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老子河上公注》与《老子想尔注》:道教内丹学溯源

《老子河上公注》与《老子想尔注》:道教内丹学溯源

【摘要】:《河上公注》虽没有具体的修炼精气神的功法,但其呼吸气功和还精功法,当与内丹修炼有关。除此之外,《河上公注》还有若干重要的养生“成仙”思想,使《老子》向神仙修炼的方向转化,对道教的神仙炼养学说颇有影响。通过以上简短的介绍,我们看到无论是《太平经》,还是《老子河上公注》和《老子想尔注》,都非常注重“精气神”的炼养,虽然其中各有重点,对精气神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二、关于《老子河上公注》和《老子想尔注》

《河上公注》大体是解释《老子》修道思想,因此并非所有注文的思想皆是《河上公注》的新创见,其解释中属于《老子》原有的修道思想者,此可不论;不过《河上公注》有时把《老子》中的浑沦隐语加以显化的养生解释,而有所发挥,如不死成仙之说,精气养生说,皆使《老子》向神仙养生方向趋近,此则为本节所注重者也。

养生之说,皆重精气神,此固有其生命科学之真在,非偶然也。《老子》中亦本有精、气、神之说,但未显明地指人体的精气神,亦未见“精气”联用。而《河上公注》则突出了人体精气神的保养,“精气”指人的生命力、生命能量,“精气”得之于道,“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26],道通过“精气”养育万物,如母之养子,“道养育万物精气,如母之养子”[27]。人通过“精气”与道相通,“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28]这样人与道之间就通过“精气”的桥梁联系起来了,修养生之道的原则就是保养自身的精气,而克服“情欲”的干扰,因为情欲使人丧失精气。“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之争者”,“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29]情欲不但使人丧失精气,也使人的精神涣散,所以要养神也必须除情去欲,“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归之也”,“治身则以天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30]养神是养生的关键,而《河上公注》中“神”指“五脏神”,“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31]

《河上公注》注重除情去欲的修养,以保养人的精气神,但没有明确的精气神转化的观念,不过欲使精气不丧失,则必须有某种转化人的“性能量”的方法,《河上公注》提到“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32],这是一种类似于“还精补脑”的房中术,当与“炼精化气”的功法有关。《河上公注》注重呼吸吐纳的气功修炼,因为人的呼吸是沟通身心和天人的重要桥梁,亦与人体生命能量的转化升华有密切的关系,“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33],呼吸调节与意念调节为炼内丹的重要关键,呼吸如“风”,意念如“火”,是修炼人体精气神而成“内丹”的主要手段。《河上公注》虽没有具体的修炼精气神的功法,但其呼吸气功和还精功法,当与内丹修炼有关。

《河上公注》对“精气神”修养的强调,使《老子》从综合意义上的修道向人体精气神转化的修炼靠近了一步,道教的炼养理论都重视“精气神”的问题,内丹学发展出一大套系统的“精气神”转化升华的修炼学说,自有其历史根源。(www.chuimin.cn)

除此之外,《河上公注》还有若干重要的养生“成仙”思想,使《老子》向神仙修炼的方向转化,对道教的神仙炼养学说颇有影响。《老子》中只提到“长生久视”,尚未有“不死”的观念,更无“轻举升云”之神仙观,而《河上公注》则多有“不死”之谈,如上所引“人能养神则不死也”,又如“复还性命,使不死也。”[34]盖“长生”与“不死”有本质的区别,“长生”只是比一般人生存更长的时间,本质上是一种养生理论;而“不死”则根本上超出生死的对立而要达到生命的永恒,这是一种成仙的信仰。《河上公注》有明显的神仙思想,如“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35]把《老子》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解释成为脱离身体束缚而“轻举升云,出入无间”的神仙,这与内丹学的“元神成仙”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又《老子》中没有“性命”一词,而《河上公注》则多次提及“性命”概念,如“道之于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全于性命。”[36]在《河上公注》中当然并无系统的“性命”学说,但将“性命”与“道”联系起来,与内丹学的“性命合道”思想不无关联。

《老子想尔注》亦提出了某些与内丹有关的修炼方术,其中最可注意的是所谓的“结精成神”、“积精成神”的修炼方术。《想尔注》重视宝精、结精,认为“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37]。《想尔注》的思想较为落实,而非形上之思想,故其“道”落实为“大道神”,“道”有意志,能对人进行教化,制定“道戒”;而“精”的意义也则更落实,基本上是指“生殖之精”,此则与《太平经》中的“精”大异。《想尔注》与《河上公注》不同的是,在《想尔注》中不仅注重保精,更明确提出“结精成神”的修炼观念,“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38]。这包含有某种“转化”的观念,“精”可以转化为“神”,虽然没有“精化气,气化神”的观念,但这只是“精”如何转化为“神”的问题,“精”并不是直接转化为“神”,而应经过“精化气”的过程,内丹学进一步提出了“精”转化为“神”的中介“气”,但《想尔注》提出的“结精成神”已开了精气神升华转化的途径。“结精成神”是从总体上强调性能量与人的精神能量之间的关联;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具体的转化途径,则很容易在修炼体验中进一步发现人体真气这一中间桥梁,从而完善精气神转化的理论。

要达到“结精成神”的目的,就需要克服情欲的执着,需要“清静为本”,“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39],并且应遵守道戒,修种种善行,“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40]宝精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和精神境界,如果没有善行的基础,宝精就容易进入邪道,成为伪法,而一般的“房中术”以满足性欲为目的,虽欲“还精补脑”,但往往适得其反,故《想尔注》称之为“伪伎”:“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信伪伎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守,为揣悦不可长宝。”[41]本来房中术正是讲究如何宝精不施的方术,《想尔注》并不是反对“还精补脑”的原则,但照《想尔注》看来,宝精需要“百行当修,万善当著”,一般的房中术很难真正做到宝精,而容易“心神不一,失其所守”,故在这个意义上《想尔注》反对房中术。

通过以上简短的介绍,我们看到无论是《太平经》,还是《老子河上公注》和《老子想尔注》,都非常注重“精气神”的炼养,虽然其中各有重点,对精气神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这其中当有某种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凡讲养生、讲修炼,都不是一种纯理论的思考,而有其实践方术的背景,由于人体生命有其共同的规律和奥秘,故各种经典都容易有其共同关注所在,内丹学之以“精气神”修炼为根本,当然有其必然性。盖内丹学作为人体修炼的理论,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更是一种生命的实践,所以其学说不仅与继承以前的文献思想有关,更与生命修炼的体验有关,因为性能量的升华是生命修炼中最关键的问题,能否超越情欲而转化性能量,是增进生命能量的核心,故凡讲修炼总要讲到精气神,只不过系统的理论完成还需要必要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献上追溯内丹学思想的理论与方术之源,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人体生命修炼的实践发展和体验方面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