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江阴刘氏三杰:国之光与文化建树

江阴刘氏三杰:国之光与文化建树

【摘要】:刘氏三杰国之光江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辛亥革命后,从城内兴国塔下西横街上一个寒士家庭,走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刘半农、我国现代民族音乐奠基者刘天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北茂刘氏三兄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颇有建树的江阴“刘氏三杰”。

刘氏三杰国之光

江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现代江阴更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辛亥革命后,从城内兴国塔下西横街上一个寒士家庭,走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刘半农、我国现代民族音乐奠基者刘天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北茂刘氏三兄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颇有建树的江阴“刘氏三杰”。

刘半农夫妇与刘天华(左一)、刘北茂(右一)兄弟合影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著名诗人、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父亲刘宝珊是晚清秀才,当过塾师。他4岁从父识字,6岁已能背诵古诗,11岁至其父创办的翰墨林小学读书。他聪颖灵活,国文、英语成绩特佳,作文时喜独出新意。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取常州中学堂。随后其弟天华亦来该校就读。在中学阶段,刘半农锋芒外露,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且兴趣广泛,诗歌、绘画、摄影无不涉及,深受校长屠元博的器重。1910年6月,因家中乏人照料,母病危时为“冲喜”和朱惠结婚。次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常州府中学停闭,刘半农与弟天华回到江阴。他应翰墨林小学校长王翊唐之聘,回母校代课,并与吴研因等编辑《江阴杂志》,鼓吹革命,启迪民智。因见吴研因提倡白话文笔名“咄农”,他自谦才识只及吴的一半,故改名“半农”。11月江阴光复,刘半农不顾父亲和妻子的阻拦,毅然投笔从戎,去靖江参加革命军,担任文牍。后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不久便“一肩行李”返回故乡

1912年初春,22岁的刘半农作出了人生的一大抉择,向妻弟借了5块钱作川资,携弟天华同往上海谋生。经友人介绍进开明剧社任编辑,有时充当演员,天华参加乐队工作。两人初到上海,“辛苦所得仅能免于饥,而不能免于寒”。在逆境中,刘半农开始在报刊上写些通俗小说,卖文为生。次年春剧社解散,入中华书局任编译员,在《小说海》、《小说月刊》等刊物发表多篇著译小说,像安徒生的小说《皇帝的新衣》、小仲马的歌剧《茶花女》等,就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作品。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刘半农读后精神为之一振,特地到《新青年》编辑部,拜会思想激进的陈独秀,欣然接受要他为《新青年》写稿的约请。刘半农开始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鼓吹科学和民主的杂志上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胡、陈关于文学革命的主张一提出,就立即得到刘半农的热烈响应,他先后在5月、7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和《应用文之教授》等文章,从文学内容到形式上的革新,都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建议。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崭露头角,引起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注意。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新文化思想的中心。这年夏天,27岁连中学都未毕业的刘半农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他以出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一鸣惊人,1918年1月被调往本科任教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担任诗、小说、文典编纂法和语典编纂法的教学工作。他开始新诗写作,创造性地将方言与民歌体引入诗歌创作,并与沈尹默等征集编辑全国近世歌谣。

与此同时,《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往北京,编辑部改组,刘半农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3月,刘半农以在《新青年》上发表《复王敬轩书》一时轰动京华。该文是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标题下,由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发表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文学辩护的《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而刘半农则以记者的名义发表《复王敬轩书》,用犀利的笔锋,以来信的8个部分为靶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封建复古思想以及一些保守派对文学革命的非议,嬉笑怒骂,条分缕析,逐一进行批驳。这出由钱、刘两人精心策划的“双簧戏”极其成功,成为新旧文学论争中的著名事件,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开展。对刘半农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说:“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

是年6月,刘半农利用假期返江阴,与钱正表一道在礼延小学魁星阁前参加进步师生的话剧表演。他独演《新加官》,揭露段祺瑞升官发财的丑态内幕。作为白话诗歌的拓荒者,在回江阴的一个多月里,非常重视对故乡民歌的搜集和研究。他乘船在锡澄运河里逆流而上,记录着船夫们划船时所唱的号子,整理成20首《江阴船歌》,后来收录在他用方言写的民歌体《瓦釜集》新诗中。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刘半农“坐守北大指挥部”。6月3日,北大法科被军警围占,教职员和多名学生被拘。刘半农作为北京大学教授临时会议干事负责人,与钱玄同、沈尹默等20位教授联名发表《致本校教职员诸君函》,援助被监禁的学生和教员。6月间,陈独秀在东安市场散传单被军警拘捕,刘半农和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各自发表了揭露敌人、反对强权的长诗。舆论的谴责,迫使北洋政府释放了陈独秀。

