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东吴屯田利民生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动摇了腐朽的东汉王朝根基。那些参加镇压黄巾军的将领们拥兵自立,互相攻伐,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出于解决军粮、巩固政权和增强实力的需要,都把屯田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江东是属于由孙策、孙权兄弟建立起来的吴国,也称为孙吴或东吴,它的统治区域包括江淮南部与三峡以东、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江阴之地本为东汉时吴郡毗陵县的暨阳乡,此时列入东吴所置毗陵典农校尉的毗陵屯田区,这是一个设于江东最大的民屯基地。由于屯田制的成功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土地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屯田制始于西汉,汉武帝利用戍守西、北部边陲的士兵就地开垦解决军粮,但规模较小。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兵连祸结,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出现了“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不仅广大人民生活无着,就是各地军阀也严重缺粮。在割据者中势力最强的曹操,他以权谋得黄巾军30万降兵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曹操率兵进入洛阳,把汉献帝这位东汉已名存实亡的皇帝迎奉到新都许县(今河南许昌)成为手中的傀儡,而他自己初称大将军、司空,后则为丞相、魏公、魏王,总揽朝政,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也就在建安元年下令招募流散的农民,在许县附近屯田,是为民屯。当年就得谷100万斛(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将这一措施推广到各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曹魏屯田的全盛时期,屯田百姓和屯田军队的劳力达到60万人之多,“卅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曹操在扫平北方后,又把攻击的重点转向南方。
当中原大地群雄争霸、混战不已的时候,年轻有为的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曹操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江东吴地河渠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口稀少,耕作水平尚低。由于在这场战乱中江东受灾较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死,年仅18岁的孙权从其兄手里接过江东六郡。曹操表奏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字仲谋,是个智勇兼备的政治家。建安七年曹操派使者到江东,要孙权遣送一个子弟到朝廷去做官,作为人质。孙权与母亲、周瑜研究后,决定“徐观其变”,婉言拒绝了曹操的要挟。他尊礼重臣,团结旧部,扫平境内的各种小股叛乱势力,注意安抚境内人心,稳定东吴局势。孙权为了在江东立国,与曹魏相抗衡,从这时期开始,他与曹操一样,注重发展生产,在江东广泛进行屯田。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兵南下,号称八十万大军直指东吴。诸葛亮受刘备之命过江与孙权会商结盟,组成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赤壁之战挫败了曹魏的南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孙权将都城从京口(今镇江)迁到建业(今南京),他认定东吴的主要威胁仍然是来自北方强大的曹魏,就充分利用长江天堑的有利条件,采取“限江自保”方针,以防守为主、攻取为辅的基本战略,在长江中下游沿岸设立众多的屯田区,正如晋代左思的《吴都赋》所述:“屯营栉比,廨署棋布。”屯田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孙权主要靠军队持续地将居住在吴郡、会稽、丹阳、庐江、豫章、庐陵等六个郡山地的30多万山越人驱赶到平原上来,“强者为兵,弱者补户”,编入屯田。孙权的幕僚陆逊出任海昌屯田都尉,上书孙权请求扩大屯田面积,孙权深表赞许,将自己驾车用的八头牛减少四头用于耕地,还亲自耕田,鼓励士农屯田。
东吴的屯田机构与组织形式与曹魏差不多,也分作民屯、军屯两种,军屯多在重要防地附近,由军队士卒“且耕且守”,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民屯则主要由北方的流民及迁入平原的山越人所组成,由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管理。东吴最大的军屯设在江北与曹魏接壤的庐江郡皖城(今安徽潜山)。孙权因诸葛恪在出任丹阳太守时从山越人中招募了四万部队,选得精兵一万人,授他为北威将军,让他领兵主持在战略要地庐江皖口开辟屯田区,实行军屯。屯田区有稻田四千余顷,船六百余只,积谷达180万斛。诸葛恪还伺机带轻兵袭击曹魏控制的舒城,抢其民而回。由于淮南的战争地带接近东吴,且吴军拥有江河运粮之利,魏军则因输粮线长而运转艰难,不得不收缩兵力,以免受到吴人偷袭。东吴最大的民屯设在毗陵。史载“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治所设在毗陵(今常州),相当于郡级管理机构。江阴在秦汉时即为毗陵县的暨阳乡,故毗陵典农校尉的辖境相当于今常州、无锡、江阴、溧阳等市县范围。(www.chuimin.cn)
