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胎息和房中术与内丹关系较大,而外丹服饵与内丹之关系在下一章中专论,我们即以“行气术”、“胎息术”和“房中术”为例,大致考察其与外丹融合而形成内丹之过程。另外服气中的各种生命能量的转化则可视为一种“炼丹”的过程,所以服气比一般的导引更易与外丹合流。......
2024-05-04
第四节 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
虽然我们无法给出从一般方术到内丹这一历史演变的详细图景,但如前所述,其大致的脉络还是清楚的。无论就内丹这一名称还是就其具体的功法而言,内丹都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现象;虽然修炼方术的本身有其悠久的传统,而且其境界很早就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层次。内丹是由一般方术发展演变而来,正如前文所论,很多早期方术最初就与外丹相对而被泛称为内丹,一开始内丹与各种方术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内丹就真的与一般方术是等同的,事物的发展往往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阶段,我们无法把新事物与旧事物严格区别开来;但经过质变阶段,新的事物就不再与旧事物混为一谈,而是与旧事物分道扬镳,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当内丹与方术混然无分或分之不清的时候,方术到内丹的演变还在量变的阶段;当内丹形成自己的系统而自觉与一般方术区别开来的时候,方术到内丹的演变就经历了一种质变。
经过一段浑沌交叉的潜移默化的发展,内丹学渐渐从海底浮出了水面,成了一座独立清晰的岛屿,从此它再也不愿与海底的兄弟们称兄道弟了,它将宣称它自己的独一无二。所谓的“内丹学”就不仅仅是一种修炼方术,而是一种有其系统理论和实践功法的内修成仙之道,是“道”与“术”、“性”与“命”的完美结合,它不再追求一般的治病健身、养生延年,它将以成就形神俱妙、永恒超越的“神仙”为宗旨,而指一般方术为“小道”、“傍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内丹学对一般方术的综合提高并自觉地从一般方术中区别开来的过程,称为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大量的内丹学文献中,存在着对各种其他方术的批判,对各种修炼方术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判别,成为内丹学走向自觉的鲜明的特征,所以在内丹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判道”理论,虽然这种判道理论不免有宗派的偏见,各家各派都以本宗派的内丹学为最高法门,但在指斥傍门、举扬丹道这一点上却是殊途同归。由于此种指斥傍门的判道理论在内丹学文献中不胜枚举,我们可略举一二以见其一斑。
唐末五代时的“钟吕传道”是内丹学开始兴盛的一大转折,我们先看《钟吕传道集》中有关的判道理论。在《钟吕传道集》中以“三成”(小成、中成、大成)和“五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判摄各种修炼方术,虽然其中尚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毕竟是系统地对种种方术进行了层次分明的判摄,在内丹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鬼仙”固无足道矣,而“人仙”亦“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104],“地仙”亦“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105]而已,可见在“地仙”以下皆非究竟大道,而为傍门小法,而这些傍门小法就包括了各种一般的修炼方术。《钟吕传道集》批判各种一般方术云:“以傍门小法,易为见功,而流俗多得。互相传授,至死不悟,遂成风俗,而败坏大道。有斋戒者、有休粮者、有采气者、有漱咽者……有存想者、有采阴者、有服气者……有导引者、有吐呐者……傍门小法,不可备陈。至如采日月之华、天地之气,心思意想、望结丹砂,屈体劳神、欲求超脱,多入少出,攻病可也。认为真胎息,绝念忘言,养性可也。指作太一含真气,金枪不倒,黄河逆流,养命之下法;形如槁木,心若死灰,集神之小术。奈何古今奉道之士,苦苦留心,往往挂意。以咽津为药,如何得造化?聚气为丹,如何得停留?指肝为龙,而肺为虎,如何得交合?……不识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寻枝摘叶,迷惑后人。……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106]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一、历史上大部分修炼方术如导引、吐纳、存想、服气等,都在傍门小道之列;二、有很多方法如意想结丹、咽津为药、聚气为丹等,皆被误以为是内丹之修炼,其实皆有其局限,不足以炼成内丹,而这正标志着从一般方术被泛称为内丹到内丹开始有其独立的意义;三、内丹乃穷理、尽性、致命、合道之学,这显示了内丹学乃为一种大道之学而非修炼小术,按此处的“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语意虽有未尽,似仍为在时间相中求相对之长久,而实寓“永恒无死”之义。
