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别名芙蓉城,又简称蓉城。这个名字充满诗情画意。无独有偶,“天府之国”的成都也叫芙蓉城,简称蓉城,究其源,五代后蜀孟昶主政时,成都城遍植木芙蓉,因以名城。而江阴称芙蓉城始于宋代,历代骚人墨客常把芙蓉城作为江阴的美称,如元代俞远将《蓉城晓烟》列于“澄江八景诗”之首,王逢把“山环芙蓉城”作为《扬子舟中望鹅鼻》长诗的起句。而江阴称为芙蓉城,按旧志记载,实源出于苏轼《芙蓉城并序》诗所叙王迥遇芙蓉仙子的故事,它联结着一段文坛佳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中叶以后的文坛领袖。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苏轼秉性耿直,对北宋社会政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主张改革弊政,但对朝廷中新、旧两派的脱离实际及其派系成见导致的过头做法都不赞成,因而多次请求外放。他关心民间疾苦,每到一地均有善政。苏轼对时政不满,常常写诗进行讥讽,本希望有补于国,却适得其反,被弹劾以“诽谤”罪下狱,但不改初衷。因而身世几经沉浮,屡遭贬逐,直至从岭南流放到海南岛。晚年遇特赦终老常州,后追谥文忠。
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独步当世。他的文章气势纵横,论理透辟,与共为散文家的父苏洵、弟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其诗清新豪健,典雅明快,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新天下耳目,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与文与可并称“文苏”。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有多方造诣,堪称一代之雄。
苏东坡像
苏轼的《芙蓉城》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三月知徐州任上。对世传王迥少时在旅舍中得仙人周瑶英帮助,梦游芙蓉城,与芙蓉仙子周琼姬幽会于碧云楼,因人神相隔,离情悠悠,终于相会在澄江之上结成佳偶的故事,早经胡徽之为之作传奇,后又被乐工谱作琵琶曲《六幺》广为传唱。苏轼早有所闻。王迥本赵州人,字子高,因娶江阴巨室之女,占籍江阴,受学于王荆公(安石)。此时其族弟子立、子敏正师从苏、黄,寓居在徐州官舍,苏轼得以相识子高,当面询及此事,子高称现妻“清盼冶容,修长合度,与前所遇无纤毫之异”。苏轼对儒、佛、道各家学说造诣很深,在道教神仙说中,仙与凡无绝对分界,他虽对神佛持怀疑态度,却被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所吸引,不觉心驰神往,激发了作为诗人的幻想和激情,于是欣然写此七言古诗《芙蓉城并序》相赠。全诗如下:
芙蓉城并序
世传王迥字子高,与仙人周瑶英游芙蓉城。元丰元年三月,余始识子高,问之信然,乃作此诗,极其情而归之,正亦变风止乎礼义之意也。
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
珠帘玉案翡翠屏,云舒霞卷千俜停。
中有一人长眉青,炯如微云淡疏星。
往来三世空炼形,竟坐误读《黄庭经》。
天门夜开飞爽灵,无复白日乘云。
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
因过缑山朝帝廷,夜闻笙箫弭节听。
飘然而来谁使令,皎如明月入窗棂。
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
仙宫洞房本不扃,梦中同蹑凤凰翎。
径渡万里如奔霆,玉楼浮空耸亭亭。
天书云篆谁所铭,绕楼飞步高竛竮。
仙风锵然韵流铃,蘧蘧形开如酒醒。
芳卿寄谢空丁宁,一朝覆水不返瓶。
罗巾别泪空荧荧,春风花开秋叶零。
世间罗绮纷膻腥,此生流浪随沧溟。
偶然相值两浮萍,愿君收视观三庭。
勿与嘉谷生蝗螟,从渠一念三千龄。
下作人间尹与邢。(www.chuimin.cn)
苏东坡的《芙蓉城》诗,是一首以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七古叙事诗。这种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列为“游仙诗”。正如魏曹植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晋郭璞的十四首《游仙诗》那样,并不完全出于迷信神仙,而是另有所寄发泄愤世嫉俗之情。《芙蓉城》全诗三十七句,这种每句押韵,一韵到底的诗,被称为“柏梁体”。《芙蓉城》诗读来一气呵成,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是苏东坡的名篇之一。
《芙蓉城》诗的小序,解释了写这首诗的缘由,表明他着意记述王子高与芙蓉仙子人神相恋、历尽劫难在人间结成连理,是以诗的形式讽刺“世间罗绮纷膻腥”的时弊,称颂合乎儒家经典“发乎情”、“止乎礼”的男女爱情生活。
此诗大体可分为三段:
从“芙蓉城中花冥冥”到“翠被冷落凄余馨”十二句为第一段。诗人以描绘传说中的仙境芙蓉城入手,带出一位绰约多姿的芙蓉仙子,不甘于天宫的寂寞,向往着人世间的美好生活。用竟坐误读道家经典之作,映衬她对三世修炼的漫不经意,用天门夜飞俊逸不群的神灵,刻画她对白日驾云为车的仙家生活之厌倦。将俗缘未绝的芙蓉仙子写得有形、有质、有情、有欲。
从“因过缑山朝帝廷”到“蘧蘧形开如酒醒”十四句为第二段。写夜宿嵩山口旅舍的王子高,在飘然而来的仙人周瑶英的相邀下,共登凤凰车,瞬息间飞越万里,梦游秀丽芙蓉城,与芙蓉仙子周琼姬幽会于殿阁相照的碧云楼之经过,层次分明又瑰丽奇特。一阵锵然有韵的风铃声骤然将他惊醒,恍然四顾,梦中景物已经消失,但仙子的殷切寄语却清楚地记得。
