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蔡泾黄田南北闸
江阴北濒长江,南挹太湖,河渠纵横,土壤肥沃,隋唐以来,已形成稻麦两熟复种制。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曾以“江田插秧鹁鸪雨,丝网得鱼云母鳞”之句,描绘江阴这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江阴的富庶得益于历代不断对农田的开辟和水利的兴修。邑人明嘉靖进士、江西巡抚刘光济在论及本地水利发展时称:“自唐至钱氏(指五代的吴越国),堤防闸堰,其制详矣,岁亦屡丰,宋亦重焉。”江阴水利到了宋代得到空前的发展,在作为“江潮出入之总汇”的黄田港重建了黄田闸,“江阴百渎之宗经”的夏港河,重建了蔡泾闸,此二闸旧称上、下闸。前者北启江之潮汐,后者南控旁系之水,两闸蓄泄相济,有利于漕运的畅通和农田的灌排,在江阴水利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江阴虽然地理环境优越,在历史上却是旱涝频仍的地方。全境东北部地势稍高,靠江潮灌溉,诸河港往往淤塞不畅,遇到干旱,虽望大江于数里之外,却不能汲一勺之水;西南部原为芙蓉湖低原,地面高程仅1.5至2米,一遇水潦,动辄淹没。“今年低洼水生鱼,去年高亢旱坼龟”,江阴受旱涝之灾甚于邻邑。北宋初期,因朝廷忙于统一战争,素称财赋重地的苏常地区水利失修,水旱并灾,造成财源枯竭。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江阴知军崔立有鉴于此,修浚湮废已久的利港,数千顷农田得以灌溉;又开横河60里,自西到东贯通赵婆港、白沙港、石牌港、石头港、雷沟港、陈沟港、蔡港、范港、私港、令节港等10条河港,新增灌溉农田四千余顷。因这条新开的河横亘江阴东部,所以又名东横河。由于横河受长江潮汐影响,河床泥沙极易沉积,在嘉祐、政和年间连续有两次大的疏浚。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葛闳以屯田员外郎任江阴知军,因见运河自黄田港达无锡石幢的45里多淤塞不畅,尤以九里河段最易壅积而积水成涝,特从乡里绅豪募集稻谷2万斛(古时以10斗为斛),作为民工疏浚费用。徽宗大观四年(1110)于溥任江阴县丞,他悉心水利兴修,疏导西境申港、利港之水,灌入武进境,让邻邑受益;政和三年(1113),县丞楚执柔在东境开市墩新河,疏浚东新河、令节港,使白鹿、化成等十乡60多万亩农田解除旱涝之患。
江阴历代治水,以筑堤、浚河、置闸三者并举。宋时沿江及圩区已建有众多闸堰,但受物质和技术条件限制,笨劣易损,虽屡经修治,大多无存。而位于江阴中部水系的主要通江水闸——黄田闸与蔡泾闸因创设早、规格高、功效大,一向为人们所乐道。
黄田闸,位于江阴城北,距黄田港口1.2公里。黄田港是江阴最古老的港口,相传系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开发吴地时,用以开凿引江溉田而得名,上游接锡澄运河(古称运粮河,又名经河),该运河始凿于东晋元帝(317—322)年间,与江南大运河相交于无锡市区,是联结长江、太湖最便捷的通道。该运河在江阴境内长24公里,南自泗河口引石幢五泻水过渟塘河、漕港河口,北至青旸、月城,塌水港自西来会;又北过冯泾河至三河口,山塘河亦自西来会;再北过崇沟河、涂镇桥、蔡泾镇、九里河,经五里亭、历五云桥,直达城濠与黄田港相接,是沿线锡、澄、武30多万亩农田的引排干河,也是南北水运的重要枢纽。在黄田港设置水闸,可控制长江由此入内河潮汐的涨落,并有利于漕运。
据《宋嘉定重建黄田闸论略》载,黄田闸系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县丞于溥所改建。旧有上闸,闸址在今闸之南百步。它的始创年代已无从稽考,而宋代江阴城北“江下市”的繁荣,与黄田港口与黄田闸密切相关。南宋嘉定二年(1209),黄田闸大修,改插式木板闸为砖石结构闸,历时五年竣工。元时继续沿用。明洪武三年(1370)置闸官主持闸门启闭。宣德六年(1431),江南巡抚周忱为治理芙蓉湖田水患,立足三吴全局,筑高淳“鲁阳五堰”,以捍上水;浚江阴黄田诸港,以泄下流,于是湖之浅处皆露,筑堤成圩,属江阴的为马家圩,7300亩,即今之青旸、月城、南闸的大部圩区,化“洪波为乐土,弃地为膏壤”。正统元年(1436)周忱命常州知府莫愚重建黄田闸并跨闸建石桥,共使用工匠2500名,用石45000丈、木2万棵、砖2000万方、铁11000斤、石灰4万斤、糯米2900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设石板,为叠梁式插板木门,用木绞关牵引启闭。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郭纯请准将石桥更建闸桥,名定波桥,为7米单孔,顶高6米,东西两坡共有72级石阶。加筑永定坝,在闸下水底垒起一米多高南北向的实心石桥(今称“滴水”),两端南有石阶17级,北有石阶11级,中间平台有一道东西向的石槽,当闸门下沉时嵌入此槽,既坚实又密封。自此黄田闸正式改称定波闸。(www.chuimin.cn)