张伯端的《悟真篇》可以作为内丹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悟真篇》“自序”曰:“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至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而难成者。以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多灭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107]张伯端将“修命之法”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易遇而难成者”,这就是引文中提到的各种修炼方术;一类是“难遇而易成者”,此即《悟真篇》所述的“金液还丹”(即内丹)之法。张氏虽承认各种修炼方术皆有其一定的功效,但这些方法都没有形成系统,“率多灭裂”,因而效果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种种副作用,与内丹修炼有本质的不同,“劳形按影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功。休妻谩遣阴阳隔,绝粒徒教肠胃空;草木金银皆滓质,云霞日月属朦胧。更饶吐纳并存想,总与金丹事不同。”[108]金液还丹则不同,一旦掌握了其要诀,“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即可“脱胎神化,名题仙籍”[109]。
李道纯著《中和集》中更有系统的判道理论,对道教流行的各种炼养方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判摄,将诸种方术总分为傍门九品、渐法三乘、最上一乘三级。渐法三乘和最上一乘,皆为内丹修炼而有层次不同,此可不论。而傍门九品则为内丹之外各种方术,其中上三品为傍门,存思吐呐、行气导引、还精补脑等属之;中三品为外道,休粮辟谷、吞霞服气、三归五戒等属之;下三品为邪道,御女房中等属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
那么内丹学在哪些方面可以区别于一般方术呢?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www.chuimin.cn)
综括言之,从理论基础方面看,内丹学有一套论证成仙之所以可能的宇宙—本体论,把内丹术的修炼建立在系统的内丹学的理论基础上面;从工夫系统方面看,内丹学有一套层次清晰的修炼次第,把性功命功有机统一,精气神的修炼综合为一个系统;从解脱目标方面看,内丹学不是追求一般的养生,不以肉体之长生为解脱,而是追求先天元神返还于虚无大道,以实现永恒之超越。欲全面了解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就必须具体研究内丹学的理论,但这不是本文的目标,这里我们只提出若干重点以供讨论。
内丹学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养生小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内丹学修炼是从“后天”的身体修炼返还到“先天”的虚无大道,《中和集》曰:“夫金丹者,虚无为体,清静为用,无上至真之妙道也。”[111],“返本还源”是内丹学的根本原理,《还真集·还丹秘要论》曰:“夫还真者,乃返本还元之道也。”[112]而严格的“先天”、“后天”之分是内丹学作为永恒超越之道的关键性标志,而一般养生方术无疑都是在后天身心上用功,故无法“得道成仙”。《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曰:“后天地生有形有质者皆非至药,盖形而下者,非先天之道也。”[113]《翠虚篇》曰:“如是皆是养命方,即非无质生灵质,道要无中养就儿,个中别有真端的。”[114]《道窍谈》曰:“先天一气,虚无中来。无形生妙形,无质生灵质。”[115]以后天有形之物为修炼之基础,则只能是一般性的养命方术,只有在先天虚无之道中,才能成就金丹之“婴儿”,故内丹学强调要以“先天真一之气”作为结丹的材料,因为“真一之气,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中”[116],故“圣人采先天一气为丹,炼形还归于一气,炼气归神,炼神合道而归于无形之形,故能超乎天地之外,立乎造化之表。”[117]内丹学非常强调“无形”,因为只有“无形”才能回归先天道体,这与一般方术之重视有形肉体是有明显不同的。
先天后天两大层次的区分,是内丹学理论的根本原则,无论“性命”也好,“精气神”也好,各种概念都必须明其先天后天之分际与层次[118]。以“精气神”为例,我们看其先后天之分别及其关联。
《金丹四百字》张伯端序云:“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泆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119]这就是把精、气、神都分成先天、后天两大层次,只有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才是内丹学修炼所可用作“药物”的“精气神”,而不是后天的呼吸之气、交感精和思虑神。这一区分在内丹学中有普遍的意义,可说是公认的理论模型,《琼馆白真人集》云:“先天一气今常存,散在万物与人身……况人元神本不死,此气即是黄芽铅”,“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120]以先天的精气神为修炼内丹的三品大药,从而实现内丹学返本还源的成仙目标,这与一般的后天精气神之修炼有明显的不同,是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的重要表现。《金丹大要》也曾专论精气神之先天后天,明确指出只有先天的精气神才是修炼内丹之所用者,“以人身中之精而言,乃后天之精。若论还丹,却非此精。”“其后天地之精属阴,人若宝之,惟能健身益寿而已。学仙之徒,欲吞此有质之秽精,或采闺丹而咽,或运己精补髓,以是为道不亦愚乎?须此先天地之精属阳,圣人修炼己为丹者,此也。”[121]此段之所批评者,正是一般方术之以后天有质之精为修炼对象,只可为健身益寿之用,非成仙之道。正如本文已经指出的,内丹学之“炼精化气”是无形能量之转化,并非将已成秽质之后天物质转化成人体真气。
