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江阴史事纵横|大事记篇

江阴史事纵横|大事记篇

【摘要】: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附 大事记

武乙(约公元前12世纪)

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

春  秋

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避王位弃室耕于今申港舜过山下。周灵王二十五年即吴王余祭元年(前547),季札受封于延陵,江阴地属其封邑。

战  国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楚相春申君黄歇迁封于江东吴地,治芙蓉湖,凿黄田港,江阴属其封域。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江阴设为延陵县的暨阳乡。

高祖十二年(前195),吴王刘濞开凿盐铁塘,西起谷渎港,东抵吴淞江。

三  国

吴大帝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

吴赤乌(238—250)中,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男女数万,集中毗陵屯田区会垦。

西晋太康二年(281),从毗陵县分出暨阳乡,划入吴县沙中和无锡部分土地置暨阳县,治所设于长寿莫城,并将沙中原吴县司盐都尉署改设暨阳盐署。

东晋建兴元年(313),随晋室南渡的祖逖力图恢复中原,在江阴招募训练士兵,组成两千多人的队伍,由他率领从江阴渡江北伐

咸康七年(341),罢暨阳盐署,其地另置南沙县。

南 北 朝

宋元嘉八年(431),迁原侨置在海虞县北境的利城县,建治利浦(今璜土利城)为实土。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江阴县,迁治所于君山之南,筑土城。郡领江阴、梁丰、利城三县。

陈永定元年(557)十月,陈霸先夺梁朝帝位,封梁主萧方智为江阴王,在江阴郡建江阴国。

陈至德元年(583),迁江阴郡治于夏浦,在秦望山麓筑舰浦城。

开皇九年(589),隋灭陈,江阴国除。废江阴郡,并利城、梁丰二县入江阴县。

武德三年(620),置暨州于江阴县,复置暨阳、利城县与江阴县并属。

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

五  代

杨吴天祐十年(913),改筑江阴城,周长13里。

南唐昇元中(939),置江阴军,领江阴一县,屯水师战舰。

北  宋

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太平兴国教寺及兴国塔建成。置石牌、申港二寨。

景德三年(1006)正月,悟空寺之华藏塔建成,寺僧应云、居士沈惟素将唐代高僧泗州大圣真身舍利贮于石函银瓶安藏塔下地宫。

天禧四年(1020),知军崔立开横河30公里通漕运,疏浚利港利农田。

景祐三年(1036)知军范宗古迁建文庙于军治东南,范仲淹撰有碑记。

皇祐三年(1051),知军葛闳集粟二万斛疏浚运河22.5公里。

大观四年(1110),县丞于溥在蔡泾、黄田分置南、北两闸,去淤疏流,利灌溉、漕运。

南  宋

建炎三年(1129),金将兀术南侵,浙西制置使韩世忠移兵驻江阴。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

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镇抚使岳飞奉诏保护数万江淮难民退守江阴军的阴沙(即今靖江的马驮沙),后率全军赴江阴筹粮布防御敌。

绍兴十五年(1145)十二月,诏令江阴设市舶务,管理海外贸易,与广州、泉州杭州、明州、温州等同为我国沿海对外通商口岸。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在宋金第三次战争中,驻守江阴的浙西马步军副总管李宝指挥三千舟师于胶西海域以火攻破敌,全歼金军七万水师。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任江阴军签判。

兴隆二年(1164),七月大水,冲坏田舍,舟行街市。

淳熙九年(1182),知军楼锷在城东北建贡院,为吏部试贡举人才。

绍熙五年(1194),知军施迈创修《江阴军志》,是江阴第一部地方志。

嘉泰二年(1202),知军王楠在新津门(东门)内建澄江驿,设东、西两路急递铺13个。

嘉泰四年(1204),知军戴溪建安济院。

嘉定十六年(1223),五月大水,秋,江水泛滥,漂溺民居。

德祐元年(1275),南宋沿江招讨使、浙西制置副使兼江阴知军与部将刘师勇等在平江、江阴、常州、镇江等地坚持抗元战斗。

景炎元年(1276),大桥千总得七房庄吴氏赞助,围垦滩田万余亩。

至元十四年(1277),元灭南宋,升江阴军为江阴路。路总管府设织染局,江阴以丝、棉织业为主体的传统手工业得到发展。

至元年间,将城内仓桥宋时都仓扩建为和丰仓。

至正十二年(1352),邑人蔡以忠舍宅于布政坊西南创建澄江书院。

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朱元璋遣将取江阴,败张士诚军于秦望山,命吴良为指挥使镇守江阴。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朱元璋亲临巫子门督战,大破张士诚军水寨,胜利班师江阴,犒劳三军。

