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4-05-04
三、内外丹交融关系的类型
在道教史上,内外丹长期并存,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的炼丹家对内外丹的关系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而我们很难说在某一历史时期内外丹的关系呈现出某种统一的价值判断。不过从大的历史趋势而论,内外丹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交替趋势,即由外丹占主流地位逐渐演变成内丹占主流地位。如前所论,大致说来,隋唐以前外丹成仙是主流,各种内修方术是外丹的辅助;隋唐时期是内外丹并存发展的时期,外丹臻于极盛,内丹也得到发展,此时丹家多是内外双修,有主内丹为重者,有主外丹为重者,有内外并重者;唐宋之际内丹开始兴起,外丹则渐衰微,宋元以来内丹逐渐取代外丹的主流地位。不过,即使在内丹学南北宗兴起以后,虽有以内丹批判外丹者,但外丹亦未绝迹,内丹家仍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外丹某种地位,甚至仍有主外丹为重要者。所以从历史上看,虽有主流地位的变迁,但总是有特例的存在,故内外丹之关系只可以主次潜显论,不可以有无论。
从内外丹交融的关系来看,可有三种类型:1)外丹为主论; 2)内外双修论;3)内丹为主论。不过,这里虽分列出三种类型,但其中又互有含摄,不可截然分开,有的表面上讲内外双修,推重外丹,但其“外丹”实是高级内丹,在语言形式与实质内容之间,可以有较大的距离,故不可据表面文字以断其主张也。
1.外丹为主论
在内丹形成以前,外丹服食以成仙是道教主流,各种修炼方术是外丹成仙的辅助,此点由《抱朴子内篇》可以看得很清楚,葛洪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可见葛洪所读“养性”、“久视”之书,以外丹经典为其主流,以外丹服食为成仙之极致。葛洪的这种主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道教炼养学说的主流,从魏晋迄隋唐,外丹的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发展,并酝酿出唐代外丹的极盛时代。由方术与外丹的合流,加上方术本身的系统化整合,逐渐演化出内丹术,内丹产生以后,最开始是附丽于外丹,其理论与术语,都多从外丹学习而来。故最初还是以外丹为主,内丹成为外丹的辅助。
一个极其流行的观点是,内丹只能延年益寿,是一种养生方法,但只有外丹才能使人化形成仙,含形升举。因早期道教多追求肉体飞仙,而外丹最容易与形体的变化联系起来,欲使肉体成仙不死,一般的内在的精气神的修炼很难把整个身体都化成无形,道教炼丹士们相信,只有外丹之金丹大药可以达到这一目标,而道书中也常有此种神化外丹功效的传说,以为某些炼丹道士的确由服食外丹而肉体升天,长生不死,甚至有拔宅飞升、鸡犬升天之诡说。
《云笈七签》卷六十三《玄辨九君辨金虎铅汞造鼎入金秘真肘后方上篇》称:“且如内修得一者,阴丹气也,气能存生。外修得一者阳丹,丹成服饵,功能内固性命,外化五金。”卷六十四《王屋真人中授阴丹秘诀灵篇》亦云:“夫阳丹可以上升,阴丹可以驻寿。阳丹者,还丹也;阴丹者,还精之术也。”[91]早期道教多以“阴丹”与“阳丹”对谈,阳丹指外丹,阴丹与内丹相近,上两段皆主张内外配合,阴丹、阳丹双修,但阳丹的地位显然要高于阴丹。内丹名称通用以后,关于内丹可以延年,外丹可以升举的说法,在道经中亦颇为习见。如《修真十书杂著捷经卷之十八·外丹内丹论》云:“气象于天地,变通于阴阳,阳龙阴虎木液金精二气交合而成者,谓之外丹。含和炼藏,吐故纳新,上入泥丸,下注丹田,中朝绛宫,此乃谓之内丹。内丹可以延年,外丹可以升举,学道者宜勉之。”[92]在一些外丹典籍中推重外丹者更为习见,如宋代《灵砂大丹秘诀》犹称:“内丹可延年益寿,外丹可羽化飞升。”[93]
