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二侯开国建殊勋,江阴史事纵横

二侯开国建殊勋,江阴史事纵横

【摘要】:二侯开国建殊勋元代末期,政治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再加上灾荒连年,使得社会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引发了各地农民起义。明太祖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吴良、吴祯分别受封为江阴侯、靖海侯,入于首批封侯的开国元勋之列。结果两军发生冲突,张士诚军战败于龙潭,再败于常州。江阴地处朱元璋所建江南政权的边缘,与张士诚据有的地盘烽火相望。朱元璋对敌情作出判断,给吴良连下两道手谕,指出“敌人此行,不过是要解泰州之围”。

二侯开国建殊勋

元代末期,政治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再加上灾荒连年,使得社会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引发了各地农民起义。出身贫农、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注意恢复生产,安定民生,终于削平群雄,灭亡元朝,创立明朝。吴良、吴祯兄弟以百战之功,佐朱元璋定天下,奉命镇守江阴,历时10年,抚民有惠政。明太祖于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吴良、吴祯分别受封为江阴侯、靖海侯,入于首批封侯的开国元勋之列。

吴良,初名国兴,其弟吴祯,初名国宝,后因避朱元璋(字国瑞)讳赐改今名。安徽定远县人,家贫,世代务农,少时雄健刚直,胆略过人。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大起义中,吴氏兄弟率先投奔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兵的朱元璋。两人武艺高强,吴良能潜入水中侦察,吴祯善化装刺探军情,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次年冬,朱元璋为谋求独立发展,将原率领的700人让给他人统领,自己只挑选了徐达、吴良、吴祯等24人离开濠州来到定远,一路收编义兵,破元兵于滁州。接着,吴氏兄弟作为朱元璋的帐前先锋,取和州,战采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阳,破营拔寨,战功赫赫。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初,朱元璋任小明王韩林儿龙凤政权的都元帅,率水陆大军三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吴良、吴祯死战,于初十攻占东南重镇集庆,改名应天府。

就在江淮间红巾起义的同时,至正十四年冬,江阴东乡以朱定、陈贤五、江宗三为首聚众造反,声势浩大,一举攻陷江阴城。不久朱定接受元顺帝的招安,被任为江阴州判官。后来州尹向江浙行省申告朱定谋反。次年四月,行省命元帅观孙率兵压境征讨,朱定大恐,当得知盐贩出身的张士诚据高邮称王,就乘隙带妻儿过江求救。起初张士诚疑惑不信,朱定“力陈江南土地之广,钱粮之多,子女玉帛之富”,张士诚被说动了心,决定渡江南下,先遣其弟张士德率众由通州(今南通)渡江,击横坍,入福山,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攻破常熟,江阴州尹开城出降。二月,张士德仅率三四千人,一举攻克平江城(今苏州)。元军一战即溃,接着连克湖州、昆山、嘉定、崇明等地。三月,张士诚自高邮来,将平江作为都城。

六月,在集庆的朱元璋为向张士诚通好,派杨宪为使者面见张士诚,希望“睦邻守境,保境息民”,但为踌躇满志的张士诚拒绝,使者被扣留,张氏并派舟师进袭镇江。结果两军发生冲突,张士诚军战败于龙潭,再败于常州。尽管张士诚部也是农民起义军,却与朱元璋的红巾军之间闹得水火不相容。因江阴这一军事要地被张士诚所占,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态势,认为“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阴、长兴二邑皆其要害。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焦”。于是,朱元璋在至正十七年三月派吴良、吴祯随大将徐达以20万兵力攻占镇江,克常州,守丹阳。六月,命吴良与赵继祖等夺取江阴。张士诚兵据秦望山拒守,吴良锐不可当,兵马一到,冒着大风雨立即发动进攻,守军弃营溃败。吴良夺得秦望山的第二天,就率部从西门攻入城中,江阴州即告平定。朱元璋赞赏吴良屡建战功,晋升他为枢密院判官,在江阴置卫,命吴良为指挥使,镇守之;又传令率部前往增援的吴祯为右翼副元帅,率千人协助其兄共守江阴。卫指挥使司衙署设在大街虹桥东(后为学政节署故址)。吴良、吴祯齐心协力,严防张士诚的来犯。他们虽然领兵不足五千,坚持一边训练,一边屯田,军威很盛,迫使张士诚兵难以四处活动。