洪武七年(1374),靖海侯吴祯率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寇,至琉球,献俘京师。

永乐三年(1405)起,江阴人吴衍,通番文,随“三保太监郑和任通事,七次出使西洋30余国。

宣德六年(1431),江南巡抚同忱综合治理芙蓉湖,筑“鲁阳五堰”(今高淳东坝)以捍上水,开江阴黄田诸港以泄下流,筑堤围圩,变湖为田。属江阴的马家圩7300亩。

景泰七年(1456),江阴人徐泰、吴启应南闱、北闱乡试,分中第一名,誉称“一秋两解元”。

成化七年(1471),分出马驮沙,置靖江县。

正德三年(1508),在黄田港口和春晖门外建靖海、朝阳二关寨。

正德五年(1510)夏,江阴大水,自涂镇西至武进、无锡界,浸淫3月,炊烟几绝。

正德十四年(1519)正月,地震,有如雷声,房舍皆摇动。

嘉靖二十八年(1549),为防倭,江阴城墙用大石筑城基,大砖筑城面,至三十一年筑成。

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月,倭寇3000余人分3路进犯江阴,乡民入城避难者日近万人。六月二十三日,知县钱img112率亲兵50余人,与倭激战于九里湾,以身殉国。义勇杨成、金鸣、陈裕、邢惠、郭斌等20余人壮烈牺牲。

嘉靖三十七年(1558)九月,筑杨舍堡城。

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徐霞客生于马镇南旸岐。21岁开始出游,对国土考察旅行足迹达今16省区。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1641年3月8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万历四十二年(1614),学使节署移驻江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撤。

万历间,许学夷、丘维贤等创沧洲诗社,并订刻《澄江诗选》。

天启六年(1628),缪昌期、李应升因抨击阉党魏忠贤遭迫害,死于狱。

崇祯八年(1635),黄山大小石湾修筑炮堤,配红夷大炮11门。

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初一日,江阴民众倡义守城。二十一日,清马、步兵10万余围城。七月初九日,前任典史阎应元入城主持抗清军务。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陷,清军屠城3天,是役守城81日,城内死伤者6.7万余人,城外死者7.5万余人。

康熙二年(1663),在黄山、巫山、谷渎、夏港、新港、申港、芦埠港等地设置炮台。十二年,在黄山、肖山等处增设烟墩22座。

康熙初年,法、意等国传教士在江阴北外和城内设立4座天主教堂

雍正十年(1732)七月,飓风大作,江潮泛滥,拔木毁屋,平地出水数尺,继以暴雨不休,北外浮桥飘没,滨江各沙溺死居民数千,禾稼连根扫荡,为数百年未见之灾。

雍正乾隆年间,华墅名中医叶德培、姜学山、姜健、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云门、戚金泉被誉为“龙砂八家”,有《龙砂八家医案》传世。

乾隆三年(1738),于城东复建澄江书院。七年,迁学宫左。三十年,改称暨阳书院。

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阴大旱,征税如故,十一月十五日,西乡农人因灾哄县堂,人挟枯禾一束,抛于庭中,顷刻山积。后以“民乱”罪拘捕120余名,为首沈天益、吉尔法2人被处死。

乾隆五十二年(1787),土布业公所于南外端明桥堍成立。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月,兴国寺塔架木遇火焚毁。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六日,鸦片战争后期,溯江而上的英军舰队停泊长山滩,士兵上岸抢掠鲜肉、蔬菜食物,长山村民群起而攻之,英舰被迫离开。七月二十日,英军驾舢板船数只,从白屈港口闯入东横河,在沿岸抢劫牛羊米酒,被金童桥乡民执锄击毙英小股武装数十人,缴获武器多件。

道光二十三年(1843),署两江总督璧昌在江边自鹅鼻嘴起历大小石湾迄黄山修炮台15座,配置万斤铁炮56门。

咸丰四年(1854),陈式金筑适园于江阴南街。

咸丰七年(1857),大桥人严康保创议在南沙西端与张家港中间筑坝治坍成功,老夹(今西寿兴沙与张家港之间)迅速淤涨,南沙与陆地相连,成滩数万亩。

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二日夜,太平军将领黄文金、李继远率主力万余人,从常州沿江边经君山攻江阴黄山,全毁15座炮台,十三日占领江阴城。

