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六省一市盛会老左倾情解读

六省一市盛会老左倾情解读

【摘要】:而“徐匡迪市长任嘉宾”的节目,后被评为上海新闻奖一等奖,上海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这一下,《市民与社会》立即成为各家媒体的新闻源,各路记者纷纷追风至此。于是,随机即在电台现场召开“新市长当选”的新闻发布会。

8.六省一市 新闻盛会

一个新的契机

进入1995年,一个新的契机使《市民与社会》从一个仅是地方媒体的栏目,一跃而为华东六省一市的传播中心。这就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华东分社联合举办了“95华东省市长热线”活动。其主题是:上海与华东六省的“区域经济联合”;活动的形式是:有关华东六省的省长和听众的交谈,都是由上海电台通过长途电话,接通省长办公室的电话进行的,唯独徐匡迪市长是直接进入直播室的。这一活动在中国大陆,是开启了省市长与听众热线互动的先河,更是开创性地第一次提出了至今仍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中国“区域经济联合”问题。

特邀心理专家

这么大的舞台,对于《市民与社会》,是一次难得的重大机遇:而对于老左,既感到兴奋但也面临挑战和压力。不过好在此前已主持过区、县政府的热线,已有了实践的经验。在整个活动中,老左的案头准备,请教专家,精选资料,特别是主持中的提纲挈领,恰当提问,撑控节奏……都显得可圈可点。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在本次活动已邀请了“区域经济”、“法律咨询”等专家顾问外,老左又特聘了一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正是这位“心理学专家”,由此引出了徐匡迪市长在与听众交流中的一段有关上海“殖民文化”的极其精彩的对话:

(1995年2月27日《市民与社会》“95华东省市长热线”·嘉宾:徐匡迪市长)

……

主持人:这位朋友提到两手硬的问题,启发了我一个想法。上一次我们讨论的时候,有一位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老师,谈到区域经济联合的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很有意思。他说联合除了政治的、经济的要研究之外,还有一个心理的因素。他谈到不同地域的人,是有着不同地域心理的,长期住在高山、平原、海岛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种地域心理将会影响到经济联合的进程。那么您做了市长以后,为了搞好区域经济联合,如何使上海的市民有博大的胸怀,再联系到精神文明建设,您能不能谈几点?

徐匡迪市长与老左

徐市长:您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学上一个比较深的问题,在经济联合的过程当中,既要克服狭隘的地区主义,也要克服大城市盲目的不必要的优越感,看不起外地人。在旧社会,上海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国际性的大城市,所以往往上海的人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加引号的,把外地的人叫做“乡下人”,只有自己才是城里人,我觉得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殖民地文化残余。(www.chuimin.cn)

主持人:哦,这提得非常高,朋友们。

徐市长:对,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扎在祖国的土地上,就像现在有些香港人看不起我们大陆去的人一样,我非常反感,好像你不会讲广东话,他们就会叫一个不好的名字,叫“表叔”(《红灯记》唱词:“我家的表叔”。寓卑微之意。笔者注),就讲你是大陆去的。我发现,有时候我在香港说英语,他们就毕恭毕敬,这就是一种殖民文化的表现。上海人有时候对不会讲上海话的人就看不起,我想上海人不要忘了,过去上海是很小的,200年以前,上海归松江管,松江是府,上海是县,上海是乡下人,松江、苏州人是城里人。上海有今天,是靠全国的人才集聚到上海,才造出上海的今天,所以我们上海人的心理上一定不要看不起外地人,看不起不会说上海话的人。不要忘了,上海的衣食父母就是中国,尤其是华东地区的人民。我们上海是靠山东人民解放的,当时解放军南下的部队,大量的是山东籍的同志,是他们为上海人民解放作出了牺牲。上海金融业的繁荣是靠了宁波人,上海纺织业的振兴靠的是无锡人,上海的码头工人,解放前大量是从苏北、安徽、湖北来的,所以我们上海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状态,或者说“大海不辞溪涧水”,你再大,也不能拒绝小小的涓流,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广阔的海洋。我想这个心理障碍提得非常好,上海人要克服“小市民”的思想。我本人不是上海人,但我热爱上海,我愿意为上海的繁荣献身。但我觉得我们要做新一代的上海人,做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修养的、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能把国家振兴起来的上海人。

徐匡迪市长

赢得极大反响

徐匡迪市长关于要克服上海人自身的“殖民文化”的表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时的《人民日报》曾有这样一段话:“一直知道外地人对上海人有点看法,前些日子遇见一位杭州人,问他上海人怎么样?他竟摇手说:‘现在上海人变了,我们没意见了。’他说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广播中,把有些上海人的小市民心理批评得入木三分,我们还有什么意见?”甚至,当一位电台同志去北京开会,在“打的”时也意外听到驾驶员说:“你们的新市长,够格!”原来,他也是听了这个广播讲话。

颇多流光溢彩

如果说1986年老左在开始当“财经记者”时,曾趔趔趄趄,满地荆棘;那么10年后的主持“省市长热线”、特别是“徐市长热线”,则一路坦荡,甚至颇多流光溢彩。本次活动,从1995年2月7日至2月27日圆满落下帷幕。除《人民日报》华东版大篇幅报道外,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劳动报》、《新闻报》等许多家新闻单位也纷纷报道了这次活动。热线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听众参与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所有这一切,对于上海电台和《市民与社会》,是可载入史册的历史盛事;而对于老左来说,则人气与影响力大增,并还将与“金话筒”奖联系起来。而“徐匡迪市长任嘉宾”的节目,后被评为上海新闻奖一等奖,上海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

这里还应补上一笔:徐匡迪原是副市长,在星期天的市人代会上被选为市长,星期一即到电台当嘉宾,因而新任市长还沒来得及对外公布。这一下,《市民与社会》立即成为各家媒体的新闻源,各路记者纷纷追风至此。于是,随机即在电台现场召开“新市长当选”的新闻发布会。一时间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以及上海的各家媒体记者都云集上海电台,《市民与社会》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