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宗祠原为唐末兵部尚书乐仁规与其弟刑部尚书乐仁厚的府第,后遭火灾。如果说尚书楼是唐末乐氏家族显赫的象征,那么,由原府第而建的乐氏宗祠可谓尚书楼的再生与延续。因此,乐氏宗祠是乐氏家族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为避免今后子孙“上下混淆,尊卑莫辨,欲其统遐迩而合一,历久远而同归”,于是着手做了一件乐氏家族中的大事,拟撰了乐氏的一百零四字排行。......
2023-09-27
葛氏五世登科第
公元960年,后周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今河南开封东北)兵变,废周建宋王朝,自立为帝。接着平淮南,灭南唐,并吴越,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江南北的分裂局面。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两段。行政区划实行州和县两级制,而州一级又包括府、州、军、监四等,都直属朝廷。江阴称军,领江阴一县。江阴军曾于北、南宋相交之际短期改军为县。两宋时期,江阴随着农田的开辟,水利的兴修,对外贸易的繁荣,成为江南财赋重地。在宋代,江阴崛起了一个“盛名江左”的文化世族——青旸葛氏。它以儒学名家,五世登科第,三世掌词命,有4人《宋史》立传,6人入祀乡贤祠,一人位极人臣。在江阴历史上诸多文化世族中罕与其匹,在全国来说亦属罕见。
据考,葛氏世居淮南广陵郡,唐朝末年军阀割据,孙儒与杨行密争雄淮南,战争持续了多年,使富甲天下的扬州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葛氏先祖葛涛为避孙、杨连兵之祸,于天祐四年(907)率本家族人员从扬州迁至江阴,先到涂村镇(今属南闸镇)东南暂住,此时的由里山尚有老虎出没,后定居在青旸镇的上湖之畔,从事农业垦殖。上湖是芙蓉湖的别称,故址在今常州市东,江阴市南,无锡市西北,昔时南北相距80里,为太湖流域汇水湖泊群的泛称。葛氏所处之地多滩涂、荒坡和塘沟。葛涛虽是平民百姓,但善于谋划,他不辞劳累率领四个儿子筑堤围田、开垦种植,没有多久,往年贫瘠的弃地,变成长满稻桑的沃野,吸引着四乡的农户前来参加垦殖。经五代南唐时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青旸葛氏家族的第三代葛详、葛诱依靠经营农业,已经开始兴旺起来。到了北宋淳化、咸平(990—1001)年间,“累致巨资”,所置田产已遍及青旸、太宁、凤戈、金凤、昭闻、来春、顺化等乡,岁收租米五万余石。葛详致富后乐善好施,接济宗亲和其他居民,在当地已获得一定的名望。葛诱也已获得“将仕郎,试江阴军助教”荣誉性的官衔。葛氏成为江阴经济大族后,开始重视对子孙的教育,鼓励本族子弟读书应举,谋取官职,到了第四代葛惟明、葛惟甫、葛惟安一辈“各得安闲,游心学术”,虽没有得到“功名”,却积累了众多的儒学典籍,开启了从第五代开始科第连绵、簪缨相继的盛事。
葛惟甫生有两子,长子葛宫,次子葛密。
葛宫(992—1072),字公雅,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登进士第,授中正军掌书记,性敦厚,善撰文,上《太平雅颂》十篇,得到真宗的赞许,召为翰林学士。出任四川南充县令,正值川东饥荒,奉檄掌管资州、昌州的赈灾事宜,他及时放粮,使众多饥民得以存活。后任剑南知州,有土豪彭孙结伙数百据险为盗,官府无可奈何,葛宫果断派出县尉前往传达他的手谕,为首者接受感召而降伏,伙从者回家各安生业。又溪山之地多产铜银,当地官吏漏登国课中饱岁入的赋税。经葛宫整顿每年赋税增盈六百万两。继而调任滁州、秀州知州,地方官吏利用江河湖汊擅设关卡征税,葛宫下令一概撤毁。后回京任秘书监,掌国史、图书著作等事。宋英宗治平年间转任工部侍郎,神宗熙宁五年(1072)以兵部侍郎辞官,终年81岁。著有《青旸集》20卷。他是葛氏家族以科举登第而获致官职的第一人,多有惠政。自称“眉山晚生”的苏轼在为葛宫画像所作的题赞中,誉之为“活殍锄奸,书秃史笔;毁关登课,循吏第一”。