同治二年(1863)七月二十九日,淮军将领刘铭传、郭松林、黄翼升分率马、步、水军三路攻击太平军设于江阴城外的连营,堵截太平军大股援军,焚毁泊于城南的200余号辎重船。八月初一夜,江阴城破。

同治三年(1864)二月初五,太平军将领陈承琦、李容发率万余众,从常州趁黑冒雨向东奔袭华墅,连克杨舍、福山,直逼常熟、无锡城,李鸿章急电英人戈登率“常胜军”(即洋枪队)增援。二月二十四日晨,太平军在华墅镇南设伏,歼灭“常胜军”800人。

同治八年(1869)起,武进人盛宣怀于青旸南弄开设均大典当,江阴西大街开设济美典当,城内南锁巷开设源大典当,拥有资金20余万,时称“盛氏三典”。

同治十二年(1873),长江水师协镇署设于君山西南。

同治十三年(1874),提督吴长庆建筑黄山沿江南北两岸、大小湾、仙人桥等处暗炮台。

光绪八年(1882)九月,江苏学政黄体芳奏准创办南菁书院。十一年继任学政王先谦奏准在南菁书院设刻书局,汇刻《皇清经解续编》1430卷,颁行全国。

光绪十四年(1888),周庄名医柳宝诒开设柳致和堂药店。

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江阴哥老会反对教会恶行,捣毁塘头桥、周庄、后塍等地7所教堂。

光绪二十年(1894),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在黄山设总台官,聘德国火炮专家朱臻仕任炮台总教习,续设东、西两山及黄山巅大炮、快炮。

是年春,青旸豫昌茧行、璜塘昌顺茧行开业。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江苏学政瞿鸿奏准将南菁书院改为南菁高等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江阴邮政支局设立。

是年,华墅人黄哲卿将手投梭布机革新为手拉梭布机,推动纺织机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吴汀鹭、祝丹卿、韩燮安等择高巷唐公祠创办华澄织布股份有限公司

是年,江阴商务分会成立,祝丹卿、吴汀鹭相继任会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盟会员赵声以江苏新军督练公所参谋官身份在江阴黄山训练新军,秘密宣传革命,后被端方发觉,出走广州。

光绪三十三年(1907)美国传教士李德理在东外河南街创办励实学堂(即市一中的前身),次年创办辅实女校,推行美国学制及西式教学。

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吴汀鹭、钱以湘、严荫庭等9人集资创办利用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初置纱锭15040枚,商标“九狮”,于宣统二年(1910)投产。

是年,美国传教士华尔德在河南街创办福音医院(即今市人民医院的前身)施行西医疗法。

宣统二年(1910),章锡禾创办《澄报》。

宣统三年(1911)夏,章砚春、吴研因、刘半农等创办《江阴杂志》半月刊。

九月十八日(11月8日),江阴光复,县城遍竖白旗。以吴汀鹭为首召开各方人士紧急会议,响应武昌起义,成立军政分府,推进江阴自动革命。

九月二十日,吴汀鹭、章琴若、王希玉等组织地方公团,以原学政节署为义务办公地,代行民府的政务工作,成立以旅外学生为主的青年团,维持社会秩序。

中华民国(www.chuimin.cn)

1912年4月13日,南京留守黄兴委派吴祖裕(江阴夏港人)任要塞炮台总台官,赴任时在黄山被两湖派军官击毙。

春,中国同盟会江阴分部正式成立,祝丹卿为分部长(8月同盟会分部改为国民党分部)。

10月19日,孙中山乘“联鲸”号兵舰由上海来江阴视察炮台,并应邀请入城在江阴各界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晚9时乘舰去镇江。

是月,中国红十字会江阴分会成立。

1913年3月,在盈安仓开办县立乙种师范讲习所。

8月21日,江阴黄山驻军2000余人响应反袁,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及长江查办雷震春率舰9艘抵长山江面,强收炮闩。

