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道教内丹学的源流与成仙之道

道教内丹学的源流与成仙之道

【摘要】:之所以会觉得“道法自然”与“逆返成仙”相矛盾,除了对“自然”的意义有误解外,还有对“逆返成仙”的误解。

一、道法自然与逆返成仙

如前文所述,内丹修炼与道家修道虽有所不同,但其实在根本旨趣上仍可相通。如果光从表面上来看,修道要“道法自然”,内丹要“逆返成仙”,似乎正相反对,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内丹修炼与道家修道存在重大的差别,但深入研究下去则发现,“道法自然”与“逆返成仙”存在着内在的相通,它们并不构成矛盾的两极,而恰是对立面的统一。

我们先要了解道家之“道法自然”的确切含义,在前文论老庄修道思想时我们已对此作了揭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显然是要“人”亦效法“道”之“自然”,并非说要顺“人欲”之“自然”。在老子看来,在社会化的生活中,人已经是“不自然”了,道家正是看到人的社会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因而要人们从欲望分别中走出来,重返道之自然。道只是自己如此,自然如此,道并没有有意志地去创生万物,道并没有对天地万物有特别的关照,这是道之无为,但天地万物由道而生,生机盎然,这是道之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之自然的意义。人在社会化的生活中已经变得“不自然”了,人已有太多的“人为”,人已经发展出坚强的自我了,这是人的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人在婴儿般的天真状态中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但这也是人的分裂和痛苦,正是自我的执着造成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对立。所以《老子》强调人应该致虚守静,少私寡欲,重返道之家园,而不是让人顺其人欲之自然,所以“自然”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修炼工夫,相反“自然”正是道家全部修养的重心所在,它是一种修道的成就与境界,而不是人们“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当然在得道的境界里是自然无为的,也没有特别的修炼工夫,但这是圣境之自然,是对“修炼工夫”的超越,而达至如如平常之境。但相对于人的“不自然”,修炼工夫仍有必要,盖去除人之不自然、人之有为执着,恰恰需要另一种方向的有为工夫,要“逆”着常人的“不自然”以重返道之家园,这就是道家修道的过程,这就是超越自我的旅程,这就是人的自觉的成长与演化,而这也正是内丹学“逆返成仙”的意思:逆反于常人的不自然而重返道之自然!

之所以会觉得“道法自然”与“逆返成仙”相矛盾,除了对“自然”的意义有误解外,还有对“逆返成仙”的误解。“逆”表面上总是给人以“不自然”的感觉,只有“顺其自然”才是“自然”,但是这里有一个语义的澄清的问题,因为“顺”和“逆”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义字,“顺”和“逆”是相对的,“顺”和“逆”的意义必须联系着所顺所逆的“参照系”来了解,即“和什么相顺”,“和什么相逆”?只有相对于同一参照系,“顺”和“逆”才构成一对矛盾,而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则顺于此参照系者于彼参照系或为逆,而言顺言逆并不构成矛盾。《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有云:“顺其天道则逆于人道也,顺于人道则逆其天道也”[92],内丹学正是要顺其天道之“自然”而逆于人道之“不自然”,讲“自然”是从“道”之“自然”的意义上来了解,而讲“逆返”乃是从“逆”于常人之“不自然”而“返”于“道”之“自然”来了解,这样“逆返成仙”不但不与“道法自然”相矛盾,而且“逆返成仙”的目标正是要“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属于“作用层”的语言,它强调的是从有为到无为的修道工夫;“逆返成仙”是属于“存有层”的语言,它强调的是逆反于常人的不自然而返归于道的演化方向。在内丹学中,“顺”是指由道向万物的演化,如《中和集》所云:“道本至虚,至虚无体,穷于无穷,始于无始。虚极化神,神变生气,气聚有形”[93];“逆”是指由有形万物的层次返归于“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形→精→气→神→道”的演化方向。所以在“人法于道”这个最终极的意义上,内丹与修道的宗趣并无不同;不过在具体实现“人法于道”的工夫论方面,内丹学有一套较为详尽的返还工夫,内丹学的“逆返成仙”还有其特有的意义。

“逆返”在内丹学中也可叫“颠倒”,内丹学修炼中强调“坎离颠倒”,由心火与肾水相交媾而炼丹,因常人的心火上炎,意念总是向外驰奔,而肾水则向下流,从而使身心分离,坎离不交,修炼内丹则要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从而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达到身心交媾和炼精化气的目的,使生命能量不耗散而向上升华,这是内丹学“逆返”的一个重要意义。如《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之十七·九转金丹秘诀》云:“人之有身,父精母血交媾而成,此形交也;丹之所降,心火肾水交媾而成,此气交也。故曰形交则生人,气交则成丹”[94],“气交则成丹”是内丹的一种形态,这是“逆返”的意义之一个层面。又《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云:“夫离为火,火炎上,火乃木之性,俱浮属阳,故为主也;坎为水,水润下,水为金之性,俱沉属阴,故为宾也。此常道也。今也离反为女,坎反为男,是主反为宾也,宾反为主,岂非颠倒乎?”[95]这里的“常道”指常人之道,非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道”,此段述坎离颠倒,心肾交媾,但心肾交媾并不是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这里只是说明内丹学的“逆返”另有其密义,然逆反于常人而复归于道的宗旨是不变的。“坎离颠倒”是属于专门的内丹修炼问题,此处不宜详论,只略作说明如上。(www.chuimin.cn)

