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苏轼诗吟芙蓉城江阴史事纵横

苏轼诗吟芙蓉城江阴史事纵横

【摘要】:苏轼诗吟芙蓉城江阴,别名芙蓉城,又简称蓉城。而江阴称为芙蓉城,按旧志记载,实源出于苏轼《芙蓉城并序》诗所叙王迥遇芙蓉仙子的故事,它联结着一段文坛佳话。苏东坡像苏轼的《芙蓉城》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三月知徐州任上。王迥遇芙蓉仙子事也因苏东坡芙蓉城诗而随之广为传诵。

苏轼诗吟芙蓉

江阴,别名芙蓉城,又简称蓉城。这个名字充满诗情画意。无独有偶,“天府之国”的成都也叫芙蓉城,简称蓉城,究其源,五代后蜀孟昶主政时,成都城遍植木芙蓉,因以名城。而江阴称芙蓉城始于宋代,历代骚人墨客常把芙蓉城作为江阴的美称,如元代俞远将《蓉城晓烟》列于“澄江八景诗”之首,王逢把“山环芙蓉城”作为《扬子舟中望鹅鼻》长诗的起句。而江阴称为芙蓉城,按旧志记载,实源出于苏轼《芙蓉城并序》诗所叙王迥遇芙蓉仙子的故事,它联结着一段文坛佳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中叶以后的文坛领袖。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苏轼秉性耿直,对北宋社会政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主张改革弊政,但对朝廷中新、旧两派的脱离实际及其派系成见导致的过头做法都不赞成,因而多次请求外放。他关心民间疾苦,每到一地均有善政。苏轼对时政不满,常常写诗进行讥讽,本希望有补于国,却适得其反,被弹劾以“诽谤”罪下狱,但不改初衷。因而身世几经沉浮,屡遭贬逐,直至从岭南流放到海南岛。晚年遇特赦终老常州,后追谥文忠。

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独步当世。他的文章气势纵横,论理透辟,与共为散文家的父苏洵、弟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其诗清新豪健,典雅明快,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新天下耳目,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与文与可并称“文苏”。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有多方造诣,堪称一代之雄。

苏东坡

苏轼的《芙蓉城》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三月知徐州任上。对世传王迥少时在旅舍中得仙人周瑶英帮助,梦游芙蓉城,与芙蓉仙子周琼姬幽会于碧云楼,因人神相隔,离情悠悠,终于相会在澄江之上结成佳偶的故事,早经胡徽之为之作传奇,后又被乐工谱作琵琶曲《六幺》广为传唱。苏轼早有所闻。王迥本赵州人,字子高,因娶江阴巨室之女,占籍江阴,受学于王荆公(安石)。此时其族弟子立、子敏正师从苏、黄,寓居在徐州官舍,苏轼得以相识子高,当面询及此事,子高称现妻“清盼冶容,修长合度,与前所遇无纤毫之异”。苏轼对儒、佛、道各家学说造诣很深,在道教神仙说中,仙与凡无绝对分界,他虽对神佛持怀疑态度,却被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所吸引,不觉心驰神往,激发了作为诗人的幻想和激情,于是欣然写此七言古诗《芙蓉城并序》相赠。全诗如下:

芙蓉城并序

世传王迥字子高,与仙人周瑶英游芙蓉城。元丰元年三月,余始识子高,问之信然,乃作此诗,极其情而归之,正亦变风止乎礼义之意也。

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
珠帘玉案翡翠屏,云舒霞卷千俜停。
中有一人长眉青,炯如微云淡疏星。

往来三世空炼形,竟坐误读《黄庭经》。
天门夜开飞爽灵,无复白日乘云。
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
因过缑山朝帝廷,夜闻笙箫弭节听。
飘然而来谁使令,皎如明月入窗棂。
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
仙宫洞房本不扃,梦中同蹑凤凰翎。
径渡万里如奔霆,玉楼浮空耸亭亭。
天书云篆谁所铭,绕楼飞步高竛竮。
仙风锵然韵流铃,蘧蘧形开如酒醒。
芳卿寄谢空丁宁,一朝覆水不返瓶。
罗巾别泪空荧荧,春风花开秋叶零。
世间罗绮纷膻腥,此生流浪随沧溟。
偶然相值两浮萍,愿君收视观三庭。
勿与嘉谷生蝗螟,从渠一念三千龄。
下作人间尹与邢。(www.chuimin.cn)

苏东坡的《芙蓉城》诗,是一首以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七古叙事诗。这种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列为“游仙诗”。正如魏曹植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晋郭璞的十四首《游仙诗》那样,并不完全出于迷信神仙,而是另有所寄发泄愤世嫉俗之情。《芙蓉城》全诗三十七句,这种每句押韵,一韵到底的诗,被称为“柏梁体”。《芙蓉城》诗读来一气呵成,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是苏东坡的名篇之一。

《芙蓉城》诗的小序,解释了写这首诗的缘由,表明他着意记述王子高与芙蓉仙子人神相恋、历尽劫难在人间结成连理,是以诗的形式讽刺“世间罗绮纷膻腥”的时弊,称颂合乎儒家经典“发乎情”、“止乎礼”的男女爱情生活。

此诗大体可分为三段:

从“芙蓉城中花冥冥”到“翠被冷落凄余馨”十二句为第一段。诗人以描绘传说中的仙境芙蓉城入手,带出一位绰约多姿的芙蓉仙子,不甘于天宫的寂寞,向往着人世间的美好生活。用竟坐误读道家经典之作,映衬她对三世修炼的漫不经意,用天门夜飞俊逸不群的神灵,刻画她对白日驾云为车的仙家生活之厌倦。将俗缘未绝的芙蓉仙子写得有形、有质、有情、有欲。

