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江阴黄山:锁航要塞古炮台与英军入侵

江阴黄山:锁航要塞古炮台与英军入侵

【摘要】:“锁航要塞”古炮台江阴黄山位于市区北约2公里,以战国时期楚相黄歇的姓氏为名。大江自京口折向东南,奔腾到此骤然收缩,尔后滔滔入海,因而这里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当英国军舰侵入长江口向上游推进时,两江总督牛鉴主张“犒劳英军,缓师避战”,急令将黄山两座炮台拆除。又“田鸡”炮为军中利器,于江干要隘建炮房,分置“田鸡”炮以供操练用。

“锁航要塞”古炮台

江阴黄山位于市区北约2公里,以战国时期楚相黄歇的姓氏为名。它滨江而立,占地236万平方米,最高海拔91.7米,东西连绵3.2公里,是茅山余脉颠连向东、沿长江南岸起伏的山脉之一。山上有席帽、马鞍、龙头诸峰,其下有鸡头、大石、小石湾。隔江与靖江的孤山相对,江面最狭处仅1.25公里。大江自京口折向东南,奔腾到此骤然收缩,尔后滔滔入海,因而这里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黄山西衔鹅鼻山、君山,东接萧山、长山、巫山,循江逶迤10余公里,似一条弧状的山丘之链,屏卫着锦绣江南的平畴沃野,也构成了江阴古城“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天堑形势。在南北对峙或遭受外侮的情境下,江阴作为江防兼海防的军事重镇,地位尤显重要。江阴黄山炮台始建于明中后期,入清后得到增修,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引进新式大炮、快炮,修筑了以黄山为主体,包括君山、鹅鼻山、萧山、长山及北岸靖江仙人桥、十圩港等地的炮台群,构成了具有强大火力的防御体系。自此,江阴成为从东海进入长江,继吴淞口以后的第二道门户,令海内外瞩目。

倭寇的扰掠是明代东部沿海的主要外患。正德三年(1508),江阴为防倭,在黄田港口、春晖门外设置靖海、朝阳二关,在沿江修筑数十处烟墩。崇祯八年(1635)在黄山的大、小石湾修筑炮堤,配置红夷大炮11门,在北岸的靖江江边也修筑炮堤,配置了红夷大炮。清康熙二年(1663),正式在黄山、巫山及谷渎、夏港、申港、芦埠港等处设置炮台,十二年(1673)又在黄山、萧山等处设烟墩22座。

江阴要塞古炮台

清乾隆至道光前期,江海清平。道光中叶,海警骤起,清政府鉴于江南海防“惟江阴、吴淞二处,一为长江之筦键,二为苏松之门户,防务尤重”,于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时,即命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在江阴修石牌、黄田港炮台,二十二年四月又在黄山小石湾赶修炮台2座,架设大炮数门,并令钦差大臣耆英沿长江勘视吴淞、狼山、江阴等地炮台设施,整顿战船炮械。同年六月,英侵略军攻陷吴淞口炮台,陈化成在督战中壮烈牺牲。当英国军舰侵入长江口向上游推进时,两江总督牛鉴主张“犒劳英军,缓师避战”,急令将黄山两座炮台拆除。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后一年,又“以江阴鹅鼻嘴为由海入江要口设险守御”,令署理两江总督璧昌从鹅鼻嘴起历大小石湾修筑炮台15座,配置由他设局开铸的“耀威大将军”万斤铁炮56尊。此后,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二日夜,太平军将领黄文金、李远继率十万余人,从常州沿江经君山进攻江阴,十三日将黄山所有炮台及大炮全被摧毁。

同治十三年(1874)五月,日本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出兵3000余入侵台湾,东南沿海局势十分紧张。清政府派淮军统领唐定奎率铭字、武毅等营赴台守卫,同时,为防外舰由长江入侵,命提督吴长庆在黄山南北两岸、大小石湾、仙人桥等处仿照西方式样构筑暗炮台15座,配置巨炮。

光绪元年(1875),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在江阴鹅鼻嘴炮台外,又于下游增筑炮台,在北岸的十圩港也增筑炮台,与两岸成犄角之势。三年(1877),船政大臣沈葆桢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鉴于“长江为南洋门户,江阴尤为中路扼要之区”,奏准将因防守台湾有功升为陆路提督的唐定奎,从福建带武毅军八营、马步水雷各一哨4000多兵力移防江阴,分左、右两军,由总兵张景春分统左军,总兵章高元分统右军,在黄山之南扎营屯守。此时,以黄山为主体的江阴要塞区域,包括靖江八圩、南通狼山、常熟福山等地。唐定奎督师江阴,积极演兵操防,在高巷建火药库,于黄山设电报局,并会同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筹办江阴至吴淞口一带海防,修治狼山、福山炮台。光绪九年(1883)唐定奎因病辞职后,续任张景春在黄山设立水炮台。

