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南菁书院:江阴史事纵横

南菁书院:江阴史事纵横

【摘要】:南菁书院育菁华清光绪八年,江苏学政、兵部侍郎黄体芳为培养造就“南方菁华”,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请准择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故址创建南菁书院。为此,左宗棠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二就有关创建南菁书院事上奏光绪皇帝。自此,南菁书院在经济上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保证。南菁书院建院碑记南菁书院设在江阴城内中街,该地原本为长江水师京口游击署故址。

南菁书院育菁华

光绪八年(1882),江苏学政、兵部侍郎黄体芳为培养造就“南方菁华”,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请准择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故址创建南菁书院。书院直接附于学政,延聘学术大师主讲,使之成为江苏全省的教育中心和最高学府。南菁书院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正如民国初年曾任教育总长的张一麟所说:“江南人才渊薮,以南菁为最。”

江阴建书院始于元代至正年间,邑人蔡以忠舍宅创设澄江书院于城内布政坊西南,许恕为山长,入明废。明中后期,城内建延陵书院、爱溪书院,黄山席帽峰下建梧溪书院,以讲学为主,入清废。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蔡澍就东城栖霞精舍重建澄江书院,七年迁于学宫左。二十三年(1758),学政李因培以澄江书院规制未备,扩而改建,易名为暨阳书院。江南名解元、阳湖李兆洛主讲书院近20年,造就很多人才。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林达泉筹款重建,更名礼延书院,课设八股试帖和词赋,其规模稍逊于往昔的暨阳书院。

原为内阁学士的黄体芳,在京时为深孚时望的“清流派”。他是光绪六年(1880)兵部左侍郎夏同善任江苏学政积劳成疾死于学署后,于同年奉旨来江阴接任学政的。至光绪八年,按临全省科试结束,本应卸任回京,但朝廷特令他以兵部左侍郎留任。黄体芳感恩之余,痛切地看到当时的读书人只知肄习“制艺帖括”(指八股文),不肯钻研真正的学问,他对此现象深表忧虑,“于是谋就江阴建书院一区,江阴在江苏四方为中,而书院附于学政,为士之所归,循(此)而嬗(变)之可以久”,特在续任江苏学政初,自捐俸银3000两倡立南菁书院,首先得到两江总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黄与左私交极好。左宗棠是晚清重臣,经文纬武,操守清厉,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年近七旬率兵西征拒俄,收复新疆失地。回京后先以大学士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后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当黄体芳将创办书院事函告左宗棠后,“公欣然许”。为此,左宗棠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二就有关创建南菁书院事上奏光绪皇帝。奏折称:“臣接江苏学政黄体芳缄,称江阴创办经古书院,名曰‘南菁’,仿‘诂经精舍’之例,专课通省经古。怕经费不敷,落成有待,请拨款接济,并请筹常年膏火之资”,“臣以学臣倡建书院,系为嘉惠士林起见,用意深远,通省士子如愿入院读书,将来绩学之士发名成业者必多。……黄体芳夙负文名,劬学攻苦,一时人望攸归,尤宜量为相助,以慰士情。……臣比捐廉一千两,佐书院工料之费,并札两淮运司在淮北票盐项下提银二万两,解由学臣饬交江阴县发商生息,以为每年膏火之资。……咨会凡有书局省份,将局刻官备一部,解发书院存储,俾学者得资翻阅。”所奏得到允准,解决了书院开办的长年经费。在左宗棠、黄体芳的推动下,继任两江总督曾国荃,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福建等地的巡抚、提督及本省监司,州、县等官员纷纷捐款,其中江阴知县陈康祺捐银2000两,共计银27600两、洋8600元。除用于建造书院工程及添置设备外,悉数发商生息,以作每年膏火之资。后川沙富绅姚文楠、费学曾捐赠吴淞口外横沙岛新涨沙田2万亩入为南菁学田,学政又筹措银6000两,购入该岛3万亩,合计5万亩,冠以“南菁沙田”名,作为书院的恒产,并得到有效的开发。自此,南菁书院在经济上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保证。

南菁书院建院碑记

南菁书院设在江阴城内中街,该地原本为长江水师京口游击署故址。从光绪八年(1882)九月始建,于九年六月竣工,校舍都是重新建造的,概由地方士绅曹佳主持营造。他按照黄体芳所定营缮规划,“不沾公、不告劳、不谢病”,一丝不苟,自始至终,努力完成。主要建筑有讲堂、藏书楼、斋舍(宿舍)和观星台(供士子考察天文)。初建时,共有院舍七进,共八十余间。第一进三楹,为头门。第二进三楹,为讲堂,是聚会讲学的活动重地,上悬光绪九年左宗棠72岁时手书的“讲堂”两字,及由他亲自撰写的“讲堂识语”大匾。另有一副黄体芳手书的抱柱楹联:“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黄氏将书院定名“南菁”,乃取朱熹《子游祠堂记》中“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义,即希望在南方学术界独树一帜,建立新的学派,以培养南方的菁华。堂后东西相对各七楹。第三进五楹,均为诸生斋舍。第四进,楼房五楹,楼上贮藏调取各省官办书局刊刻的书籍,中间设神龛,供郑(玄)朱(熹)两先儒栗主(牌位),掌教率诸生朔望于此行礼。又有黄体芳亲撰的对联:“东西汉,南北宋,儒林文苑,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之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上联是对郑玄、朱熹二先生的推崇之话,下联是指藏书楼拥有丰富的藏书。楼下为会客所,有左宗棠撰写的一副对联:“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对来院学习的士子充满殷切期望。第五进五楹,为掌教住宅。第六进八楹,亦为诸生斋舍。第七进,筑观星台一座,备诸生考察天文之用,未几拆去,增屋七楹,移奉郑、朱二栗主于此。

