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江阴乾明院五百罗汉: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

江阴乾明院五百罗汉: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

【摘要】:乾明院五百罗汉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最具影响的当推五百罗汉传播与乾明院的历史渊源,据《辞海》“五百罗汉”条目所载,它的名号与图像均源于江阴古刹乾明院:“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入宋后,江阴乾明院和各地的名山大刹一样有五百罗汉堂。这分别是中国最早述及五百罗汉名号的记录和最早像名合一的版刻罗汉图册。自此,全国各地凡寺院建五百罗汉堂,列名、塑像都援引之为根据。

乾明院五百罗汉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始建于晚唐、五代的江阴乾明广福寺,从宋朝起不断增修,殿阁崇严,规制宏敞,为邑中诸刹之冠。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尤以创自南宋的五百罗汉尊号碑及像名合一的图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佛教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乾明广福禅寺在江阴城中万寿山东南,初为二院,其一是吴乾贞元年(927)邑人周奉思舍宅所建,名崇圣院,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太宗赐额乾明;其二是北宋至和(1054)年间,邑人孙谏舍产所建,名华藏院,为乾明子院,治平中赐名寿圣,南宋绍兴年间为避高宗号改名广福。乾道九年(1173),江阴知军严焕奏请朝廷将上述两院并作一寺,是为乾明广福禅寺。自元及明、清,代有兴建。明代开始,县掌管有关佛教徒事务的僧会司即设在其间。大殿安奉一座龙亭,内设皇帝万岁牌位,每逢重大庆典,地方文武官员在此行大礼,聆听宣讲圣谕,开读诏书。

乾明广福禅寺坐北朝南,面临大街,所在地称为寺巷(相沿俗称乾明寺巷、广福寺巷、观音寺巷,即后来的民运巷)。在寺的前面有一座石碑坊,叫做万寿坊,正面书额为“澄江福地”,背面书额为“古崇圣院”。由此坊入山门(寺院正门),沿南北向的中轴线,首为天王殿,殿之东、西为钟、鼓楼,高六丈,唐赐铜钟重达千斤;次为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巍峨壮丽;再为法堂,是演说佛法、举行佛教入教仪式的场所;其后为潮音阁,亦称万佛阁,阁高达十二丈。在主体殿阁的两侧,相对称地排列着泛海殿、地藏殿、毗卢阁、罗汉堂以及东西两庑白云、觉凡、怀楼、水月、幻居、远尘等僧房。在宋代全盛时,乾明广福禅寺有殿宇房廊、寮斋院落5048间,占地极广,构成了江阴历史文化古城的一道风景线。

坐落在万寿坊南寺巷口的“四眼井”,系北宋嘉祐六年(1061)乾明院僧宗寿所凿的义井,其泉清冷,不竭不溢。青石井圈外刻有“义、勇、关、泉”四个正楷大字。据考:关,指关羽,是唯一被佛、儒、道三教崇拜的神,佛教把他尊为“护法”,北宋皇帝褒封他为“义勇武安王”。因井址正中泉眼,足供东半城居民饮水之需,故定名“广济泉”。近代诗人沙曾达赞称:“四眼回环一气连,沧海世易井依然。任人吸引源无竭,色味清比甘惠泉。”至今仍惠及当地百姓。在寺巷底的万寿山,又称梅花岭,本是乾明广福禅寺后花园所在。它翠岗连绵,西与万春园(后称季园)相毗邻,玉带河从外侧依山环抱,荷池假山,花榭亭台,古木参天,是城中风景佳绝处。晚清与季园合建为寿山公园(即中山公园的前身)。环绕“忠邦亭”棚架上的七棵紫藤,已有千年历史,就是宋时乾明院后花园的遗存,枝干苍劲有力,势如盘龙曲虬,春天藤花满架,香气四溢,成为游人最瞩目的景观。

乾明广福禅寺历来香火颇盛,也数度遭到劫难。弘治九年(1497)潮音阁失火延及法堂,嘉靖十五年(1537)正殿遭火焚,寺僧外出募化,相继修复。万历四十二年(1614)学使署移驻江阴虹桥东原巡抚行台旧址,寺院分割西侧部分建学使署。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江阴,一把无情火将乾明广福禅寺焚毁。至清光绪年间,观音殿、法堂及东庑僧房次第重建,但规模大不如前。(www.chuimin.cn)

