许钦文和川岛追问他还写过些什么文章,他却说不出来,看来此人对鲁迅的思想、生活及作品并不熟悉。但他为何要自称“鲁迅”,目的何在,一时还看不出来。川岛当时还觉得此人神经好像有点不正常。
很快,许钦文便将了解的情况写信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鲁迅。
如六耳猕猴之于孙悟空、李鬼之于李逵一样,“山寨版鲁迅”之于鲁迅先生,无疑也是一个迷惑性的存在,其活动难免扰乱人们的视听,使人真假难辨。鲁迅接到许钦文的信后,写了一则《在上海的鲁迅的启事》,发表于1928年4月2日的《语丝》第四卷第十四期上(后来编入《三闲集》,见《鲁迅全集》第三卷),该启事先略述了此事的经过,然后以其惯有的幽默而犀利的笔调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中国另有一个本姓周或不姓周,也名鲁迅,我是毫没法子的。但看他自叙,有大半和我一样,即有些使我为难。那首诗的不大高明,不必说了,而硬替人向曼殊说‘待到它年随公去’,也未免太专制。‘去’呢,自然总有一天要‘去’的,然而去‘随’曼殊,却连我自己也梦里都没有想到过。但这还是小事情,尤其不敢当的,倒是什么对别人豫约‘指导’之类……
“我自到上海以来,虽有几种报上说我‘要开书店’,或‘游了杭州’。其实我是书店也没有开,杭州也没有去,不过仍旧躲在楼上译一点书。因为我不会拉车,也没有学制无烟火药,所以只好这样用笔来混饭吃。因为这样在混饭吃,于是忽被推为‘前驱’,忽被挤为‘落伍’,那还可以说是自作自受,管他娘的去。但若再有一个‘鲁迅’,替我说教,代我题诗,而结果还要我一个人来担负,那可真不能‘有闲,有闲,第三个有闲’,连译书的工夫也要没有了。所以这回再登一个启事。要声明的是:我之外,今年至少另外还有一个叫‘鲁迅’的在,但那些个‘鲁迅’的言动,和我也曾印过一本《彷徨》而没有销到八万本的鲁迅无干。”
就在当年的7月12日,鲁迅与许广平来到杭州,逗留了4天,很兴奋地游了西湖,甚至还逛到旗下(今湖滨公园一带)、清河坊、城站等热闹街市购物。他还在西泠印社买了拓本,去书店买了一些旧书。鲁迅此行,自然也受到杭州各界人士的热情接待。
真鲁迅在杭州公开露面后,杭州的那个“山寨版鲁迅”从此便销声匿迹了。
有关另类故史:谈资时代的历史爆料的文章
妙趣横生的“十七字诗”“十七字诗”又称“吊脚诗”、“翘脚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从现存资料来看,流传最早的十七字诗是南宋时无名氏作《临安十七字诗》: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乌头身上白,米虫。还有一些十七字诗旨在娱人娱己,体现生活情趣。十七字诗应对起来,更是别有风味。......
2024-05-18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宠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等等。曹丕继位后,以曹植不来奔丧为由问罪。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2024-05-18
三国时期的三大杰出政治家中,孙权有好几个“之最”:他寿命最长,活了71岁;主政时间最长,执掌东吴政权长达52年之久;去世最晚,死于252年,谥大皇帝,庙号太祖,是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死后唯一被谥为“大皇帝”者,被誉为“千古大帝唯一人”。甘宁深受感动,作战更加勇敢;凌统性情暴躁,曾过失伤人,因屡建战功,一直被任为亲信大将。张昭及朝中大臣认为公孙渊不可靠,坚决劝阻。......
2024-05-18
古代官员断案的十大幽默判词汉语博大精深趣味无穷,即便是多为刻板枯燥之语的古代官府断案判词中,亦有语锋机巧令人忍俊不禁者,今择十分雷人的十则幽默判词,与大家分享。小吏认为判得太重,遂高喊冤枉。两家主人为此大吵大闹,不可开交,当地的县令也难断此案。祝枝山问明情况,当即判道:“两牛相斗,一死一伤。死者共食,生者共耕。”十清代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曾判过一桩“僧尼私恋案”。......
2024-05-18
他的看法与鲁迅真所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读鲁迅的小说一定不能走这样的路子。鲁迅曾经指出,古老的巫术在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中长期留存,有着深广的影响,妨碍中国走向现代化,并造成种种非现代的文化现象。鲁迅极而言之地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023-11-30
“蒋光X”——关于蒋光慈蒋光慈曾名蒋光赤,大革命失败后改“赤”为“慈”。蒋光慈的改名,备受鲁迅的奚落。在《三闲集·文坛的掌故》一文中,鲁迅称之为“蒋光X……”鲁迅对蒋光慈的不满,主要是由于太阳社和创造社联合攻击鲁迅引起的。应该说,鲁迅批评蒋光慈,还是比较温和的。除了太阳社和创造社合伙咬鲁迅以外,鲁迅就说了“蒋光X”几字,何曾与蒋光慈打过什么笔战?......
2024-01-28
史上最雷人的经典啰嗦诗啰嗦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又名重复诗。诗歌固然要求语言凝练,但重复啰嗦以至成诗,也自有其趣。与之异曲同工的是,《古今谭概》里啰嗦诗的另一杰作是《咏老儒》: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更奇的是,还有只描述一个事物的啰嗦诗,本一个字就能说清楚,硬是能写成很押韵的七言绝句。这些同义词“叠床架屋”的啰嗦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诗也是极具特色的,别有情趣在其中。......
2024-05-18
2016,鲁迅漫长的身影尽管鲁迅厌恶被人观看,但他已经无可逃避地站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围观者的目光审视。如今,以“鲁迅故里”为主题的历史街区,占地50公顷,再现了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到2012年,鲁迅创造的“咸亨酒店”、“闰土”等热门词汇的45个类别商标,已经全部被抢注完毕。2001年9月,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鲁迅酒”的酒新鲜出炉。......
2024-01-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