内丹学修炼是把人的身心转化过程比拟天地宇宙的演化过程,《中和集》云:“人身与天地造化无有不同处”[96],《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云:“知人之一身凡精神消长气血盈虚,无一不与天地并其阴阳造化。”[97]这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是一致的。天人同构是道家道教的基本信念,因为人来自于道,性出于天,《道枢卷之六·虚白问篇》云:“夫道者,性之本也;性者,心之源也。心性同体,应化无边,是乃所谓自然者也。知乎此而能虚心实腹,抱一而迁,则可以仙矣。”[98]性为心之本源,道又为性之所本,人的心性本就与道同体,这是成仙所以可能的超越性的依据,人只要去除自我分别意识,法道之自然,就能回归大道而成仙。《清和真人北游语录》云:“是以达人无心,任万变于前而不动,以其知吾之性本出于天,与天同体,故所行皆法于天”,“虽万类不同,其出于道则一也。既出于道而皆具道性,况人为物灵,则有可复于道之理,只缘多生迷于所习,失其常性,不能自反。”[99]人出于道,人本来就在道中,只是由于“迷于所习”才“失其常性”,人的自我执着把自己与道分离开来,所以需要“自反”的工夫,回归“道法自然”的境界。

在反对人的自我欲望,从而进入虚静无我的功能态上,道家修道与内丹修炼是一致的。《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曰:“殊不知利禄声色,实为伐性命之戈矛,囚一身之桎梏。”[100]《玄教大公案》云:“嗟夫!一切人此心无主,忽起忽灭,出机入机,无有了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欲养生之富厚,则贪婪者衣食常不足,富贵者利名常不足。以其心常不足,故纵六欲七情,三尸六贼,用心役力,巧智其神,致使心火上炎,精水下湿,水火相违,以致病患苦楚,至死未休。惟达道者,明悟虚幻情缘业识,故反情复性,虚心体道,自然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济,神气密融,果证无生,故无死地。”[101]人的欲望使“心火上炎,精水下湿”,精神耗散,这是常人之“顺行”;“返情复性,虚心体道”,使“水火既济,神气密融”,这是内丹之“逆返”。这与《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精神也是一致的,修炼内丹必须摆脱“利碌声色”的干扰,精不外泄,神不外驰,才能身与心合一,人与道合一。

要进入虚静无我的功能态,就必须讲求心性修养,内丹学除了强调具体的命功修炼,还特别强调性功的精神修持。内丹学发展出一套“心性论”,除了受到佛学禅宗的影响与刺激外,还有其内在的理论根源,与道家修道的工夫有密切的联系,也可说是“道法自然”的精神在内丹学中的发展。道之自然无为,体现到人身上就是人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人的本性也可说是“真心”,心性修养的工夫就是从尘劳思虑之“尘心”返归清静自然之“真心”,从欲望执滞之“欲情”返归合道自然之“本性”。内丹学中有很多关于“自然”、“无为”的心性修养工夫的论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内丹学的“逆返成仙”是以“道法自然”为归趣的。如《海琼白真人集》有云:“大造无声,风自鸣,籁自动,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燕夏至,鸿秋归,霜天梅花开,月夜萤火明,此自然而然尔。参到此处,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102]这一段颇具禅味,但也未尝不是道家“道法自然”之义中本有的旨趣,天地万物各如其如,各安其性,一派自然和谐之气象,正是心性修养的理想的意境

全真道此类论述更多,因全真道更偏重于性功之修炼,由性功摄命功,《析疑指迷论》载:“或问曰:何谓全真?答曰:即尔一念未萌之前也,一念未萌,等同太虚。”“凡初学道者,必先悟其真心,夫真心者,元无一物,等同太虚,本来清净,于此净中,一念忽起,顿然回光,返本归元,则湛然清净矣。”[103]这“一念未萌,等同太虚”之真心,正是无任何意识对象的纯粹意识,在纯粹意识中,万物如其本来显现自身,这即是“返本归元”,也正是“道法自然”的“合道”境界。又《修真十书卷之五十三·盘山语录》云:“凡住丛林,云集方来,岂得人人一等,个个同条。喻如泰山,万物毕备,有不材者,有成材者;有特立者,有依附者;有灵苗瑞草,也有荒榛荆棘。种种不同,随性任运,自有次第。山体巍然,元无拣择,一一含摄。流水种石,茂林丰草,兽走禽鸣,尽如神仙妙用。彼各相资,如蓬如麻,不扶自直,天地长久,各得成就。若欲绝长补短,变青作黄,岂惟各不得安,抑亦失其本性也。”[104]此述万物各安其位各住其性之“本性”义,从种种自然景物的自然和谐中,引导出人各有别,亦宜各安其性,自然成就,不必强求一致,此亦可说是“道法自然”义的阐发。

总之,丹家之“逆返成仙”并不与道家之“道法自然”相对立,“逆返成仙”正是为了要“道法自然”,只不过内丹学注重人的身心关联,在达到“道法自然”境界的具体工夫论上与道家修道有所不同,我们在后文将进一步比较内丹与修道的工夫与得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