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雷人的经典啰嗦诗啰嗦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又名重复诗。诗歌固然要求语言凝练,但重复啰嗦以至成诗,也自有其趣。与之异曲同工的是,《古今谭概》里啰嗦诗的另一杰作是《咏老儒》: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更奇的是,还有只描述一个事物的啰嗦诗,本一个字就能说清楚,硬是能写成很押韵的七言绝句。这些同义词“叠床架屋”的啰嗦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诗也是极具特色的,别有情趣在其中。......
2024-05-18
不懂外文的近代“译界之王”
晚清时期,有“传统古文之殿军”之誉的文学家林纾,不仅能诗善画,多才多艺,而且曾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数十名作家的小说,其译著多达一百八十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被誉为“译界之王”。
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作为“译界之王”的林纾竟然不懂外文!他翻译外国小说全靠听取别人的口译,然后自己再用文言文将之翻译成汉语。“林译小说”曾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文学界,他是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艺作品的人,也是中国翻译小说的奠基人和中国小说现代叙事话语形成的开拓者。
在中国近代,林纾以自己独特的翻译方式奉献给社会文化界的大量西洋小说,滋养了一代文学新人,用高古典雅的中国古文话语表述形态,开创了中国的西洋文学新风,在文学史上功不可没。
林纾,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室名春觉斋。1852年11月8日,林纾出生在福州一个小商人的家庭。林纾先祖为农,祖父辈入城治艺。父亲林国铨,在闽北经营盐务。1856年,其父往建宁运盐途中,因船触礁沉没,导致倾家荡产,遂背井离乡往台湾谋生,林纾则一度寄食于外祖母家中。林纾小时候靠寡母的劳作来维持生活,早年生活很贫困,但林纾读书很刻苦,5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古典文学下了不少工夫。林纾自小嗜书如命,以代人补缀破书,而得读书机会;所有零花钱都用于买书,以贱价收买残书研习。15岁时,“积破书三橱,读之都尽”,到他20岁时,已博览群书达数千卷之多,奠定了深厚的文学根基与学问基础。1874年,22岁的林纾师从陈文台学绘画。自此,“一日未尝去书,亦未尝辍笔不画”。1882年他中了举人后,数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但屡试屡败,于是便放弃科举之学,专心致力于古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国文学翻译开山鼻祖初涉译事时曾有一段很顽皮很童真的趣闻:当年,他有一位朋友叫魏翰(魏季渚),是毕业于“中国海军的摇篮”马尾船政学堂的著名造船专家,有“匡世良才”之美誉。魏翰时任船政局工程处道员,他最先建议挚友林纾从事翻译。林纾听后当作耳旁风,迟迟未付诸行动。经魏翰再三相劝,林纾竟孩子般提出条件——魏翰必须请他游览闽江滨海大川,否则就不译。魏翰无奈,买舟导游。一路上,由魏翰的学生、时任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王寿昌拿着大作家小仲马的法文原著《茶花女》逐字逐句把原著意思说出来,林纾边听边以文言文书写成章,于是令世间轰动亦使林纾一举成名的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长篇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就这样诞生了!
翻译《茶花女》时,由王寿昌读原文,口译出大概意思,再由林纾笔译成优美的古汉语,整理成篇。每译至男女苦恋之悲及伤心之处,两人竟抱头痛哭,与书中人同悲欢共命运!
翻译《茶花女》一炮打响后,林纾名声大振,轰动了当时暮霭沉沉的晚清文坛。林纾一鼓作气,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一百八十余种。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这些译著均极成功,名重一时。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在他翻译的小说中也不免有些脱离原意、不尽符实之处,比如他在翻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时便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笔调来描写,说亚芒愤恨离去为“拂袖而去”,读者写信责问他:“西装袖子如何拂得?”又如,他描写茶花女灯下读小说为“挑灯夜读”,读者也表示异议:“茶花女香闺哪里来的油灯?”他均无法作答。
当然,与这些瑕疵相比,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可取之处则更多,其译笔轻快明爽,有鲜明的特色和可圈可点之处。如他所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这在当时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www.chuimin.cn)
林纾对自己译书的速度一直颇为自豪。往往口述者未毕其词,而林纾已书在纸。他是古文大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他赞美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善于“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善叙“家常平淡之事”(见《孝女耐儿传自序》),而用《史记·外戚传》写窦长君的话作比,认为《史记》中此等笔墨亦不多见。又说《红楼梦》虽亦“善于体物,终竟雅多俗寡”。通过用《史记》、《红楼梦》作比,赏识狄更斯的笔墨,为中国读者打开了眼界,扩大了大家的文学视野,并使阅读之气象为之一新。
他翻译日本作家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时,在译书的序言里,称德富健次郎“夹叙甲午战事甚详。余译既,若不胜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他还自称所选译作“力翻可以警觉世士之书,以振吾国人果毅之气”,为“爱国保种之一助”。这说明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原汁原味地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的二次创作来感动读者;加上他利用自己的文学素养来弥补原作的某些不足,他的某些译作竟胜过原作,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拥有不少拥趸者。
胡适曾说:“林纾居然用古文翻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样大的成就。”康有为在致林纾信中亦称:“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康有为所说的“严林”,一个是以翻译《天演论》而闻名的严复,另一个就是林纾。
林纾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作者曾朴认为,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陷。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在当时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很多名门闺秀,乃至歌妓,在读了“林译小说”之后,流尽眼泪,对林纾油然而生爱慕之情。但林纾从不理睬她们,远远躲避,使得那些多情怀春的少女们怏怏失意,怨恨林纾。
有一位蝶仙姑娘,完全为林纾的小说所倾倒。她百般追求他而不得,万般柔情竟得不到半点回报。她是愤愤地对别人说:“林琴南(林纾)诗词乐府,不知赚了多少人的眼泪,骗了多少少女的感情,为什么竟然如此薄情?”林纾知道此事后,仍然未去见她,特地写了一首诗赠给她,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诗曰:“不留夙孽累儿孙,不向情田种爱根。绮语早赊名士习,画楼宁负美人恩。”
新文化运动中,林纾曾跟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吵架,余怒难消的林纾撰写小说《荆生》、《妖梦》,将上述三位名流逐个丑化一通,一泄心头之愤。由此而掀起轩然大波后,原本性格狷介的林纾觉察到自己行为有失君子之道,立即写信给各报馆,68岁的老人孩童般公开承认自己骂人的错误,如此童心无垢不遮不掩的真性情忏悔,使得遭他辱骂的陈独秀等人感慨不已,叹赞云:“像这样勇于改过,倒很可佩服!”
