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葛氏家族:五世登科第,成为宋朝名臣

葛氏家族:五世登科第,成为宋朝名臣

【摘要】:葛氏五世登科第公元960年,后周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周建宋王朝,自立为帝。它以儒学名家,五世登科第,三世掌词命,有4人《宋史》立传,6人入祀乡贤祠,一人位极人臣。他是葛氏家族以科举登第而获致官职的第一人,多有惠政。

葛氏五世登科第

公元960年,后周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今河南开封东北)兵变,废周建宋王朝,自立为帝。接着平淮南,灭南唐,并吴越,结束了五代十国江南北的分裂局面。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两段。行政区划实行州和县两级制,而州一级又包括府、州、军、监四等,都直属朝廷。江阴称军,领江阴一县。江阴军曾于北、南宋相交之际短期改军为县。两宋时期,江阴随着农田的开辟,水利的兴修,对外贸易的繁荣,成为江南财赋重地。在宋代,江阴崛起了一个“盛名江左”的文化世族——青旸葛氏。它以儒学名家,五世登科第,三世掌词命,有4人《宋史》立传,6人入祀乡贤祠,一人位极人臣。在江阴历史上诸多文化世族中罕与其匹,在全国来说亦属罕见。

据考,葛氏世居淮南广陵郡,唐朝末年军阀割据,孙儒与杨行密争雄淮南,战争持续了多年,使富甲天下的扬州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葛氏先祖葛涛为避孙、杨连兵之祸,于天祐四年(907)率本家族人员从扬州迁至江阴,先到涂村镇(今属南闸镇)东南暂住,此时的由里山尚有老虎出没,后定居在青旸镇的上湖之畔,从事农业垦殖。上湖是芙蓉湖的别称,故址在今常州市东,江阴市南,无锡市西北,昔时南北相距80里,为太湖流域汇水湖泊群的泛称。葛氏所处之地多滩涂、荒坡和塘沟。葛涛虽是平民百姓,但善于谋划,他不辞劳累率领四个儿子筑堤围田、开垦种植,没有多久,往年贫瘠的弃地,变成长满稻桑的沃野,吸引着四乡的农户前来参加垦殖。经五代南唐时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青旸葛氏家族的第三代葛详、葛诱依靠经营农业,已经开始兴旺起来。到了北宋淳化、咸平(990—1001)年间,“累致巨资”,所置田产已遍及青旸、太宁、凤戈、金凤、昭闻、来春、顺化等乡,岁收租米五万余石。葛详致富后乐善好施,接济宗亲和其他居民,在当地已获得一定的名望。葛诱也已获得“将仕郎,试江阴军助教”荣誉性的官衔。葛氏成为江阴经济大族后,开始重视对子孙的教育,鼓励本族子弟读书应举,谋取官职,到了第四代葛惟明、葛惟甫、葛惟安一辈“各得安闲,游心学术”,虽没有得到“功名”,却积累了众多的儒学典籍,开启了从第五代开始科第连绵、簪缨相继的盛事。

葛惟甫生有两子,长子葛宫,次子葛密。

葛宫(992—1072),字公雅,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登进士第,授中正军掌书记,性敦厚,善撰文,上《太平雅颂》十篇,得到真宗的赞许,召为翰林学士。出任四川南充县令,正值川东饥荒,奉檄掌管资州、昌州的赈灾事宜,他及时放粮,使众多饥民得以存活。后任剑南知州,有土豪彭孙结伙数百据险为盗,官府无可奈何,葛宫果断派出县尉前往传达他的手谕,为首者接受感召而降伏,伙从者回家各安生业。又溪山之地多产铜银,当地官吏漏登国课中饱岁入的赋税。经葛宫整顿每年赋税增盈六百万两。继而调任滁州、秀州知州,地方官吏利用江河湖汊擅设关卡征税,葛宫下令一概撤毁。后回京任秘书监,掌国史、图书著作等事。宋英宗治平年间转任工部侍郎,神宗熙宁五年(1072)以兵部侍郎辞官,终年81岁。著有《青旸集》20卷。他是葛氏家族以科举登第而获致官职的第一人,多有惠政。自称“眉山晚生”的苏轼在为葛宫画像所作的题赞中,誉之为“活殍锄奸,书秃史笔;毁关登课,循吏第一”。

葛密,字子发,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光州推官,执法严明,劣绅李新仗势杀人嫁罪乡民葛华造成冤狱,葛密审察全部案卷查明真相,宣告葛华无罪,将真凶绳之以法。官至太常博士,50岁就上章申请退休回到青旸,在上湖边筑草堂,自号“草堂逸老”,不仅在官场中得到推崇,而且受到乡亲的称道。终年84岁。平生为诗模拟李商隐风格,著有《上湖集》20卷。

葛密的次子葛书思、三子为葛书举。

葛书思(1032—1104),字进叔,自幼聪明,博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任建德县主簿。这时其父葛密已老,他准备迎奉去官舍,葛密感到为难。葛书思说:“曾子不肯一日离亲侧,我岂能以五斗改变自己的本意啊!”他就上书以检讨自己的方式回归乡里,晨昏侍奉亲侧十余年,其父去世他又丁忧数年。朝廷听到这些事迹,起用葛书思任开封府丘县主簿,转任和州推官、楚州涟水县丞,积官至朝奉郎,告老回乡,卒年73岁。著有《安遇集》10卷。因葛书思“居官奉亲,清德孝行”闻于朝,特下诏赐谥“清孝”,建清孝祠于青旸市南,所居之地命名为清孝里。

