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代方术与内丹中国古代方术源远流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证明先秦时期已经有各种炼养方术的流行,从原始宗教的巫师巫术中逐渐分化出专事炼养方术的方士,从事吐呐、导引、房中,服食一类的方术,形成方士集团,史称方仙道。但这并不是说内丹学与先秦时期的仙道方术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更不能把古代内养方术直接就称为“内丹功法”。就此而论,内丹应晚于外丹。......
2024-05-04
一、道法自然与逆返成仙
如前文所述,内丹修炼与道家修道虽有所不同,但其实在根本旨趣上仍可相通。如果光从表面上来看,修道要“道法自然”,内丹要“逆返成仙”,似乎正相反对,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内丹修炼与道家修道存在重大的差别,但深入研究下去则发现,“道法自然”与“逆返成仙”存在着内在的相通,它们并不构成矛盾的两极,而恰是对立面的统一。
我们先要了解道家之“道法自然”的确切含义,在前文论老庄修道思想时我们已对此作了揭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显然是要“人”亦效法“道”之“自然”,并非说要顺“人欲”之“自然”。在老子看来,在社会化的生活中,人已经是“不自然”了,道家正是看到人的社会化所导致的人的异化,“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因而要人们从欲望分别中走出来,重返道之自然。道只是自己如此,自然如此,道并没有有意志地去创生万物,道并没有对天地万物有特别的关照,这是道之无为,但天地万物由道而生,生机盎然,这是道之无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之自然的意义。人在社会化的生活中已经变得“不自然”了,人已有太多的“人为”,人已经发展出坚强的自我了,这是人的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人在婴儿般的天真状态中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但这也是人的分裂和痛苦,正是自我的执着造成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对立。所以《老子》强调人应该致虚守静,少私寡欲,重返道之家园,而不是让人顺其人欲之自然,所以“自然”并不意味着否定一切修炼工夫,相反“自然”正是道家全部修养的重心所在,它是一种修道的成就与境界,而不是人们“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当然在得道的境界里是自然无为的,也没有特别的修炼工夫,但这是圣境之自然,是对“修炼工夫”的超越,而达至如如平常之境。但相对于人的“不自然”,修炼工夫仍有必要,盖去除人之不自然、人之有为执着,恰恰需要另一种方向的有为工夫,要“逆”着常人的“不自然”以重返道之家园,这就是道家修道的过程,这就是超越自我的旅程,这就是人的自觉的成长与演化,而这也正是内丹学“逆返成仙”的意思:逆反于常人的不自然而重返道之自然!
之所以会觉得“道法自然”与“逆返成仙”相矛盾,除了对“自然”的意义有误解外,还有对“逆返成仙”的误解。“逆”表面上总是给人以“不自然”的感觉,只有“顺其自然”才是“自然”,但是这里有一个语义的澄清的问题,因为“顺”和“逆”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义字,“顺”和“逆”是相对的,“顺”和“逆”的意义必须联系着所顺所逆的“参照系”来了解,即“和什么相顺”,“和什么相逆”?只有相对于同一参照系,“顺”和“逆”才构成一对矛盾,而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则顺于此参照系者于彼参照系或为逆,而言顺言逆并不构成矛盾。《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有云:“顺其天道则逆于人道也,顺于人道则逆其天道也”[92],内丹学正是要顺其天道之“自然”而逆于人道之“不自然”,讲“自然”是从“道”之“自然”的意义上来了解,而讲“逆返”乃是从“逆”于常人之“不自然”而“返”于“道”之“自然”来了解,这样“逆返成仙”不但不与“道法自然”相矛盾,而且“逆返成仙”的目标正是要“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属于“作用层”的语言,它强调的是从有为到无为的修道工夫;“逆返成仙”是属于“存有层”的语言,它强调的是逆反于常人的不自然而返归于道的演化方向。在内丹学中,“顺”是指由道向万物的演化,如《中和集》所云:“道本至虚,至虚无体,穷于无穷,始于无始。虚极化神,神变生气,气聚有形”[93];“逆”是指由有形万物的层次返归于“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形→精→气→神→道”的演化方向。所以在“人法于道”这个最终极的意义上,内丹与修道的宗趣并无不同;不过在具体实现“人法于道”的工夫论方面,内丹学有一套较为详尽的返还工夫,内丹学的“逆返成仙”还有其特有的意义。