江阴地处朱元璋所建江南政权的边缘,与张士诚据有的地盘烽火相望。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张士诚因军事上连遭败绩,其弟士德在常熟又被朱元璋军所俘,为摆脱困境,主动向元朝称臣请降,元顺帝封张士诚为太尉。张在平江自立江淮分省、江浙枢密院,用以设置其官属,朱定被授为分省的左丞。从至正十八年开始,张士诚为了扭转被朱元璋包围的局面,曾多次伺机进攻江阴,都被吴良、吴祯杀退,后变换手法暗中派人用金银财物收买守城将士。朱元璋特面谕吴良:“江阴,我东南屏障。张士诚善欺诈,你要约束士卒,勿轻与争锋,勿贪图小利,勿玩忽职守,应以保境安民为要务。”吴良、吴祯谨遵命令,发动兵民将元初被平毁的城池加以修复,增筑土城私砌女墙,计周长9里30步,高1.5丈;恢复四城门,绕城四周拓浚护城河;在军营构筑观察敌情的高台,所有船只、武器、弹药、粮草无不准备充分。十九年二月,张士诚举兵来犯,战船蔽江直指江阴城下,敌将苏同佥牙旗在君山指划作进攻状。吴良传令:“敌众我寡,当以计破,不要轻动。”当他看到敌军已陈列江边空地,立即命吴祯组织兵力在防守北门的同时率十余骑突袭践踏敌群,立擒士兵数人,震慑余党不敢向前。敌将转而分兵攻东门,吴良遣元帅王子明率众战骑冲出,一鼓而进,俘获其主将以下150多人,斩杀或溺毙者甚多,敌大败连夜逃遁。十月,张士诚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偏僻小道抄近路,歼灭其援军于澄武锡交界的三山,敌仓皇逃窜,常州安然得保。至正二十年(1360)八月,朱元璋在应天召见吴良,赞扬说:“吴将军保障一方,使吾无东顾之忧者,将军功也。赐之军马珠玉不足以旌表你的才干。”命学士宋濂以《吴将军镇守江阴》为题,写诗以赠,诗云:“将军少年才绝伦,丈八蛇矛弓六钧。银鞍骏马驰绝电,出入战阵如有神……”。

吴良性仁恕俭约,不近声色,不贪钱物,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备不懈。虽然识字不多,有闲暇时,则延请儒士讲论经史,读孙吴兵法。他特命将江阴遭战乱破坏的文庙学宫在原地修复,在各地劝立社学,供庶民子弟读书。招抚外流百姓回乡复业,大力提倡军民屯田,满足驻兵给食,减轻徭役赋税。(www.chuimin.cn)

