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国学宗师缪荃孙与《江阴史事纵横》

国学宗师缪荃孙与《江阴史事纵横》

【摘要】:国学宗师缪荃孙我国近代文化名人缪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世称艺风先生。张之洞提督四川学政,缪荃孙被招于门下。缪荃孙是超越前人成就的方志学家。次年,缪荃孙因继母病故,在完成五传初稿后,奉柩归里守孝。缪荃孙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缪荃孙和《江阴县续志》其他主要编纂者合影。

国学宗师缪荃孙

我国近代文化名人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世称艺风先生。是清末民初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藏书家、诗人、书法家。他出生于江阴申港缪家村一个六世有文名的仕宦之家。他生而聪颖,幼承家学,11岁已读完儒家五经。12岁不幸丧母,父屡应礼部试不遇,随张国梁军入蜀。咸丰十年(1844)太平军占江阴,17岁的他,侍继母渡江避居淮安,就读于丽正书院,学习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后举家迁居成都,从阳湖汤彦成研习文史、考订之学。同治六年(1867)应四川乡试中举,后充总督吴棠、川东道姚彦士幕僚。张之洞提督四川学政,缪荃孙被招于门下。光绪二年(1876)33岁时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主南菁、泺源、龙城、钟山等书院讲席,江宁编译局总纂,创办江南高等学堂、三江高等师范学堂,创立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总纂,《江阴县续志》总纂。他学识渊博,交游广阔,著述繁富,尤于金石碑帖、版本目录之学钻研特深,熟娴文史掌故,名满学术界。清末民初,与王壬秋、张季直、赵尔巽齐名,誉称四大才子。缪荃孙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与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紧密相关,承前启后,成就极高,为后世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因而被我国文化教育科技界尊为一代宗师。

有清一代,是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缪荃孙是超越前人成就的方志学家。他作为博学通儒,一生淡泊名利,参与修编了多部志书,把学术研究同修志结合起来,时间跨度达42年,所取得的成就,在清末民初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缪荃孙塑像 沈俊鸿摄

清光绪三年(1877),缪荃孙在京授翰林院编修后不久,内阁学士张之洞担任《顺天府志》总纂,他即被延请担任协纂,参与发凡起例。次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特推荐缪荃孙接任总纂。他不仅自撰序志,撰成疆域、京师、人物、艺文、金石等卷,而且复辑全志,历时7年告成。共设130卷,350余万字。是清代官修北京地方志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巨著。因对“前代旧制,近日积弊,均为详采”,是方志界公认的我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有较高价值的一部地方志。《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称它为“近代方志之冠”。在编纂《顺天府志》的同时,由缪荃孙总纂的《昌平州志》,也是著名州志之一。

光绪十三年(1887),清廷开馆修史,缪荃孙应国史总裁潘文勤所请,续辑清史《儒林》、《文苑》、《循吏》、《孝友》、《隐逸》等五传。初为分纂,再任总纂。后因在评价纪大奎对经学的贡献问题上持论与继任总裁、掌院学士徐桐相左,由此见忌于徐桐而备受压制。次年,缪荃孙因继母病故,在完成五传初稿后,奉柩归里守孝。光绪二十年(1894),回京复职任国史馆提调。因徐桐有意求疵,他遭受不公正的指斥,于是愤而辞职。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获悉后,相邀至武昌重修《湖北通志》。他特别重视文献的采访搜集和抉择取舍,按全志分66个类目、206卷的规模纂编成稿。

宣统二年(1910),两江总督张人俊议修《江苏通志》,缪荃孙被延为总纂。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纂修工作停顿。民国成立后重议开局,其中《金石》一门,由缪荃孙拟订大纲,自发家藏各种金石拓本,编录考订一手撰成,后以《江苏金石志》单独刊行。1914年,赵尔巽在北京重开清史馆,特聘缪荃孙为清史总纂,手定全书《凡例》1卷,并遥领《儒林》、《文苑》、《循吏》、《孝友》、《隐逸》、《土司》、《明遗臣》等7传的撰写。

