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同契》未广流行,亦不足以引起丹家之重视。一旦时机成熟,《参同契》就不再默默无闻,而是成为内外丹道所公认的“万古丹经王”。[55]文中并明确指出种种外丹之药材,非其所为,则指《参同契》为内丹明矣。苏元朗,刘知古等已开始对《参同契》作内丹化的解释以形成内丹学理论,但他们还并没有明确反对外丹术。《参同契》现存的两种唐代注本为外丹注,不是偶然的。......
2024-05-04
一、《参同契》的作者与成书
以东汉魏伯阳为《参同契》的作者,为一般学界公认的看法,亦为自五代彭晓注《参同契》以来道教传统的说法,因《参同契》中有四言句廋词隐魏伯阳之名,故魏著《参同契》的说法逐渐被古今学者所公认。唯马叙伦《读书小记》考《参同契》为伪托之书,陈国符于《道藏源流续考·中国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考》中更总结马氏之说,然未加评论。马氏观点未被学界重视,且为不少学者所反驳,其中孟乃昌先生之考辩尤为深入全面[26]。本文依据学界有关的讨论而断以己意,认为《参同契》虽非一人一时之作,徐从事、淳于叔通和魏伯阳皆为可能的作者共同完成今本《参同契》,但《参同契》整体成书于汉代则无疑。
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曰:“按《神仙传》,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玄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27]《神仙传》谓“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说如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28]然今本《神仙传》未必可信[29],彭晓所述虽有所据,然不可为定论。
然《参同契》成于汉代,与魏伯阳、徐从事和淳于叔通三人有关,则为彭晓以前诸家之说的共同点,不过三人的地位有所不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参同契》诸家注多佚亡,“独晓此本尚传”,又“诸家注《参同契》者以此本为最古”[30],此则加强了彭注的权威性,后人论《参同契》多引以为据。其实《道藏》中托名阴长生注本和容字号无名氏注本,经陈国符以用韵和地名考证,并经孟乃昌之通考,已可确证为唐代注本,早于彭晓注本[31]。阴长生注本和容字号无名氏注本也都以《参同契》与魏伯阳、徐真人和淳于叔通三人有关,但两本皆以徐为第一有关作者,得古经或据古经而撰,徐传淳,后为魏所得并改书名为《参同契》[32]。唐刘知古《日月玄枢论》亦云:“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参同契》上篇,以传魏君。”[33]可见定魏为《参同契》之作者,始于彭晓,而非古说。考今本《参同契》,四言句、五言句、三言句、杂言句文体不同,内容亦有歧异,故非一人一时之作;然诸篇之间亦相关相联,词句笔法亦甚相近,诸作者应为相近时代之人,且魏伯阳应肯定为主要作者之一。从考察内丹学的源流角度看,作者权的归属尚非主要问题,而其成书时代为重大问题,如能断定《参同契》成书于汉代,则论述《参同契》对内丹学的影响可得一确切基地。(www.chuimin.cn)
对《参同契》成书于汉代之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马叙伦《读书小记》卷二对《参同契》所作的考证,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考》更在其基础上加以总结,对马氏以今本《参同契》为后人伪作的观点进行了概括。马叙伦《读书小记》卷二云:“《周易参同契》,隋唐《经籍志》皆不载,据《神仙传》谓出魏伯阳。……盖出于道流附会。又《抱朴子·遐览篇》列叙道家著作,有《魏伯阳内经》而无《周易参同契》之名。《颜氏家训·书证篇》曰:‘《参同契》以人负告为造。’是颜氏犹见此书,稚川自无不见之理,而《遐览篇》无之,则古有《周易参同契》,非此书也。且《抱朴子》中,皆独尊道家,于《易》无取,而此书附会《易》象,以论神丹,篇题则仿诸纬。观其义,实和会儒佛而成修养之术(其文多五字句,亦仿佛经)。……至陆元朗云:‘虞翻注《参同契》云:“易从日下月”。’晁子止以此证为古书,亦不然。《说文》‘易’字下云:‘秘书说:日月为易。’凡许称秘书者,即诸纬也,然则可证古自有易纬名《参同契》,仲翔所注,是彼非此,伪作者既冒其名,后人转揉而一之,适为所欺矣。”[34]马氏之说,其要点为:今本《参同契》,隋唐《经籍志》皆不录,《神仙传》之说为道流附会,而《抱朴子·遐览篇》所录《魏伯阳内经》非《参同契》;古有易纬名《参同契》者;后人冒其名而著内外丹之书,再经后人与古本揉合为一,成今本《参同契》。陈国符在此基础上总结成五条:1)汉代有《易纬参同契》;2)古丹经不用易理;3)今本《参同契》附会易象以论内外丹;4)马叙伦谓《易纬参同契》外,另有伪作另一种《参同契》,附会易象,以论神丹。后人转揉而一之,以成今本《周易参同契》;5)宋代行世《周易参同契》,本子极多。差误衍脱,莫知适从。[35]按马氏之说,证据不足,多属推测之词,陈氏虽总结马氏之说,而亦未加断言,当作此文时虽有所倾向于马氏之说,而究未能无疑;至后来乃更否定其说[36]。