是年,青旸圣母主保堂建立。

1915年9月,吴汀鹭、郑国熙筹创办利澄内河轮船有限公司,开辟江阴至无锡、武进、常熟以及周庄至无锡4条航班。

1916年春,吴汀鹭在城东得胜巷创设电话局。

4月16日,上海革命党人杨虎、蒋介石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在江阴人邢少梅、张继辉等配合下,策动驻要塞陆军七十五混成旅参谋长萧光礼及一五〇团三营官兵袭旅部,据炮台,树白旗,鸣大炮,宣布反袁独立,组成“江靖护国军”,发表《江阴独立宣言》。23日护国军南进,与苏军第二师第五旅战于无锡梨花庄,历时10天失败。

1917年3月,江阴县立公共体育场于民运巷底成立。

是年,江阴北外宋炳生等筹集股600银元,在浮桥天后宫翻建剧场,定名“澄江第一台”。

1918年10月10日,吴汀鹭集资创办华明电灯公司,发电机总容量165千瓦,开始发电供应照明。

1919年5月中旬,南菁中学学生联合励实中学、辅实女中、乙种农校以及礼延、辅延、澄南高等小学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宣传抵制日货,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是年,王希玉在城内花桥堍集股开设华通印书馆,用铜模铸字印刷。

1920年,丁毅在青旸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分设蚕桑、商业、刺绣3种课程授课。

1923年,上海实业家刘鸿生投资10万余元,在黄田港口东岸购滩地数百亩,兴建中华煤业码头公司,储运、销售开滦煤。

1924年夏,钱振标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经毛泽东介绍入国民党,奉命于秋天返回江阴,借昆仑学社发展国民党员。

是年,美国寄生虫病学教授福斯特所著《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载江阴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

1925年1月,第二次齐(燮元)卢(永祥)战争延及江阴,22日,齐军旅长陈孝思率五、六两团退守江阴城。25至30日,卢军旅长毕庶澄部5000人围城,据黄山逐日用大炮向城内轰击,26日下午,兴国塔巅中弹。因岁在乙丑,后称“乙丑兵灾”。

5月16日,云亭小学教师孙选(孙逊群)在上海被接收为中共党员,同时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江阴支部,孙选任书记。

6月初,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江阴各界群众团体成立江阴“五卅”惨案后援会,分别进行罢课、罢工、罢市,游行示威。13日,江阴各界联合会召集5000余人在公共体育场公祭“五卅惨案”遇难烈士,街市悬白旗志哀。

8月,国民党江苏临时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侯绍裘委派中共党员张曙时、万益至江阴指导秘密成立国民党江阴临时县党部。

秋,祝丹卿于城南刘伶巷祝氏怡园成立陶社,结社联吟,并主持刊印清邑人顾季慈手辑自唐至清《江上诗钞》176卷,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将样书分送京沪沿线各大图书馆

11月7日,顾山周水平于沈舍里庙会发表演说,号召农民参加佃户合作自救会,开展减租自救。18日,遭澄锡虞三县地主豪绅联合告发而被捕入狱。次年1月17日,被军阀孙传芳以“宣传赤化”密令斩决。

1926年9月11日,孙选在广州参加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以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农民运动特派员身份,回江阴领导农运工作。

11月,毛泽东考察江浙农民运动,撰成《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将“江阴”单立一节,记述了顾山周水平为领导农民减租而英勇献身的事迹。

1927年3月19日,北伐军推进,军阀白宝山部自江阴仓惶出逃。孙选领导农运骨干收缴县衙和警察分驻所的枪支,成立农民自卫军,一举占领江阴城,并派出代表接应北伐军,接洽要塞守军投诚。

3月21日下午,北伐军第十四军第一师师长熊式辉率部进入江阴城,以中共党员和左派为主体的国民党江阴临时县党部挂牌办公,县工人、商民、妇女、青年等协会相继成立。

4月16日,熊式辉执行蒋介石“清党”命令,解散国民党临时县党部,查封县农民协会,对农民自卫军实行缴械,孙选等遭通缉,朱士能等共产党员被杀害。

8月,“八七”会议后,中共临时省委委员钱振标以省农运特派员、中共江阴县委书记身份回江阴。10月10日,省委正式批准中共江阴县委、共青团江阴县委成立。

11月15日凌晨,钱振标、茅学勤等率领农民革命军骨干20余人在东北乡的后塍举行第一次武装暴动,缴获公安分局8支毛瑟枪和一批子弹。

1928年1月初,在两次后塍暴动胜利,江阴党组织和农民武装有了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共江阴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在周庄耿家住基召开,选出以蒋云为书记的县委领导机构,将农民革命军改为江阴红军。

