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4-05-04
一、本体之道
《老子》的作者是谁,是否为一人所著,学术界讨论已久,迄无定论。[16]从修道思想的立场上看,《老子》一书,甚有系统,一气贯通,非有道高人,不能为此。不管其作者是哪一个“老子”,我们总可以“老子”为《老子》的作者。老子不是天文学家,他不可能在科学的意义上去研究宇宙的起源;老子甚至也不是哲学家,对哲学宇宙论作形而上的玄想。本文愿意把老子看作一个“修道家”,他在修道的境界中感悟人生与宇宙,以他独有的格言警句式的五千文,记录下他的心灵绝唱《道德经》。
道既是修道的工夫,又是得道的境界,同时也是在修道的工夫与得道的境界中呈现出来的对宇宙本体的领悟[17]。“道可道,非常道”,道之本体义、工夫义和境界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分析的语言都只是对道的一种有限的陈述,而无法传达道的无限的意义。就道之整体而言,道不可说,任何言说都只是部分的,只能从一个侧面指点道的意义,言说的道就不是那永恒无限的道。但领悟了道的人,如果想要传达出他所领悟的道,就必须透过一种有限的语言,来象征性地描述他的道,即使无言,也是一种表示,即使说“道不可说”,也是一种说。有限的说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说出道的意义,但总归对道有所说,有所指示,听此言说的人,也可能透过此言说对道有所领悟。言说是无可避免的传道的工具,它导致了对道的各种曲解误解,但也可能助人“悟道”。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言说,问题在于言说道的人是否对道真有所悟;问题不在于言说不可说的道,问题在于听此言说的人能否得道忘言,由有限的言说去领悟那无限的道意。以下所作的对老庄修道思想的勾玄提要式的论述,亦是对不可言说的道的言说。
各种哲学,各种宗教都各有其“道”,就其领悟的具体方式和表达道的语言而言,各教之道都有不同。但作为永恒真理的道,作为一切悟道之所以可能的根本大道有其客观性,而表达道的语言亦有相通性。一旦“悟”了道,就会知道各种宗教的语言都是相通的,不再执着于语词的不同,道教之“道”,基督教之“神”,与佛教之“真如”等皆相通,而佛性、神性、自性、本性、法性、空性皆可指代天人合一之道体,任何语词皆非真理本身,而只是从各个方面来指示“那个”,角度方向不同而所指则一也。这些语词可大分为两类,一类是宇宙━本体论的语言,如“道”、“空”、“本体”等;一类是心性论的语言,如“佛性”、“本性”、“心体”等。而悟道之境界,是主客融合、天人合一的,有限的自我消失了,无限的真我显现了,这显现的真我从主观的一面言之是“本性”、“佛性”,从客观的一面言之是“道体”、“真如”。“性”是内在而超越,虽主观而客观;道是超越而内在,虽客观而主观,而性与道最终是一,是主客统一而超越主客的“一体”。相应地,悟道的方式,说法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是从整体之道而言之,展示道之自然、无为与无限,以使人的境界与道合一;一是从心性之体用言之,展示心念之生灭无住而发现能觉之自性真我。前者是“悟道”,后者是“见性”,而两者最终是一回事,都指向宇宙生命一体无间的终极道境。
从本体论的语言上说,本体之道是工夫之道和境界之道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故我们在此先明本体之道。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子预先已有对本体之道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语言上说,老子应是先有修道的工夫与境界,然后把他对道的实存的体悟指点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因而这里所谓的本体(或本源)[18]并不是在天文学的意义上追溯宇宙发生学上的起源,而是在修道的现象世界里的一种意义式的本体,是对宇宙万物根源性统一的“神秘之悟”。
“道”是在“虚极静笃”的修道境界中所体悟到的“混然一体”,在此“一体”中,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空间上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故无时间相,无边无际故无空间相,道是超越相对时空和具体事物的宇宙无限场有整体。只是相对于有限的部分的现象物,相对于分别的头脑,时间才有过现未来的分别,空间才有大小去来的限制,但对于无限整体场有的道而言,它不可能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因为整个移动本身也属于道,道之整体包含了无限的时空,它本身就是圆融自足的“一”,故道无时空相,道属于永恒与无限。