南菁书院直接附于学政,首任院长(即掌教)张文虎,南汇人,是一位博览群书,对经学、小学、史学文学、历算、乐律都有精研深造,尤长校勘的著名学者。学政黄体芳是会元、翰林院编修出身,他把院长的首选目光投向张文虎,特于光绪九年四月去松江府岁试诸生时,亲自邀请张文虎来江阴就任南菁书院院长。首批入学的课生94名,是从全省各县岁考、科考的秀才中的第一名调取。南菁办院方针与一般应付科举考试的书院不一样,它重在经史词章的实实在在的学问,反对士子耽于科场利禄;崇尚朴学,不教八股之业,“一洗旧习”。课生的学习、进修,都致力于专精。书院的学员称为课生,住院的称为内课生,走读的称为外课生,旁听的叫附课生。附课生只是在掌教讲学时来院旁听,不享受正课生待遇。书院的研习,内容分“经学”和“古学”两大专业。经学中包括“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古学”是指我国自古以来除经学以外的各种有价值的传统学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还有算学、佛学,突出的是文学和史学。课生有兴趣的话,可以跨专业进行研习,或考证经文,或文理兼修,均不加限制。肄业的期限比较灵活,可以由课生自定,基本上是3年和4年。由于课生每月发五千或七千文“膏火费”,在生活上有了保障,所以有些爱好治学的人就推迟肄业时间。研习方式以自学为主,以掌教指导和解惑为辅。(www.chuimin.cn)

继黄体芳以后,湖南长沙人王先谦(字益吾)以国子监祭酒于光绪十一年(1855)接任江苏学政,他是一位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有较大贡献的学者,到江阴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向皇帝奏准在南菁书院的西偏开设南菁书局,刊刻经籍和论著,主要的出版物有《皇清经解续编》1430卷、《南菁书院丛书》144卷、《南菁札记》21卷、《南菁文钞》16卷,颁行全国并流传海外。此后由历任学政和院长陆续主持编务。其中《皇清经解续编》反映了清代汉学的成就,是研究经学史的重要文献,对现代研究中国语文学和汉语史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每年都由江阴宝文堂书坊承印一批《皇清经解续编》,畅销国内外。南菁书院首任院长张文虎不久因病辞职,黄体芳聘请东南经学大师、定海人黄以周续任院长。他敦行力学,著作等身,主讲南菁达15年之久,“江南诸高材皆出其门”。续任院长的有:缪荃孙,号艺风,江阴申港人,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清季“四大才子”之一,江南高等学堂创始人,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杜颐山、王亦曾、陈昌绅进士出身,都是名重当时的通儒,且后两人点为翰林。先后被选入院肄业的课生,有资料可稽的1186人,其中如章际治、唐文治等46人是已经取得“举人”功名的学者。

在名师指点下,南菁书院历届课生中有成就的人才为数甚多。如辛亥革命前掩护黄兴脱险、辛亥革命时积极参与上海光复和江苏独立、民国建立时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苏都督的武进庄蕴宽,民国初年积极倡导青年学生留法勤工俭学、在里昂创办中法大学自任校长的国民党元老无锡吴稚晖,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清朝武装起义、后任国民政府秘书长、内政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的松江钮永健,同盟会北方支部主要负责人、引导李大钊走上革命道路、领导滦州起义牺牲的南通白毓昆,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部长陆定一,国学大师、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校长太仓唐文治,上海大同大学创始人宜兴朱香晚,南京河海大学创始人吴县沈恩孚,数学家无锡吴世芳,史学家、图书馆学家镇江陈庆年,翻译家、医学家无锡丁福保,法学家宜兴沙彦楷等,还有蒋维乔等10多人担任高等学校校长,并有江阴祝丹卿、吴汀鹭,南通沙元炳、孙谨臣,无锡孙鸣圻,宜兴储南强等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者。江阴一时成为东南文人之渊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维新变法,光绪帝下令废八股、办学堂。江苏学政、左都御史瞿鸿“以南菁虽在江阴县治,而肄业者乃全省人才所萃”为由,奏准照省城书院例改为南菁高等学堂。这是继京师大学堂创建后全国最早的大学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被迫复行新政,新学办学风气大开,江苏学政李殿林奏准改“南菁高等学堂”为“江苏全省高等学堂”,选课生百名入学,聘进士、丹徒人丁立均为校长,分设政、艺两科,将算学、理化、外文列入艺科。翌年按《钦定学堂章程》核定课程,学制4年。每月朔望增设“会讲”。三十三年,学部将江苏全省高等学堂改为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由进士、四川人宋育仁任校长,邑人章际治任庶务长。章原肄业于南菁书院,戊戌年中进士,以翰林院编修兼任京师大学堂讲席,是中西兼学的力行者,清宣统二年(1910)被江苏教育总会任为校长。他大力创造中西兼学的氛围,在辛亥革命时,还是江阴光复的组织者之一。

南菁中学(原南菁书院)南校门

1912年1月,江苏省教育总会议决,将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改名为江苏公立南菁学校,从此走上革故鼎新道路。南菁学校把南菁书院“重实、求严、图新”的学风发扬光大,培养的人才群星璀璨,其中有共和国将军7名,两院院士7名,高等院校校长40多名,副教授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2000余名,在全省是罕有其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