1915年江阴续修县志,缪荃孙被推为总纂,亲定大纲,延请邑中通才任分纂,而由他总其成。《江阴县续志》上承前志,详今略古,全书28卷23门,所列人物入传纠谬较多,将石刻从《艺文》中析出,以《金石》为一门,成3卷《石刻记》,收录本邑自周迄明的碑碣经幢,详加考订,注明原版或拓片所在,为江阴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碑刻文字。《氏族》及《前志原委》亦极具价值。记述《山川》时注意吸收近代科学成果,记录扬子江流量、流速在涨潮落潮时的变化和夹带泥沙的数量。记述《物产》附有实业表,详列茧行、布厂、纺厂,反映了江阴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所附地图49幅,均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另附《江阴近事录》3卷,专载1912年至1918年的史料,为后人续修邑志提供和保存了很有价值的资料。1919年秋,《江阴县续志》修成,是年冬,缪荃孙在上海逝世,故《江阴县续志》是他的绝笔。此志质实辞雅,正式刊行后,成为一代名志。梁启超曾把它列入清以来方志中“最表表者”,也为广大方志家所推崇。

缪荃孙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清末,维新派希望通过培养人才去实现其政治目的和富国愿望,而缪荃孙前后有15年时间职掌著名书院,创办高等学堂,开中西学兼重的风气之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大家。

清光绪十四年(1888),缪荃孙因丁母忧离任回乡服丧,驻节江阴的江苏学政、国子监祭酒王先谦特聘请他担任南菁书院院长。缪荃孙与著名经学家、定海黄以周分任词章、经学掌教。王先谦奏准在书院设刻书局,汇刻《皇清经解续编》1430卷,缪荃孙协助主持编务,并主编《南菁书院丛书》144卷、《南菁讲舍文集》9卷。在此时培养出来的就有国学大师唐文治、著名教育家华世芳、陈玉澍、章际治等佼佼者。他守丧3年期满起复,又因父丧,去山东济南掌教泺源书院。

缪荃孙和《江阴县续志》其他主要编纂者合影。(www.chuimin.cn)

前排左起:祝丹卿、章际治、缪荃孙、金武祥、张少泉、吴穆清、章元治。后排左起:陈思、章揖峰、缪子彬、金伯豫、陈默之、陈季鸣、蒋慕莲、陈元素、吴达臣、县府账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之洞暂代刘坤一的两江总督之职,次年即约请缪荃孙任南京钟山书院山长。该书院创立于雍正元年(1723),是东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所收课生多是中举或已有功名的学人,实际上是一所研究院。缪荃孙亲自讲授词章、伦理,讲学之外,编刻丛书。其间兼领常州龙城书院山长之职。八国联军入侵,列强宰割中国,危机日甚一日。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之洞和刘坤一为实施新政,联名就“兴学育才”提出“江楚会奏变法三折”。获准后,即由张之洞召集东南名流,决定在南京创办江楚编译局,聘缪荃孙任总纂,翻译东西各国书籍,刊印教科书,以适应办学堂的需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两江总督刘坤一邀请缪荃孙、张季直、罗振玉等共商举办大学堂事宜,奏准将钟山书院改为江南高等学堂,由缪荃孙任监督(校长)兼领中、小学堂。同年十二月,继任总督张之洞为改革教育,特委派缪荃孙率7位教习赴日本考察学务,历时5周,详细参观了弘文师范学院等教学机构,听取日本教授演讲教学原理、教育学、管理法等教育新理论,从中了解国外教育的最新动态。张之洞有意“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择定省城北极阁前创建三江高等师范学堂,招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学子授学。次年三月,缪荃孙从日本回到南京,即被聘为三江高等师范学堂总稽查(又名总教习,即校长)。他亲自酌定课程,编写课本,访聘真才实学的教员,采取中西之学兼重、讲求教授管理之法。三十一年,三江高等师范学堂改称两江高等师范学堂。缪荃孙一直在这里讲学、做总教习,直至三十三年七月调任江南图书馆总办为止。办学成绩卓著,培养造就了如国学大师丁列君、胡小石、陈中凡,农业专家章元善,中研院院士朱师辙,大学者翁之龙、张小楼,著名冶金学家周仁等一大批著名人物。江南高等学堂和三江高等师范学堂(即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的前身)是我国创办得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之一。因缪荃孙有初创之功,清廷特诏加四品卿衔。