就其不是任何有限的具体的事物而言,道是“无”,“无名万物之始”;就其不是绝对的一无所有而是无限场有整体而言,道是“有”,“有名万物之母”。此“无”和“有”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9]道不是任何一种有限的具体的事物,它无法成为五官感觉的对象,眼视之不见其色,耳听之不闻其声,身触之不得其形,道是“混而为一”的,所以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混而为一”的道不能用有形之感官去“认识”,只能用智慧的心灵去“体验”,道无具体的形象,也不是任何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道是绝对死寂的空无所有。作为无限场有整体,道是万物之所以可能的无限背景,道是万物相对相关、相即相入的统一本源,道蕴含无限的生机和可能性,也可以说道是物质之本,能量之海和信息之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前一个“物”字(“道之为物”)为虚义字,它只是指代“道”,相当于说“道这个东西”;后一个“物”字(“其中有物”)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存在物,而是一切具体存在物之所以可能的“物质之本”,这里的“象”不是指道有具体的形象,而是“无象”之“大象”。“恍惚”、“窈冥”是在微妙的“一体”状态中心灵的情状,在混然一体的体道境界中,老子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微妙的信号,虽难以言传,却又那么真实。(www.chuimin.cn)
对老子而言,道并不是一个哲学概念,道是一种体验的实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不是一般的可以感觉到的对象物,它无法摆出来,指给人看,所以无法对之命名,道亦本无名字,只能勉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是用来勉强形容道之无限深远、无限广大。具体的事物有生灭变化,但这只是殊象之互相转换,无碍于道之完整,万物有生灭而生灭皆道,故道无生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从某一具体事物的角度看,它有“成”有“毁”,但一事物之“成”正以别的事物的“毁”为前提,一事物的“毁”亦正以别的事物的“成”为结果,从道一方面观之,则“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20]万物就其有限个体的一面视之,有运动变化,有生灭成毁,就人的自我而言,则有是非荣辱,成败得失,但就万物之源的道而言,万物皆相关相融,成为一体,道通为一,无所谓生灭成毁,无所谓成败得失,“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1]《庄子》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22]道作为永恒的无限场有,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超越时空,一切时空范围内的生成之物、变化之流,皆是在道的作用中孕育生长,太极之高,六极之深,天地之久,上古之老,此皆在时空范围之内,时间上的长短是相对的,空间上的大小也是相对的,而道根本就超越于时间之长短,空间之大小,道是“自本自根”的永恒无限场有,故道无时间相无空间相,不可以相对之时空概念去规范。关于“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成玄英疏曰:“寄言诠理,可传也;体非量数,不可受也。方寸独悟,可得也;离于形色,不可见也。”[23]道可用象征性的语言去诠表它,但道不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物,它不能作为一个对象被给予;道可以通过实存的体验在心灵的虚极状态中去悟得,但道不能作为一个有形色的具体存在物被看见。
道是无限场有整体,它不是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成之物,道不是与万有现象对立的摆在某个地方的隔绝的“本体”,再由它从无生有创生万物。道生万物意味着万物不是孤立的自生自化,万物之生成皆离不开道的整体作用和无限背景,是在道自身中由潜态到显态的有机演化,道生万物是“全息统一场”的有机开显,道与万物是相即相入、圆融互摄的统一体。道不是有意志的作为人格神的上帝,道本身是无为,一切生生化化皆是道的自然作用,在道之上别无更高的主宰使之效法。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无限的统一场,但这统一场中自身即蕴含有对立面的运动,在不断的辩证运动中反归自身。道从无形无象的“无”中,孕育出阴阳未分的“混然一气”之“有”,从“混然一气”的统一中,孕育出阴阳两极的相对运动,由阴阳两极的对立运动,产生万物的生化。