从“因过缑山朝帝廷”到“蘧蘧形开如酒醒”十四句为第二段。写夜宿嵩山口旅舍的王子高,在飘然而来的仙人周瑶英的相邀下,共登凤凰车,瞬息间飞越万里,梦游秀丽芙蓉城,与芙蓉仙子周琼姬幽会于殿阁相照的碧云楼之经过,层次分明又瑰丽奇特。一阵锵然有韵的风铃声骤然将他惊醒,恍然四顾,梦中景物已经消失,但仙子的殷切寄语却清楚地记得。

从“一朝覆水不返瓶”到“下作人间尹与邢”共十句为第三段。写两人挥泪分别后,存在于天上人间的真挚爱情,像覆水那样无法更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个是面对世间富贵人家的子弟对待爱情的纷乱易更,他鄙之如膻腥之臭,宁愿像清波一样洁身自好;一个是为了爱情“一念之间超越大千世界”而降生人间。两人终于在澄江之上相逢而结为夫妻,以互相慰勉作结。行文跌宕,收转自如。

苏轼是开创豪放清旷词风而著称的大家,但也不乏艳冶动人的婉丽之作。当“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读到《芙蓉城》诗后作书称赞:“东坡此诗最为流丽”。苏轼与王安石虽政见不合,但私交甚好。此时已辞去相位退居金陵的王荆公接读《芙蓉城》诗后,按原韵作和歌:“神仙出没藏杳冥,帝道万鬼驱六丁……”,惜乎全篇不传。另一个苏门学士张耒还向居住在江阴的王子高赠诗三首。王迥遇芙蓉仙子事也因苏东坡芙蓉城诗而随之广为传诵。

在苏轼的笔下,“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石即石曼卿,丁即丁观文)”,两人都是北宋时早逝有才华的文人,所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者,芙蓉城本是传说中的仙境。而神仙说在某些方面也可以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因《芙蓉城并序》所涉的其景、其人、其事与江阴有关,故而芙蓉湖畔的江阴城就有了芙蓉城的美称。如北宋胡徽之为王子高与周琼姬事作传中,写到佳木清流、殿阁嵯峨的芙蓉城,令芙蓉仙子一往情深的“三山之事”,其景物很容易令人与芙蓉湖畔的江阴城产生联想。试看江阴现存的《宋志全境图》,城西南的奏望山、观山、白石山,鼎足而立,合称“三山”,因芙蓉湖水绕山下,故又称“三山湖”,此处胜迹天然。王明清的《玉照新志》中载有“王子高遇芙蓉仙人事,举世皆知之,后以传其词遍国中,于是改名子开”,诀别之时芙蓉相告:“需数年后,当偕老于澄江之上”,“而澄江,江阴之里名也”,后子开“娶江阴巨室之女”,即是梦中所遇之人,子开由是就成为江阴人。王明清写到他自己在徽宗崇宁元年(1102)随岳父镇守淮西时,与担任幕僚的子开孙明之相结为友,常谈此事,并知子开曾任过官职。著名的《云麓漫钞》作者、南宋宗室赵彦卫,孝宗隆兴年间中进士,后任江阴军佐官。他记述了王子高与周琼姬事的传播经过,指出:“东坡复作《芙蓉城诗》以实其事”,“子高后改名子开,宅在江阴,予曾居江阴,常见其形状,著受学荆公甚详。绍兴间,其家尽集东坡兄弟往来简帖示人。”大诗人陆游也证实“子开居江阴,既死,返葬赵州临城”。明代邑人李诩毕生致力于文史,在他的《戒庵老人漫笔》中以《王子开事》为题,搜集了宋时多篇相关的史料以供后人研究。清乾隆进士、翰林院编修,邑人王苏的八首《芙蓉江龙舟辞》,把南门五云桥至北外黄田港口穿城而过的水道称为芙蓉江,写到“且看江头竞渡船”、“疑是瑶姬欲跨龙”等,隐喻了江阴称为芙蓉城的掌故。神仙说看似荒诞,但这是道教文化历史积淀。正如广州别称五羊城,系传说古有五个仙人,乘五色羊执六个谷穗至此,以为祥瑞,因以为地名那样,无可非议。

苏东坡与江阴之缘,除《芙蓉城》诗外,据志书、牒谱的记载,苏轼曾来江阴盛赞“珠犀鱼蟹之富”;山观的香山原有“梅花堂”,匾额为东坡手书,徐霞客在《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序中有“堂颜为坡仙笔,坡仙爱梅花以名堂”之句;苏轼为青阳的葛宫写过赞文,落款自称“眉山晚生苏轼拜题”;苏轼谪居海南儋耳时,“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青阳葛立方之堂兄葛延之“自江阴担簦万里绝海往见,留一月,坡诲以作文之法,延之亲制龟冠为献”,临别苏轼作《龟冠》诗相赠:“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叶朋从生爱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今君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新桥的马嘶桥因宋神宗间苏东坡从杭州受命到此赈灾,坐骑止足蔡港独木桥,他猛抽一鞭,该马长嘶一声跃河而过,后人感公盛德,重架石板桥,因名马嘶桥;苏墅桥因传明万历年间岸边拆得“东坡田舍”碑而得名。今城郊璜大村的苏氏即为苏东坡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