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政节署驻江阴在江阴市区中心,有一个古老的学院场。入清后,原南直隶的下、上江,分设江苏、安徽两个省,提学御史改称提督学政,江苏提督学政的官署即设于江阴。江苏学政节署规制崇宏,被誉为“江南官署之冠”。朝廷以此警戒和约束学政。江苏学政节署虽设在江阴,而学政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得按临各府的岁试、科试......
2024-05-16
学署刘母“三到楼”
江苏学政节署自明代万历间始设江阴,入清后其规模屡有增修,被誉为“江南官署之冠”。三百多年来与学署有关的珍闻轶事在民间流传颇多,其中以刘石庵(即刘墉)之母所居的“三到楼”尤被人们所乐道。也是昔年士人对学署流连驻足之地。
随着岁月的流逝,刘母与“三到楼”和我们渐行渐远了。刘母为谁?“三到楼”在哪里?演有过怎样的故事?如今却显得扑朔迷离了。保存在墨华榭碑廊的清光绪十二年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王先谦所撰《永慕庐记》中称:“而土人相传园中旧有三到楼者,因诸城刘文恭环之之母三居此署故以名楼,至今称为盛事。”这位大学者疏于考证,他是依当地人的传言,把刘母说成是刘环之的母亲,其实是刘墉之母,刘环之老祖母。清末民初热心地方掌故的沙曾达在《澄江咏古录》的“三到楼”诗中写道:“刘母曾称福寿全,澄江三到谱编年。高楼子妇承欢处,祝拟华封盛事传。”这首诗分明写了“三到楼”因祝贺福寿双全的刘母的一次盛大活动在这里举行而广为传颂。诗后加注“在学使署内,系学使刘墉母所建”,并列举刘墉于乾隆年间三任江苏学政,其母三次随任来江阴的时间。而事实是刘墉两任江苏学政,作者显然把乾隆四十八年来任江阴学政的谢墉误作刘墉了。而民间传言颇广的“三到楼”故事,更具传奇色彩:说是刘母第一次来江阴,其父为学政,她还是个千金小姐,梳妆时不小心将一只金耳环掉在洗脸盆里,被丫头随盆水泼到楼窗外再也找不到了;第二次来江阴,夫为学政,她已是夫人了,早把这件事忘却;第三次来江阴,子为学政,她是老母亲,看到楼外景色如旧,但发现一棵丹桂的枝头有闪闪发光的东西,竟是早年丢失的耳环,依然扣在枝上。这是一则江阴妇孺皆知的“三到楼”故事,难免有臆造的痕迹。实际上,学署刘母“三到楼”的盛事及其意蕴,要比所传的丰富得多。
有清一代,江苏学政节署设于江阴达201年,共有学政111任。这里所说的学署刘母是指清代名臣山东诸城刘墉的母亲。诸城刘氏是被乾隆皇帝称赞为“海岱高门第”的文化世家,刘氏一门在“康乾盛世”出了三公二宰相一尚书,其中有三人五次出任江苏学政。
江阴中山公园刘墉与母塑像 沈俊鸿摄
刘墉的伯祖父刘果,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任山西太原府推官,清正廉洁,改任河北河间知县,勤政爱民。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亲临河间视察民情,父老面陈刘果的治绩,为此康熙特召见刘果,给予“清廉爱民”的褒奖,并赐御书“清爱堂”额。康熙十八年(1679)钦命刘果任江苏学政,驻节江阴。祖父刘棨,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以山西平阳知府被九卿举为廉能吏,历任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有清介名。
刘墉之父刘统勋(1699—1773),雍正二年(1724)进士,历任左都御史,工、刑、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陕甘总督,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加太子太保,又任《四库全书》馆总裁官。为官清正廉明,勇于谏诤,每年例必出京按察各地,惩处贪官污吏。乾隆三十八年隆冬,75岁的刘统勋死于五更上朝的车舆中。谥号“文正”,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乾隆帝亲临吊丧,见其家中陈设很俭朴,无一贵重物品,漏室窗下寒气袭人,为之痛惜,回到乾清宫含泪对众臣说:“朕失一股肱矣!”又说:“像刘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刘统勋有子刘墉、刘堪。他因中年丧妻,娶名门缪氏为继室夫人,这就是后来被尊为一品太夫人的刘母。
