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初探

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初探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谈谈笔者在小班化数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组建合作小组前,应先对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再搭配成若干小组,力求均衡,尊重自愿,通常4~6人为妥,组长一人。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陆霞君

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习惯、个性品质等各方面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差异,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我校目前正进行的小班化教学实验更是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与大班相比,小班化教学由于班小学生少,更显示出它在时空上的优势,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等的频率和效度明显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密切。课桌数减少,教学空间相对增大,也便于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来组合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更增加了主动性、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为丰富而有个性。

下面谈谈笔者在小班化数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作小组前,应先对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再搭配成若干小组,力求均衡,尊重自愿,通常46人为妥,组长一人。小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

常见的分组方法有:

1.就近座位组合

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小组在教学中用得较多,但笔者认为这种组合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上存在着不合理性,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互助互学、优势互补。

2.差异互补组合

将全班学生按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学困生。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学困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这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邻居组合

邻居组合是一种校外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由邻居或家长关系密切的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一般24人为宜。一般在进行校外实践活动时采用。如让学生合作调查所生活的村庄(街道、社区)的人们10年前、50年前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今天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把调查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到班上交流。这样既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是怎么样发展的,也培养了孩子们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形式由课内的合作关系延伸到课外的合作,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扩展了孩子求知的视野,也密切了同学之间、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

分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视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不同层次学生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较妥善地解决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课堂教学的划一性之间的矛盾。

二、小组的组织建设

1.给小组命名

引导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给自己心爱的小组起个富有个性化的名字,如苗苗小队、飞龙小队、探索小队……,要有一定的内涵,代表该组成员的思想、观念、目标、意愿等。

2.定小组标志

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决定,可以是一座奇异的造型,也可以是一面色彩艳丽的旗帜。或者是一张小组成员的“全家福”,在合作活动时用,利于组与组的识别,也利于培养学生“组荣我荣”的集体荣誉感。

3.成员分工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根据合作活动需要可设主持人、记录人、汇报员、督查员(可以根据需要增减)。“主持人”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管理、协调关系等工作,记录人负责记录小组学习情况,并总结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本小组学习结果;“督察员”负责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督促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全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没有旁观者。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每位成员的分工并非一成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今天的“主持人”可能明天担任“汇报员”,以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www.chuimin.cn)

4.配备

给每个合作小组配备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小刀、剪刀、胶水、学习用具、小组标志以及用于激励夺标的小红旗、小红花、分数卡、学习记录卡、向老师和同学示意帮助或抗议的红牌黄牌等、以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课内合作,体验学习乐趣

(1)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新课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在尝试中体会合作创新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第九册“测定直线”这一内容时,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操场上,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扶标杆,有的用测绳量,有的拿卷尺……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定一条直线,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2)小组研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展开研讨,自由探索,互相交流,使学生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自己的认识过程,树立合作的信心。

如:新教材第三册的七色花店(花店里有各种花:马蹄莲2元一枝、菊花3元一枝,康乃馨4元一枝……)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有25元钱,请您给我配一束花。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和合作的案例。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出本组的配花方案,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思维活跃的和不爱表现的孩子一样积极设计各种方案,最后,推出本组的方案参加全班交流。

(3辩论:辩论是由学生把自己探索的内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与大家交流。在辩论中,要引导分析分歧的原因,找出共同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在教学第八册“梯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让大家判断“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的对错。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这时老师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把自己的理由摆出来,并科学地指出对方错误的地方。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找出对方发言中的错处,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又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4)游戏中合作: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群体性游戏。通过这类游戏既能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如结合人民币面值的认识和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设计“小小商店”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模拟商品的买卖,有售货员,顾客的角色。在开展活动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灵活地与各种各样身份的人打交道,妥善地处理在购物中遇到的偶发事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肯定不可想象。

2.课外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时空,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量量身高、量量教室中黑板的长度、宽度等。通过合作既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邻近同学合作测量家中的居住面积,再与房产证中的面积相比较,学生普遍发现自己测量的结果比房产证上的数据偏小,是因为还未按加上公摊面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了统计的初步认识后,以邻近的同学为一组,分工合作,共同调查十字路口20分钟之内摩托车驾驶员戴头盔的情况。并制成统计表,写出统计结果。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作业批改合作

作业是数学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阻力更大,因此仍离不开合作。但小组合作做作业,应建立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对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应自己翻阅教材,分析例题,如果仍解决不了,再向小组的其他同学请教,必要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开阔思路。

各小组之间可以开展作业互批活动。通常,学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作业,学生完全依赖老师对作业质量做出评价。学生既没有评价自己作业的能力,也没有评价他人作业质量的能力。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批改作业,这里包含了一种信任感,学生很重视这种信任,批改十分认真,唯恐有疏漏。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评价能力,还是对学生公正地对待其他同学的一次考验。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做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正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积累经验,改进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成功的手段,为今后持续、和谐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