在以外丹为主的类型中,内丹的作用也可有所不同,如果认为仅有外丹也足以飞仙,那么内丹就是可有可无的了。但后来外丹服食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外丹不但未能使人升举成仙,反使人中毒丧命,所以就迫使外丹派有所反省,寻找新的说法来弥补漏洞。于是内丹的地位开始上升,有一种理论认为内丹是服食外丹的前提,内外丹必须双修,服食外丹之所以无效,盖因其无内丹之基础,这就意味着外丹为主思想向内外双修思想过渡。如《上洞心丹经诀》虽还是肯定“内丹可以延年,外丹可以升天”的传统观点,但也强调内外丹的配合,认为仅有其一,则不能达到升举的目的。此经有云:“盖内修者,阴丹也;外修者,阳丹也。阴丹就而命延,阳丹就而升腾,故修道之士,有内丹者可以延年,得外丹者可以升天,内丹成而外丹不应,外丹至而内丹不克者,皆未能升举。”[94]
还有一种情况是,表面上仍采用外丹为成仙之极致的说法,但已经置换了外丹的概念,其所言“外丹”实际上是指一种高级的内丹。如南宋《三极至命筌蹄》载:“大白牛车无上乘者,用雪山白牛外丹修仙之术也,所谓乾坤为鼎器,坎离为药物,七返九还,金液炼形者是也……此修仙之极致也。”此以“外丹”为“修仙之极致”,但其“外丹”实指一种高级“内丹”:“金液大还外丹是为大白牛车无上乘之术也。……金液大还外丹虽假外药,即非金银草木滓质之物,止是太极未判之前先天一气耳。”[95]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的观念一直保持着一种影响力,即使后来内丹已占主流了,仍不知不觉中采用了传统的表达形式,只不过其实质内容已经不是原来的意义了。以“外丹”为一种高级内丹,指采先天一气于人体之外而成内丹,在陈致虚的《金丹大要》中也可见用[96],此亦并不奇怪,因内丹本就喜用外丹术语,最后连“外丹”一词也拿过来用,也算是彻底了。
虽然外丹为主论者代有其人,但总体上看,外丹的重要性随着内丹的兴起在逐渐衰减,而内丹的重要性则在逐渐上升。从外丹为主论到内外双修论,再到内丹为主论,可说反应这种历史整体趋势。
2.内外双修论
《云笈七签》卷九十三《神仙可学论》论“远于仙道者有七”,其一是:“闻大丹可以羽化,服食可以延龄,遂汲汲于炉火,孜孜于草木,财屡空于八石,药难效于三关。不知金液待诀于灵人,芝英必资于道气。”[97]这段话体现了一种由外丹为主论演变为内外双修论的趋势,它指出了外丹的困难所在:费财且致效甚难,而且外丹之效有待于内丹之修养,虽未反对外丹,但内丹的地位加强了,可说是一种“内外双修论”。内外相配套,内外丹并举而实行内外双修,这在隋唐时代可说是一种普遍的倾向。前引《上洞心丹经诀》:“内丹成而外丹不应,外丹至而内丹不克者,皆未能升举。”已可算是内外双修的观点。此经又云:“此服饵一转丹法,若非志慕长生,心无疑虑,内丹脑满,不可轻服……若常人不修内丹,脑髓虚耗不满,服此则骨精有损……内外双修,内丹与外丹相应,出神法皆在此矣。”[98]这里即明确地提出了“内外双修”,如此不但可以解释一般服食外丹失败的原因,给外丹理论找到新的方向,而且迎合了内丹兴起的趋势,使内外丹非仅不相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形成统一的体系。
又《龙川略志》卷一《养生金丹诀》亦有类似的内外双修论的观点:“养生有内外,精气,内也,非金石所能坚凝;四支百骸,外也,非精气所能变化。欲事内必调养精气,极而后内丹成,内丹成则不能死矣。然隐居人间,久之或托尸假,而云来变化升举,不可得也。盖四大本外物和合而成,非精气所能易也,惟外丹成,然后可以点瓦砾,化皮骨,飞行无碍矣。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譬积枯草弊絮,而置火其下,无不焚者。”[99]这段话以精气属内,精气修炼可成内丹;四肢百骸属外,非精气所能变易,只有外丹才能点化。内外丹各有其领域,各有其功效,内丹成可以不死,但不能变化升举;外丹可以点化肉体,飞行无碍,但是有毒,必须具备内丹的基础才能有效。这是对内外丹的观点进行综合,形成统一的体系,外丹虽仍是不可替代的,但内丹成为外丹的条件,两者的地位就不相上下了。(www.chuimin.cn)
