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道教内丹学发展演变:从方术到内丹

道教内丹学发展演变:从方术到内丹

【摘要】:因此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时间跨度相当长,在内丹名称出现以前,是一般方术演变成原始内丹的时期;而在内丹名称出现之后,是一般方术和原始内丹向较成熟的内丹的演变时期。本文以下即以此两条线索为主,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

一、综说: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

各种养生方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后都被道教所继承发扬。在道教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宗派中都一直流传有各种方术,这些方术杂而多端,在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已集其大成,对各种方术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在《内篇》中不仅有各种神仙方术如导引,行气,胎息,存神,守一,房中和金丹等修仙方术,还记录有如隐形,符咒,气禁,佩符,分形等种种神仙法术[55]。葛洪对各种方术采兼收并蓄的态度,他认为导致人之所以死亡的因素很多,因而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加以防患,他说:“夫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柱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如此则通,可以免此六害。”[56]在这段话里已经提到了当时流行的各种主要的方术,这些方术作为道教徒追求长生不死的主要手段,在道教的传统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在后期道教中,内丹修炼成为修炼成仙的主要方法,但各种修炼方术并未因此而消亡,仍在一定的程度上流传着。

欲考察从一般的内修方术到内丹的演变过程,如果考虑到方术与内丹长期并存的史实,我们很难从历史上严格地考证出“内丹术”[57]形成的准确时间,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标准来划分早期内丹与一般方术的界限。内丹的概念的出现,显然是与外丹相对而言的,最初外丹成仙思想一直占道教神仙思想的主流,并且外丹与各种养生方术同时并存,彼此互相配套,并无矛盾,这一点从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由于一般的内修方术主要是通过修炼人体内在的精气神而非采不死之“神药”于外,故为区别于外丹,就把各种内修方术泛称为“内丹”,在这个意义上一般的行气术、房中术等都可以称为“内丹”,而且这种用法在宋元以来完整意义上的内丹学形成以前一直都有使用。如《上洞心丹经诀》盖出世甚晚,疑出唐宋之际[58],此经引《抱朴子内篇》,以保精、行气和服食大药为求神仙之要,而以前二者为“内丹”,“内丹之道要于斯毕矣”,以后一法为外丹,“其金液还丹者,外丹也”[59],又云:“盖内修者,阴丹也;外修者,阳丹也”[60],此处的“阴丹”即指“内丹”而言,“阳丹”即指“外丹”而言,这就是把内修之术统称为“内丹”,以和“外丹”对比。这种内丹概念并无本质上的意义,它只是与外丹对谈,并没有一种独特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我们所研究的“内丹”当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的“内丹”,而是指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内修成仙术,但上述内丹观念的泛用,也证明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各种一般的方术与内丹没有被明确的区分,即使“内丹”概念已出现之后,在一般方术与内丹之间也可能有各种过渡性质的内丹形态,简单的内丹与高级的内丹并存发展。

因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考证内丹术形成的准确年代,内丹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其形成的主要背景和内在动力。《罗浮山志》载青霞子苏元朗于隋开皇中来居罗浮,“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61],但有学者指出,在此之前或已有“内丹”之名[62],即使无内丹之名,亦可有内丹术之流传,只是未大显于世而为人所知罢了,故此句中的“自此道徒始知内丹”当理解为自此内丹开始公开为道徒所知。前文已说《黄庭经》中已有早期内丹术,实际上《周易参同契》已开始把外丹炉火与内修方术融合为一,借用《易经》爻象而形成丹道理论,为内丹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63],而《抱朴子内篇》已经把外丹与方术统合为一,故在“内丹”名称未出现以前,已开始了一般方术与外丹的融合过程,而此种融合是内丹术形成的逻辑起点。从宽泛的历史视角而言,我们可以说在先秦已经流行的各种方术,在汉魏时期已开始和外丹术合流,在魏晋间渐有初级的内丹术的流传,到南北朝晚期至隋代始有内丹之名称出现,而经隋唐之发展演变,到唐末五代开始了内丹之盛行,至宋元而形成系统完整意义上的内丹学。(www.chuimin.cn)

因此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时间跨度相当长,在内丹名称出现以前,是一般方术演变成原始内丹的时期;而在内丹名称出现之后,是一般方术和原始内丹向较成熟的内丹的演变时期。在这个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有两条大的线索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各种方术与外丹思想的合融过程,这是内丹形成的主要背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外丹和各种内修方术并存不悖,这一交融过程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对于内丹的形成和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直到成熟的内丹学开始有了自觉,转而开始反过来批判一般的方术;二是各种内修方术之间的互相整合并形成系统,这是内丹形成的内在动力。随着内炼实践的深入发展,各种方术渐渐被进行了综合性的整理提高,升华整合成一种系统的高级内丹功法。正是在整体性、系统性和高品味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成熟的内丹与一般方术区别开来,宋元以后发展起来的内丹学,已经不是某一种单一的修炼方术,而是道教传统修炼方术的集大成者。本文以下即以此两条线索为主,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

由此可知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直线型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交错演进的动态过程,从早期的酝酿与潜伏期,到一般内丹概念的出现;从各种意义上的初级内丹观念,到低级与高级内丹并存,再到系统的内丹学的自觉,经历了从魏晋至隋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想历史地再现此一演化进程,恐怕不太可能,一是真实的历史过程并没有全部被文献记录下来;即使记录下来了,浩如烟海的文献也无法全部为我们所掌握,我们所选择所注重的材料,难免带有我们的成见。再加上道书的年代往往不明确,考证殊难,故无法给出此一进程之详细历史过程,我们在这里只想从理论性角度粗略地考察此一进程。《云笈七签》集北宋前道书颇全,而《道枢》也多辑有宋以前的各种方术和内丹的材料,我们主要以此两部书为主,兼及相关史料,对此作一管窥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