刘墉(1719—1805)为刘统勋长子,字崇如,号石庵,有父风,也是一位骨鲠之臣。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能诗赋,擅书画,尤以小楷为胜,貌丰骨劲,别开生面。二十四年(1759)以翰林院编修任江苏学政,上疏朝廷请令州县要约束学馆监生、贡生,严格区别优劣。后任江宁知府,以清官名扬海内,妇孺皆佩服他的人品。不久升迁陕西按察使,父丧那年,他已54岁。乾隆四十二年(1777)刘墉以内阁学士再任江苏学政,又上疏朝廷指出府县官吏为自利而畏刁民、畏监生及吏胥,常常不加管束,失职怠玩,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严察优劣。乾隆帝嘉赞刘墉识政体,并责令两江总督尹继善等革除旧习。刘墉待母至孝,刘母曾两次随任到江阴学署,特奉母安居于燕喜堂。此时弟刘堪病故,侄儿环之尚幼,就由他带在身边抚养教育直至成人。刘墉为人节俭养廉,守法正直,勤于吏事,敢于公开弹劾乾隆宠臣和珅,且性滑稽,有时故意戏弄和珅,在民间享有“清官”之誉。他仕途坎坷,曾受不应有的株连,但最终得到乾隆的宠信和重用,迁为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直到嘉庆二年(1797)78岁时位居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与刘统勋为父子宰相,两人均堪称清朝昌盛时期的名相。
刘环之(1762—1821),字佩循,号信芳。他不负伯父刘墉的栽培,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进士,任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礼部、兵部侍郎。嘉庆九年(1804)正月,42岁的刘环之以吏部侍郎出任江苏学政,此时已90高龄的刘母,身体清健,欣然随孙儿赴任、第三次到江阴学署。刘墉为让继母颐养天年,特为所居的燕喜堂亲笔为之题联额。因此楼与刘母三到有关,故江阴士民乐称为“三到楼”。从清县志学署平面图可看到位于中轴线上列于崇素堂后的燕喜堂,都是构筑雅致的五间堂楼。而“三到楼”之名并不见记载。光绪七年任江阴知县的进士陈康祺所著笔记《郎潜纪闻》中载明:“江阴学使署有燕喜堂,为刘文清(指刘墉)公侍母缪太夫人之所。堂内额‘萱辉颐祉’,嘉庆九年相国刘文清公母九旬时所赐。”送萱堂生辉、颐养福祉的题意,表明此处正是刘墉母所居之地。
所传刘母与“三到楼”的“盛事”,就是指嘉庆九年秋,刘墉奉旨南来为母庆九十大寿的盛典,可从赵翼《瓯北集》中得到佐证。赵翼是史学家、文学家,常州府阳湖县人,他参加了刘母九十大庆。在他的《瓯北集》中有如下描述:(www.chuimin.cn)
刘石庵相公因继母太夫人就养在冢孙(嫡长孙)少宰公(指吏部侍郎刘环之)江南试院(江苏学署)寿届九十,奏蒙恩命,南来庆祝,公年亦八十五矣。称觞盛事,从古未有。余以门下士敬随叩贺,欢忭难名,恭纪三律:
南国秋风罢亚香,相公请假寿萱堂。
绛驺不远三千里,皓首亲擎九十觞。
龙衮朝衣供彩服,鸾回纶诰贲奎章。
江城况是曾临驻,四代今增乐未央。
寿筵盛事艳朝绅,耆辅承恩许省亲。
接武两朝贤宰相,疏封一品太夫人。
新篘正熟南兰酒,文锦兼颁内府珍。
纵是家风惯清俭,也应璈管庆长春。
再世调元佐郅隆,更余书翰压群雄。
韦平有传难专美,绛灌无文敢媲功。
久别岂期迎画鹢,旧情犹荷问雕虫。
剩夸年少依刘日,伴食曾陪两相公。
第一首诗的首联,点明刘墉为母亲主持九十岁诞,时令是江南稻香的秋天;颔联以穿着深红色衣驾车的侍从不远三千里的跋涉,衬托老相公为母亲祝酒而风尘仆仆、不辞劳累;颈联写嘉庆皇帝为祝贺刘母九十大寿,赐予绣龙纹的公服作贺礼,在鸾车上安放着系绶带的诰封诏令。尾联提及设于江阴的学署曾是刘墉驻节之地,如今侄儿环之已有了孩子,四代同堂,在江城一定更添天伦之乐了。
第二首诗的首联,称由老相国奉旨省亲为母九秩主持寿庆,令朝野十分艳羡;颔联称赞刘母接辅两朝贤宰相,荣膺皇上赐予一品太夫人的封号;颈联写了寿筵上的美酒是南兰陵(常州)新酿的名产,绣画的锦帛都是内务府的珍品;尾联提及纵然刘府家风习惯于清俭,在如此盛大的寿宴上,管弦乐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首诗的首联,祝愿刘墉再续安邦兴国的相业,并颂其书法为当世第一;颔联以刘统勋、刘墉父子均为清代贤相,以致汉代韦、平两家父子为相就难以专美,而汉高祖的周勃、灌婴两将都无文化更难以与之媲功了;颈联余下表明久别相迎并非只是为了礼节,还蒙像旧时那样关心我的诗词之作;尾联追忆早年依傍刘府时,文正师方为总宪(左都御史)刘公亦为孝廉(举人)每日三人共饭,不另设餐的难忘情景。
赵翼在参加刘母寿筵的庆典中,还接连写《送石庵相公还朝》等多首诗收于《瓯北集》中。另一则清代笔记中载有“三到楼,刘石庵为母所建”,并收录刘母九十大庆时,两江总督的贺联:“帝祝期颐,后祝期颐,卿大夫机期颐,合两江之士庶,更同祝期颐;父为宰相,夫为宰相,子若婿为宰相,总有官之父孙,又将为宰相。”可见当时的盛况空前。