葛密,字子发,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光州推官,执法严明,劣绅李新仗势杀人嫁罪乡民葛华造成冤狱,葛密审察全部案卷查明真相,宣告葛华无罪,将真凶绳之以法。官至太常博士,50岁就上章申请退休回到青旸,在上湖边筑草堂,自号“草堂逸老”,不仅在官场中得到推崇,而且受到乡亲的称道。终年84岁。平生为诗模拟李商隐风格,著有《上湖集》20卷。
葛密的次子葛书思、三子为葛书举。
葛书思(1032—1104),字进叔,自幼聪明,博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任建德县主簿。这时其父葛密已老,他准备迎奉去官舍,葛密感到为难。葛书思说:“曾子不肯一日离亲侧,我岂能以五斗改变自己的本意啊!”他就上书以检讨自己的方式回归乡里,晨昏侍奉亲侧十余年,其父去世他又丁忧数年。朝廷听到这些事迹,起用葛书思任开封府丘县主簿,转任和州推官、楚州涟水县丞,积官至朝奉郎,告老回乡,卒年73岁。著有《安遇集》10卷。因葛书思“居官奉亲,清德孝行”闻于朝,特下诏赐谥“清孝”,建清孝祠于青旸市南,所居之地命名为清孝里。
葛书举(1038—1091),字规叔,敏于文词,熙宁三年进士,授余杭县主簿,历任卫州共和县、蔡州真阳县、开封府长垣县知县。哲宗元祐六年病死于任上,年54岁。
葛书思的长子葛次仲、四子葛胜仲,哲宗绍圣四年(1097)同榜登进士第。
葛次仲(1062—1121),字亚卿,才思敏捷,授吉州州学教授,以户部员外郎兼嘉王、郓王、景王、肃王等七府直讲,历时七载,讲授儒学经典,诵说诗文、政事。徽宗政和八年(1118)春殿试,嘉王考中状元,葛次仲因教导有劳,升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给事中(掌驳政令之违失),同修国史,进《哲宗宝训》。迁大中大夫,以国子监祭酒辞官。著文30卷,集诗3卷。庐陵文天祥为葛次仲题赞称“侍讲七王,资善堂前;章表立就,宫壸(指宫里的路)意传”。(www.chuimin.cn)
葛胜仲(1072—1144),字鲁卿,幼时警敏,日诵书数千言,9岁能属文,15岁学成,经史无所不通。25岁中进士,授杭州司理参军。主考官林希赞葛胜仲“文词经术,宜为当今模范”,推荐他应试学官。元符三年(1100)先试《诗》、《书》、《礼》三经,又试《博学鸿词科》,“二科俱为第一”。任兖州州学教授,被召入京,升太学正、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还兼礼部试的考官,他“每考试,必取卓然不群者,置之上列,士相庆为得师”。官至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奉诏将欧阳修编《太常因革礼》100篇续增为300篇。后出任汝州、湖州、邓州知州,平冤狱,抚民情,气节甚伟。在他第二次任湖州知州时,逢群盗横行,周边州县告警。葛胜仲加固城防,抢修战船,激励士兵,盗寇知难而退。又遇饥荒,他发官仓赈济,百姓赖以渡灾。南宋绍兴元年(1131)致仕归故里。终年73岁。谥“文康”。他为官46年,其中任京官达20年,在士大夫中颇有名望。参知政事周麟之为撰墓铭。著有《丹阳集》诗文80卷,《丹阳外集》20卷。
葛次仲之子葛立悌、葛立经、葛立象,葛胜仲之子葛立方、葛立器等相继登进士第。
葛立方(1098—1164),字常之,葛胜仲的长子。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七年(1147)由太常博士授秘书省正字,因文笔典雅,为世所推,任殿试参详官。十九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二十一年升吏部考功员外郎兼中书舍人,因抗逆权相秦桧被罢官。后秦桧死,复出为吏部员外郎,二十七年升吏部侍郎,参掌礼乐法度并任会试同考官,朱熹等出其门下。因敢于直言被人弹劾,出任袁州、宣州知州。致仕后于湖州寓所病故。门生朱熹为恩师题赞:“仰公志节,五岳齐岿;巨猾蔽天,视若蚁蝼。”著有《归愚集》、《韵语阳秋》、《方舆别志》等95集。《韵语阳秋》主要评论自汉魏至宋代诗人的作品,是流传至今的历代诗话中的名篇。后人评介宋代父子中以填词名家者,前为晏殊、晏几道,后则葛立方与其父胜仲为最著。