葛书举(1038—1091),字规叔,敏于文词,熙宁三年进士,授余杭县主簿,历任卫州共和县、蔡州真阳县、开封府长垣县知县。哲宗元祐六年病死于任上,年54岁。

葛书思的长子葛次仲、四子葛胜仲,哲宗绍圣四年(1097)同榜登进士第。

葛次仲(1062—1121),字亚卿,才思敏捷,授吉州州学教授,以户部员外郎兼嘉王、郓王、景王、肃王等七府直讲,历时七载,讲授儒学经典,诵说诗文、政事。徽宗政和八年(1118)春殿试,嘉王考中状元,葛次仲因教导有劳,升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给事中(掌驳政令之违失),同修国史,进《哲宗宝训》。迁大中大夫,以国子监祭酒辞官。著文30卷,集诗3卷。庐陵文天祥为葛次仲题赞称“侍讲七王,资善堂前;章表立就,宫壸(指宫里的路)意传”。(www.chuimin.cn)

葛胜仲(1072—1144),字鲁卿,幼时警敏,日诵书数千言,9岁能属文,15岁学成,经史无所不通。25岁中进士,授杭州司理参军。主考官林希赞葛胜仲“文词经术,宜为当今模范”,推荐他应试学官。元符三年(1100)先试《诗》、《书》、《礼》三经,又试《博学鸿词科》,“二科俱为第一”。任兖州州学教授,被召入京,升太学正、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还兼礼部试的考官,他“每考试,必取卓然不群者,置之上列,士相庆为得师”。官至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奉诏将欧阳修编《太常因革礼》100篇续增为300篇。后出任汝州、湖州、邓州知州,平冤狱,抚民情,气节甚伟。在他第二次任湖州知州时,逢群盗横行,周边州县告警。葛胜仲加固城防,抢修战船,激励士兵,盗寇知难而退。又遇饥荒,他发官仓赈济,百姓赖以渡灾。南宋绍兴元年(1131)致仕归故里。终年73岁。谥“文康”。他为官46年,其中任京官达20年,在士大夫中颇有名望。参知政事周麟之为撰墓铭。著有《丹阳集》诗文80卷,《丹阳外集》20卷。

葛次仲之子葛立悌、葛立经、葛立象,葛胜仲之子葛立方、葛立器等相继登进士第。

葛立方(1098—1164),字常之,葛胜仲的长子。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七年(1147)由太常博士授秘书省正字,因文笔典雅,为世所推,任殿试参详官。十九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二十一年升吏部考功员外郎兼中书舍人,因抗逆权相秦桧被罢官。后秦桧死,复出为吏部员外郎,二十七年升吏部侍郎,参掌礼乐法度并任会试同考官,朱熹等出其门下。因敢于直言被人弹劾,出任袁州、宣州知州。致仕后于湖州寓所病故。门生朱熹为恩师题赞:“仰公志节,五岳齐岿;巨猾蔽天,视若蚁蝼。”著有《归愚集》、《韵语阳秋》、《方舆别志》等95集。《韵语阳秋》主要评论自汉魏至宋代诗人的作品,是流传至今的历代诗话中的名篇。后人评介宋代父子中以填词名家者,前为晏殊、晏几道,后则葛立方与其父胜仲为最著。

宋刻本《韵语阳秋》序

葛立中长子葛郯、次子葛邰,葛立方子葛邲联袂登进士第。

葛郯工诗词,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建康府溧水县丞,孝宗乾道七年(1171)任常州通判,后升任抚州知州,淳熙八年(1181)因病死于任上。著有《信斋词》传世。《全宋词》收入其词作30首。

葛邲(1135—1200),字楚辅,少时聪敏机警,因父祖功,被授建康府上元县丞。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军分路南下,26岁的葛邲镇定自若,对防务作出调度,受到南京留守张浚的器重。孝宗隆兴元年(1163)葛邲登进士第,荐任国子博士,应召赴内殿轮对论州县受钱物和卖官爵的弊端,受到孝宗奖谕,任他为著作郎兼学士院权直,淳熙七年(1180)任掌规谏的右正言官,上疏进言皆切中时弊。八年,孝宗命葛邲兼翰林院侍讲并任侍御史,后升中书舍人、给事中,掌管中书省撰拟诏旨、参与机密的职权。十三年(1186)任刑部尚书,主管全国刑法、狱讼事务。又奉命兼侍讲、太子詹事,为皇上讲论文史并总掌东宫内外庶务。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禅位给太子,葛邲被提升为宣奉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登上最高国务机关的“宰执”之列。光宗绍熙元年(1190)七月,葛邲任参知政事,掌副相之职。他劝皇上“正风俗,节财用,振士气,执中道,恤民力,选将帅,收人才,择监司,明法令”,得到光宗的嘉纳。同年十二月,任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即枢密院之长官),与丞相共同负责军国要政。绍熙四年三月,升为右丞相(正一品),不久任左丞相。他专守先王定下的规矩,推荐引进人才,博采公论,惟恐自己听不到客观的评价。绍熙五年(1194)春,60岁的葛邲免去左丞相职务,特授观文殿大学士,兼建康府知府。这年七月宁宗继位,葛邲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庆元元年(1195)七月,下兼绍兴府知府。他到任后,凡书简、考核、钱粮、税收、刑狱之事必亲自过问,他反复自律:“十二时中,莫欺自己。”二年三月,又让他改兼福州知州,在赴任途中患病,准以加衔太子少保辞官。庆元六年七月在湖州病逝,年66岁。朝廷封赠他为太子少师,郕国公,谥号文定,配享光宗庙廷。著有《文定文集》200卷、《祠业》50卷。后人称赞他“相业之盛”可与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媲美。

有宋一代,以儒学名家的青阳葛氏一门共出36个进士,占宋时江阴籍进士总数227人的六分之一,著有艺文542卷,占邑人著作总数704卷的七分之五。盛名江左的青旸葛氏家族,长盛不衰,正应了“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的佳话,被誉为江阴历史上的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