在内外双修论中,外丹常常不再严格地指以金石矿物而炼成的化合物,也不一定是起“化形升举”的作用,而是向服食药饵或物质灵气方面发展,这样与内丹更容易配套,内外丹的作用平等并列。确实,如果外丹向治病之药或营养补品方向过渡,则外丹确实可以与内丹相配合,而不会过时了。如唐代《通幽诀》曰:“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固形,外丹也。服饵、长生,莫过于内、外丹,日月之华气。”[100]《道枢卷之十·华阳篇》曰:“内丹就则真气生矣,外丹成则凡骨健矣。”[101]值得注意的是,在《太上九要心印妙经》中“外丹”指“五谷之气”,这样外丹的意义就逐渐向内丹靠拢了:“其内丹不得外丹则不成,其外丹不得内丹则无主。内丹者,真一之气;外丹者五谷之气。”[102]内、外丹都是“气”,但这里内丹为“真一之气”,外丹为“五谷之气”,显然内丹较外丹为高级。内外双修论不可能完全视内外为平等,总是略有偏重,其主流趋势是内丹的地位逐渐上升。外丹逐渐带有内丹的色彩,最后甚至根本就变成内丹的一种表述。
前文已举例说明以外丹为高级内丹的情况,在内外双修论中也有类似的情形,表面上看似主内外双修,实际上内外都是指内丹,“内丹”、“外丹”与内丹学中的“内药”、“外药”相对应,其实都是指“内丹”。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药卷之三》谓:“世人但知养生止于禁欲,殊不知一念若动,气随心散,精逐气忘(按:“忘”当作“亡”)。为此道者,当心体太虚,内外如一。”此所谓的“内外”指一身之内外,以先天真一之气为“外药”:“唯先天真一之气可炼,还丹乃自虚无中来。”以“外药”炼“外丹”,以“内药”炼“内丹”,虽主内外合一,实皆属于内丹。《上阳子金丹大要·妙用卷之五》载曰:“阳丹者即外丹也,即外药也。造化在二八炉中,不要半个时辰而生,立得成就,此即先天地真一之气,号曰真铅……大修行人采此真铅归于悬胎鼎内,点汞入室,是谓外丹也。阴丹者,即内丹也,即内药也。大修行人既得外丹入鼎,却行阴阳符火,运用抽添,以温养之。”[103]对外丹术语包括“外丹”这一概念本身进行内丹化的解释,是内丹学经典的显著的特征,由此则外丹之理论及其术语皆为内丹所继承,外丹就脱胎换骨,在内丹里面找到了新的生命。
3.内丹为主论
前所引南宋王庆升《三极至命筌蹄》及陈致虚《金丹大要》,实皆为主内丹论者,只不过借用了外丹的表述而已。外丹经历了唐代的极盛之后,其主流地位渐被内丹所取代,至内丹学南北宗兴起,内丹学以其成熟的理论形态渐渐成为道教神仙理论的中心。在主内丹论者中,可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斥外丹为旁门甚至邪术,只以内丹为修仙之正宗,对外丹经典完全进行内丹化的解释。二是以内丹为根本、为主流,外丹为次,为难行之法,甚至认为外丹本是“以内事为法”。很多内丹学家虽以内丹为主,但对外丹也未完全反对,只是认为外丹不是根本,且不容易成功。
晚唐五代发展起来的钟吕内丹派,对外丹已不再崇信,但也还未完全否定外丹。《道枢卷之三十八·会真篇》曰:“内丹者,真药也;外丹者,治疾而已。内丹之始,本乎二气交者也,其凝结在于丹田,变精为汞,汞变为砂,砂变为丹,于是真气自生。以气炼气,气合神聚,神聚而道成矣,岂外丹之可比乎?故吾之丹者,龙交虎合结为玄珠,火候无差而成大药者也。”[104]外丹的地位已明显不如内丹,外丹只是治疾而已,内丹才能成道。