“逆返”在内丹学中也可叫“颠倒”,内丹学修炼中强调“坎离颠倒”,由心火与肾水相交媾而炼丹,因常人的心火上炎,意念总是向外驰奔,而肾水则向下流,从而使身心分离,坎离不交,修炼内丹则要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从而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达到身心交媾和炼精化气的目的,使生命能量不耗散而向上升华,这是内丹学“逆返”的一个重要意义。如《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之十七·九转金丹秘诀》云:“人之有身,父精母血交媾而成,此形交也;丹之所降,心火肾水交媾而成,此气交也。故曰形交则生人,气交则成丹”[94],“气交则成丹”是内丹的一种形态,这是“逆返”的意义之一个层面。又《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云:“夫离为火,火炎上,火乃木之性,俱浮属阳,故为主也;坎为水,水润下,水为金之性,俱沉属阴,故为宾也。此常道也。今也离反为女,坎反为男,是主反为宾也,宾反为主,岂非颠倒乎?”[95]这里的“常道”指常人之道,非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道”,此段述坎离颠倒,心肾交媾,但心肾交媾并不是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这里只是说明内丹学的“逆返”另有其密义,然逆反于常人而复归于道的宗旨是不变的。“坎离颠倒”是属于专门的内丹修炼问题,此处不宜详论,只略作说明如上。(www.chuimin.cn)
内丹学修炼是把人的身心转化过程比拟天地宇宙的演化过程,《中和集》云:“人身与天地造化无有不同处”[96],《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云:“知人之一身凡精神消长气血盈虚,无一不与天地并其阴阳造化。”[97]这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是一致的。天人同构是道家道教的基本信念,因为人来自于道,性出于天,《道枢卷之六·虚白问篇》云:“夫道者,性之本也;性者,心之源也。心性同体,应化无边,是乃所谓自然者也。知乎此而能虚心实腹,抱一而迁,则可以仙矣。”[98]性为心之本源,道又为性之所本,人的心性本就与道同体,这是成仙所以可能的超越性的依据,人只要去除自我分别意识,法道之自然,就能回归大道而成仙。《清和真人北游语录》云:“是以达人无心,任万变于前而不动,以其知吾之性本出于天,与天同体,故所行皆法于天”,“虽万类不同,其出于道则一也。既出于道而皆具道性,况人为物灵,则有可复于道之理,只缘多生迷于所习,失其常性,不能自反。”[99]人出于道,人本来就在道中,只是由于“迷于所习”才“失其常性”,人的自我执着把自己与道分离开来,所以需要“自反”的工夫,回归“道法自然”的境界。
在反对人的自我欲望,从而进入虚静无我的功能态上,道家修道与内丹修炼是一致的。《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曰:“殊不知利禄声色,实为伐性命之戈矛,囚一身之桎梏。”[100]《玄教大公案》云:“嗟夫!一切人此心无主,忽起忽灭,出机入机,无有了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欲养生之富厚,则贪婪者衣食常不足,富贵者利名常不足。以其心常不足,故纵六欲七情,三尸六贼,用心役力,巧智其神,致使心火上炎,精水下湿,水火相违,以致病患苦楚,至死未休。惟达道者,明悟虚幻情缘业识,故反情复性,虚心体道,自然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济,神气密融,果证无生,故无死地。”[101]人的欲望使“心火上炎,精水下湿”,精神耗散,这是常人之“顺行”;“返情复性,虚心体道”,使“水火既济,神气密融”,这是内丹之“逆返”。这与《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精神也是一致的,修炼内丹必须摆脱“利碌声色”的干扰,精不外泄,神不外驰,才能身与心合一,人与道合一。