汉代有《参同契》,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记载“虞翻注《参同契》”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言,此可断言。而马氏言今本《参同契》为后人伪托其名所作且与原本揉合为一,则其理由皆不足。如谓今本《参同契》为仿释家言,则纯为印象之谈,细读《参同契》本文,则并无释家之影响。谓古丹经不用易理,则并无必然性,因丹经本有不同派别,用易理言炼丹,初非主流,而后《参同契》为内外丹所宗,易象始成丹道之理论。且谓今本《参同契》论内外丹,则亦有误会,盖《参同契》并无明确的内丹之说,只有道家内修之法,以《参同契》为内丹经典,事在隋唐以后,《参同契》的思想并无超出汉代可能范围的内容。汉代已多有炼丹炉火之事,且已出炼丹之经典,而易纬黄老正是汉代流行之思潮,以易纬黄老之说言炼丹之理以成《参同契》,正顺理成章之事。时人不区分内修术与内丹,故以为《参同契》已有内丹之说,而内丹宜为晚出,故反证《参同契》非古,此则为先有误解,然后以误解证其为伪。若承认《参同契》为内丹,则要么以《参同契》为伪书,要么以汉代已有内丹学,此皆误解附会,此点在下一小节详论之。
总之,马氏之说并无实据,故无法推翻《参同契》出于汉代之说。相反,以《参同契》出于汉代,则可有多方面之证据。历来文献皆持魏等著《参同契》,非可谓全出伪托,自应有其所本;《参同契》依托纬候,与黄老并论,正是成书于汉代的思想特征;虽隋唐《经籍志》未录,然古书保存不易,在某一时代秘传不显亦为常事,且魏晋南北朝文献已多有提及《参同契》者[37],不过在隋以前只以《参同契》为外丹书或一般书,未见有运用于内丹的情况。书中廋词隐魏伯阳名,至少可证四言句部分应为魏伯阳所作。种种迹象均表明,今本《参同契》应成书于汉代无疑[38]。然孟乃昌先生亦吸取马氏之说的合理成分,谓《参同契》当在已有古书(或即某纬候之书)之上整编而成,《参同契》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只不过此“揉合”过程均在两汉,并非后人之伪托,而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均可为其可能的作者,对今本《参同契》皆有贡献。今人潘雨廷、胡孚琛等均对《参同契》的成书有所考证[39],本文不再细论之。以《参同契》成书于汉代,为我们以下论《参同契》及其对内丹学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基地。
有关道教内丹学溯源的文章
《参同契》未广流行,亦不足以引起丹家之重视。一旦时机成熟,《参同契》就不再默默无闻,而是成为内外丹道所公认的“万古丹经王”。[55]文中并明确指出种种外丹之药材,非其所为,则指《参同契》为内丹明矣。苏元朗,刘知古等已开始对《参同契》作内丹化的解释以形成内丹学理论,但他们还并没有明确反对外丹术。《参同契》现存的两种唐代注本为外丹注,不是偶然的。......
2024-05-04
在考察《参同契》对内外丹关系及内丹学的形成的影响之前,我们先必须研究《参同契》本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参同契》之后的《抱朴子内篇》,外丹为主兼修内功的特点,更为显著。一段以证《参同契》反对内丹之说。以上检讨《参同契》的“内丹说”的问题,那么如何解释......
2024-05-04
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4-05-04
[71]鼎器、药物、火候本为外丹烧炼的三要素,其语义原指外丹,鼎器是炼丹的仪器设备,药物是炼丹的原料,火候是对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温度控制。张伯端读《参同契》的方法,也就是内丹学移植外丹术语的方法。外丹术中药物的变化关键取决于炉火中温度的控制,因为化学变化与温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2024-05-04
对精气神的先后天层次和顺逆两个方向进行清楚的规范,是内丹学对各种方术的精气神理论进行系统化的一个成果。内丹学有系统的“精气神”演化理论,一方面是对各种方术的系统化,同时也是人体修炼实践探索的结晶。......
2024-05-04
而悟道之境界,是主客融合、天人合一的,有限的自我消失了,无限的真我显现了,这显现的真我从主观的一面言之是“本性”、“佛性”,从客观的一面言之是“道体”、“真如”。具体的事物有生灭变化,但这只是殊象之互相转换,无碍于道之完整,万物有生灭而生灭皆道,故道无生灭......
2024-05-04
外丹服食以固形为目的,从而与这种理论趋势相背离,而内丹学实际上是迎合了这一道教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以上对有关解释内外丹兴替原因的学术观点略作评论。......
2024-05-04
然自最后结果和最高境界看,则内丹学修炼仍以“还虚合道”为其归宿,此亦可说是内丹学以老子为宗的内在原因。后期全真道更是以性功为主,以性功统命功,其宗旨更多地在内丹学的更高层面上复归于道家之修道。此可见全真道对其无为顿教已有自觉,并不讳言也。......
2024-05-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