光绪十年(1884),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奏准添筑东、西两山明炮台,以新购西洋14英寸口径、800磅子大炮及开花子弹配置江阴炮台;又购置马梯尼快枪2000支分给守卫吴淞、江阴炮台的各个营。十三年又采用铁、木、石料增建江阴炮台,配备新式后膛大炮,并辅以“哈乞开司”炮。江阴的4座大炮台分建于小角山(即西山)、黄山二处。黄山旧炮台所存之80磅后膛炮,移设于大石湾明炮台。凡炮台之门各建炮房,护以三合土墙。又“田鸡”炮为军中利器,于江干要隘建炮房,分置“田鸡”炮以供操练用。(www.chuimin.cn)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署理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张之洞,特将江南制造局仿造西洋的40余磅子快炮5门,续设于东、西两山及黄山之巅,在黄山设立要塞总台官,选派洋教习朱臻仕等,“优给薪粮”,专门驻台,挑选炮弁、炮勇,教授炮法。因德国教习朱臻仕“学术精练、教练勤奋”,被张之洞礼聘为江阴炮台总教习。

经过多年的筹措经营,到光绪二十二年,江阴炮台已具相当规模,两岸分置炮台。南岸分东、西山炮台。西山称小角山炮台,计6座:小角山顶圆式新台,置800磅子后膛大炮1门,口径12寸,长30尺,重52吨,射程1万码(1码等于0.9144米);小角山腰半周式新台2座,配置800磅子后膛大炮2门,口径12寸,长23尺,重48吨,射程1万码;余为大石湾明炮台11处,小角山嘴明炮台7处,小石湾暗炮台7处,大石湾明炮台11处,鹅鼻嘴暗炮台3处,置140磅子到40磅子前、后膛炮28门。东山称黄山炮台,计7座:黄山顶圆式新台1座,置800磅子后膛大炮1门,口径12寸,长35尺,重52吨,射程1万码;黄山支峰圆台式新台3座,置300磅子后膛大炮1门,口径9寸,长32尺,重26吨,射程1万码,100磅快炮2门,口径6寸,长17尺,重6吨,射程9600码。其余有仙人桥和黄山港旧暗炮台5处,置120磅、80磅子前、后膛炮9门;江北十圩港暗炮台7处;天兴港明炮台2座,置前、后膛炮10门。此时,新筑炮台16座。整个江阴炮台南岸依山,北台依堤,形成具有强大火力的江防体系。其主要火炮上海江南制造局仿造,约半数为德、英、法等制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义和团反帝运动向京津发展,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阴谋瓜分中国,借口清政府“排外”,组成以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为总司令八国联军,攻占北平。次年九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严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消息传开,全国哗然。身为江阴黄山炮台总教习的朱臻仕,本是德国籍的火炮专家,张之洞对他有知遇之恩,忠于自己的职守,眼见自己祖国的军队在中国肆意横行,悲愤难忍,无以解脱,终于拔枪自杀。黄山炮台官兵深受感动,特地为他建墓立碑以资纪念。

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清政府又一次对一部分低临水面“台势炮势均旧”的炮台进行整顿改造,在两岸配置火炮70门。其中,南岸55门,北岸15门,并由东至西重新编列台号,划分四路:即右翼1—6号台,中权7—10号台,左翼11—14号,台北岸15—17号台,统称“沿江四路炮台”。二十六年,湘军统领张之春在黄山下筑火药库,三十年,统领丁华容在萧山下创设水雷、工程等营,三十二年,在马鞍山下造无烟火药库,秦望山南麓造火药库9座,每座储药千余箱。其时黄山炮台炮利弹足,火炮最大射程1.2万米,有效射程5000—9000米。

辛亥革命前后,民主革命先驱者在这里的活动给黄山炮台揭开了历史新篇章。著名的革命党人赵声(赵伯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担任江苏新军标统时,在江阴以训练新军为名对黄山士兵进行革命宣传。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0月19日,从上海乘“联鲸”号兵舰来江阴,特地视察了黄山炮台。1916年春,青年革命家杨公利用在江苏军官教育团学习时的军队关系,来江阴黄山炮台在官兵中秘密进行反袁活动。随后,杨虎、蒋介石与江阴的革命党人相配合,策动黄山炮台官兵起义,发布独立宣言,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随即向无锡进兵,与北洋军阀驻军激战于梨花庄。此即“锡澄之役”,虽然只坚持了十天,却影响甚大。

直至今日,在泱泱江水、苍苍云海间,江阴黄山一座座古炮台遗址依然隐约可见。它向人们提示着,这里,曾是长江的第二道门户,有名的“锁航要塞”,在这里,演出过无数悲壮威武的历史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