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江阴史事纵横:雄视千古兴国塔,历史见证

江阴史事纵横:雄视千古兴国塔,历史见证

【摘要】:雄视千古兴国塔兴国塔,以它古朴端庄的风姿,巍然屹立在江阴城的西南隅。它涌烟浮翠,雄视千古,是江阴古城的独特标志和历史见证。至于称兴国寺、兴国塔,那是明清以来的叫法。兴国塔精工修缮,历时15个月,耗银1100两,宝塔装饰得金碧辉煌。兴国塔见证了江阴人民这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暴史篇。

雄视千古兴国塔

兴国塔,以它古朴端庄的风姿,巍然屹立在江阴城的西南隅。登临塔巅,可以俯瞰全城,一收周遭“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壮丽景色。它涌烟浮翠,雄视千古,是江阴古城的独特标志和历史见证。

塔,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一支晚出而独秀的奇葩,由于造型精美,佛教僧徒又曾用金、银、琉璃等加以装饰,里面有的还藏有舍利(佛骨)等宝物,所以也称为“宝塔”。塔这种建筑并非我国所固有,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佛塔起源于印度,按梵文音译作“浮屠”、“浮图”。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句中的“浮屠”就是佛塔。北宋初,宗教以佛教为最盛,从皇室、高级官吏到下层平民,佛教有广泛的影响。江阴城乡多处兴建寺院、佛塔,其中寺与塔共建的有:君山永宁寺和永宁塔,南街太平兴国教寺和兴国塔,青旸悟空寺和华藏塔,定山飞锡庵和普照塔,香山寺和最胜塔,虞门天福庵和瑞祥塔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多数寺塔早已废圮,君山永宁寺塔毁于南宋,悟空寺的华藏塔迟至1924年倒塌,延续时间最长的太平兴国教寺也几经兴废,惟有兴国塔硕果独存,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江阴太平兴国教寺及浮屠,建于北宋初年的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时期。太宗赵匡义笃信佛教,规定全国每个佛寺都应由朝廷赐寺名。因该寺院建成于太平兴国年间,就被太宗赐额为太平兴国教寺,简称太平寺,其七级浮屠则简称太平塔。至于称兴国寺、兴国塔,那是明清以来的叫法。兴国塔本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外层呈八角形,飞檐翘角;内壁呈四方形,隔层相闪。塔的每一层都有回廊。塔身上的拱形券门、外壁角线圆柱及塔檐上的檀枋、椽子、飞头等装饰精美。塔内有转角木质楼梯,可以层层登高。当时人赞兴国寺浮屠:“盖体势魁磊宏整凡塔所同,而凌厉锐上,涌烟浮翠,秀矗入云际,则较诸郡邑为尤胜。”

太平兴国教寺,在宋代江阴是仅次于乾明广福禅寺的名刹,规制宏敞,但在徽宗大观初年(1107)却遭火焚毁,“惟浮屠七级若鲁灵光”。其后,兴国寺的殿阁僧房渐次恢复。南宋建炎二年(1128)江阴恢复军的建置,原江阴县的衙署让作军治而迁寓于兴国塔南的兴国寺僧舍。绍兴二十一年(1151)知县赵焕之在寺之南新建官舍130间作为江阴县衙,三十一年(1161)靖海军节度使李宝驻屯江阴,这里又改为李宝的节堂,帅旗飘扬。南设水军教场,西设水军寨。元代佛教依然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视,太平兴国教寺作过修缮。由于中后期的腐败统治,天灾人祸交织,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至正十二年(1352)江阴民乱,乡民参加的很多,县城被攻陷,后遭到元军的镇压,兴国寺与兴国塔受到战火损坏。

明朝开国后,洪武十七年(1384)江阴重建兴国寺。正统年间(1441年前后)兴国塔大修,将七级塔身增高到九层。嘉靖三十七年(1558)翰林学士张衮称兴国塔与文庙脉络相连,形似文笔矗立,喻之为“文笔峰”,江阴士人特捐资助修,并在所废殿基上造文笔峰堂,高敞巨丽。万历十九年(1591)三月,县令朱家相因见兴国寺塔年久失修渐有倾斜,决定重修,命热心公益的人士金态、兴国寺僧太初监督管理修葺事宜,在破土之日,竟然刨得白银三十两引起轰动。金态高兴得额手相庆说:“佛经上曾载‘祇园欲建,黄金满空’,今日修寺塔得银,难道不是天助吗!”消息传开,“十方檀越(指施主),云流川至”,捐资踊跃。兴国塔精工修缮,历时15个月,耗银1100两,宝塔装饰得金碧辉煌。接着,以余资增建大雄宝殿,历时18个月,耗银640两,佛像、回廊一并完成。万历二十五年,邑人冰莲居士夏树芳特撰有《重修兴国寺浮图记》志此盛事。

