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4-05-04
二、道术显密
老庄之修道思想,意境幽深,境界高远,使人茫无涯岸,小智之人或望洋兴叹。葛洪《抱朴子内篇》本其金液神仙之思想,已对老庄颇有微词,《抱朴子内篇·释滞》谓:“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有可承按者也。”“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49]葛洪有其成见,特重金丹大药和养生方术,力主外丹不死成仙之说,其论证颇有系统,于道教神仙思想有大影响,内丹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多受外丹的影响,外丹在修道转化成内丹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由于本文另有专章论内外丹之关系,此处从略。内丹学与重外丹成仙之说不同,内丹学不是认为老庄“泛论较略”、“永无至言”,而是认为老庄为得道高人,境界太高,故令人难解,“老庄之书,言不尽意,非得道人难以知其微。禅语如谜,令人难解,亦非故为如此,其理有不容名言处,是以不得不耳。”[50]
如前文所述,老庄修道非完全不注重“命功”修炼,但毕竟是以无为性功为主,命功只隐然于其间,纯从命功修炼而言,确属“泛论较略”。自《老子河上公注》和《老子想尔注》起,已开始对老子进行具体化、养生方术化的解释,老子的“道”也从“本源之道”逐渐向“道神”、“道气”等更具方术修炼意味的方向发展,修炼的宗旨也更趋于身体之长生不死。《云笈七签》卷八十八《道生旨》云:“是知修道之士,若不知生之所由,道之根本,则茫茫然罔测道之来矣!”“虚无之中,有物谓之神;窈冥之中,有精谓之气。吁!其神与气,来既恍惚,去无联兆。”[51]以《老子》论“道”时的“其中有物”解释为“神”,“其中有精”解释为“气”,这就把虚无之道显化为神与气,虽神与气也是恍惚莫测的,但道与人之间的联系则更为直接了,修道之“道”渐向修炼方术之“术”靠近。《云笈七签》卷四十五《修真旨要》指出:“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以会道。”[52]“人”和“道”之间,还需要一个中间桥梁,这就是“术”,有了“术”,人才能通过修“具体之术”以会“无形之道”。内丹学与各种修炼方术的关系,是下一章的主题,这里只概述修道向内丹转化的理论轨迹。
修道是“道”显而“术”隐,而内丹学则道术两方面都重视。由重其道,故内丹非一般之养生方术,而为成仙之妙法;由重其术,故内丹非渺不可测之道,而有成仙之具体修炼法门。《海琼白真人集》曰:“今所可传者谓之事不谓之道,道本无传,道无声色,道无相貌,道无古今,道无往来。”[53]“道”不可传,因“道”不是一个有形有象的东西可以递相传授;法门则可传,通过法门之传授再由之自悟其道。“道”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无人能隐藏,也无人能占有或给予;“术”则是一个具体的指点,必待高人传授。内丹之性功偏于“道”,而命功则偏于“术”,所以内丹学有“性可自悟,命待师传”之说。《修真太极混元图》云:“欲扣玄关,须凭匠手;不遇真师,难明大道。”[54]丹道极重师承,盖火候药物,玄关一窍等炼丹核心关键都非语言文字可传。内丹之传授只于师徒间秘传面授,外人不易窥其玄奥,这也是内丹学研究不易入其堂奥的原因。
内丹学有一套具体修炼之“术”,借“术”以明“道”,《黄帝阴符经注解》之“序”中说:“大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乎理;大道无形,非立象无以测乎奥。”[55]较晚出的《启真集》云:“道本无形,喻以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56]这里都是强调内丹学的一套炼功法象,对领悟无形之道具有必要性。内丹学“外则穷天地施化之理,内则明身心运用之机”[57],发展出一套系统的修炼程序,使修道之高远难测向炼丹之有阶可循过渡。从历史顺序来看是由“道”而“术”的演变,从内丹修炼的逻辑顺序来说则是由“术”而入“道”的过程。