要进入虚静无我的功能态,就必须讲求心性修养,内丹学除了强调具体的命功修炼,还特别强调性功的精神修持。内丹学发展出一套“心性论”,除了受到佛学和禅宗的影响与刺激外,还有其内在的理论根源,与道家修道的工夫有密切的联系,也可说是“道法自然”的精神在内丹学中的发展。道之自然无为,体现到人身上就是人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人的本性也可说是“真心”,心性修养的工夫就是从尘劳思虑之“尘心”返归清静自然之“真心”,从欲望执滞之“欲情”返归合道自然之“本性”。内丹学中有很多关于“自然”、“无为”的心性修养工夫的论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内丹学的“逆返成仙”是以“道法自然”为归趣的。如《海琼白真人集》有云:“大造无声,风自鸣,籁自动,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燕夏至,鸿秋归,霜天梅花开,月夜萤火明,此自然而然尔。参到此处,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102]这一段颇具禅味,但也未尝不是道家“道法自然”之义中本有的旨趣,天地万物各如其如,各安其性,一派自然和谐之气象,正是心性修养的理想的意境。
全真道此类论述更多,因全真道更偏重于性功之修炼,由性功摄命功,《析疑指迷论》载:“或问曰:何谓全真?答曰:即尔一念未萌之前也,一念未萌,等同太虚。”“凡初学道者,必先悟其真心,夫真心者,元无一物,等同太虚,本来清净,于此净中,一念忽起,顿然回光,返本归元,则湛然清净矣。”[103]这“一念未萌,等同太虚”之真心,正是无任何意识对象的纯粹意识,在纯粹意识中,万物如其本来显现自身,这即是“返本归元”,也正是“道法自然”的“合道”境界。又《修真十书卷之五十三·盘山语录》云:“凡住丛林,云集方来,岂得人人一等,个个同条。喻如泰山,万物毕备,有不材者,有成材者;有特立者,有依附者;有灵苗瑞草,也有荒榛荆棘。种种不同,随性任运,自有次第。山体巍然,元无拣择,一一含摄。流水种石,茂林丰草,兽走禽鸣,尽如神仙妙用。彼各相资,如蓬如麻,不扶自直,天地长久,各得成就。若欲绝长补短,变青作黄,岂惟各不得安,抑亦失其本性也。”[104]此述万物各安其位各住其性之“本性”义,从种种自然景物的自然和谐中,引导出人各有别,亦宜各安其性,自然成就,不必强求一致,此亦可说是“道法自然”义的阐发。
总之,丹家之“逆返成仙”并不与道家之“道法自然”相对立,“逆返成仙”正是为了要“道法自然”,只不过内丹学注重人的身心关联,在达到“道法自然”境界的具体工夫论上与道家修道有所不同,我们在后文将进一步比较内丹与修道的工夫与得道的境界。
有关道教内丹学溯源的文章
第一节古代方术与内丹中国古代方术源远流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证明先秦时期已经有各种炼养方术的流行,从原始宗教的巫师巫术中逐渐分化出专事炼养方术的方士,从事吐呐、导引、房中,服食一类的方术,形成方士集团,史称方仙道。但这并不是说内丹学与先秦时期的仙道方术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更不能把古代内养方术直接就称为“内丹功法”。就此而论,内丹应晚于外丹。......
2024-05-04
由重其道,故内丹非一般之养生方术,而为成仙之妙法;由重其术,故内丹非渺不可测之道,而有成仙之具体修炼法门。内丹之性功偏于“道”,而命功则偏于“术”,所以内丹学有“性可自悟,命待师传”之说。道通过人的生命以体现,人通过修道而达到生命的长存。......
2024-05-04
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4-05-04
所以从历史上看,虽有主流地位的变迁,但总是有特例的存在,故内外丹之关系只可以主次潜显论,不可以有无论。从内外丹交融的关系来看,可有三种类型:1)外丹为主论; 2)内外双修论;3)内丹为主论。故最初还是以外丹为主,内丹成为外丹的辅助。......
2024-05-04
行气,胎息和房中术与内丹关系较大,而外丹服饵与内丹之关系在下一章中专论,我们即以“行气术”、“胎息术”和“房中术”为例,大致考察其与外丹融合而形成内丹之过程。另外服气中的各种生命能量的转化则可视为一种“炼丹”的过程,所以服气比一般的导引更易与外丹合流。......
2024-05-04
[71]鼎器、药物、火候本为外丹烧炼的三要素,其语义原指外丹,鼎器是炼丹的仪器设备,药物是炼丹的原料,火候是对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温度控制。张伯端读《参同契》的方法,也就是内丹学移植外丹术语的方法。外丹术中药物的变化关键取决于炉火中温度的控制,因为化学变化与温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2024-05-04
因此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时间跨度相当长,在内丹名称出现以前,是一般方术演变成原始内丹的时期;而在内丹名称出现之后,是一般方术和原始内丹向较成熟的内丹的演变时期。本文以下即以此两条线索为主,考察从一般方术到内丹的演变。......
2024-05-04
《参同契》后来成为内丹学借以形成内丹理论的经典媒介,内丹学家以《参同契》为根本经典,故《参同契》的炼丹理论也就成为内外丹共同的理论模型。故内外丹理论又有互相矛盾、互相批判的情形,但如上所述,一些共同的理论模型乃是内外丹交融的必要的理论基础。......
2024-05-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