缪荃孙是清后期目录学者的杰出代表。在清代,版本目录学被视为经世致用之学。他受乾嘉学派的影响,用毕生精力,在丰富的家藏基础上不倦地探索,对古籍校勘整理,辨别真伪、类分目次、撰写提要、汇刻题识,成为我国近代目录学领域的权威

缪荃孙自25岁开始研究目录之学,经六七年收集异本并对版本目录加以研究,32岁时即为四川学政张之洞代撰《书目答问》而一鸣惊人:经他考订入选2000余种版本,以经、史、子、集、丛5部34类,加以组织,多为古代流传下来的重要典籍,是一部中国旧学书籍的综合性选目。此书刊行后,风行海内,嘉惠士林。他中进士后,在目录学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艺风堂藏书记》三编的编撰。缪荃孙是个把藏书作为治学辅助手段的学者型藏书家,在北京供职期间,常去琉璃厂书肆寻访古籍,他的官俸大都用来购书,遇到珍稀版本,一掷千金,毫不吝啬。经30多年的努力收藏,积累了“四库未收之书、名为孤传之稿共10余万卷”。他到57岁那年,本着“慎择约举”的原则,从中挑选,按籍编目,尽录题跋、印记,略举人之仕履、书之大意,得书627种、10962卷,分10类,编成《艺风堂藏书记》8卷;刊行10年后,又撰《艺风堂藏书续记》8卷,将东游日本及观书于四明天一阁,领江南、学部两图书馆所见异书,循前例汇为一编刊印;其后又将新收书目114种,以版本组织,分宋、元、明刻本、旧钞、校、影写、传钞本7类,作为《艺风藏书再续记》存世。

缪荃孙的《艺风堂金石文字目》是他在专题目录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他年轻时就嗜好金石收藏,在开始研究目录学后的两年里,就研究金石之学。先后利用充当总督吴棠、川东道姚彦士幕僚的机会,遍历川东北诸郡,广泛搜求金石拓片,或请好友代购,或亲自四出摹拓,并曾从陆路由栈道入陕西、山西,水路则泛舟岷江出夔门到达湖北,“每逢阴崖古洞,破庙故城,怀笔舐墨,详悉记录,或手自椎拓,虽危险之境,甘之如饴”。在翰林院任职期间,遇到珍贵拓片,“典衣质物而悉收之”;又约同好集资派人往拓顺天、易州、宣化、定州、正定等处碑刻。当他主讲济南泺源书院时,派人尽拓泰安、肥城、汶上、东阿、济宁、兰山、蒙阴十余县的碑刻;主讲南京钟山书院时,曾请拓碑高手往拓江宁、句容、溧水、太平、当涂潜山、桐城、贵池、常熟、松江、太仓等处的碑刻。又以重金购南汇沈均初家拓本3000余种。于是用目录学方法,按代编目,凡伪造摹刻,无地可考者皆不录,共得10800种,为18卷。这就是缪荃孙竭30余年精力收藏,花了3年多工夫编撰而成的《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后又续得千余种,藏本之富,为前代金石家所未有。

