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盛氏三典在江阴
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是武进人,与江阴有一定的渊源。他从一个科场并不得意的秀才,成长为掌握国家十几个垄断企业的实业界巨人,是从在江阴开办盛氏三家典当行开始的。他死后葬于江阴马镇老旸岐。
盛宣怀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其先祖自明永乐年间从南京迁居常州西北郊的龙溪河畔,入清后已是世家大族。因江阴与武进同属常州府,在清初,盛氏的一支迁来江阴。盛宣怀的祖父盛隆嘉庆十五年(1810)中举人,道光四年后在浙江做了近30年的知县,并在海宁当过知州,有政绩;其父盛康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历任安徽庐州、和州知府,湖北粮道和盐法道,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叔父盛赓任广西桂阳直隶州知州。盛宣怀是盛康的长子,自小习文练字,并好思考提问,幼年正逢战乱,生活不太安定,祖父、父亲又在外做官,他有时在家乡武进,有时去浙江祖父处。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势如破竹东征苏、常地区。那年盛宣怀17岁,祖父盛隆已退休回常州,大军压境,他只得陪护祖父母及弟妹们从武进至江阴长泾暂避。正在湖北做官的盛康赶紧派人到家乡,从长泾将他们接往武昌。盛宣怀便在官署中帮着父亲料理杂务。同治五年(1866)太平天国起义被平息后江南恢复科举考试,23岁的盛宣怀返回故乡,在江阴参加由学政主持的童子试,得中秀才。但此后三次参加乡试,均榜上无名。同治六年,随同儿子盛康在武昌生活的盛隆去世,按照惯例,官员父母亡故,要回原籍居丧27个月,称为“丁忧”。于是盛康辞了官扶送盛隆的灵柩回到常州,遵照盛隆生前的遗言,将灵柩卜葬于马镇璜溪河畔的老旸岐,置有“祭祀田”,筑有“坟堂屋”,俗称“盛家大坟”。
江苏的常州、江阴、苏州一带曾经是清军和太平军作战的主战场、重灾区,战后,那些因为战争而弃家逃难在外的村民和城镇居民纷纷回到故乡,要重建家园,但由于缺乏资金而遇到很大困难。淮军统领李鸿章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升迁为江苏巡抚,继而署理两江总督,他想到当年在武昌曾国藩大营有同事之谊的盛康善于理财,正居丧守制在家,就给盛康出了一个主意,要他集一点资金,开几家典当行,用实物典当的办法给那些回乡的战争灾民放一些贷款,以便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和生活。盛康就积极筹办此事,次年七月,第一家典当行济大典当就在吴县开张了。没有想到由于小额贷款的需求十分旺盛,典当行的生意出奇地好。盛康看出这是一门生财之道,就由盛宣怀在盛氏祖茔所在地的江阴筹办典当。
江阴的典当业兴起于明朝正德年间,主要由徽商开设,明末清初慷慨捐银17万5千两助江阴义民抗清守城的徽商程璧,就是开典当起家的。入清后,典当分布在县城及青旸、华墅、周庄、后塍、杨舍等较大集镇,收当物品为金银珠宝、衣服布匹、铜锡器皿、木器家具等,穷苦农民亦有用粮、棉、农具作押品。典当业的主要业务是抵押放款,从中牟取丰厚的利息。清咸同年间因战乱,工商业遭到摧残,战后百业待举。在江阴开设典当,需要有大量资金,对于初露头角、具有经济头脑的盛宣怀,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亲自筹资并起草开办申请书,从同治八年起先后在青旸南弄开设均大典当、江阴西大街开设济美典当、城内南锁巷开设源大典当,拥有资金20万银元,时称江阴“盛氏三典”。但他自己并不直接经营,而是用办在青旸的“盛氏愚斋义庄”名义经管,选聘经理对典当作日常管理。他要求职员“勤、谨、廉、谦”,不准吸烟,不准赌博,不准宿妓,不准在本典当行当衣物,不准私自借用抵押品,如有违反,“察出立辞”。业务经营上,抵押品估价时约当时价的十分之六,所取月息一般为2分。青旸的均大典当因被盛氏定为“护坟当”性质,用赚取的利息支持祖茔的祭祀及维护,收取的月息不足2分。江阴盛氏三典资本比较雄厚,加之急剧发展的工商业对资金的需求,促使了典当业自身的发展,一年的营业额即达到原有资本额的3倍,盈利比较多。此后盛氏旗下的典当达28家,典当业成了盛氏发家的基础。江阴盛氏三典中尤以济美典当最大,是全省第二大典当,拥有房屋数十间,职员工役40余人,筑有三层高的更楼三座,围墙坚固,每夜派人轮流值更,大门用很厚的铁皮包裹,曲尺形大柜台外沿密树铁栅,高达屋梁。营业时间通常为上午8时至下午4时,逢旧历年关,则通宵达旦。(www.chuimin.cn)
同治九年,李鸿章受命率部前往陕西征剿回民起义,军营中缺少参谋和管理人员,李的幕僚推荐了盛宣怀。李鸿章给盛宣怀委派了文案兼营务处会办的职务。盛宣怀因办事干练,很快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先后被保举为知府、道员,从此平步青云。不久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盛宣怀随同前往。身居高位的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作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盛宣怀参与了晚清一批近代企业的创办和经营。同治十一年(1872)李鸿章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民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盛宣怀鼎力相助,先任会办后任督办,顶住了外国在华轮船公司的倾轧,实行对经营不善的美国旗昌航运公司整体收购,完成了近代史上这一次著名的中企并购外企的交易。轮船招商局实力大增,成为洋务企业中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光绪元年(1875),盛宣怀受命去湖北负责勘查和开办煤铁矿,次年任湖北煤铁开采总局督办,成为我国近代机器采矿业的创始人。光绪六年八月,清廷命李鸿章统筹办理电报事宜,李随即命时任天津河间兵备道的盛宣怀具体负责,出掌中国电报总局总办,成为中国现代通信事业的开山祖。全国22个省的2500公里电报线,基本上都是在盛宣怀主持下架设的。光绪十年后,盛宣怀任署天津海关道、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津海监督等北洋机枢,掌控涉外大权。