3月30日,江阴县委为营救被军警拘捕的无辜农民,调集东南乡农民武装3000多人,发动第三次后塍农民暴动,遭国民党军警残酷镇压,农民死50余人,伤10余人,被捕百余人,千余人流亡在外。

4月6日,中共江苏省委农委书记王若飞抵周庄,指导召开澄、锡、虞三县活动分子会议。

4月8日,江阴民声、新商、商报因详尽披露国民党军警剿共消息,省民政厅委员陈惟俭威胁要“捉人,封报馆”,三报记者40余人全体辞职,表示抗议。

6月18日—7月11日,江阴的蒋云、朱松寿作为正式代表,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

10月18日,中共京沪特委军委书记兼江阴县委书记钱振标在常州大成旅馆参加特委秘密会议时被捕,11月25日在君山南麓就义。

是年,长泾宋楚材集股创办大福蚕种场。

1929年1月8日,茅学勤调任淞浦特委军委书记,21日带领10名江阴红军参与领导奉贤庄行暴动,24日在沪被捕。2月6日茅学勤、倪培青、高大生等6人在君山南麓壮烈牺牲。

4月3日,澄锡公路举行开工典礼,江阴段12.35公里于1931年11月1日筑成通车。

1930年5月30日,利用纱厂1300多名工人为增加工资和反对搜身制举行大罢工。

1932年2月5日,锡澄长途电话线装置竣工。

2月,“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后,江阴各界人士集会游行,查抄日货,发动募捐物品,支援十九路军将士。

冬,国民党县党部受贿,将南菁学生查禁的1117包日纱发还给南闸资本家,激起南菁师生义愤,数百人列队上街游行,县中、征存、励实师生声援,县党部常委任生祥被关进惩治奸商的木笼示众。

1933年3月5日,江苏农民银行江阴分行于东大街开业。

夏,恶性疟疾大流行,全县蔓延过半,死者3000余人。

1934年7月,亢旱成灾,直塘、富贝、东清、长泾河水仅0.33米,各支河底干裂,秧枯着火能燃,受灾达75.6万亩。

8月,共产党员许诒远、蔡如山(报社记者)在江阴狱中发起反对监狱长虐待被囚者的绝食斗争,历时3天半,取得胜利。

1935年1月24日,江阴至靖江轮渡正式开驶。

6月,陆军87师王敬玖师进驻江阴,构筑福山至苏嘉乍浦国防线的北段工事、江阴城防工事和澄锡“国防二线”工程。

1936年2月,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将设在镇江的海军电雷学校正式迁至江阴黄山港新址,圈征民田3000亩,大兴土木。蒋自兼校长,中将欧阳格任教育长,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任教职,培养嫡系海军骨干,组建鱼雷快艇及电雷等大队。

是年,江阴方桥堍中美瀛记派报社出售各种进步书刊,吸引着进步知识青年王敬先、陈谔(陈伟斯)、陈伊(沙金)、陆量才、张乃刚、王韶华(于玲)等多人,成立读书会,学习鲁迅著作,讨论艾思奇《大众哲学》,出版《播种者》刊物,传唱抗日歌曲等。江阴沦陷前后,他们大多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1937年8月12日,海军部长陈绍宽抵江阴,监督12艘旧军舰、23艘商船,合63800吨,在长山江面和双山沙江面横江自沉,构成两道水下封锁线。

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16日夜,海军电雷学校“史可法”102号鱼雷快艇突袭泊于黄浦江的日军旗舰“出云”号,击伤舰尾车舵。

9月22、23日,日军第二联合航空队先后出动飞机85架,对驻守江阴江面的中央海军主力舰轮番轰炸,“平海”、“宁海”两主力舰被炸沉没,舰长高宪中、陈宏泰受重伤,官兵多人伤亡,各舰艇和要塞对空火力击伤日机5架、毁6架。

25—29日,日机连续出动两百多架次,对江阴江面中央海军主力第一、第二舰队所属舰艇狂轰滥炸,先后击沉旗舰“逸仙”、“楚有”号,驱逐舰“建康”、“应瑞”号,炮舰“绥安”、“江宁”号等舰艇。

11月25日,从常熟登陆的日军十三师团一部侵占杨舍、华墅,另一部27日切断锡澄公路侵占青旸,用战车30余辆为前导,沿公路向江阴城进犯,在定山、花山、黄山等阵地受到中国军队的抗击。