内丹兴起以后,就必须对曾经盛行一时且历史悠久的外丹进行某种新的解释。《钟吕传道集》载:“广成子以心肾之间而有真气真水,气水之间而有真阴真阳,配合为大药,可比于金石之间,而隐至宝。乃于崆峒山中以内事为法而炼大丹。八石之中惟用朱砂,砂中取汞。五金之中惟用黑铅,铅中取银。汞比阳龙,银比阴虎。以心火如砂之红,肾水如铅之黑。年火随时,不失乾坤之策;月火抽添,自分文武之宜。卓三层之炉,各高九寸,外方内圆。取八方之气,应四时之候。金鼎之象,包藏铅汞,无异于肺液;硫磺为药,合和灵砂,可比于黄婆。三年小成,服之可绝百病。六年中成,服之自可延年。九年大成,服之而升举自如。”[105]这里以外丹起源于内丹,是“以内事为法而炼大丹”,外丹炼制全是效法内丹修炼的结果,显然这是反客为主的说法,本来是内丹效法外丹,反说成是外丹效法内丹,这显示了内丹地位的加强,反过来以内丹观点解释外丹。在《钟吕传道集》中,对外丹还保持有限度的肯定,但内丹的地位远在外丹之上。《钟吕传道集》云:“外丹之理,出自广成子。以内事为法则,纵有成就,九年方毕。又况药材难得,到底只能升腾,不见超凡入圣而返十洲者矣。”[106]外丹的“升腾”已不是最高的了,最高境界只有内丹才能达到。
由于外丹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道教中人即使是炼内丹,也总对外丹不能忘情,这促使内丹家必须对外丹作出种种有利于内丹的解释。在《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中有一段话,对外丹作出了极有意思的阐释,把外丹烧炼过程解释为同时是一种内丹的修炼,外丹是为配合内丹修炼服务的,其文曰:“问:世传置坛靖,立炉鼎,法象阴阳,锻炼世药,丹成服之,长生上升,果有是否?答云:还丹以身为炉,心为鼎,以无念为方,集虚为药,炼之以神火,济之以性水,混合于片时之间,便得服食之妙,久久如此,克定成仙。夫炼世凡药,损财耗力,上世帝王英杰,多为方士诳惑,万万无一成就。……至人置炉立鼎,外炼凡药,内炼心丹,法昼夜时刻,行文武抽添,假外炉火之功,制内心情之动,内心不怠,外火无差,内心若懈,外功已失,外守炉鼎,内运坎离,内丹者就,外药亦成,服之岂不飞升也。”[107]对外丹的流弊,内丹家认识得很清楚,但历史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至人”要炼外丹呢?原来他们只不过是“外炼凡药,内炼心丹”,是借外丹的形式修炼内丹。这里虽还承认“服食外丹”可飞升,但只是对于外丹悠久传统的一种让步,其实心目中已没有多少外丹的地位了,故此书又云:“内丹者,自己之元气也;外丹者,天地之元气也。然此之丹本无内外,自己元气即天地之元气,天地元气即自己之元气也。内外不可须臾离了,可离非道也。古仙恐世人止知内药,不明大道,强立内外之名,使世人知此而明彼也。后学往往以外丹为世药金石草木之属,岂能合本命元神之妙哉?”[108]外丹不过是“天地之元气”,而不是“金石草木之属”,其主内丹之倾向明矣。
内丹家碍于外丹的传统观念,况且内丹理论本从外丹脱胎而来,内外丹本有“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故使内丹家总不肯彻底放弃外丹之说,而是对外丹或加以改造,或加以新的解释,或有限度地承认外丹的作用。《紫团丹经》曰:“自古神仙达士,皆因炼养金液还丹而成,恐泄天机,托名外丹,后学不知,只求外丹烧铅汞以望成仙,不亦远乎?”[109]内、外丹都可称为“金液还丹”,内丹家干脆以“外丹”为“托名”,原本就是炼内丹,这样历史悠久的炼丹传统就有了交代。又外丹可以取其拟说,解释为虚无之气,这样外丹也就统一到内丹上来了。《道枢卷之六·虚白问篇》云:“还丹者,反覆阴阳之气者也。”《道枢卷之十二·还金篇》云:“海蟾子曰:金丹者,天地之气宇宙之灵也,乾坤之祖日月之精也。”[110]
