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雄视千古兴国塔
兴国塔,以它古朴端庄的风姿,巍然屹立在江阴城的西南隅。登临塔巅,可以俯瞰全城,一收周遭“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壮丽景色。它涌烟浮翠,雄视千古,是江阴古城的独特标志和历史见证。
塔,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一支晚出而独秀的奇葩,由于造型精美,佛教僧徒又曾用金、银、琉璃等加以装饰,里面有的还藏有舍利(佛骨)等宝物,所以也称为“宝塔”。塔这种建筑并非我国所固有,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佛塔起源于印度,按梵文音译作“浮屠”、“浮图”。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句中的“浮屠”就是佛塔。北宋初,宗教以佛教为最盛,从皇室、高级官吏到下层平民,佛教有广泛的影响。江阴城乡多处兴建寺院、佛塔,其中寺与塔共建的有:君山永宁寺和永宁塔,南街太平兴国教寺和兴国塔,青旸悟空寺和华藏塔,定山飞锡庵和普照塔,香山寺和最胜塔,虞门天福庵和瑞祥塔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多数寺塔早已废圮,君山永宁寺塔毁于南宋,悟空寺的华藏塔迟至1924年倒塌,延续时间最长的太平兴国教寺也几经兴废,惟有兴国塔硕果独存,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江阴太平兴国教寺及浮屠,建于北宋初年的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时期。太宗赵匡义笃信佛教,规定全国每个佛寺都应由朝廷赐寺名。因该寺院建成于太平兴国年间,就被太宗赐额为太平兴国教寺,简称太平寺,其七级浮屠则简称太平塔。至于称兴国寺、兴国塔,那是明清以来的叫法。兴国塔本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外层呈八角形,飞檐翘角;内壁呈四方形,隔层相闪。塔的每一层都有回廊。塔身上的拱形券门、外壁角线圆柱及塔檐上的檀枋、椽子、飞头等装饰精美。塔内有转角木质楼梯,可以层层登高。当时人赞兴国寺浮屠:“盖体势魁磊宏整凡塔所同,而凌厉锐上,涌烟浮翠,秀矗入云际,则较诸郡邑为尤胜。”
太平兴国教寺,在宋代江阴是仅次于乾明广福禅寺的名刹,规制宏敞,但在徽宗大观初年(1107)却遭火焚毁,“惟浮屠七级若鲁灵光”。其后,兴国寺的殿阁僧房渐次恢复。南宋建炎二年(1128)江阴恢复军的建置,原江阴县的衙署让作军治而迁寓于兴国塔南的兴国寺僧舍。绍兴二十一年(1151)知县赵焕之在寺之南新建官舍130间作为江阴县衙,三十一年(1161)靖海军节度使李宝驻屯江阴,这里又改为李宝的节堂,帅旗飘扬。南设水军教场,西设水军寨。元代佛教依然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视,太平兴国教寺作过修缮。由于中后期的腐败统治,天灾人祸交织,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至正十二年(1352)江阴民乱,乡民参加的很多,县城被攻陷,后遭到元军的镇压,兴国寺与兴国塔受到战火损坏。
明朝开国后,洪武十七年(1384)江阴重建兴国寺。正统年间(1441年前后)兴国塔大修,将七级塔身增高到九层。嘉靖三十七年(1558)翰林学士张衮称兴国塔与文庙脉络相连,形似文笔矗立,喻之为“文笔峰”,江阴士人特捐资助修,并在所废殿基上造文笔峰堂,高敞巨丽。万历十九年(1591)三月,县令朱家相因见兴国寺塔年久失修渐有倾斜,决定重修,命热心公益的人士金态、兴国寺僧太初监督管理修葺事宜,在破土之日,竟然刨得白银三十两引起轰动。金态高兴得额手相庆说:“佛经上曾载‘祇园欲建,黄金满空’,今日修寺塔得银,难道不是天助吗!”消息传开,“十方檀越(指施主),云流川至”,捐资踊跃。兴国塔精工修缮,历时15个月,耗银1100两,宝塔装饰得金碧辉煌。接着,以余资增建大雄宝殿,历时18个月,耗银640两,佛像、回廊一并完成。万历二十五年,邑人冰莲居士夏树芳特撰有《重修兴国寺浮图记》志此盛事。
明清易代之际,清豫王多铎在顺治二年(1645)春挥师南下,强力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闰六月初一,江阴人民激于民族大义,择文庙的明伦堂揭竿为兵,裂衣为旗,誓师抗清。在阎应元领导下坚守孤城81天,抗击清兵24万,兴国寺受到清兵炮火的毁坏。八月二十一日城破,义民们无一人投降,清兵野蛮屠城三天。据《江阴城守记》载,“男女老少慷慨赴水死”,兴国寺附近的“孙郎池、涌塔庵池等处处填满、叠尸数重。二十三日,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午后,出榜安民。城中所存无几,仅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月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兴国塔见证了江阴人民这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暴史篇。