85岁的刘墉奉旨为继母操持90大庆回到北京,竟然和他父亲相类似在当年十二月隆冬的一次宴客后端坐而逝,嘉庆皇帝深切悼念,赐谥号“文清”,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刘母94岁高寿而终。刘环之于嘉庆十五年(1810)以户部侍郎再任江苏学政,后历任左都御史兼顺天府尹,刑部、户部、吏部、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于道光元年卒于任上,年60岁,谥号“文恭”。他恪守“清廉做官”的家训,以廉静自饬,不失祖父刘统勋、伯父刘墉居官清廉之风。江阴学署“三到楼”后成为继任学政携家眷居住的内宅。光绪二十二年江苏学政节署裁撤,宣统三年新军第九镇十八协部分驻于旧学署,“三到楼”失火被毁,自此刘墉、刘母与“三到楼”的故事,成为学政文化在江阴的一段佳话。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学政节署驻江阴在江阴市区中心,有一个古老的学院场。入清后,原南直隶的下、上江,分设江苏、安徽两个省,提学御史改称提督学政,江苏提督学政的官署即设于江阴。江苏学政节署规制崇宏,被誉为“江南官署之冠”。朝廷以此警戒和约束学政。江苏学政节署虽设在江阴,而学政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得按临各府的岁试、科试......
2024-05-16
刘氏三杰国之光江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辛亥革命后,从城内兴国塔下西横街上一个寒士家庭,走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刘半农、我国现代民族音乐奠基者刘天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刘北茂刘氏三兄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颇有建树的江阴“刘氏三杰”。......
2024-05-17
刘濞开凿盐铁塘经过四年多的楚汉之争,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英布叛乱时,刘濞以骑兵将领身份随高祖出征讨伐叛军,时年20岁,体力过人,作战勇猛。吴王刘濞为适应铜铁冶铸业和煮盐业的发展需要,就在江东吴地开凿盐铁塘。中央对吴国来使也常予以囚禁,并责问惩治,这更引起刘濞对中央的不满。景帝在仓猝的情况下处死晁错,但刘濞等不肯退兵。吴王刘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
2024-05-16
盛氏三典在江阴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因江阴与武进同属常州府,在清初,盛氏的一支迁来江阴。同治五年太平天国起义被平息后江南恢复科举考试,23岁的盛宣怀返回故乡,在江阴参加由学政主持的童子试,得中秀才。盛康看出这是一门生财之道,就由盛宣怀在盛氏祖茔所在地的江阴筹办典当。......
2024-05-16
陈奎元诗词的第二个特点,精巧深邃。这种精巧绝不是纤弱细小,也不是羸弱渺小,而是在阳刚大气之下的精深、细巧。而陈奎元的诗词也有“精巧”之处,并且这种精巧恰巧是他的一种风格,一种长处。这首诗仍以一种闲适平淡的心情写景抒情的。数天公务忙罢,乘夜返回拉萨,就是为了赶时间。作者暗示一种人民公仆为人民的精神内涵,而拉萨本身不是作者真正的“家”。那浑黑的宇宙之中的一丝亮光,也是美妙绝伦,令人神往的佳境。......
2023-08-09
观张绪伦的书法艺术,我感觉他的气质理念在显现,情感灵性在漫溢,既有冲动的激越,又有静谧的和谐,浓郁的书卷气之外,内在有种中国古典哲人的思想内涵是他的书法艺术的本质所在,字里行间给人以儒雅氤氲、潇洒醇酣、自然飘逸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了当代文化人对我国书法艺术的那种深切独到的情绪波动,以及最大限度的个性张扬和理性放逐。张绪伦在书法艺术的创造中,注意从大自然中领略真谛。......
2023-08-09
尽管沧海桑田,手足之情难割难舍,它们是同一母体中的再生之物,有着亲情血缘的关系。这就是韩书力的宗教画,这就是韩书力对藏传佛教的一种心境,一种意识,一种思考。韩书力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画家,他的哲学观点染有老庄的厚重色彩。韩书力的画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无论是工笔的,还是写意的;无论是重彩布画,还是浅淡水墨,都呈现着一种正气。......
2023-08-09
八月下旬,市石化贸易供销公司经理刘军被正式逮捕了。他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刘军,原是北京市的一名下乡知青,回城后当过司机。报社记者,是一项崇高的职业,被称为“无冕之王”,受到社会的尊敬。记者—经理—囚犯,在到深圳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刘军从一个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无冕之王”,跌落到金钱的深渊,成为向人民负罪的人。......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