早在1918年5月,北京大学就上报教育部,请官费派刘半农留学欧洲。1919年8月,刘半农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很打了几次大仗”以后,决定去欧洲学习语言学。1920年3月,他携妻女乘轮船抵达英国,初入伦敦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9月,他怀着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写下了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将自己首创的“她”字作为第三人称女性的代词,运用到这首诗中,引起了同在伦敦留学的赵元任的共鸣,谱成歌曲,随后在国内传唱开来,成为历久不衰的名曲。因当时伦敦生活费昂贵,次年6月,刘半农一家三口只得迁至生活费稍便宜的法国巴黎,他转入巴黎大学学习,兼在法兰西学院听课,专攻实验语音学。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抄录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04卷,辑成中国敦煌学发展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敦煌掇琐》,待回国后出版。刘半农在巴黎学的是语音实验,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他潜心治学,写成《四声实验录》一书,创“声调推断尺”和“刘氏音鼓甲钟”,1925年初又完成了《汉语字声实验录》和《国语运动略史》两篇论文,3月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被吸收为巴黎语音学会会员,其论文《汉语字声实验录》列为巴黎大学语音学院丛书之一,并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专奖。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1925年8月,刘半农结束6年的艰苦留学生活,携大批研究语音学的最新仪器,举家和赵元任夫妇一道由马赛启程返国。回到北京大学继续任国文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后专任北大中国文学系教授及研究文史部主任。相继出版《半农杂文》及诗集《扬鞭集》、采编的民歌诗《扬鞭集》、采编的《瓦釜集》。刘半农决心改变中国语言研究的落后面貌,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并兼该室主任,成为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

他爱国正直,不畏邪恶。1926年3月18日,北京数千名群众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及炮击大沽口,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下令开枪镇压,死47人(其中有刘和珍等)伤150人。“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刘半农心情悲愤,彻夜未眠,写出“敬献于死于是日者之灵”的长诗《呜呼三月十八》:“呜呼三月十八,北京杀人如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鲁迅在10多天后悲愤地发表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共同表达了对牺牲者的敬悼和对军阀政府的愤慨之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刘半农撰写《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等文章,坚持主张抗日。1933年4月,刘半农不顾白色恐怖,与钱玄同等12人联名发出为中共北方党的领导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题碑立传。(www.chuimin.cn)

1934年6月,刘半农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沿平绥铁路深入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归热病,7月14日在北京逝世,年仅44岁。追悼会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主持。胡适的挽联是:“守常(李大钊)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日同伙又少一个;拼命精神,打油风趣,老朋友当中无人不念半农。”鲁迅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赞“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以志怀念。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半农之二弟。自幼颖悟,天资过人。就读于翰墨林小学,酷爱音乐。家近涌塔庵、文庙,每逢僧家佛事或春秋丁祭,他总喜前往听钟鼓、管弦之声,乐而忘返。稍长,认识了一位曾留学日本的郁冰春先生,从那里接触到了钢琴古琴。1909年,14岁的刘天华考取常州府中学堂,课余时参加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他的音乐天赋为师生所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闭,刘天华与正在读高二的哥哥半农回到江阴。此时地方有识之士组织公团主持江阴光复,他投身革命洪流,参加维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团,站在队伍前列,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半农去上海,入开明剧社乐队当演奏员,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理论,铜管乐演奏技巧也得到很大提高。他眼见国乐地位低下,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1913年春,开明剧社解散,刘天华失业回澄,在华士澄华小学任音乐教员。他曾向顾山丝竹高手周少梅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1915年春,父丧,又失业,贫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发内心的忧愤,形成了他的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旋律初稿。1915年秋,刘天华应聘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次年春与殷尚真完婚。他在任教期间,为学校组建了军乐团和丝竹合奏团,常应邀去省城参加演奏活动。此后利用每年暑期外出寻师学艺和采风,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瀛州古调》,去河南开封学古琴。1921年暑假返江阴,约音乐爱好者组织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丝竹和吹打乐,并邀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国乐名家数十人公开演奏,极一时之盛。刘天华的二胡、琵琶演奏技艺也有了飞跃提高,先后创作了《月夜》、《空山鸟语》两首二胡独奏曲。

