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少先队可以利用大屏幕举办“现代化”队会;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开展网页设计竞赛、网上手拉手、网上联欢会、网上研讨会等,为少先队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4-04-24
励 娜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方位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以音乐特有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然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模仿力强。虽然他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教师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他们灵巧的体形、自然的嗓音,通过视觉、律动、绘画、情景表演、节奏敲击等相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的欣赏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坐在座位上听,对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小学生来说,不能真正理解乐曲的语言。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中“听”是主要感知通道,但如果利用其他各种感知通道,如动觉、视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动”起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下面是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欣赏中做些律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乐曲的感受
律动,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它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良好途径。律动可以提升学生对稳定节奏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模仿能力。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学生就会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体验音乐的情感。这种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规范、漂亮,只要能与音乐情绪相结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
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我为了让学生感受《摇篮曲》的力度,先让他们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雄壮有力,再听《摇篮曲》的优美安静,并随着音乐轻轻律动,感受催眠曲的风格特点。因为,欣赏课中的律动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动的特性,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感受乐曲的内在情绪和风格特点。
二、在欣赏中“表演”乐曲的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音乐形象的能力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速度、力度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们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动”就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的形象,从“听”到“动”是对音乐逐渐熟悉和理解的过程也是审美体验的过程。
如:在欣赏《赛马》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想象自己是个草原骑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驰骋。接着我让学生“动”起来,表演骑马、挥鞭、勒马等系列动作,使学生在“动”中体会到蒙古族音乐的韵味及草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学生在“动”中把乐曲中的“赛马”的音乐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在“动”中学生们的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www.chuimin.cn)
三、在欣赏中拍打节奏,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古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拍打节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和乐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欣赏曲《春节序曲》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活泼欢快,表现了人们在春节时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腾的场面。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动作起来,使音乐欣赏达到高潮,收到极好的效果。如根据旋律的变化,变换各种不同的节奏律动,可以击掌,一拍一次;击掌加拍腿;拍腿加翻腕,击掌加拍肩(左右交替)还可以同座击掌,等等。听着欢快的音乐,做着不同的律动,全体师生都陶醉在音乐之中,整个课堂上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四、在欣赏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创作是相通的。绘画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有时比嘴还会说话。在欣赏中,让学生听了音乐后把对音乐的感受动手用图形、线条、符号画出来。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让学生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有的学生自由地用线条描绘音乐,画出旋律的波浪线,有的学生则根据音乐的旋律画出了一副美丽的图画。从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
当今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大力提倡倾注满腔热情,需要民主的氛围、心态的开放、主体的突显、个性的张扬、创造的解放、让师生共享成功的快乐。
音乐欣赏教学是综合性的课型,而不宜采用单一型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综合的手段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中心理论的角度出发,小学音乐欣赏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这种让学生在欣赏课中动一动、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的教学方式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会不断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艺术欣赏课中“听”与“动”,动静相结合,通过激发他们对欣赏乐曲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艺术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欣赏课中“动起来”是提高小学生乐曲欣赏能力的好方法。
有关足迹的文章
学校少先队可以利用大屏幕举办“现代化”队会;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开展网页设计竞赛、网上手拉手、网上联欢会、网上研讨会等,为少先队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4-04-24
把这四种教学模式互相协调、和谐配合、共同作用,应用于小班课堂教学,可以形成促进小班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合力。2.互动教学应用于小班化教学,是以改善教学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为核心,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实现学生爱学、会学、善学,教师爱教、会教、善教的目标。......
2024-04-24
教室空间不变,学生班额减少,意味着每个学生所占的单位空间有所扩大,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有效地运用空间资源。教室不仅成为学生的学园,更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的乐园。可记载每一位孩子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小组团结的成果。另外,教室内配备背投电视机、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开通宽带互联网,一方面可有助于形象教学,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操作及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024-04-24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的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开展小组学习。......
2024-04-24
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班级人数较少的优势下,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为他们创设一定条件,让他们也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符合小班化教育特点的方法,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小班化教学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只要认真地把握这些事件和机会,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够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和提高。......
2024-04-24
小班化教育要有效实现教育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于是在小班中学生个体均衡的发展也更体现出师生交往的个别化。......
2024-04-24
记得有一次作文课,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课中,我拿了些瓜子让学生吃,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说说吃的感受,可是,学生的体验并不深刻,有许多学生说很香,很好吃,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说的了。有的学生还在吃瓜子,有的学生向我告状,他们组的瓜子被邻桌的同学抢去了,场面十分混乱。“先拣颗粒饱满的,没有虫眼的瓜子。”小班化实验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反省,不断探索,不断纠正认识上的误区,才会走得更踏实,更长久。......
2024-04-24
由此,小班化教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阳光普照式的小班化教学,它有以下几个本质的特征:教育的均等性对每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都一视同仁,让每个人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5.改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024-04-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