由此以观,内丹学之“阴阳双修”与“房中术”之区分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房中术多有性生活之技巧以提高性快感,此种欲乐之追求则根本与内丹修炼之目标背道而驰。其次房中养生多是保养后天之精,闭精不泄,此种方术且不说可有种种不良后果,就算修炼得当,亦不过一种养生之道而已,欲望其成仙则根本不可能也。相反内丹学之双修,虽也可能有其弊端,然就其目标而言,乃是在先天层次上,只不过以双修为方便手段,作为进入先天虚无境界采先天一气之契机,根本不在后天人身上取有形之滓质为结丹之材料,此所以内丹学即使是双修派亦一致批评房中术为傍门小道也[122]。
但先天与后天又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虽然内丹学修炼的是先天精气神,但这并不意味着后天的精气神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只有保证后天的精气神的充足,才能运化先天之精气神,非后天不足以成先天,非先天不足以化后天,《还真集》有一段话论之颇精:“非先天不能生后天,非后天不能成先天,此二者之理,一体而分化,不可失后损先也。是故以元精炼交感精,以元气炼呼吸气,以元神炼思虑神,三物混成,与道合真,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元气住而呼吸之气不出,元神全而思虑之神不起,修仙之法无他,全此三者而已矣。”[123]盖先后天一体分化,互相影响,一方面只有后天之精气神调整好了,才能逆返回归于先天的精气神,而只有先天的精气神修炼好了,才能真正转化后天,而使后天的精气神不顺向外漏。
由于是以先天境界为修炼指向,故内丹学在理论基础上是返本还源,与道合一;在修炼工夫上是注重先天,性命合一,入于虚无;在成仙理想上是元神不死,神气合一而神形俱妙。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一言以弊之曰:由方术修炼之后天升华为内丹修炼之先天而已矣!扩而言之,则表现为内丹学之系统的成仙理论与方法,为一般方术之单一养生技术所不能为也。
有关道教内丹学溯源的文章
行气,胎息和房中术与内丹关系较大,而外丹服饵与内丹之关系在下一章中专论,我们即以“行气术”、“胎息术”和“房中术”为例,大致考察其与外丹融合而形成内丹之过程。另外服气中的各种生命能量的转化则可视为一种“炼丹”的过程,所以服气比一般的导引更易与外丹合流。......
2024-05-04
因此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时间跨度相当长,在内丹名称出现以前,是一般方术演变成原始内丹的时期;而在内丹名称出现之后,是一般方术和原始内丹向较成熟的内丹的演变时期。本文以下即以此两条线索为主,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
2024-05-04
对精气神的先后天层次和顺逆两个方向进行清楚的规范,是内丹学对各种方术的精气神理论进行系统化的一个成果。内丹学有系统的“精气神”演化理论,一方面是对各种方术的系统化,同时也是人体修炼实践探索的结晶。......
2024-05-04
第一节古代方术与内丹中国古代方术源远流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证明先秦时期已经有各种炼养方术的流行,从原始宗教的巫师巫术中逐渐分化出专事炼养方术的方士,从事吐呐、导引、房中,服食一类的方术,形成方士集团,史称方仙道。但这并不是说内丹学与先秦时期的仙道方术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更不能把古代内养方术直接就称为“内丹功法”。就此而论,内丹应晚于外丹。......
2024-05-04
[71]鼎器、药物、火候本为外丹烧炼的三要素,其语义原指外丹,鼎器是炼丹的仪器设备,药物是炼丹的原料,火候是对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温度控制。张伯端读《参同契》的方法,也就是内丹学移植外丹术语的方法。外丹术中药物的变化关键取决于炉火中温度的控制,因为化学变化与温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2024-05-04
《参同契》未广流行,亦不足以引起丹家之重视。一旦时机成熟,《参同契》就不再默默无闻,而是成为内外丹道所公认的“万古丹经王”。[55]文中并明确指出种种外丹之药材,非其所为,则指《参同契》为内丹明矣。苏元朗,刘知古等已开始对《参同契》作内丹化的解释以形成内丹学理论,但他们还并没有明确反对外丹术。《参同契》现存的两种唐代注本为外丹注,不是偶然的。......
2024-05-04
而悟道之境界,是主客融合、天人合一的,有限的自我消失了,无限的真我显现了,这显现的真我从主观的一面言之是“本性”、“佛性”,从客观的一面言之是“道体”、“真如”。具体的事物有生灭变化,但这只是殊象之互相转换,无碍于道之完整,万物有生灭而生灭皆道,故道无生灭......
2024-05-04
在考察《参同契》对内外丹关系及内丹学的形成的影响之前,我们先必须研究《参同契》本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参同契》之后的《抱朴子内篇》,外丹为主兼修内功的特点,更为显著。一段以证《参同契》反对内丹之说。以上检讨《参同契》的“内丹说”的问题,那么如何解释......
2024-05-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