1922年,27岁的刘天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北上京师任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远在法国留学的刘半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回信称“余得书狂喜,知其艺必将大进也”,为自己的胞弟庆贺。其后,刘天华经音乐家肖友梅的介绍,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堂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音乐教授。除教授琵琶,培养出一批民乐器演奏人才之外,为了从西洋音乐中吸取营养,借鉴西乐长处来改进国乐,从1923年起,他向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学习西乐中最难的小提琴,经刻苦努力,他的小提琴演奏技术达到非常精深的程度。

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挥祖国民族音乐的特长,刘天华经过积极筹备与多方奔走,在北京大学、女子高等师范学堂和艺术专门学校三所高校音乐界同仁的支持下,于1928年创办国乐改进社,社址就设在刘天华的家中,并以该社名义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在国乐创作演出、整理传统音乐、改进民族乐器和推动改进国乐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广泛收集民间乐曲、京昆小曲,请街头杂耍艺人到自家院中一起吹奏,记下曲调和锣鼓点子,谱作新声;分别对民族乐器二胡、琵琶进行大胆改革:改进二胡制作规格,借鉴小提琴弓的优点,将二胡的拉弓改造成可调式;把仅限于使音乐翻高一均或二均的简单三把演奏法,发展到七把,达到了小提琴把位的极限。从而发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及技艺,使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叫花”二胡,一跃为独奏乐器,成为在世界最有影响的中国主要民族器乐之一;给琵琶加装了半音品位,使琵琶上的品位由原来的四相十品改成六相十八品半,使传统悠久,流行民间的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十二平均律乐器。琵琶的改革,也倾注了刘半农的心血。他帮助天华做音律计算,完成了琵琶定位等律计算法。他借鉴欧洲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创作了一批二胡和琵琶练习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此外,对我国传统的工尺谱作了比较科学的改进。1929年秋冬,刘天华应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请,为梅赴欧美演出作准备,将梅兰芳的拿手好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洛神》、《贵妃醉酒》、《木兰从军》和《游园惊梦》等18曲,历时3月,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并编成《梅兰芳歌曲谱》,于1930年春正式出版,以便使西人按谱寻声。是中国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也开创了戏曲音乐上沟通古今中外学术之新纪元。

1930年12月,刘天华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把中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演奏了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代表作。他那精湛的演奏艺术和美妙动听的乐曲,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听众。每当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有位西欧学者聆听后感叹:“无此君,将不知中国之有乐。”正是由于刘天华的不懈努力,方使当年处于孱弱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国乐,在世界乐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1932年5月31日,刘天华去北京天桥听写锣鼓经,不幸染上猩红热病,治疗无效,于6月8日去世,终年37岁。他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10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以及琵琶曲《歌舞引》等3首、二胡练习曲47首、琵琶练习曲15首,成为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海外人士曾经这样评价刘天华:“从中国音乐演进史的意义上看,他的功劳是和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等量齐观的。”199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出席刘天华百年诞辰音乐会上,称赞:“刘天华是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刘北茂(1903—1981),原名寿兹,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音乐家。是半农、天华的胞弟。在其兄影响下,自幼酷爱诗词、音乐。学生时代已掌握了多种中外乐器,尤擅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192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先后任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北联合大学副教授,从事莎士比亚作品选读、诗学、作文指导等专业英语课的教学研究。为继承二哥刘天华“改进国乐”的遗志,刻苦钻研二胡、琵琶演奏技巧,从事民族乐曲的创作实践。1942年毅然放弃西北联合大学英语教席转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教授,全力投入音乐教学、创作和演奏工作。所作《汉江潮》、《前进操》、《漂泊者之歌》、《小花鼓》等二胡独奏曲于大后方及解放区广为流传,并成为二胡演奏和教学的常用曲目。抗战胜利后,随国立音乐院迁至南京。在1947年5月20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中,坚决站在进步师生一边,参与演出人民音乐家聂耳名曲《翠湖春晓》。1949年“四·一二”惨案发生,他不顾白色恐怖,为受伤学生举行慰问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刘北茂任中央音乐学院、安徽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民乐系教授。三十多年间,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二胡演奏与教学人才。晚年双腿瘫痪,仍坚持创作。一生写下了百余首二胡独奏曲,主要有《汉江潮》、《前进操》、《漂泊者之歌》、《小花鼓》、《太阳照耀到祖国边疆》、《欢乐舞曲》、《千里淮北赛江南》、《流芳曲》、《哀思》、《迎朝晖》等。其中《哀思》一曲,曾在他指导下,由其子、小提琴演奏家刘育熙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在纪念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音乐作品比赛中荣获创作与演奏一等奖。刘北茂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音乐语言,又富有创新精神,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我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刘北茂不愧为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刘氏兄弟故居 沈俊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