这意味着从无限的场有背景中,显现出万有现象的生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非常重视对立面的相互生成,相互转化,这是道的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切运动变化之所以可能,皆是阴阳两极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对立面的相反相成,是《老子》的根本思维模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道论的精微所在。道没有任何主观的作为,道不会对任何事物有特别的关照,但万物都依赖于道的作用,万物由道而生,各得其所。正因为道没有任何有限的具体的作为,道才能有无限的妙用,才能保证一切事物都成就为其自己。一切意念造作,一切有为,都只能是有限的,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只有无为,才能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生机,才能无不为。
“道”在万物中显现的妙用为“德”,德是道的“本性”在万物中的体现。《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都从道中化生,都是道由潜态形式到显态形式的显化,所以万物皆带有道的“本性”,这内化于万物之中的道的“本性”,即是“道之德”,亦为“物之性”。道之本性是什么呢?道的本性是虚静无为,柔弱不争。虚静故广大无际、圆通无碍;无为故无拘执滞限,而能无不为。柔弱故能无一丝挂碍,而以“天下之至柔”,能“驰骋天下之至坚”;不争故能万物相亲相融,而“天下莫能以之争”。一切修道的工夫,说到底就是从人的扰动有为、欲念造作中抽身出来,返回到道之虚静无为中来,跳出一己之小我,回归无我之大道。
有关道教内丹学溯源的文章
内丹学的形成,就经过了类似于量变和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110]由上所举之例已可看出,内丹学大都把各种炼养方术作为傍门小道来看待,而只有内丹修炼才是超越成仙的不二法门。或者说内丹学对方术的升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24-05-04
对精气神的先后天层次和顺逆两个方向进行清楚的规范,是内丹学对各种方术的精气神理论进行系统化的一个成果。内丹学有系统的“精气神”演化理论,一方面是对各种方术的系统化,同时也是人体修炼实践探索的结晶。......
2024-05-04
[71]鼎器、药物、火候本为外丹烧炼的三要素,其语义原指外丹,鼎器是炼丹的仪器设备,药物是炼丹的原料,火候是对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温度控制。张伯端读《参同契》的方法,也就是内丹学移植外丹术语的方法。外丹术中药物的变化关键取决于炉火中温度的控制,因为化学变化与温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2024-05-04
《参同契》未广流行,亦不足以引起丹家之重视。一旦时机成熟,《参同契》就不再默默无闻,而是成为内外丹道所公认的“万古丹经王”。[55]文中并明确指出种种外丹之药材,非其所为,则指《参同契》为内丹明矣。苏元朗,刘知古等已开始对《参同契》作内丹化的解释以形成内丹学理论,但他们还并没有明确反对外丹术。《参同契》现存的两种唐代注本为外丹注,不是偶然的。......
2024-05-04
在考察《参同契》对内外丹关系及内丹学的形成的影响之前,我们先必须研究《参同契》本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参同契》之后的《抱朴子内篇》,外丹为主兼修内功的特点,更为显著。一段以证《参同契》反对内丹之说。以上检讨《参同契》的“内丹说”的问题,那么如何解释......
2024-05-04
外丹服食以固形为目的,从而与这种理论趋势相背离,而内丹学实际上是迎合了这一道教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以上对有关解释内外丹兴替原因的学术观点略作评论。......
2024-05-04
而马氏言今本《参同契》为后人伪托其名所作且与原本揉合为一,则其理由皆不足。历来文献皆持魏等著《参同契》,非可谓全出伪托,自应有其所本;《参同契》依托纬候,与黄老并论,正是成书于汉代......
2024-05-04
由重其道,故内丹非一般之养生方术,而为成仙之妙法;由重其术,故内丹非渺不可测之道,而有成仙之具体修炼法门。内丹之性功偏于“道”,而命功则偏于“术”,所以内丹学有“性可自悟,命待师传”之说。道通过人的生命以体现,人通过修道而达到生命的长存。......
2024-05-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