12月1日,江阴城沦陷,大火3天。3日,日军在花山嘴附近曹鲍村等9个小村屠杀农民286人,烧毁民房473间。

1938年6月,中央特科从上海派共产党员何克希、刘史明、吕平到江阴西石桥梅光迪部,对地方抗日游击武装做争取工作,并在澄武交界处办“青训班”,培养青年干部。

7月15日,朱松寿率抗日游击武装在颜家桥伏击“扫荡”返回无锡的3船日军,全歼96人。8月下旬,朱率700多人枪,宣布与“忠救军”决裂,接受共产党领导,任苏浙人民自卫军司令。

10月,何克希把梅光迪部、朱松寿部和青训班学员带往茅山整训,由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游击司令部”的番号。

1939年5月1日,新四军老六团与“江抗”三路汇合,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7日,经江阴南部挺进东路敌后,直捣上海近郊。

9月25日,“江抗”回师江阴,在顾山反击“忠救军”的进攻,政治部主任刘飞等受重伤,吴焜进入马镇遭受“忠救军”章晓光部袭击,中弹牺牲。

10月初,陈毅为顾全抗战大局,亲临定山湾“江抗”总部驻地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与“忠救军”脱离接触,将所有部队西撤扬中整训。

1940年4月,中共澄武锡工委教育、争取澄西大刀会,成为群众性抗日地方武装。

6月,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谭震林命何克希、夏光率二支队从常熟进入澄东,与徐绪奎率领的“江抗”二团在长泾附近会合(即新老“江抗”会师),武装开辟澄锡虞抗日游击根据地。

7月,江阴武进无锡三县边区抗敌委员会成立。

8月,“江抗”东路政治部在江阴创办《东进报》。东进报社印刷厂翻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000本。

8月30日,忠义救国军澄锡虞政治特派员包汉生组织“暗杀党”将长泾中学校长、爱国民主人士张大烈杀害于长泾龙园茶馆。

9月中旬,谭震林任命朱松寿为“江阴民众抗日自卫队”司令,包厚昌为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澄武锡三县边区抗敌委员会撤销,成立澄西县政府。

1月31日,“江抗”东路司令部参谋长张开荆率领二支队、七支队在桐岐小庙,全歼日军青旸警备队长早野以下27人,毙伤俘伪警13人,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电令嘉奖。

2月2日,抗日民主政权苏南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祝塘南山头成立。同日,江阴、沙洲县政府和虞西行署成立。

3月1日,按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所属江南部队改编为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六师成立大会在祝塘城隍庙场上举行。

5月初,朱松寿遭军统特务暗杀于陆墓乡下。

7月,日伪发动第一期“清乡”。江阴沙洲部分列入“清乡”范围。日伪军在杨舍、后塍、张家港等处设据点,强征竹木在横套河沿线构筑封锁线,并沿锡澄公路筑黄田港至塘头桥的封锁线。

8月3日,“忠救军”郭墨涛部进攻祝塘南、北山头新四军五十四团驻地,新四军伤亡30余人。

9月22日,谭震林指挥五十一团、五十二团3营,在西石桥老新街一线对尾追的“忠救军”教导一团等进行反击,毙伤教导二总队长梅明章以下100余人。月底从澄西渡江北上。

1942年8月下旬,澄西反清乡工作委员会书记张志强率领新四军五十一团九连,从芦埠港口登陆,奔袭郑陆桥伪警察分署,俘获10余人枪。

1943年6月,新四军干部陈伟斯以教师身份在江阴城区组织读书会。次年组织15名进步青年学生去苏北解放区。

12月,沙洲县特派员焦康寿同何洛、成国粹等从苏北返回沙洲,组织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

1944年9月16日凌晨,澄西民兵配合新四军靖江独立团,分两路攻拔申港、利港两镇日伪军据点。

10月,重建中共沙洲县委、县政府,书记兼县长沙金(即陈伊)。

1945年2月27日,锡澄地区爆发“先天道”群众性反抗日伪的暴动。5月,澄南“先天道”数千人多次袭击公开投敌的“忠救军”章晓光部,进攻璜塘伪警察分驻所和皋岸、峭岐、长寿、云亭、祝塘等地伪乡公所。

8月,五分区司令韦永义率部会同澄西县大队,攻打澄西日伪各据点,迫使黄丹、申港、南闸、月城等中心据点日伪军撤至江阴城。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午夜,日宪兵分队长永冈和诨名“江阴之虎”的军曹下田次郎将关押的12名抗日志士残杀于驻地后院。