缪荃孙所编的另一专题目录是公益性藏书目,如《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这一书目于辛亥革命前夕编成,计4卷。每志著录书名、卷数、册数、主修人、刊年或版本、撰序人。共录省府州县方志1676部,其中明志224部,不全者360部,收录了当时京师图书馆所存的方志。由他总纂的《江阴县续志》的《艺文志》,详细收录了宋至清代邑人之作计639人、1240余种,并附有代表人物小传、序跋及刻本存世情况。辛亥革命后,缪荃孙寓居上海,虽厌于时事,但版本、目录学实践活动始终不辍。协助盛宣怀编成《盛氏愚斋图书馆藏书目录》,先后编校并刊刻《常州先哲遗书》67种、671卷,从而保存了包括江阴先哲所著的大量珍贵古籍。终老前,还替刘承幹编《嘉业堂藏书志》。

缪荃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奠基人。在晚清,他筚路蓝缕,手创我国南、北两个著名的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在培养、提携后进、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文化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江总督端方等五大臣赴欧考察西方文明,归国后,上书清廷,极力称赞官办图书馆开益民智、增进文明的进步作用。三十三年,在奏折中提出创办图书馆的计划,并推荐缪荃孙主其事。七月,64岁的缪荃孙感到中国人的私人藏书楼不能摆脱守旧的传统束缚,当即应两江总督端方之聘,创办江南图书馆,出任总办(相当于今之馆长),由他主讲南菁书院时的弟子陈庆年任坐办(副馆长)。为了江南图书馆的创立与发展,他以其独特地位声望、胆略学识与实干才华,奔波于江浙藏书之家。昔时海内南北藏书家为江苏常熟瞿绍基铁琴铜剑楼、浙江归安陆心源皕宋楼、钱塘丁丙八千卷楼,号称鼎足。其中以丁氏八千卷楼最为著名,该藏书楼为清代杭州丁国典所创,经其孙丁丙多方搜集,除沿用其祖的八千卷楼外,并以增加的藏书名为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小八千卷楼,实际藏书达40万卷。但丁丙去世后,其后人因经营的官银号倒闭,决定出售藏书抵债,学界为之叹息。其时归安陆氏之书已被日本人以重金全部购去,怕丁氏重蹈陆氏覆辙,却又感回天乏力。缪荃孙获此信息后,觉得这批珍贵图籍是国家的宝藏,决不能再流落异邦,当即建议两江总督端方收购八千卷楼之藏书,在端方的支持下紧急筹得73000银元,他和陈庆年共赴杭州,与丁氏后人谈妥,将藏书全数购回,随即将书籍连同书箱、书架一并运到南京。便在清凉山附近龙蟠里,择前任两江总督陶澍所建的惜阴书院旧址,建造两幢有民族风格的长形藏书楼,将八千卷楼的图书全部整理、编目、上架。其中有宋版书1845卷、元版书3981卷,其他还有《四库全书》底本,日本、朝鲜刻本、名人藏本、稿本等,八千卷楼书归江南图书馆,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蔡元培、张元济等一些名人学者无不欢欣鼓舞,赞为盛举。接着还有武昌范氏月槎木樨香馆藏书4557种,相继充价调拨入藏。在此基础上,编有《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大批珍贵古籍的收藏,奠定了江南图书馆丰富藏书的基础,无论是藏书数量和质量均为全国之冠。

清宣统元年(1909),军机大臣张之洞掌管学部,奏请创办京师图书馆。因缪荃孙创办江南图书馆得到朝野的赞赏,是年五月,即被荐调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馆长)。其时图书馆尚未建造,借城北积水潭广化寺为储书之所。缪荃孙督基建、聘馆员,分类清理书籍,一手创成京师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当时京师图书馆的藏书则以文津阁的《四库全书》、国子监南学典籍、敦煌石室隋唐写经卷子8000卷为基础,并从内阁大库检出元代蒙古人从临安(杭州)南宋秘阁所收的珍本,缪荃孙加以整理集刻为《宋元本留真谱》,并重价购买姚觐元的私人藏书,充实馆藏。九月编成《清学部图书馆善本目录》,它是从馆藏中提出宋元版、各家钞校者为善本,分类编目而成。辛亥革命爆发,缪荃孙辞职南归,他的入室弟子陈庆年和柳诒徵先后接掌江南图书馆,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古文献学家。缪荃孙被誉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