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张士诚在平江又起兵反元,更加贪婪地追求财富和享受。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在打败地处湖广的陈友谅后,在应天即吴王位,对张士诚制定了“先取通泰诸郡县,然后转取浙西”的作战方针。二十五年冬,张士诚为解泰州之围,孤注一掷,利用除夕之夜,突然兵出马驮沙,以巨舰数百艘直逼京口,并在邻近地界扎营,企图重新攻取江阴城。朱元璋对敌情作出判断,给吴良连下两道手谕,指出“敌人此行,不过是要解泰州之围”。要吴良、吴祯“严兵固守城池,不必便与他战”,“引他深入我境,我自有分晓,等大军来再与他厮杀”。吴良严阵以待。二十六年(1366)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增援江阴。张士诚集结兵力于巫山西南的南沙凤凰山,摆出决战的架势。朱元璋亲临巫子门督战,命吴氏兄弟分兵夹击。巫子门又名巫山,地处江阴东北部,屹立于长江水道的南侧,主峰42.9米,与双山沙相对,江面最狭处不足1.25公里,有“江海门户”之称。张士诚虽然失去了江阴城,却仍旧盘踞巫子门这一战略要地,朱定在这里筑有水寨。吴祯善水战,“每海寇至,祯出击,杯酒可得首级”。他顺流而下纵兵急击,于巫子门大破张士诚军水寨,戮毙朱定,俘获士卒2000余人。朱元璋胜利班师江阴,特登临君山,指点全城形胜,亲自犒劳三军将士。在巡阅时看到军容整齐,壁垒森严,赞叹说:“良,今之吴起也!”特赐吴良金错龙凤文宝刀一口,上刻铭文:“百炼金刚,杀气难当,将军佩此,威震四方。”同时晋升吴祯为靖海将军、英武卫指挥使。八月,朱元璋命吴祯随徐达、常遇春以20万兵力攻取张士诚的江南地盘,率马步舟师由港口出奇兵攻占湖州等地,形成对平江的包围。因平江城坚固无比,朱元璋采取锁城法长期围困。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吴祯连破胥、葑两城门,张士诚束手就擒,吴祯因战功晋为大都督府佥事。朱元璋改平江路为苏州府,置苏州卫,降江阴州为江阴县。朱以姑苏重镇无吴良不可,加封他为昭勇大将军、苏州指挥使,从江阴移镇全州。吴良修武备、严纪律、明号令、安民心,秩序井然。其时方国珍割据明州(今宁波)未下,朱元璋命吴祯任征南副将军与征南将军汤和率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伐方国珍。吴祯引舟乘潮夜入曹娥江,出其不意直抵方的军营,大获全胜。并入海追击,方国珍降,得士兵24000名、战船400余艘,浙东得以平定。接着,受命由海道进取福州,破延平,生擒陈友定,闽海告平。

朱元璋在派兵南平闽广和北伐中原期间,于1368年正月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建都南京。洪武三年(1370)论功行赏,授吴良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佐太祖定天下的武臣一等封号)、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江阴侯,食禄二千五百石,赐铁劵(赐功臣以优遇和免罪特权的铁制证书),子孙世袭;授吴祯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靖海侯,食禄二千五百石,赐铁劵,子孙世袭。吴良、吴祯受封后继续执掌兵权。洪武五年,吴良奉旨征讨广西地方叛乱,诸部落的酋长纷纷归附,粤西得以平定。同年,朱元璋兵发辽阳,命吴祯总领舟师数万,由山东登州转运给养,确保海道通畅,尽收辽海未依附之地。七年,海上有倭警,吴祯奉旨当总兵官,统领江阴、广洋、横海、水师四个卫所及京卫、沿海诸卫军共十一万余兵力,出海分路防倭。吴祯亲率四卫舟师出捕倭寇,一直追至琉球,擒得人船,献俘京师,确保海疆安宁。

洪武十二年(1379),朱元璋在凤阳为荒乱中死去的父母兄嫂合葬墓扩建皇陵,特命吴良督工。吴良秉承朱元璋的旨意,保留薄葬而不用厚葬,历时两年,新造皇堂(供祭献用的享殿)竣工,朱元璋亲临祭陵并亲将“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写入《大明皇陵之碑》文。十一年秋,吴祯因督师海上得疾,被用肩舆送还京城,朱元璋亲自看望并命太医诊治,次年五月逝世,享年51岁。朱元璋诏赠吴祯为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海国公,谥号襄毅。十二年,朱元璋第七子齐王封于青州,纳吴良之女为王妃。吴良又受命前往督建王府,十四年(1381)得疾逝世,享年58岁。朱元璋诏赠吴良为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追封江国公,谥号襄烈。吴良、吴祯死后,都被朱元璋赐葬钟山之北的开国功臣墓地,设肖像于为21位开国元勋设立的功臣庙内。在江阴虹桥东原指挥使司故址树有《江阴卫指挥使吴公勋德碑》,西邻建有二侯祠,春秋致祭。吴良、吴祯的后裔在江阴繁衍世称二侯吴氏,是为江阴著姓吴氏中的一个支派。

吴良墓

吴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