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前沿江阴军江阴地控大江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数次迎击金兵南侵时,江阴军驻有重兵,成为抗金的前沿阵地。此时力主抗金的礼部侍郎张浚以御营使司参赞军事,节制平江府、常秀州、江阴军军马,他已在江阴驻屯主力禁军扼守长江江防。高宗又加派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率部布防江阴。因江阴军防守严密,金兵小股游勇潜至夏港,就被巡检崔慎率士兵掩杀击退。......
2024-05-16
知军张世杰抗元
“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与金朝的和战对峙局面持续了九十多年。此时居住在我国北方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国迅速崛起,蒙古贵族利用体格健壮、擅长骑射、能够忍饥渴耐寒暑的牧民,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开始向境外发动频繁的战争。三次西征,席卷大半个亚洲,深入欧洲腹地。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任大汗。他采取联宋灭金的策略,派使者到临安约南宋夹攻金朝,商定灭金后,由宋收复洛阳、汴京、归德。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七月,宋将孟珙出兵,与蒙古军联合作战,包围了金哀宗所据的蔡州城。次年正月城破,金朝灭亡。宋依约接收洛阳等地,但蒙古军竟以武力制止宋军接收。从此,南宋与蒙古之间开始了长期战争,在江淮形成新的对峙局面。
江阴地控大江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后,已接蒙古国大汗位的忽必烈,为最后攻灭南宋,调整战略部署,将主攻方向由长江上游转移到长江的中下游。在包围南宋江汉平原军事重镇襄樊的同时,分兵自海道入嘉定进犯两浙,溯江而上直逼江阴城。江阴军签判赵良珂挺身而出,率舟师备火筏迎击,焚毁蒙古兵舟千余,俘获其主帅,送于朝廷,挫败了蒙古兵夺取江阴的图谋。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咸淳九年(1273),由于南宋宰相贾似道对襄樊战事掉以轻心,坚守六年的襄樊城终于被元军攻破,南宋的长江防御体系趋于崩溃。次年七月,南宋度宗病死,年仅4岁的儿子恭帝接位,宋度宗之母谢太后临朝听政,政权仍操于贾似道手中。忽必烈命左丞相伯颜为统帅,率领大军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陷了鄂州。黄州、蕲州、江州等守将纷纷投降,朝廷陷入一派混乱。贾似道不得已,才于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亲自率领战船2500艘、兵马13万抵达芜湖,摆出与元军决战的架势。同时,贾似道又派使者前往元军大营,以称臣纳币的条件向元军求和。伯颜根本不理。二月二十日,宋、元两军相遇,宋军一触即溃,贾似道乘小船逃到扬州。元军乘胜南侵,宋沿江制置使赵晋从建康逃走,伯颜进驻建康,分兵进攻镇江、江阴、金坛、常州、无锡、平江等州县,守臣非逃即降。常州安抚戴之泰开门揖贼,投降元兵。江阴知军郑端弃城逃跑。元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南宋军民的无比愤怒。谢太后见元军已逼近临安,下令将贾似道免职,诏令各地起兵勤王,但响应者寥寥,及时赶到的只有抗元名将张世杰部及状元出身的文天祥从赣州招募的万名义军。其后,张世杰任沿江招讨使、浙西制置副使兼江阴知军,他与部将刘师勇等在平江、江阴、常州、镇江等地领导南宋军民展开了长达半年的可歌可泣的抗元战斗。
张世杰,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年轻时曾是金将张柔的部下,张柔降元,张世杰投奔南宋,从一名下级军官逐渐升任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高邮知军、安东知州。咸淳四年,因襄樊战事吃紧,张世杰被任命为京湖都统制。次年,他奉命率马步军和舟师救援襄樊,在赤滩圃遭遇蒙古军阻击,激战后被迫撤回。襄樊失陷后,张世杰退守郢州、鄂州,节节抵抗,拒绝了蒙古军统帅伯颜的招降,奋力阻击蒙古军沿江东下。鄂州失陷后,张世杰率领余部向临安转移。他从抗元第一线到来,被南宋朝廷视为军事支柱。提升他为保康军承宣使,受命兵分四路,向浙西地区发动反攻。张世杰首先率军与抗元名将王坚之子王安节合兵攻取平江,在凤凰港击败元军,接着与刘师勇等收复安吉、广德、溧阳、江阴等城,在江阴修城池,屯舟师,将江阴作为浙西抗元的指挥中心。