入清后,在顺治年间即行重建兴国寺大殿,乾隆七年(1742)江阴知县蔡澍重新修缮兴国塔,重建天王殿。嘉庆二十二年(1817)兴国塔遭雷击引起火灾,架木构件及顶部都被焚毁,但砖体塔身依然屹立。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江阴时,兴国寺大殿及东西僧房毁于大火。同治十年(1871)寺僧西鸿募捐建观音殿三间,次年又建文昌殿五间。后士人将兴国塔北一池方塘命之为“砚池”,并将原立于文庙坊前的魁星石移置于砚池旁。魁星石至少在乾隆年前就存在,是一块类似人形的青褐色石头,相传是很久之前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www.chuimin.cn)
入民国后,兴国寺僧西鸿之徒智宏在文昌殿增建东河厅三间,总体规模与宋明时相距甚远。1925年1月,北洋军阀混战加剧,第二次齐(燮元)卢(永祥)战争延及江阴,22日(阴历小年夜),直系齐军旅长陈孝思率五、六两团退守江阴城,25日至30日,得奉系支持的卢军旅长毕庶澄率部5000人围城,充当先遣队的奉军白俄炮手抢占黄山炮台,逐日用大炮向城内轰击,江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26日(即正月初三)下午2时许,一炮击中兴国寺残塔之巅,塔的最高三层被削去一半,仅剩西南一侧,成为钢笔尖形,因岁在乙丑,史称“乙丑兵灾”。民初江阴诗人沙曾达在他的《澄江咏古录·兴国塔》中就有“巍然古塔耸西城,炮弹横遭削不平”之句,诉说了这一无妄之灾。后因年久失修,塔身有所倾斜。
兴国塔 沈俊鸿摄
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寺屋宇为学校使用,魁星石毁于大炼钢铁时,而兴国塔这一重要古建筑,受到人民政府的悉心保护,改革开放前,对塔基、塔身数次进行整修加固。1985年7月至1986年2月,对兴国塔进行全面修缮,采取挖补、弥缝、连缀、堵漏等工艺,并围钢筋腰箍六道,费工四千余个,旨在加固排险,保持古塔原貌。塔身共存八层,高42.22米,向东北倾斜0.25米,顶心偏北18度。塔底直径为10.70米,每边宽4.54米,壁厚2米多。塔身第七层内壁呈八角形,存有西北、西南、西三个残面,第八层仅留高约2米的孤立残壁一爿。六层以下内壁用砖实砌成正方形,仍为北宋的原物。1995年4月,兴国塔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以兴国塔为中心拓建兴国园,拆除周边有碍古塔安全和观瞻的建筑物,搬迁占用兴国寺旧址而建的校舍,按照构筑仿宋林园的风格,经凿池、垒石、植树、引流,使塔东北早已湮没的砚池和孙郎中池恢复旧观,与原存涌塔庵方塘萦回相连。池上架着以江阴古城原有的暨阳桥、善政桥、太平桥、小虹桥、圣母桥等命名而造型各异的小桥。环池错落有致地点缀着古色古香的楼台亭阁和回廊曲桥,象征性地标上宋时青旸葛氏的“上湖草堂”、明时许学夷的“沧州轩”、清时蒋春霖的“水云楼”、何拭的“悔余庵”、民国祝氏怡园的“颐春阁”等名称,身历其间,有时空浓缩之感。
2005年,因兴国塔下淤泥土质不匀,依柱结构松移,塔体倾斜续增,由政府斥资重修兴国塔。重在固塔基,先在塔的外围打下78个灌柱桩,柱深14米,形成一个箍形;再在地下浇灌0.8米深的地梁,提高塔基的强度与稳定性。换残砖,对塔体进行整修,局部恢复宋制,复建塔内楼层、楼梯,可拾级盘旋登上,也对塔身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园内茂林修竹,塔影波平,曲径通幽,鱼翔浅底,成了游人休憩、览胜的好去处。
2009年夏,兴国园西扩工程破土,发现屡有雕花刻纹的青石碎件上有铭文。经拼立复原,为九级纹饰华丽的青石垒成的石经幢,八角形柱身上刻有佛经,细辨有“咸通十一年”字样。“咸通”,系唐朝懿宗李漼的年号,咸通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70年。这一文物遗存的出土,足可佐证,距今1140多年前这里已建有佛寺。扩建一批仿古建筑后的兴国园,唐幢与宋塔交相辉映,更加彰显江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2024-05-17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南菁书院育菁华清光绪八年,江苏学政、兵部侍郎黄体芳为培养造就“南方菁华”,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请准择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故址创建南菁书院。为此,左宗棠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二就有关创建南菁书院事上奏光绪皇帝。自此,南菁书院在经济上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保证。南菁书院建院碑记南菁书院设在江阴城内中街,该地原本为长江水师京口游击署故址。......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