宋刻本《韵语阳秋》序
葛立中长子葛郯、次子葛邰,葛立方子葛邲联袂登进士第。
葛郯工诗词,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建康府溧水县丞,孝宗乾道七年(1171)任常州通判,后升任抚州知州,淳熙八年(1181)因病死于任上。著有《信斋词》传世。《全宋词》收入其词作30首。
葛邲(1135—1200),字楚辅,少时聪敏机警,因父祖功,被授建康府上元县丞。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军分路南下,26岁的葛邲镇定自若,对防务作出调度,受到南京留守张浚的器重。孝宗隆兴元年(1163)葛邲登进士第,荐任国子博士,应召赴内殿轮对论州县受钱物和卖官爵的弊端,受到孝宗奖谕,任他为著作郎兼学士院权直,淳熙七年(1180)任掌规谏的右正言官,上疏进言皆切中时弊。八年,孝宗命葛邲兼翰林院侍讲并任侍御史,后升中书舍人、给事中,掌管中书省撰拟诏旨、参与机密的职权。十三年(1186)任刑部尚书,主管全国刑法、狱讼事务。又奉命兼侍讲、太子詹事,为皇上讲论文史并总掌东宫内外庶务。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禅位给太子,葛邲被提升为宣奉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登上最高国务机关的“宰执”之列。光宗绍熙元年(1190)七月,葛邲任参知政事,掌副相之职。他劝皇上“正风俗,节财用,振士气,执中道,恤民力,选将帅,收人才,择监司,明法令”,得到光宗的嘉纳。同年十二月,任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即枢密院之长官),与丞相共同负责军国要政。绍熙四年三月,升为右丞相(正一品),不久任左丞相。他专守先王定下的规矩,推荐引进人才,博采公论,惟恐自己听不到客观的评价。绍熙五年(1194)春,60岁的葛邲免去左丞相职务,特授观文殿大学士,兼建康府知府。这年七月宁宗继位,葛邲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庆元元年(1195)七月,下兼绍兴府知府。他到任后,凡书简、考核、钱粮、税收、刑狱之事必亲自过问,他反复自律:“十二时中,莫欺自己。”二年三月,又让他改兼福州知州,在赴任途中患病,准以加衔太子少保辞官。庆元六年七月在湖州病逝,年66岁。朝廷封赠他为太子少师,郕国公,谥号文定,配享光宗庙廷。著有《文定文集》200卷、《祠业》50卷。后人称赞他“相业之盛”可与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媲美。
有宋一代,以儒学名家的青阳葛氏一门共出36个进士,占宋时江阴籍进士总数227人的六分之一,著有艺文542卷,占邑人著作总数704卷的七分之五。盛名江左的青旸葛氏家族,长盛不衰,正应了“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的佳话,被誉为江阴历史上的首族。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据记载,宗祠原为唐末兵部尚书乐仁规与其弟刑部尚书乐仁厚的府第,后遭火灾。如果说尚书楼是唐末乐氏家族显赫的象征,那么,由原府第而建的乐氏宗祠可谓尚书楼的再生与延续。因此,乐氏宗祠是乐氏家族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为避免今后子孙“上下混淆,尊卑莫辨,欲其统遐迩而合一,历久远而同归”,于是着手做了一件乐氏家族中的大事,拟撰了乐氏的一百零四字排行。......