内丹学也把“道”与“神气”联系起来,《黄帝阴符经集解》云:“吕真人曰:众人以声色威显为神,圣人以杳杳虚寂为道。道者,神也。众人但遇雷电之威、风雨之猛,心生畏警而谓神,不知此天地万物皆自希夷虚寂中来,是不神而所以神也。”[58]道即神,不神而所以神亦即道无为而无不为之意,修道当效法于道而入于不神之神之境。虽此处之“神”有“神灵”、“神妙”之意,并非直指为生命之“精神”,但两者很容易过渡,人体之神即是道之神的体现。《碧虚子亲传直指》云:“夫至道不可以名言,至神不可以想得。可名非道,可想非神。夫神禀乎道,合乎性,根于阳,虚灵而无迹,变现而无方。”[59]在修道至内丹的转化过程中,“神”和“气”是最关键的两个概念,“种种名相皆不可着,止是神气二字而已”[60],修道本即是修心,修心即可养神炼气,只不过修道不是重在具体的神气修炼功夫,而是以直接合道得道为宗旨,而内丹则主要是神气的修炼,“神即性也,气即命也”[61],内丹之性命双修,也即是神气兼修。从修道到内丹由“道”而“术”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论必然性,综括言之即是修道必炼心,炼心必炼气,而一切修炼都以进入静定之境为本,这就使修道与炼丹有其内在关联,所以神气的问题乃是修道思想中必然要凸现的问题。
《云笈七签》卷十七《太上老君内观经》曰:“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62]“道”内化于人之身则是人的神明之心,修道是人去修,克实而言也就是修心,“千经万术,惟在心也”[63],而修心也就是以心合道。道通过人的生命以体现,人通过修道而达到生命的长存。这里提出了“生道合一”以“长生不死”的修道原理,虽然内丹学对长生不死的主体的认识有变化,成熟的内丹学形态并不以肉体不死为目标,而是以神气合一的阳神合道为成仙,但以“合道”为终极超越的境界,则为道教成仙之根本理念。
不管是修道还是炼丹,其根本的原理是通过修心而进入一种静定的境界,修道由无为坐忘而入于与道合一的得道境界,而内丹之修炼也必须由静定之境实现精气神之转化。《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曰:“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心唯静则不外驰,心唯静则和,心唯静则清,一言以蔽之曰:静,精气神始得而用矣”[64],“惟定可以炼丹,不定而阳不生。”[65]《中和集》曰:“三教所尚者静定也。”[66]《老子》“致虚守静”之修道工夫,也是修炼之根本要诀,内丹学不过是把静定中的神气转化过程进一步程序化、具体化而已。内丹学认为修心与修气本即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修心必制气,炼气必修心,神行即气行,“假一神调气,籍一气定神……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盖是神定则气定,气定则精定”[67],“心动则气随,气动则心随,心一则气亦一,气一则心亦一。”[68]从修道到修心,从修心到修气,这里有其内在的理论必然性。(www.chuimin.cn)
修道中的神气转变本是一个自然的结果,然而从这种神气变化由果溯因,遂变成因地修炼的具体法门,内丹学中精气神的修炼层次,很可能是由修道过程中的身心变化的结果“由果溯因”而成。《洞玄灵宝定观经》云:“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觉诸尘漏。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四者延数万岁,名曰仙人。五者练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练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练神合道,名曰至人。”[69]修道得道的人自然会有身心之变化与妙用,这就是所谓的“七候”,七候是逐步深入,层层递进,从“练形为气”的“真人”,到“练气成神”的“神人”,再到“练神合道”的“至人”,这可以看作得道境界的过程分析,但这些得道过程由果溯因,即变成了内丹修炼的层次阶梯,内丹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次第,可看成是由得道果位过程中的证道阶梯转化而成内丹因位修炼的层次。