张伯端《悟真篇》虽对外丹有所批判,谓“草木金银皆滓质”,但也承认“服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而难成者”[111],白玉蟾亦谓:“外丹难炼而无成,内丹易炼而有成,所为阴丹阳丹者,即内丹也。丹者,心也;心者,神也。阳神谓之阳丹,阴神谓之阴丹,其实皆内丹也。”[112]内丹学南宗对外丹也并未绝对摒弃,只不过是认为外丹难成,而内丹才是成道之要。本来阴丹、阳丹之说近于内丹、外丹之说,而白玉蟾将阴丹、阳丹均解释为内丹的形态,此亦可见内丹地位的上升。
当然,为突出内丹的作用,就必须否定外丹,内丹学文献中也多有对外丹之批判,《了明篇》有诗曰:“神火升腾天地泰,阴阳和会谷神安。回颜不用食凡药,返老何须觅外丹”,“进火不用寻静室,求仙何必住幽林。身中尽有延年药,可笑愚人向外寻。”[113]内丹学对外丹的批判,在内丹经典中颇为习见,此则为内丹学已成为主流以后的事了,内丹学开始自觉地与外丹区别开来。
从以上内外丹道之交融来看,内丹的地位逐渐上升并取代外丹的主流地位,这是道教历史上总的发展趋势,在五代宋初发生了内外丹道的升替,亦是显见的历史事实。以上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种内外丹交替现象的原因,我们将在下一节中再集中讨论这个问题。
有关道教内丹学溯源的文章
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4-05-04
行气,胎息和房中术与内丹关系较大,而外丹服饵与内丹之关系在下一章中专论,我们即以“行气术”、“胎息术”和“房中术”为例,大致考察其与外丹融合而形成内丹之过程。另外服气中的各种生命能量的转化则可视为一种“炼丹”的过程,所以服气比一般的导引更易与外丹合流。......
2024-05-04
因此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时间跨度相当长,在内丹名称出现以前,是一般方术演变成原始内丹的时期;而在内丹名称出现之后,是一般方术和原始内丹向较成熟的内丹的演变时期。本文以下即以此两条线索为主,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
2024-05-04
[71]鼎器、药物、火候本为外丹烧炼的三要素,其语义原指外丹,鼎器是炼丹的仪器设备,药物是炼丹的原料,火候是对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温度控制。张伯端读《参同契》的方法,也就是内丹学移植外丹术语的方法。外丹术中药物的变化关键取决于炉火中温度的控制,因为化学变化与温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2024-05-04
对精气神的先后天层次和顺逆两个方向进行清楚的规范,是内丹学对各种方术的精气神理论进行系统化的一个成果。内丹学有系统的“精气神”演化理论,一方面是对各种方术的系统化,同时也是人体修炼实践探索的结晶。......
2024-05-04
第一节古代方术与内丹中国古代方术源远流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证明先秦时期已经有各种炼养方术的流行,从原始宗教的巫师巫术中逐渐分化出专事炼养方术的方士,从事吐呐、导引、房中,服食一类的方术,形成方士集团,史称方仙道。但这并不是说内丹学与先秦时期的仙道方术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更不能把古代内养方术直接就称为“内丹功法”。就此而论,内丹应晚于外丹。......
2024-05-04
《参同契》后来成为内丹学借以形成内丹理论的经典媒介,内丹学家以《参同契》为根本经典,故《参同契》的炼丹理论也就成为内外丹共同的理论模型。故内外丹理论又有互相矛盾、互相批判的情形,但如上所述,一些共同的理论模型乃是内外丹交融的必要的理论基础。......
2024-05-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