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东吴屯田利民生,江阴史事纵横

东吴屯田利民生,江阴史事纵横

【摘要】:东吴屯田利民生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动摇了腐朽的东汉王朝根基。江阴之地本为东汉时吴郡毗陵县的暨阳乡,此时列入东吴所置毗陵典农校尉的毗陵屯田区,这是一个设于江东最大的民屯基地。东吴为加强对民屯区的管理,实行民屯的农官系统与郡县行政系统合而为一,废除郡领导县的建制。

东吴屯田利民生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动摇了腐朽的东汉王朝根基。那些参加镇压黄巾军的将领们拥兵自立,互相攻伐,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出于解决军粮、巩固政权和增强实力的需要,都把屯田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江东是属于由孙策孙权兄弟建立起来的吴国,也称为孙吴或东吴,它的统治区域包括江淮南部与三峡以东、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江阴之地本为东汉时吴郡毗陵县的暨阳乡,此时列入东吴所置毗陵典农校尉的毗陵屯田区,这是一个设于江东最大的民屯基地。由于屯田制的成功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土地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屯田制始于西汉汉武帝利用戍守西、北部边陲的士兵就地开垦解决军粮,但规模较小。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兵连祸结,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出现了“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不仅广大人民生活无着,就是各地军阀也严重缺粮。在割据者中势力最强的曹操,他以权谋得黄巾军30万降兵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曹操率兵进入洛阳,把汉献帝这位东汉已名存实亡的皇帝迎奉到新都许县(今河南许昌)成为手中的傀儡,而他自己初称大将军、司空,后则为丞相、魏公、魏王,总揽朝政,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也就在建安元年下令招募流散的农民,在许县附近屯田,是为民屯。当年就得谷100万斛(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将这一措施推广到各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曹魏屯田的全盛时期,屯田百姓和屯田军队的劳力达到60万人之多,“卅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曹操在扫平北方后,又把攻击的重点转向南方。

当中原大地群雄争霸、混战不已的时候,年轻有为的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曹操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江东吴地河渠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口稀少,耕作水平尚低。由于在这场战乱中江东受灾较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死,年仅18岁的孙权从其兄手里接过江东六郡。曹操表奏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字仲谋,是个智勇兼备的政治家。建安七年曹操派使者到江东,要孙权遣送一个子弟到朝廷去做官,作为人质。孙权与母亲、周瑜研究后,决定“徐观其变”,婉言拒绝了曹操的要挟。他尊礼重臣,团结旧部,扫平境内的各种小股叛乱势力,注意安抚境内人心,稳定东吴局势。孙权为了在江东立国,与曹魏相抗衡,从这时期开始,他与曹操一样,注重发展生产,在江东广泛进行屯田。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兵南下,号称八十万大军直指东吴。诸葛亮受刘备之命过江与孙权会商结盟,组成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赤壁之战挫败了曹魏的南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孙权将都城从京口(今镇江)迁到建业(今南京),他认定东吴的主要威胁仍然是来自北方强大的曹魏,就充分利用长江天堑的有利条件,采取“限江自保”方针,以防守为主、攻取为辅的基本战略,在长江中下游沿岸设立众多的屯田区,正如晋代左思的《吴都赋》所述:“屯营栉比,廨署棋布。”屯田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孙权主要靠军队持续地将居住在吴郡、会稽、丹阳、庐江、豫章、庐陵等六个郡山地的30多万山越人驱赶到平原上来,“强者为兵,弱者补户”,编入屯田。孙权的幕僚陆逊出任海昌屯田都尉,上书孙权请求扩大屯田面积,孙权深表赞许,将自己驾车用的八头牛减少四头用于耕地,还亲自耕田,鼓励士农屯田。

东吴的屯田机构与组织形式与曹魏差不多,也分作民屯、军屯两种,军屯多在重要防地附近,由军队士卒“且耕且守”,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民屯则主要由北方的流民及迁入平原的山越人所组成,由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管理。东吴最大的军屯设在江北与曹魏接壤的庐江郡皖城(今安徽潜山)。孙权因诸葛恪在出任丹阳太守时从山越人中招募了四万部队,选得精兵一万人,授他为北威将军,让他领兵主持在战略要地庐江皖口开辟屯田区,实行军屯。屯田区有稻田四千余顷,船六百余只,积谷达180万斛。诸葛恪还伺机带轻兵袭击曹魏控制的舒城,抢其民而回。由于淮南的战争地带接近东吴,且吴军拥有江河运粮之利,魏军则因输粮线长而运转艰难,不得不收缩兵力,以免受到吴人偷袭。东吴最大的民屯设在毗陵。史载“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治所设在毗陵(今常州),相当于郡级管理机构。江阴在秦汉时即为毗陵县的暨阳乡,故毗陵典农校尉的辖境相当于今常州、无锡、江阴、溧阳等市县范围。(www.chuimin.cn)