林纾在传统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与当时的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概等人同享盛名。1907年,林纾应商务印书馆之邀,开始选编《中学国文读本》,内容由清朝上溯至周朝,逐篇详加评语,从次年5月到1910年末,分十卷出版。自此,林纾在传统文学方面的创作一发不可收。他生平主要的散文、文论、选评、讲义集计有《畏庐文集》、《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古文辞类纂选本》、《文法讲义》等数十种。此外,他还留下数量可观的诗词、丛谈、琐记、随笔、小说、传奇和剧本等文学作品。林纾多才多艺,在绘画方面也有很深造诣,画品极佳。他的书斋里总是摆着书桌和画台,写写画画,交替进行,从不间断。他还出版有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论画》,被誉为“后学之津梁,迷途之宝筏”。
林纾始终未入仕途,对功名富贵“视若弃灰”。他定居北京初期,曾受到闽籍京官礼部侍郎郭曾、邮传部尚书陈璧的举荐,他都坚辞不就。这一点,在同时代的学人中也极为罕见。
有关另类故史:谈资时代的历史爆料的文章
史上最雷人的经典啰嗦诗啰嗦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又名重复诗。诗歌固然要求语言凝练,但重复啰嗦以至成诗,也自有其趣。与之异曲同工的是,《古今谭概》里啰嗦诗的另一杰作是《咏老儒》: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更奇的是,还有只描述一个事物的啰嗦诗,本一个字就能说清楚,硬是能写成很押韵的七言绝句。这些同义词“叠床架屋”的啰嗦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诗也是极具特色的,别有情趣在其中。......
2024-05-18
妙趣横生的“十七字诗”“十七字诗”又称“吊脚诗”、“翘脚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从现存资料来看,流传最早的十七字诗是南宋时无名氏作《临安十七字诗》: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乌头身上白,米虫。还有一些十七字诗旨在娱人娱己,体现生活情趣。十七字诗应对起来,更是别有风味。......
2024-05-18
《围城》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幽默的小说,人们了解钱钟书的幽默,也大都来自《围城》。这里就不赘述了,本文主要探讨《围城》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钱氏俏皮话。——以上均见钱钟书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李太太深知缺少这个丈夫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本身毫无价值,但是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
2024-05-18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宠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等等。曹丕继位后,以曹植不来奔丧为由问罪。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2024-05-18
比曾国藩左宗棠还厉害的湘军牛人胡林翼在湘军集团中,是仅次于曾国藩的二号人物。他既是湘军大佬,又是湖北省绿营的统帅,能文善武,懂经济,擅理政,与曾国藩、左宗棠一同被史学家称为大清“中兴三名臣”。在晚清,时人都认为胡林翼的治行才望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胡林翼比曾国藩小一岁,成名却早于曾国藩,世人并称“曾胡”。......
2024-05-18
准确预言上海世博会的晚清奇人关于上海世博会,曾有过一个非常传奇的百年前的梦想。陆士谔在这部小说中预言一百年后,中国将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便在上海,更具体到会址选择在浦东陆家嘴、洋泾浜一带。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的开幕式上提到了这本书,说:“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一百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妻子告诉他,大桥是为开博览会才建造的。......
2024-05-18
高僧寒山与拾得的绝妙问答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然而,寒山寺最有人文价值的是高僧寒山与拾得在此出家修行的故事。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尤为有趣的是,高僧寒山与拾得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
2024-05-18
清太宗皇太极的奇特婚姻清初的皇帝们,其婚姻充满了政治色彩。清初满蒙政治联姻盛行,皇太极有名号的后妃共有十五人,在这十五位后妃中,有七位来自蒙古草原。皇太极的婚姻之奇还不止于此,他还曾令已经为他生过两个女儿的侧妃博尔济吉特氏改嫁他人。科尔沁部左翼首领、明安贝勒之兄莽古思于1614年将女儿送与皇太极为妻,这就是皇太极的中宫皇后孝端文皇后,也称为哲哲皇后。皇太极对宸妃这种真情笃意,在历朝皇帝中都是少见的。......
2024-05-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