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证券市场初试锋芒,老左告诉你

证券市场初试锋芒,老左告诉你

【摘要】:这一变化亦已引起香港证券业的关注。去年以来,我国十分紧缺的资金环境,使上海金融市场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2.证券市场 初试锋芒

中国大陆的证券交易所虽然至1990年末才诞生,但早在1984年,就已由“体改办”特别批准的少数几家股份制公司上市,当时使用的股市指数是“静安指数”,在上海有申银、万国和海通三家证券公司经营这些股票。但非常遗憾,股市不仅量太小,且一直处于极度低迷的状态。正在这时,特有的新闻“敏感”,再一次把老左推向了财经报道的前线。

投资再次萌动

1990年6月2日,电台早新闻和当天文汇报同时发布了老左的重要新闻——其大标题是:“上海股票交易价突破票面值”,副标题是:“市民投资股票愿望再次萌动”:

昨天,上海静安股票指数突破基准线一百点,达到l00.69点,上市的各种股票交易价格全部突破票面值,这表明上海市民投资股票酌愿望在冷落了一年多之后再次萌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经济形势出现转机。这一变化亦已引起香港证券业的关注。

本市从今年三月份起运用“静安指数”形式反映股市行情,负责上海股票经营的静安证券业务部统计资料表明,进入五月份后,静安股票指数每周平均上升两点,日交易量由一季度的三万元上升为九万元。股票指数每上升一个点,意味着每一百元票面的股票价格上升一元左右。

据本市证券界人士分析,形成近期股票市场景气的原因是:储蓄利率降低,并且投资者认为预期走势还将进一步下浮;国家三年期保值贴补率连续数月下跌已成负数;国库券由于地区差价缩小、兑付期日近收益率明显减少;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越来越多。

目前,本市已公开向社会发行了二百六十二万股股票,拥有五万名股东,股票流通量已近30%。专家们预测近期本市股票价格将继续看好。

来自新闻敏感(www.chuimin.cn)

这条新闻,无疑“忽如一夜春风来”。因为股市在试点阶段若一直陷于深渊,那何来当年末的中国证交所正式启航,更遑论后来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条新闻还惊动了其他媒体,当时一家大报总编就这一新闻的“缺失”对自己记者提出了严厉批评。事后也有抱怨说作为同行为什么不事先通一下气?老左则回答,从交易所现场了解到的“静安指数突破一百点”即打招呼了!其实,这里说到底还是一个对新闻最要命的——“新闻敏感”啊!

各家媒体青睐

其时的老左,已在上海各地以至香港的财经新闻领域崭露头角了。除了本台财经新闻报道,还有像中新社、《证券报》和各媒体财经口都纷纷前来约稿或请为特约评论员。如1990年12月香港《明报》的《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后日开张》的重要新闻,正由老左捉刀。这里还有戏剧性一幕,老左在刚当记者时,曾因“文字能力差”常被诟病;但随着老左对财经新闻的敏锐观察、分析和具有前瞻性,不少大报如《文汇报》则把老左的重要新闻置于头版头条。不必讳言,一般的电子媒体记者,在文字功力上是不能与报刊同行嫓美的。但此一时,老左的“文字”不仅为报刊青睐,更是经常唯此独尊。如1990年7月21日《文汇报》的头版头条:《上海金融市场日益成为经济运行“晴雨表”“推进器”》:

本报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左安龙 记者秦恒骥)上海的金融市场作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作用,随着其自身机制的日趋健全,正在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近年来,上海金融界也经常依据这支“晴雨表”,帮助政府部门提出调整经济运行的对策,并反过来再通过市场对资金供求、流向等实行调控,为促进上海的经济逐渐走上稳定、协调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调控功能尽管还不甚健全,却已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既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又反过来对整个经济运行起着能动的驱动作用。这一功能,在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同样适用。去年以来,我国十分紧缺的资金环境,使上海金融市场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企业期待着上海金融市场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调节资金、融通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承担地方中央银行职能的市人民银行抓住完善和健全“同业拆借”这一关键,充分运用资金的时间差、地区差,把各金融机构中暂时还不用的资金,尽量地引导出来,相互拆借调剂“头寸”,共渡资金短缺的难关。去年全年同业拆借总额达到人民币848亿元,比资金宽松的1988年还要增长10%。

足见头条之重

凡了解一点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对于一张大报的每天头版头条,那是煞费苦心,举足轻重的。因为这是报纸的“眼晴”!它既要有很重的分量,又必须有强烈的新闻性。对于电子媒体亦然。记得BBC一次采访上海一家媒体时,走进编辑室的第一句就笑着问:“今天的头条怎么样?”足见头条之重!1990年时,中国还没有互联网电视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报纸杂志也很少,因此当时像《文汇报》、《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这三大媒体,在上海乃至全国是处于何等显要的地位。三家媒体的记者其新闻稿若被上了本报的头版头条,那可是何等的欣慰!然而,对于老左来说是更胜一筹,因为他同时上了别家媒体的“头版头条”!而且还不时有“头版头条”!老左当时的财经新闻,其锋芒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