10月6日,由汪伪税警纵队改编的军事委员会镇波军第十四纵队1500余人从常州抵澄西及江阴城,阻止新四军主力渡江北撤。8日下午,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率领所属第7支队,在申港猛攻据守布防的镇波军一个大队,歼300余人。

11月,按照“双十协定”,新四军江阴地区党政干部和战士近600人随主力北撤。新四军分别在澄西、沙洲建立留守处。

1946年4月25日,新四军澄西留守处主任、澄西县特派员王文生,在苍山遭申港区自卫队及国民党军一个连包围牺牲。

10月2日,继任澄西县特派员吴翼于郑陆桥以南章家头村被武进县五区自卫队杀害。

1947年1月1日,澄武锡工委书记张志强与十地委干部、警卫班180余人武装南下,在芦埠港口登陆,转战至丹北。7月,张志强、王鹏率两个班回澄西坚持作战。

2月,澄西党组织和武工队为便于隐蔽活动,在利城乡贾家头挖地窑,后在澄西逐步建有地窑40多个。

3月12日,澄南武工队周德明、俞再堂、宿瑞堂、陆景和在文村茶馆击毙国民党锡澄联防办事处副主任陈肖平。

11月,中共华中工委正式批准江阴要塞军官唐秉琳、唐秉煜、吴广文为中共特别党员。

12月,澄武锡工委书记张志强在璜土贾家头地窑举办两期党员训练班,轮训澄西20多名武工队员、党支部书记。

1948年5月26日,澄西武工组吴雄武、徐银林、李银生隐蔽在石庄乡官庄地窑,被申港区常备队、利港、石庄乡自卫队及国民党驻军包围,3人不屈自杀。

夏,中共澄武锡工委王鹏、李顺之在璜土南部的芦苇荡中举办两期党员训练班。

8月19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元劵”,收回银元及法币,限制物价,市场无货供应。11月1日限价开禁,物价陡涨数十倍。

1949年1月30日,要塞特别党员唐秉煜将从南京国防部获得的《长江江防部署和作战方案要图》,秘密经双山沙过江,送到华中工委。

3月底,第三野战军十兵团二十九军团长李干、营教导员徐以逊、陆德荣、王刚插入江阴要塞内部。4月18日,华东局社会部情报科长王澂明进入要塞,加强策反领导。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在西起湖口、东到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江阴要塞7000多名官兵在中共特别党员、炮台总台长唐秉琳等的领导下,举行阵前起义,少将司令戴戎光被迫放下武器。起义官兵与渡江先遣部队胜利会师,调转炮口,反击负隅顽抗的残敌。

4月22日下午,江阴城解放。

4月24日下午,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前委委员张爱萍,中共华中工委书记陈丕显,由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陪同,视察黄山炮台,接见唐秉琳等策反江阴要塞起义的有功人员。

4月25日,中共江阴县委员会、江阴县人民政府正式办公,首任县委书记纪乐天,县长王鹏。

4月28日,在城内要塞司令部礼堂,张爱萍以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主持召开有800多名海军官兵参加的华东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大会,并作了《为建设发展新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的报告,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海军领导机关的成立。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江阴要塞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并对外办公。

4月至5月,南菁中学97名学生参加南下工作队和三野特纵部队。

5月22日,县支前委员会开展筹粮支前工作,至7月,全县共筹粮、借粮303.5万公斤、草料15万担,组织民船260只、民工970人,随军支前南下。

7月,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县委副书记焦康寿兼主席;县工会筹备委会成立,县委书记纪乐天兼主任。

7月上旬,连日暴雨,江水陡涨,沿江堤岸年久失修,多处倒塌,农田被淹17万亩。25日,6号强台风过境,江港堤决口164处,农田被淹3.99万亩,倒塌房屋8398间。中共江阴县委紧急动员党政军民全力进行抢险、抢堵、抢排,开展急赈和生产救灾、节约救灾、互助互济等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日下午2时,江阴县各界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在体育场隆重召开,要塞鸣炮28响,党政军民代表相继发言。大会结束后,以腰鼓队为前导,万余民众在大街上举行提灯游行。

10月9日至13日,江阴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通过秋季征粮、减租减息、剿匪肃特以及土地、治安、财经、民政、生产、文教、劳资等方面决议,选举产生本届各界人民协商委员会,主席纪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