宜兴人姚訔(音银),进士出身,原是福建泉州司理。他与志同道合的无锡人陈炤商讨收复郡城常州的大计,分头在四乡奔波,组织了义军二万,密派居常州的淮人王通到江阴面见张世杰,约请联合攻取常州城。张世杰立即派刘师勇率军前往支援。宋军与义军配合夜袭常州,两军内外夹击,元兵还在梦中,就成了刀下之鬼。刘师勇捕得降元的戴之泰等,接着一鼓作气,又攻下常州西面屏障吕城,并派张彦守御。常州收复的消息传到临安,南宋朝廷下诏,授姚訔为常州知州,陈炤为通判。张世杰在浙西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大大鼓舞了江南军民的反元斗志。
张世杰为打破镇守扬州的淮东制置使兼知州李庭芝长期被围状态,打通淮东与浙西的联系,控制长江下游,与刘师勇等率领水师进入长江,约请张彦率军从常州进攻镇江,李庭芝由扬州进兵瓜州。但由于李庭芝的淮东宋军先期而出,被元将阿朮击败;张彦畏敌,不敢出兵。结果,元将阿朮占据了瓜州,阿塔海占据了镇江。张世杰的水军进退失据,只好进泊焦山,与元军决战。南宋的战船大多是海船,无风不能航行,此时长江却风平浪静。张世杰于是命令将士以10艘船为一作战单位下锚,就地死战,没有命令不准起锚。元将阿朮针对宋军运转不灵活的特点,命令元军乘坐小船往来穿梭,用火箭向宋军战船发射。宋军阵势大乱,伤亡近万,损失战船七百艘。张世杰率部退守江阴,刘师勇仍回守常州。张世杰要求增兵以继续进攻元军,南宋右相陈宜中不予理睬。(www.chuimin.cn)
常州“得而复失”的消息传到元兵统帅伯颜那里,伯颜立即派元帅唆都带兵来攻。镇守吕城的张彦,在作战中马陷泥中,被俘投敌,引元兵围常州。吕城失守,常州势孤,但守城将士并不气馁,坚守城池并出敌不意进行出击。张世杰加派副统制王安节带兵到常州与刘师勇一道协助姚訔、陈炤组织常州军民誓死抗敌。元军受到很大伤亡。伯颜只得调整各路元兵,亲自率领中军主力进攻常州。
姚訔见元军援兵日增,城卑兵薄,决定派自己的儿子姚让和虞桥周氏兄弟突围去平江府求援。文天祥得到常州被围告急的消息后,随即派遣尹玉、麻士龙各率江西义军3000前往增援常州。援军在常州城东的陈墅与元兵遭遇,麻士龙一马当先活捉元将胡里喝,连周氏家丁丁连捷也活捉了元将火麻也赤。伯颜亲率精锐来战,麻士龙设伏于常州、无锡交界大运河之南的虞桥,与元兵激战多日,终因寡不敌众,英勇战死。接着,尹玉在虞桥以东的五牧展开激战,杀敌千余。但此时已陷于援绝粮尽、被元军包围的境地。尹玉只得连夜收集残部500人,忍饥背水与元兵决战。他亲手杀敌数十人,浑身上下中了许多箭,“胄如蝟毛,甲裳尽赤”。最后,尹玉以下500义军除4人脱险外全部战死,没有一个人投降。
进入十一月,被元兵包围四个月的常州,守军阻壕水为阵,矢尽也不降,抗元的意志更加坚决。护国寺长老万安组织五百和尚高举“降魔”义旗,参加抗元斗争的行列。十一月二十日常州城破,姚訔、陈炤英勇牺牲,王安节率兵巷战因臂伤被俘不屈死,数千战士和万安所率的和尚兵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守御东门的都统刘师勇格杀元兵数十人,转战至北门拔栅突围。因张世杰已奉命接替文天祥兼平江知府,刘师勇以11骑疾走平江,在途经江阴悟空寺时特地下马,意气慷慨地弯弓射一箭中塔顶并题诗寺壁,表示矢志抗元的决心。元丞相伯颜在攻占常州后下令屠城,妇婴老弱也惨遭杀害,相传只有七个人躲在桥洞下才未遭毒手。元军重占江阴后,将所有内外城墙通通荡平。常州保卫战是南宋末年带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战役之一。常州并无要塞险隘,常州军民却抗击元军二十余万,时间长达四个多月,这是张世杰与文天祥联手抗元的结果;它的失败也与南宋朝廷只图苟安、没有组织有效援救有关。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兵攻下余杭县西北被视为临安门户的独松关,南宋已危在旦夕。这时到达临安的勤王兵马有三四万人,张世杰与文天祥商议,请求太后、皇帝、皇后转移海上暂避,由他们合兵背水一战,如果战胜,国事尚有可图,但被一心求和的宰相陈宜中所阻。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送上传国玉玺和宋恭帝的降表,向元军投降。小皇帝及太后被押往元大都。一些不愿投降的皇族和文武官员纷纷逃出临安城。南宋实际上已宣告灭亡,但这并不代表南宋就此结束。以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为代表忠于南宋的大臣们,先后以拥立两位幼帝为号召,坚持抗元斗争,持续了三年之久。