东吴为加强对民屯区的管理,实行民屯的农官系统与郡县行政系统合而为一,废除郡领导县的建制。如毗陵典农校尉领导各县典农都尉,所有民屯的农官由各级军事将官来兼领。据《三国志》载:“赤乌(孙权的年号,公元238—250年)中,诸郡出部伍,新都(新安)都尉陈表、吴郡(西部)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会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种形式,由主管的官吏率所部集中于一地进行集体垦作。而都尉陈表、顾承都是镇抚山越人有功的领兵官,奉命前来担任主管县一级屯田的典农都尉会佃于此。陈勋是东吴的一员战将,受命带兵3万在建业修治秦淮河,为了沟通建业与太湖地区的内河交通,在宁镇丘陵地区开凿了一条名叫“破冈渎”的运河。赤乌八年(245)孙权特调陈勋为毗陵典农校尉,主管郡一级的民屯兼理民事。可见毗陵屯田区地位之重要与规模之可观。
孙权像 唐代 阎立本绘
毗陵为什么被孙权列为东吴规模最大的民屯区?这与它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毗陵的西北有建业和京口,东南有吴(今苏州)。吴是孙权最初屯驻地,建安十三年(208)孙权自吴迁都京口,建安十六年(211)又从京口迁都建业,自吴至建业地带既是东吴政治、经济中心,又当北上要道,而且靠近山越人居地。屯田制的推行,最基本的前提要有人力资源和属于国家的大量荒地尚待开垦,而毗陵屯田区除有南来流民和山越人可以利用外,境内有一个水域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又称上湖、射贵湖。唐代陆羽在《惠山寺记》中称:“惠山东北九里有上湖,南控长洲(苏州),东洞江阴,北掩晋陵(常州),苍苍茫茫,迫于户轩。”它南北相望百余里,东西更港浜无数,面积达一万五千三百顷,位于无锡的叫无锡湖,位于常州的叫阳湖、宋建湖,位于江阴的叫暨阳湖、三山湖。芙蓉湖实际是太湖流域汇水湖泊群的泛称,古时所称的“三江五湖”盖指于此。芙蓉湖的湖盆较浅,湖岸不很清晰,略有雨水,湖水就四处漫溢,经常发生水患。战国时的楚相黄歇封于江东后对芙蓉湖进行了初步治理,发动民众对湖岸“治水为陂”,开挖江阴的申浦河、黄田港,把水引入长江。但这一地区人口较少,缺少劳动力,有大量的荒地也难以垦殖利用。孙权将毗陵视为东吴的心腹之地,舍得花大力气,由毗陵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在这里集中了众多的屯田民,长期坚持实行屯田从事农田水利建设,目的是为了开发太湖流域,也收到了显著的效益。如陈勋为了屯田水利和运输的需要,在太湖东北岸的大浮、雪浪山山脚下,利用原有一条长20多里的小山溪,进行拓宽浚深,凿成宽25丈的溪河,取名长广溪,从五里湖通向吴塘门,直达太湖,使两岸泄洪排涝称便,旱涝保收,变“泽国”为鱼米之乡。孙权屯田的成功,使江东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至三国后期,江东出现了如左思所说的“其四野则畛暇(指田间小路)无数,膏腴(指土地肥沃)兼倍……国税再熟之稻(征赋稻麦两熟),乡贡八蚕之绵(年产八辈蚕茧)”的局面。江南地区人口得到增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长足的进步。
孙氏立国江东凡85年,孙权于公元229年正式即皇帝位。他先后在位52年,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国力,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后一个亡于晋的政权。连同时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古代史家为吴时的暨阳留下的史料不多,但有一些遗存传至后世,如江阴志书载“黄山席帽峰上筑有石室,为吴时烽火之所”;东乡古刹泰清寺、章卿寺和君山东岳庙都始建于赤乌年间;原城内迎福讲寺之东的子明王庙,是江阴百姓为纪念东吴大将吕蒙(字子明)所建。青旸悟空寺西的凌统墓,占地1789平方米,原有石人石马,现尚剩华表两根,高7米。凌统是孙权的爱将,作战勇猛,为军中右部督,封偏将军。吕蒙与凌统都是吴郡人,先后带兵主持过屯田。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2024-05-17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南菁书院育菁华清光绪八年,江苏学政、兵部侍郎黄体芳为培养造就“南方菁华”,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请准择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故址创建南菁书院。为此,左宗棠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二就有关创建南菁书院事上奏光绪皇帝。自此,南菁书院在经济上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保证。南菁书院建院碑记南菁书院设在江阴城内中街,该地原本为长江水师京口游击署故址。......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