按修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原理,在修道之无为中,自有“无不为”的妙用,《养性延命录》有云:“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70]《道枢》卷一《玄轴篇》云:“虚无之有者,真有也。”[71]在无为的修养中,神气自然充满,在虚无之境中,与道相通,自有元气入身,《黄帝阴符经集解》云:“至道之中,包含万善”,“虚静之中,道气来归。”[72]《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云:“真一之气,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中。”[73]这就把修道的妙用点拨出来了,其实修道本即蕴含有神气之妙用,只不过没有显化为具体的神气修炼方法而已。内丹以精气神为药物,以意识运用为火候,采先天一气以为丹,其实也都可说是道之妙用。《坐忘论》[74]云:“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耳与道同则无声而不闻,眼与道同则无色而不见。”[75]《化书》云:“是知万物可以虚,我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以隐,可以显,可以死,可以生,而无所拘。”“是以虚空无心而无所不知,……大人无虑而元精自归。能师于无者,无所不之。”[76]在修道之虚无之境中,有无限的妙用,身心变化自在其中,这可说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在修道过程中的体现。
如前所述,修道本就蕴含有神气的修炼问题,《坐忘论》由《庄子》的“坐忘”论述了修道中的神形关系,可看成由老庄修道到内丹的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坐忘论》不论具体之丹法,而直以修心入定慧为主,而求与道冥一。“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77],这里的“道”已不是形上学的思辩化的概念,而是在静坐修道中体验到的一种“神异之物”,它是一种宇宙能场,对人体有微妙的作用,故“灵而有性”,但又不可把捉,故“虚而无象”。欲体验道之能场,必须进入“坐忘”的境界:“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同于大通。”此即超越任何对象性的意念执着,而与宇宙能场相沟通、相统一。要进入“坐忘”的境界,关键是修心,“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意识不受任何意识对象所打扰,在虚静的纯粹意识中,自然“心乃合道”。但这只是说意识不追逐身心内外一切对象,并不是进入无意识的昏沉状态,必须保持虚静意识的觉醒,“息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在虚心无为的纯粹意识中,人就能打通天人之隔,道之能量就能回归生命自身,对人体产生作用。“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道对人的作用随着虚静工夫的程度而有深浅不同,“道有至力,染易形神”,“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通过坐忘的修道工夫,进入深层次时也能对“形”起作用,形神俱妙为神仙之宗而为“非孔释之所能”。这就显示了修道中修神与修形的密切关联,修道并不是直接去修形,而是在虚无之道中统一形神而与道合一。
然既欲与道冥一,则必使心无牵挂,故观“无身”而除病之执着,观“无心”而除心之妄想,此与形神俱妙不矛盾,观法上的“无”不否认本体上之“有”也。“若病者,当观此病,由有我身,我若无身,患无所托。故经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次观于心,亦无真宰,内外求觅,无能受者。所有计念,从妄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俱泯。若恶死者,应念我身,是神之舍。身今老病,气力衰微,如屋朽坏,不堪居止,自当舍离,别处求安。身死神逝,亦复如是。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自失正业,以此托生,受气之际,不感清秀,多逢浊辱。”至于老病之躯,不可贪执,此已是权宜之计,非所以论最上一乘之仙道也。