光绪十九年盛宣怀受命接办失火后的上海机器组织布局,集股成立华盛纺织总厂,拥有纱锭65000枚,出任该厂督办。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盛宣怀受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接办连年亏损的汉阳铁工厂,将官办改为官督商办,组成亚洲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次年,官办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成立,盛宣怀被委为督办,主持纵贯中国南北铁路大动脉芦汉(即京汉)铁路的修筑。同年,由他主持的第一家近代金融企业中国通商银行总行也在上海设立。盛宣怀成为清政府倚重的近代企业经营主管,声誉日隆。盛宣怀在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过程中,深感培养人才的重要,光绪二十二年,他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并任校长,同年又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前身),培养造就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光绪二十六年,华北地区义和团运动兴起后,盛宣怀代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约请上海道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会商,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虽遏制了义和团运动向中国南方的发展,客观上也使中国经济相对较富庶的这一地区免于战火的破坏。光绪二十七年后,盛宣怀升为会办商务大臣和办理商税事务大臣。光绪三十四年,又被授以邮传部侍郎,但未及赴任,即遭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排挤。宣统二年(1910),他奉召进京任第一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并由邮传部右侍郎晋升为邮传部尚书,次年改任皇族内阁邮传部大臣,不久便奉命与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签订了总额600万英镑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把原先清政府已答应由本国商人举办的川汉、粤汉铁路,转交列强承办。此举激起了所经省份民众的“保路”风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清政府为缓和民愤,将参与其事的盛宣怀作为“替罪羊”,宣布革职“永不叙用”。盛宣怀逃亡日本避难。辛亥革命时,江苏都督程德全查封了盛宣怀包括江阴“盛氏三典”在内的家产。直到1912年10月,盛宣怀才回到他在上海租界的寓所,由于孙中山先生的帮助,这些财产大部得到发还。盛宣怀虽在名义上续任汉冶萍公司董事长和轮船招商局副董事长,却在江阴大学者缪荃孙的建议之下,仗着庞大的资产,于上海收罗文士,致力于购书、编书、刻书,使大批古文献资料得以保存。所创图书馆称为愚斋藏书楼,所编之书称为《愚斋存稿》,所刻印的《常州先哲遗书》共72种,其中选刊了不少江阴人的著作。
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时年73岁。遵照盛宣怀关于“死后葬于江阴马镇老旸岐祖坟”的遗嘱,灵柩先存放于上海,一年多后,盛宣怀的夫人和子女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出殡队伍长达2里。盛宣怀灵柩从上海外滩的轮船招商局码头上船,用船队运送至苏州,在早先盛康所置的留园山庄宅第暂厝。其时马镇老旸岐的盛家大坟,自安葬盛宣怀的祖父盛隆后,其父盛康、叔盛赓以及前妻董氏、妾刁氏都相继安葬于此。经过一番布置后,再择吉日将盛宣怀的灵柩从苏州水运至江阴马镇老旸岐落葬。送葬的船队阻得河道水泄不通,观者数以万计。一个晚清的大臣,为什么在民国初年去世后,他的葬礼会在上海、苏州、江阴等地引起如此轰动,成为一时的社会新闻?在晚清时代,盛氏家族的富有是人所共知的,但盛宣怀赢得社会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生在中国实业界作出的业绩。无怪乎当时著名实业家经元善不无幽默地形容盛宣怀是“一手捞了十六颗夜明珠!”这当然不是说盛宣怀将十六颗夜明珠带进了棺材里,而是指盛宣怀担任了一系列洋务实业的掌门人,将航运、铁路、电信、纺织、矿业、冶金、银行等等如此众多的大型实业都收在他的掌控之下。历史是公正的,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兴办实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为自己积聚大量资财的同时,客观上对中国工商业乃至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盛宣怀去世后,江阴“盛氏三典”仍由盛氏家族以“盛氏愚斋义庄”名义继续经营。1925年初,第二次齐卢战争殃及江阴,据城拒守的齐军抢劫济美、源大两典铺,损失甚巨,8月份始恢复营业。1929年,青旸均大典当发生内部职员通同舞弊亏盗案,三地受损失的金融界联合组成债权团赴青旸交涉,均大典当宣告倒闭。1932年1月,仅存的济美典当终因盛氏愚斋义庄破产,不能保股而呈请闭歇。5月,由江阴地方富绅重新集资10万元另组江阴济美协记公典。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2024-05-17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顺治之师释玉林在我国,佛教的显著特点是典籍浩繁,宗派林立,僧徒众多,出现过许多著名高僧。当顺治帝因感情的创伤萌生剃发出家之念时,玉林通琇则以他的大智慧,奇迹般地制止了顺治执意出家之举。顺治帝并未降罪于玉林,而复遣使至报恩寺再三坚请。顺治帝对玉林大师那圣洁、超凡脱俗的德行,圆三教于一身的学养,神秘而富有哲理的辩机,很为赞赏。顺治帝请玉林为他起法名,大师辞让。......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