就在临安陷落之际,张世杰、刘师勇因不愿投降,率部转移到了定海。曾任礼部侍郎的陆秀夫得知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已逃往温州,特地派人报告张世杰。张世杰立即提兵赶到温州,与陆秀夫等护卫9岁的赵昰一行南下福州,并拥立为帝,称端宗,改元景炎。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此时被元军解押北上的文天祥中途出逃,辗转到达福州,被任命为右丞相。张世杰率军进攻邵武,获得胜利,人心振奋,两浙、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民众积极配合宋军行动,收复了不少失地。次年(1276)冬,元军进攻福建,形势急转直下,宋端宗等被迫南逃广东。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也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端宗病死。张世杰、陆秀夫等又拥立8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升张世杰为枢密使,陆秀夫为左丞相。
根据张世杰建议,赵昺小朝廷转移到厓山(今新会县南海中)作为最后的据点。刘师勇退到海上后,见败局难以挽回,忧愤纵酒而死。元将张弘范把文天祥带到厓山,要他作书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并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末尾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其已抱定为国捐躯的信念。元军只得将文天祥解至大都囚禁。他在狱中写出《正气歌》等名作,三年后从容就义。祥兴二年(1279)张弘范统领500艘战船至厓山,张世杰命令宋军千余条海船列阵为水上的堡垒,与元军展开最后决战,宋军战船坚不可摧。张弘范发起火攻,宋军战船早已抹上了厚泥,元军的攻势受挫。不久,元军又有200艘战船赶到,两军继续激战十多天,因宋军淡水被切断,战斗力锐减而失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死。张世杰突围后突遇台风战船被刮沉而溺水死。至此,南宋灭亡。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作为南宋的忠臣,他们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反对民族侵略,坚持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历来受到后人的崇敬。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抗金前沿江阴军江阴地控大江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数次迎击金兵南侵时,江阴军驻有重兵,成为抗金的前沿阵地。此时力主抗金的礼部侍郎张浚以御营使司参赞军事,节制平江府、常秀州、江阴军军马,他已在江阴驻屯主力禁军扼守长江江防。高宗又加派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率部布防江阴。因江阴军防守严密,金兵小股游勇潜至夏港,就被巡检崔慎率士兵掩杀击退。......
2024-05-16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江抗,是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简称,这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下,坚持敌后,威震敌胆的抗日武装。江阴,是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发源地,这一番号是陈毅亲自授予的。东北军六六七团700余名官兵在花山阵地抗击日军,壮烈牺牲。12月1日江阴城弃守,日军纵火3天,花山嘴9个小村遭到绝灭人性的大屠杀。第4艘因机器发生故障抛锚,50多名日军得以逃生。......
2024-05-17
邱宗卿与辛弃疾邱崇,字宗卿,江阴历史上第一位跻身“三鼎甲”的探花,官至同知枢密院事,是南宋步入宰执行列的抗金重臣。这一篇千古传诵的杰作,系辛弃疾六十六岁时作于镇江知府任上,原本有“寄乡达邱宗卿”的副题,而“乡达”是指贵显的同乡前辈,很显然,辛弃疾把江阴视为第二故乡,把邱崇引为可信赖的乡长。辛弃疾像辛弃疾任江阴签判、协助知军处理政务共三年。......
2024-05-16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