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刘濞开凿盐铁塘
经过四年多的楚汉之争,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汉地方行政制度沿秦制,推行郡县制。将秦置会稽郡的延陵县更名为毗陵县,因境内有毗陵山(即长寿附近的毗山),虽低矮却被尊为“祖故郡脉之一本”,即以此山为县名;江阴之地位于古暨湖之北,“水北为阳”,故仍称暨阳乡。只是汉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刘邦在翦灭异姓诸侯王以后,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一段时间郡、国并行的政体。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封其侄儿刘濞为吴王,江阴地属诸侯国吴王刘濞的封域,此时的社会生产比战国时期有更大的发展。
刘濞是高祖刘邦兄刘仲之子。刘仲封为代王,因匈奴进攻代地失守,贬为合阳侯,其子刘濞封为沛侯。英布叛乱时,刘濞以骑兵将领身份随高祖出征讨伐叛军,时年20岁,体力过人,作战勇猛。而此时荆王刘贾在与英布作战中牺牲,没有子嗣。高祖认为江东吴地民心强悍,须用一个有为的壮王来镇守,方可免除祸患,于是改荆国为吴国,封沛侯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城,封国包括今江苏、浙江两省大部和山东省南部,以及安徽、江西两省东部一些地区,将都城从吴邑北移广陵(今江苏扬州)。封王以后,刘邦把刘濞叫到身边,见他面目犷悍,轻轻地拍着他的背说道:“五十年以后,东南地区有叛乱的话,可不要是你啊!”刘濞叩头道:“我不敢。”
汉初封了九个同姓王,目的是让他们与高祖血统亲近的刘氏诸侯王起拱卫中央的藩篱作用。这些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大大超过汉中央政权所保留的十五郡的土地和户口,其中尤以齐、吴、楚三国最大,几乎“分天下(汉帝国疆域)半”。刘濞就位吴王后,新筑起周长十四里半的广陵城。城门有的叫“楚门”,有的叫“鱼门”(即吴门)。当时的吴邑仍是江东的都会,他在其地也筑有刘氏的宗庙。吴王刘濞在刘氏同姓诸侯王中,被视为“重厚之人”。刘邦之子汉文帝刘恒曾经称赞他说:“吴王于朕,兄也,惠仁而好德。”当时汉王朝因为天下初定,实行“无为而治”、“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惠仁而行德的吴王刘濞抚慰百姓的措施,重在发展吴地农业生产,不断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推广铁制农具和牛拉铁犁耕田,改进耕作技术,使江东吴地成为粮食等物产富饶的地区。更主要的是吴王较充分地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招致天下各地的“亡命者”到吴国来,“攻山取铜铁”、“煮海水为盐”。如彰郡的宣州及句容等地有“铜山”,多煤、铁、铜等矿藏,吴王室每年投入攻山取铜铁的人数以万计,当时的青铜冶铸和冶铁的生产规模和铸造工艺,都在全国著名。从青铜冶铸业看,吴王刘濞的“即山铸钱”,铸造西汉规定的“半两”和五铢钱数量很大,有“钱布天下”之说,他自己曾经宣称“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吴国除铸造铜钱外,还造了大量的日用青铜器。滨海之地产盐,一些有钱有势者“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江阴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古诗有“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之句。从东北部的长山起,向东南经香山、三甲里、泗港、杨舍一线附近,有一条依稀可见的高岗,这就是长江的古江岸。在两千年前的岸线边滩以北,还是江海结合部的一片茫茫水域,这里的沙中(南沙)就是著名的盐场,曾置有吴县司盐都尉署,管理盐业生产。吴王刘濞为适应铜铁冶铸业和煮盐业的发展需要,就在江东吴地开凿盐铁塘。据《苏州府志》、《常昭合志》载,盐铁塘“西起江阴县境,由谷渎港入常熟界,贯乌沙港、新庄港、黄泗浦、三丈浦、奚浦……东过福山,复见原塘,经崔浦贯耿泾,入昭文界屈而南,过梅李镇、珍门庙、沈家市、董浜、支塘镇、抵窑镇入太仓界,复经嘉定与黄浦江相接,全长300余里”,“是塘相传为吴王刘濞运盐铁所开”。它比锡澄运粮河长三倍,西接东横河,通漕运、利灌溉,是古代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虽然后来因江中沙洲涨连、长江出海口东移而盐场也发生了变化,但盐铁塘经历代不断疏浚,依然发挥着连结今苏南经济腹地、发展上海市郊区经济、造福民生的区域性河道作用。(www.chuimin.cn)
由于吴国有丰厚的铜铁冶铸和煮盐之利,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吴王为了取得民心,在境内不征赋税,岁时对乡里多有赏赐。刘濞自己也很注意“节衣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吴国的富强与关中汉皇室比较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时吴王国拥有精兵约50万,成为西汉前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当初,刘邦大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希望刘氏诸侯王藩卫刘氏汉朝的长久统治,吴王刘濞也因年岁尚轻,羽翼未丰,对汉王室定期朝请相当恭顺,不敢也不愿反汉。但到汉文帝后期,随着诸侯王力量的发展,干弱枝强的矛盾日益显露。刘濞与中央王朝的矛盾由来已久,起因在文帝时吴国太子到京师朝见,与皇太子(刘启,后汉景帝)饮酒玩棋戏过程中,两人发生争吵,皇太子无意中用棋盘砸死了吴太子。刘濞从此怀恨在心,20余年称病不上朝。中央对吴国来使也常予以囚禁,并责问惩治,这更引起刘濞对中央的不满。虽然文帝为了笼络刘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刘濞也因文帝消除他不朝之罪,并不想公开翻脸;但文帝一死,景帝即位,起用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原来号称太子的“智囊”,力主削弱同姓诸侯王,加强皇权,特别强调要罚削刘濞,说刘濞谋反已久,“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借故削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赵王刘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刘卬的6个县。当朝廷要削夺吴国会稽郡和豫章郡的诏书一到,吴王反汉决心已定,他联络了楚王、赵王、胶西王、菑川王、济南王等6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了“七国之乱”。