明清易代之际,清豫王多铎在顺治二年(1645)春挥师南下,强力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闰六月初一,江阴人民激于民族大义,择文庙的明伦堂揭竿为兵,裂衣为旗,誓师抗清。在阎应元领导下坚守孤城81天,抗击清兵24万,兴国寺受到清兵炮火的毁坏。八月二十一日城破,义民们无一人投降,清兵野蛮屠城三天。据《江阴城守记》载,“男女老少慷慨赴水死”,兴国寺附近的“孙郎池、涌塔庵池等处处填满、叠尸数重。二十三日,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午后,出榜安民。城中所存无几,仅躲在寺观塔上隐僻处及僧印月等共计大小五十三人。”兴国塔见证了江阴人民这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暴史篇。

入清后,在顺治年间即行重建兴国寺大殿,乾隆七年(1742)江阴知县蔡澍重新修缮兴国塔,重建天王殿。嘉庆二十二年(1817)兴国塔遭雷击引起火灾,架木构件及顶部都被焚毁,但砖体塔身依然屹立。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江阴时,兴国寺大殿及东西僧房毁于大火。同治十年(1871)寺僧西鸿募捐建观音殿三间,次年又建文昌殿五间。后士人将兴国塔北一池方塘命之为“砚池”,并将原立于文庙坊前的魁星石移置于砚池旁。魁星石至少在乾隆年前就存在,是一块类似人形的青褐色石头,相传是很久之前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www.chuimin.cn)

民国后,兴国寺僧西鸿之徒智宏在文昌殿增建东河厅三间,总体规模与宋明时相距甚远。1925年1月,北洋军阀混战加剧,第二次齐(燮元)卢(永祥)战争延及江阴,22日(阴历小年夜),直系齐军旅长陈孝思率五、六两团退守江阴城,25日至30日,得奉系支持的卢军旅长毕庶澄率部5000人围城,充当先遣队的奉军白俄炮手抢占黄山炮台,逐日用大炮向城内轰击,江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26日(即正月初三)下午2时许,一炮击中兴国寺残塔之巅,塔的最高三层被削去一半,仅剩西南一侧,成为钢笔尖形,因岁在乙丑,史称“乙丑兵灾”。民初江阴诗人沙曾达在他的《澄江咏古录·兴国塔》中就有“巍然古塔耸西城,炮弹横遭削不平”之句,诉说了这一无妄之灾。后因年久失修,塔身有所倾斜。

兴国塔 沈俊鸿摄

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寺屋宇为学校使用,魁星石毁于大炼钢铁时,而兴国塔这一重要古建筑,受到人民政府的悉心保护,改革开放前,对塔基、塔身数次进行整修加固。1985年7月至1986年2月,对兴国塔进行全面修缮,采取挖补、弥缝、连缀、堵漏等工艺,并围钢筋腰箍六道,费工四千余个,旨在加固排险,保持古塔原貌。塔身共存八层,高42.22米,向东北倾斜0.25米,顶心偏北18度。塔底直径为10.70米,每边宽4.54米,壁厚2米多。塔身第七层内壁呈八角形,存有西北、西南、西三个残面,第八层仅留高约2米的孤立残壁一爿。六层以下内壁用砖实砌成正方形,仍为北宋的原物。1995年4月,兴国塔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以兴国塔为中心拓建兴国园,拆除周边有碍古塔安全和观瞻的建筑物,搬迁占用兴国寺旧址而建的校舍,按照构筑仿宋林园的风格,经凿池、垒石、植树、引流,使塔东北早已湮没的砚池和孙郎中池恢复旧观,与原存涌塔庵方塘萦回相连。池上架着以江阴古城原有的暨阳桥、善政桥、太平桥、小虹桥、圣母桥等命名而造型各异的小桥。环池错落有致地点缀着古色古香的楼台亭阁和回廊曲桥,象征性地标上宋时青旸葛氏的“上湖草堂”、明时许学夷的“沧州轩”、清时蒋春霖的“水云楼”、何拭的“悔余庵”、民国祝氏怡园的“颐春阁”等名称,身历其间,有时空浓缩之感。

2005年,因兴国塔下淤泥土质不匀,依柱结构松移,塔体倾斜续增,由政府斥资重修兴国塔。重在固塔基,先在塔的外围打下78个灌柱桩,柱深14米,形成一个箍形;再在地下浇灌0.8米深的地梁,提高塔基的强度与稳定性。换残砖,对塔体进行整修,局部恢复宋制,复建塔内楼层、楼梯,可拾级盘旋登上,也对塔身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园内茂林修竹,塔影波平,曲径通幽,鱼翔浅底,成了游人休憩、览胜的好去处。

2009年夏,兴国园西扩工程破土,发现屡有雕花刻纹的青石碎件上有铭文。经拼立复原,为九级纹饰华丽的青石垒成的石经幢,八角形柱身上刻有佛经,细辨有“咸通十一年”字样。“咸通”,系唐朝懿宗李漼的年号,咸通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70年。这一文物遗存的出土,足可佐证,距今1140多年前这里已建有佛寺。扩建一批仿古建筑后的兴国园,唐幢与宋塔交相辉映,更加彰显江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