东吴为加强对民屯区的管理,实行民屯的农官系统与郡县行政系统合而为一,废除郡领导县的建制。如毗陵典农校尉领导各县典农都尉,所有民屯的农官由各级军事将官来兼领。据《三国志》载:“赤乌(孙权的年号,公元238—250年)中,诸郡出部伍,新都(新安)都尉陈表、吴郡(西部)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会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种形式,由主管的官吏率所部集中于一地进行集体垦作。而都尉陈表、顾承都是镇抚山越人有功的领兵官,奉命前来担任主管县一级屯田的典农都尉会佃于此。陈勋是东吴的一员战将,受命带兵3万在建业修治秦淮河,为了沟通建业与太湖地区的内河交通,在宁镇丘陵地区开凿了一条名叫“破冈渎”的运河。赤乌八年(245)孙权特调陈勋为毗陵典农校尉,主管郡一级的民屯兼理民事。可见毗陵屯田区地位之重要与规模之可观。

孙权像 唐代 阎立本绘

毗陵为什么被孙权列为东吴规模最大的民屯区?这与它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毗陵的西北有建业和京口,东南有吴(今苏州)。吴是孙权最初屯驻地,建安十三年(208)孙权自吴迁都京口,建安十六年(211)又从京口迁都建业,自吴至建业地带既是东吴政治、经济中心,又当北上要道,而且靠近山越人居地。屯田制的推行,最基本的前提要有人力资源和属于国家的大量荒地尚待开垦,而毗陵屯田区除有南来流民和山越人可以利用外,境内有一个水域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又称上湖、射贵湖。唐代陆羽在《惠山寺记》中称:“惠山东北九里有上湖,南控长洲(苏州),东洞江阴,北掩晋陵(常州),苍苍茫茫,迫于户轩。”它南北相望百余里,东西更港浜无数,面积达一万五千三百顷,位于无锡的叫无锡湖,位于常州的叫阳湖、宋建湖,位于江阴的叫暨阳湖、三山湖。芙蓉湖实际是太湖流域汇水湖泊群的泛称,古时所称的“三江五湖”盖指于此。芙蓉湖的湖盆较浅,湖岸不很清晰,略有雨水,湖水就四处漫溢,经常发生水患。战国时的楚相黄歇封于江东后对芙蓉湖进行了初步治理,发动民众对湖岸“治水为陂”,开挖江阴的申浦河、黄田港,把水引入长江。但这一地区人口较少,缺少劳动力,有大量的荒地也难以垦殖利用。孙权将毗陵视为东吴的心腹之地,舍得花大力气,由毗陵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在这里集中了众多的屯田民,长期坚持实行屯田从事农田水利建设,目的是为了开发太湖流域,也收到了显著的效益。如陈勋为了屯田水利和运输的需要,在太湖东北岸的大浮、雪浪山山脚下,利用原有一条长20多里的小山溪,进行拓宽浚深,凿成宽25丈的溪河,取名长广溪,从五里湖通向吴塘门,直达太湖,使两岸泄洪排涝称便,旱涝保收,变“泽国”为鱼米之乡。孙权屯田的成功,使江东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至三国后期,江东出现了如左思所说的“其四野则畛暇(指田间小路)无数,膏腴(指土地肥沃)兼倍……国税再熟之稻(征赋稻麦两熟),乡贡八蚕之绵(年产八辈蚕茧)”的局面。江南地区人口得到增加,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长足的进步。

孙氏立国江东凡85年,孙权于公元229年正式即皇帝位。他先后在位52年,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国力,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后一个亡于晋的政权。连同时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古代史家为吴时的暨阳留下的史料不多,但有一些遗存传至后世,如江阴志书载“黄山席帽峰上筑有石室,为吴时烽火之所”;东乡古刹泰清寺、章卿寺和君山东岳庙都始建于赤乌年间;原城内迎福讲寺之东的子明王庙,是江阴百姓为纪念东吴大将吕蒙(字子明)所建。青旸悟空寺西的凌统墓,占地1789平方米,原有石人石马,现尚剩华表两根,高7米。凌统是孙权的爱将,作战勇猛,为军中右部督,封偏将军。吕蒙与凌统都是吴郡人,先后带兵主持过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