由于闸址位于弯段,弯度大,水流急,加上启闭笨重,易出事故。乾隆三年(1738),邑人为祈求南来北往的船舶平安进出此闸,特在闸桥西堍的永定坝上筑禅院以镇之。该禅院供奉金龙四大王神像。四大王姓谢名绪,排行第四,南宋末年隐居钱塘金龙山,因得悉元将追幼帝至厓山,陆秀夫负帝跳海死,谢绪矢志殉国,愤而作绝命诗投江而死,被百姓奉为神。明朝朱元璋开国,敕封谢绪为金龙四大王设庙祭祀,相传屡有显灵拯救民灾于舟行遇险时,因此船民中传有“船到黄田港,性命交托海龙王”的谚语。禅院为一座两层阁的殿宇式建筑,可以俯瞰定波闸,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军之役。同治六年(1867)里人结合倾圮石岸的修复重建桥堍寺庙,上层为关帝庙,下层为龙王庙(仍祀金龙四大王),由此,江阴北外定波闸就形成“桥上桥,庙上庙”的独特景观。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定波闸西另辟直道引河,建新型的江阴船闸,1967年定波闸实施现代化的大改建,传承千百年的黄田闸及“桥上桥,庙上庙”的建筑物均被拆除。
定波闸
蔡泾闸,位于江阴城南九里河西,因与北面的黄田闸南北遥相对峙,俗称南闸,主要是节制夏港河潮水,保障内河圩区的灌排。夏港河在江阴城西5公里,相传为夏禹所凿,是江阴最古老的一条通江大河。宋代架于夏港河上的延陵桥,为木结构,桥长35丈,可见河面的开阔。夏港河是当时的黄金水道,漕运商航十分繁忙。旧志称:夏港“迤逦七十五里,介县境而中分之。盖江阴百渎之宗经,浙西列郡之喉舌。洪荒以来,禹迹所及,固已有之”。它南引无锡五泻河水,过青旸北至山塘河口,折而东过涂镇,出蔡泾西行折北入江。它还有两条支河,其西行者北为凌宕沟、吴泾河、聂家沟、郭家沟、陈皮沟、横塘沟;南行者为龙游河,长8公里,绕鸡笼、秦望、芦岐等山之南,向南至武进接三山、石堰之水,又分支东通运河的为黄昌河。它的水系几乎涵养青旸、月城、南闸、夏港等镇的圩区。在九里河之西,夏港河东口的蔡泾设置水闸,对调节长江的潮汐和圩区的灌排,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据江阴旧志记载,其地在宋代之前就设有下闸,北宋大观四年,县丞于溥在改建黄田闸的同时,于此改建蔡泾闸。南宋开禧二年(1206)知军叶延年重建,闸上架桥。至元代,夏港河年久失修,蔡泾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邑人常熟同知邱元镇《过蔡泾闸》诗写道:“客行泾口上危桥,北望城十里遥。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借两番潮。”如实地记述了他站在高高的闸桥顶上,可以看到十里外江阴瓮城之门,但因夏港河淤沙堆积,河道蓄水能力之弱,连船过蔡泾闸也很困难。入明后,洪武三年(1370)设闸官并20名闸夫,对河道清淤。正统元年,江南巡抚周忱命常州知府莫愚在办理重建黄田闸的同时重建蔡泾闸,共使用工匠2500名、石4500丈、木22000棵、砖2000万方、铁11000斤、糯米2900石。竣工后,周忱亲笔书写“蔡泾闸”三个正书大字碑铭,字径一尺八寸,上款为“正统元年丙辰十月吉日巡抚京畿工部右侍郎卢陵周忱重建”,下款为“提调官直隶常州知府桂林莫愚等立石”。周忱为重点防治江潮挟带的泥沙壅塞黄田、蔡泾两闸之间的九里河,特造双橹制沙快船,尾绑铁扫帚,随潮往来疏刷,有效地治理了泥沙沉积河底的弊端。嘉靖九年(1530)蔡泾闸岁久倾圮,江阴知县刘钦顺请准大修,邑人弘治进士大理寺卿汤沐撰有《重修蔡泾闸记》。清康熙年间蔡泾闸改名为南闸,乾隆四年(1739)在闸上重建济川桥,俗名南闸桥。同治年间,夏港镇相继建成双仁桥等5座水闸,位于蔡泾镇的南闸功能被取代以至废弃。入民国后,蔡泾镇正式改名为南闸镇。现蔡泾闸址原地,遗碑犹存。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2024-05-17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南菁书院育菁华清光绪八年,江苏学政、兵部侍郎黄体芳为培养造就“南方菁华”,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请准择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故址创建南菁书院。为此,左宗棠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二就有关创建南菁书院事上奏光绪皇帝。自此,南菁书院在经济上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保证。南菁书院建院碑记南菁书院设在江阴城内中街,该地原本为长江水师京口游击署故址。......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