2023-09-27
官渡之战后,袁曹攻守易势,原先主攻的一方现在改为防守,原先被堵在家门口挨打的,现在主动打上门。剩下并州,袁绍交给了外甥高幹,四州清一色的袁氏子弟。对于像袁绍这样称霸一方的诸侯,接班人一直都是重大而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家破人亡,这并非危言耸听。但袁绍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为袁氏的分裂覆灭埋下隐患。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袁绍死后,最先发难的不是袁谭、袁尚兄弟,而是袁绍的正妻刘氏。......
2023-08-26
至于“王、谢”并称之王姓家族,比较特别。据一位对世家、豪族的家族史有研究的本家前辈考证,笔者的这支王姓属于历史上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由此,东晋初的琅琊王家就成了第一家族,所以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记得小时候,笔者的那支王姓都是聚族而居的,一大片进落式的房子,家族的每一支分支分别拥有一落或两落房子。提起这件发生在笔者父祖辈身上的事,也是为了说明世家、大族在吴淞江流域的开拓历史之悠久。......
2023-11-18
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三子退,谓子贡曰:“今夫子欲屈节以救父母之国,吾三人请使而不获往。此则吾子用辩之时也,吾子盍④请行焉?”遂自发国内之兵以伐齐,败之。子贡遂北见晋君,令承其敝。战国时齐国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领。......
2023-11-02
阮侃与陈留阮氏家族阮侃的历史记载非常简略,其生平行事今天已经无法确知。据以上两条史料,可以知道阮侃为陈留尉氏人,其父亲阮共,曹魏时期官至卫尉。陈留阮氏家族的崛起与曹魏政权有密切关系,陈留是曹操起兵之地,是曹操的主要根据地。阮种与阮籍、阮侃、阮咸一样都属于陈留阮氏,属于同一家族自不待言。以上均说明阮氏家族以儒学传家,这种儒学背景构成了陈留阮氏家族的学术和思想底色。......
2023-11-28
于是出资请人在普陀山修建灯塔,造福往来船民。普陀山,常常被称为“普陀洛迦山”,其自南宋起就称“补陀洛迦”,因此宁波李氏家族所称的洛迦山其实应该是指普陀山。实际上洛迦山仅仅为普陀山附近的一个小岛,其上灯塔为上海海关所建,非李家所建,而普陀山上的佛顶山天灯塔倒是确为僧侣募集民间资金所建。......
2023-11-21
在安艺国门第最高、势力最大的家族是武田氏。武田信武的二儿子武田氏信继承了父亲职位,任安艺国守护。在应仁之乱时,武田信贤任若狭、安艺两国的守护,站在细川氏一方,屡立战功。足利义稙将飞鸟井氏的女儿作为养女,嫁给武田元繁。在此之前,安艺国佐伯郡的豪族分为东西两派,纷争不已。武田元繁加入宍户氏一方,肆意入侵严岛神社的领地,进攻有田城的巳斐氏。武田元繁派下属熊谷元直拦截毛利元就,结果熊谷元直战死。......
2023-08-17
迎接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西征军凯旋的人群中包括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两个儿子,十岁的忽必烈和八岁的旭列兀。成吉思汗不顾归途中的舟车劳顿,亲自为两名爱孙主持这个仪式。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因系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又是四名嫡子中的次子。唆鲁禾帖尼共育有四子,即长子蒙哥、次子忽必烈、三子旭烈兀、四子阿里不哥。两个月后,末哥出生。......
2023-09-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