《坐忘论》义理颇好,在宗趣上仍不失仙道之方向,而发挥庄老之修道理论,但其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皆明显受佛学之影响,如上观心法显受般若正观之影响。修道之理法本有其客观之规律,则凡真修实证之士,必有可相通之理法,虽语言思维皆可借之于佛家,不必道家修道本身即必无此理趣也。丹法渊源甚古,内丹学亦早已形成雏形,此则不必待佛学影响而后有,然道教内丹学之成熟,自与佛家之刺激与挑战有关,经隋唐之高道融通佛理,再返归内丹学本来之特色,至北宋后渐形成自成系统之丹道学。内丹与佛学之关系,另有专章论之,此不赘述。
内丹学也是以返本合道为成仙之目标,但内丹学有一套系统的修炼程序,对身心神气之交媾,人天合一之机制都有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论内丹时曰:“身中之天地交坎离合,二气氤氲,结成一滴露珠而飞落丹田中。”这是体内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丹;“天机将至,人能动吾之机以应之,则天人合发,内外相符,结而为丹矣。”[78]这是人天交媾而成丹。混然子《青天歌注释》的“序”中将丘处机的《青天歌》分成三段工夫:“前十二句乃明修性之本体,中十二句为复命之工夫,末后八句形容性命混融脱胎神化之妙也。”[79]内丹学以性命双修为宗旨,而有修性修命的不同次第,较之修道,炼丹之工夫更加细微,讲究封炉采药、火候进退,因此处非详论内丹之修炼,仅略举《金丹大成集》中的一段以见一斑:“其采药之初也,动乾坤之橐龠,取坎离之刀圭,凝神聚气,调匀鼻息,呼吸应手,迨夫神气之入乎其根也。闭极则失于急,纵放则失于荡,惟使其丝丝续续,勿令间断矣。然后神久自凝,息久自定。其运火之功也,一刚一柔,一文一武,进寸而退尺,前短而后长,分宾主而立君臣,使其阴符阳火进退之得其宜也。火数太燥则汞上飞矣,水铢太滥则铅下消矣,惟使其斤两调匀,法度准确,无进火退符之昧。”[80]此论内丹之采药运火甚详,采药在调息绵绵,不急不荡;运火在调意火候,不燥不滥。此是炼功中之微妙处,关涉能量转化之成败。对内丹而言火候问题是一重要问题,这可算是内丹作为“密法”之一方面,此种真切而微妙之工夫体验,较之道家修道则更为详密,然自其负面观之,则于修道之宏阔高远之气象或有所不及。
有关道教内丹学溯源的文章
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4-05-04
[71]鼎器、药物、火候本为外丹烧炼的三要素,其语义原指外丹,鼎器是炼丹的仪器设备,药物是炼丹的原料,火候是对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温度控制。张伯端读《参同契》的方法,也就是内丹学移植外丹术语的方法。外丹术中药物的变化关键取决于炉火中温度的控制,因为化学变化与温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2024-05-04
外丹服食以固形为目的,从而与这种理论趋势相背离,而内丹学实际上是迎合了这一道教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以上对有关解释内外丹兴替原因的学术观点略作评论。......
2024-05-04
对精气神的先后天层次和顺逆两个方向进行清楚的规范,是内丹学对各种方术的精气神理论进行系统化的一个成果。内丹学有系统的“精气神”演化理论,一方面是对各种方术的系统化,同时也是人体修炼实践探索的结晶。......
2024-05-04
《参同契》未广流行,亦不足以引起丹家之重视。一旦时机成熟,《参同契》就不再默默无闻,而是成为内外丹道所公认的“万古丹经王”。[55]文中并明确指出种种外丹之药材,非其所为,则指《参同契》为内丹明矣。苏元朗,刘知古等已开始对《参同契》作内丹化的解释以形成内丹学理论,但他们还并没有明确反对外丹术。《参同契》现存的两种唐代注本为外丹注,不是偶然的。......
2024-05-04
在考察《参同契》对内外丹关系及内丹学的形成的影响之前,我们先必须研究《参同契》本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参同契》之后的《抱朴子内篇》,外丹为主兼修内功的特点,更为显著。一段以证《参同契》反对内丹之说。以上检讨《参同契》的“内丹说”的问题,那么如何解释......
2024-05-04
在强调一套具体的命功修炼程序的意义上,修道的无为坐忘与内丹修炼有所区别。这说明在无为坐忘的工夫中,并不仅仅是对精神起作用的性功,还包含有精气修炼的命功成分。......
2024-05-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