前254年(景帝前三年)正月,61岁的吴王刘濞率先起兵反汉。他先将朝廷派到吴国的官吏杀掉,又派人联络南方闽、东越等族共同举兵。景帝在仓猝的情况下处死晁错,但刘濞等不肯退兵。于是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全面出击叛军。在吴楚联军西攻洛阳的途中,周亚夫以轻骑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吴军多是步兵,利于山地作战;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作战。战事在淮北平原进行,对吴军不利。吴王刘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三月,汉王朝遣人以千金利诱东越人杀刘濞,乘刘濞到东越军中“劳军”时把他杀死。吴、楚七国之乱终于被平定,吴王国也随之被废除。
有关江阴史事纵横的文章
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江阴早期革命波澜壮阔,毛泽东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曾亲手为之播下革命的火种。毛泽东担任组织部秘书兼代秘书处文书科主任,事实上成为中共在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正在丹阳任教师的进步青年江阴人钱振标和同事戴盆天利用暑期前往上海执行部接洽,受到毛泽东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热情接见。......
2024-05-17
江阴文庙与贡院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科举取士的兴盛时期。被誉为“衣冠文物之邦”的江阴,早在北宋前期已建有文庙,“即庙为学”早于其他郡县;到了南宋,江阴军设立贡院,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取举人的场所。自此,江阴文庙相继设立军学、县学。清初,江阴人民抗清守城被屠,文庙多数建筑受到损坏。因整个古建筑群自然风化严重,虽对大成殿、明伦堂分别作抢险加固,然江阴文庙已非昔时面貌。......
2024-05-16
辛亥江阴光复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仅一个多月就有14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11月3日同盟会员陈其美等领导工人和会党起义,第二天攻占江南制造局,宣布光复。有“忠义之邦”美誉的江阴,革命党人闻风而动,积极游说驻澄军队反正独立,于11月8日不费一枪一弹实行光复,是江苏较早宣布光复的县份。至江阴光复共出6期,后因同人星散而告终。......
2024-05-17
江阴抗倭英雄谱明代中后期,我国江、浙、闽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日本浪人——倭寇的劫掠。倭寇活动最为猖獗的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阴人民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在知县钱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这些强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双方激战,倭寇弓箭乱射,乡民伤亡较大。倭寇向北撤走,吴兑被乡兵救起,终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去世。......
2024-05-16
附大事记商武乙商末,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岐山奔江南(荆蛮),居梅里,自号句吴,江阴之地在其境。三国吴大帝嘉禾三年,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地属毗陵屯田区。6年后废暨州,复并暨阳、利城县入江阴县。次年四月率八千水兵至镇江截断金军退路,大败兀术于黄天荡。54岁从云南鸡足山病归,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七日逝世,著有《徐霞客游记》。......
2024-05-17
揭开了几被湮没的太平军征战江阴、戈登折戟长泾河的历史。初七日,太平军分兵无锡、江阴。九月初,陈玉成奉命渡江攻扬州,江阴、杨舍、常熟太平军主力大半西移,避居江北的团练配合清军南渡江阴,太平军因守城力量不足,初四日再次撤回常州。十一月初,广王李恺顺从常州率部与来自常熟的太平军实行东西夹击、收复江阴县城,进驻达2年零9个月,建立县级政权,推行乡官制度,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常州郡。......
2024-05-16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南菁书院育菁华清光绪八年,江苏学政、兵部侍郎黄体芳为培养造就“南方菁华”,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的大力支持下,请准择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故址创建南菁书院。为此,左宗棠于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二就有关创建南菁书院事上奏光绪皇帝。自此,南菁书院在经济上又增加了一项可靠的保证。南菁书院建院碑记南菁书院设在江阴城内中街,该地原本为长江水师京口游击署故址。......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