乾明广福寺作为江南的著名丛林之一,在历史上涌现过造诣很深的高僧,如传为唐代异僧的道松在古崇圣院观音大士木塔下,有草书心经满壁,笔走龙蛇,气势恢弘。南宋兵部侍郎,邑人耿秉命工募刻于石,即今传世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心经碑;北宋皇祐五年(1053)浙东四明高僧楚祥,应江阴居士孙谏之请主持华藏院的初创,命其徒洞偕、海渊、云岩、灯渊等书写贝文佛经数万卷,藏经之富“雄冠吴楚”。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乾明院僧昙素在地藏殿后壁,画有梁武帝召张僧繇绘“志公变相”佛画,笔力遒健,神采欲活;僧像微在法堂的梁楣间画水墨山水,取写意笔法,气韵生动。而最具影响的当推五百罗汉传播与乾明院的历史渊源,据《辞海》“五百罗汉”条目所载,它的名号与图像均源于江阴古刹乾明院:“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

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为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五百罗汉是常随释迦牟尼听法的弟子。在《法华经·五百罗汉授记品》中记有佛为五百罗汉授记之事,但未述及具体名号、事迹。直到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才有汉译的十六大罗汉的姓名、事迹流传。由于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引起汉地佛教徒对于罗汉的深厚崇敬,五代时供奉罗汉之风大盛,十六罗汉在绘画中被发展为十八罗汉,乃至五百罗汉。吴越王钱氏首造五百罗汉像于天台山方广寺。江阴南门外十方云水禅寺(即十方庵)内就挂有前蜀名画僧贯休的罗汉十八轴绢本水墨画。入宋后,江阴乾明院和各地的名山大刹一样有五百罗汉堂。可惜,所有这些罗汉形象都无名号。为满足建造者、礼拜者和观赏者迫切知道五百罗汉尊号的需要,南宋绍兴四年(1134),乾明院知殿僧德升、知阁真济大师普润从诸多经论中采集并自造,编制出第一罗汉阿若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的名号,勒石建《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置于院中,于五百罗汉前列十八大罗汉尊号;又绘五百罗汉和十八大罗汉像,用雕版刻印的方式刊成《乾明院五百十八阿罗汉图录》,可谓千姿百态,蔚为大观。这分别是中国最早述及五百罗汉名号的记录和最早像名合一的版刻罗汉图册。自此,全国各地凡寺院建五百罗汉堂,列名、塑像都援引之为根据。它们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五百罗汉堂 沈俊鸿摄

在明正德年间,工部郎中、嘉兴人高道素曾至江阴乾明广福寺手录五百罗汉尊号碑全文,崇祯十六年(1643)由高的后人刻于《嘉兴续藏经》第四十三函中。清康熙间的博学鸿词、《明史》纂修者、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在记述宋江阴乾明院碑载五百罗汉名号及其流传的文中指出:“今广福寺泛海殿原碑虽在,其下截字多缺,宜觅高藏所刻,重勒分明,俾石碑复完焉。”嘉庆三年(1798)知县杨世绶觅工加以补刻。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江阴,乾明广福禅寺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大学者缪荃孙回江阴按《寰宇访碑录》开出的碑名往观音寺访碑,业已一样不存。仅在断垣残壁中发现北宋大观《江阴寿圣渊禅师塑像记》及碑阴《寿圣禅院庄田记》、元大书法家赵孟《乾明广福寺禅寺重建观音殿记》三文两块石碑幸存,又于瓦砾堆中寻见罗汉名号碑碎石十余块,残存罗汉尊号28个,碑阴有认捐女信徒名90个,因闻虹桥沙士瓒能拓碑,随即请沙氏制成拓片。缪荃孙感叹《五百罗汉尊号碑》存在700多年,“何以不见著录,可见僻远小邑儒释两途均无表见之者”,特于民国八年(1919),在他76岁总纂《江阴县续志》中,将该碑残字收进了“金石篇”。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1993年10月,江阴市人民政府决定将乾明广福寺从城中易址重建于城北君山,辟君山建设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风景游览胜地。所幸《嘉兴续藏经》存有乾明院罗汉尊号可供稽查;早已淹没的《乾明院罗汉图录》,经现代著名作家、文史学家郑振铎慧眼识宝,在战乱中收藏了“海内孤本”清乾隆间的重刻本,解放后捐赠北京图书馆,业已以《乾明院罗汉图录》公开出版发行。1998年,江阴君山的乾明广福禅寺(即君山寺)正式落成,于寺院两侧由雕塑家参考《乾明院罗汉图录》造型组合的五百十八阿罗汉巨型花岗石雕壁和重刻的《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也同时竣工。这不仅给素称“一方之大观,列郡之雄胜”的江阴君山增添了文化内涵,也使源于江阴的罗汉尊号碑及图录这一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