从“一朝覆水不返瓶”到“下作人间尹与邢”共十句为第三段。写两人挥泪分别后,存在于天上人间的真挚爱情,像覆水那样无法更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个是面对世间富贵人家的子弟对待爱情的纷乱易更,他鄙之如膻腥之臭,宁愿像清波一样洁身自好;一个是为了爱情“一念之间超越大千世界”而降生人间。两人终于在澄江之上相逢而结为夫妻,以互相慰勉作结。行文跌宕,收转自如。
苏轼是开创豪放清旷词风而著称的大家,但也不乏艳冶动人的婉丽之作。当“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读到《芙蓉城》诗后作书称赞:“东坡此诗最为流丽”。苏轼与王安石虽政见不合,但私交甚好。此时已辞去相位退居金陵的王荆公接读《芙蓉城》诗后,按原韵作和歌:“神仙出没藏杳冥,帝道万鬼驱六丁……”,惜乎全篇不传。另一个苏门学士张耒还向居住在江阴的王子高赠诗三首。王迥遇芙蓉仙子事也因苏东坡芙蓉城诗而随之广为传诵。
在苏轼的笔下,“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石即石曼卿,丁即丁观文)”,两人都是北宋时早逝有才华的文人,所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者,芙蓉城本是传说中的仙境。而神仙说在某些方面也可以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因《芙蓉城并序》所涉的其景、其人、其事与江阴有关,故而芙蓉湖畔的江阴城就有了芙蓉城的美称。如北宋胡徽之为王子高与周琼姬事作传中,写到佳木清流、殿阁嵯峨的芙蓉城,令芙蓉仙子一往情深的“三山之事”,其景物很容易令人与芙蓉湖畔的江阴城产生联想。试看江阴现存的《宋志全境图》,城西南的奏望山、观山、白石山,鼎足而立,合称“三山”,因芙蓉湖水绕山下,故又称“三山湖”,此处胜迹天然。王明清的《玉照新志》中载有“王子高遇芙蓉仙人事,举世皆知之,后以传其词遍国中,于是改名子开”,诀别之时芙蓉相告:“需数年后,当偕老于澄江之上”,“而澄江,江阴之里名也”,后子开“娶江阴巨室之女”,即是梦中所遇之人,子开由是就成为江阴人。王明清写到他自己在徽宗崇宁元年(1102)随岳父镇守淮西时,与担任幕僚的子开孙明之相结为友,常谈此事,并知子开曾任过官职。著名的《云麓漫钞》作者、南宋宗室赵彦卫,孝宗隆兴年间中进士,后任江阴军佐官。他记述了王子高与周琼姬事的传播经过,指出:“东坡复作《芙蓉城诗》以实其事”,“子高后改名子开,宅在江阴,予曾居江阴,常见其形状,著受学荆公甚详。绍兴间,其家尽集东坡兄弟往来简帖示人。”大诗人陆游也证实“子开居江阴,既死,返葬赵州临城”。明代邑人李诩毕生致力于文史,在他的《戒庵老人漫笔》中以《王子开事》为题,搜集了宋时多篇相关的史料以供后人研究。清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邑人王苏的八首《芙蓉江龙舟辞》,把南门五云桥至北外黄田港口穿城而过的水道称为芙蓉江,写到“且看江头竞渡船”、“疑是瑶姬欲跨龙”等,隐喻了江阴称为芙蓉城的掌故。神仙说看似荒诞,但这是道教文化的历史积淀。正如广州别称五羊城,系传说古有五个仙人,乘五色羊执六个谷穗至此,以为祥瑞,因以为地名那样,无可非议。
苏东坡与江阴之缘,除《芙蓉城》诗外,据志书、牒谱的记载,苏轼曾来江阴盛赞“珠犀鱼蟹之富”;山观的香山原有“梅花堂”,匾额为东坡手书,徐霞客在《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序中有“堂颜为坡仙笔,坡仙爱梅花以名堂”之句;苏轼为青阳的葛宫写过赞文,落款自称“眉山晚生苏轼拜题”;苏轼谪居海南儋耳时,“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青阳葛立方之堂兄葛延之“自江阴担簦万里绝海往见,留一月,坡诲以作文之法,延之亲制龟冠为献”,临别苏轼作《龟冠》诗相赠:“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叶朋从生爱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今君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新桥的马嘶桥因宋神宗间苏东坡从杭州受命到此赈灾,坐骑止足蔡港独木桥,他猛抽一鞭,该马长嘶一声跃河而过,后人感公盛德,重架石板桥,因名马嘶桥;苏墅桥因传明万历年间岸边拆得“东坡田舍”碑而得名。今城郊璜大村的苏氏即为苏东坡的后裔。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2024-05-17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南菁书院育菁华清光绪八年,江苏学政、兵部侍郎黄体芳为培养造就“南方菁华”,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请准择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故址创建南菁书院。为此,左宗棠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二就有关创建南菁书院事上奏光绪皇帝。自此,南菁书院在经济上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保证。南菁书院建院碑记南菁书院设在江阴城内中街,该地原本为长江水师京口游击署故址。......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