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探寻娃子胡同:妈祖文化与天津的奇遇

探寻娃子胡同:妈祖文化与天津的奇遇

【摘要】:但我认为,“娃子”才是这条胡同的本名,后来可能因为形状和谐音的关系,“袜子胡同”成了“娃子胡同”的别称或俗称。至迟到清末,还有“娃子胡同”的叫法。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段新闻早已成为旧闻,但它记录的娃子胡同的情况是真实的。娃子胡同有其名,更有其实。娃子胡同之称,于“拴娃娃”的风俗,于“洗娃娃”的产业,都是实至名归的。天后宫每有盛事,袜子胡同必然是人如潮涌。

娃子胡同

罗文华

袜子胡同,是老天津最著名的胡同之一,它与天津天后宫妈祖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袜子胡同是距离天后宫最近的胡同,与天后宫的西便门相通,也是天后宫与天津旧城之间最便捷的通道。依据“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它的历史当不少于六百年,也应是老天津最古老的胡同之一。

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

古文化街地区改造前,袜子胡同东起海河边的张自忠路,西至靠近天津旧城东门的天齐庙大街,长四百余米,因胡同弯曲形似袜子而得名。但我认为,“娃子”才是这条胡同的本名,后来可能因为形状和谐音的关系,“袜子胡同”成了“娃子胡同”的别称或俗称。(www.chuimin.cn)

至迟到清末,还有“娃子胡同”的叫法。《点石斋画报》中有一幅知名画家何明甫所绘《流水无情》,报道的就是当时发生在娃子胡同的一件新闻。其说明文字照录如下:“天津东门外娃子胡同有富室王姓居焉,每夜雇令女仆坐更看守,以防宵小。一夕,月落参横时,一女出院将私焉。褪却布裤,向墙隅作箕踞势。适一穿窬突伸巨灵掌由穴探入,触着私处,不觉大呼曰:‘好晦气!好晦气!此非桃源洞口,何以落花流水、着手成春耶?’遂疾趋而逸。女仆猛吃一惊,提裤急起,奔而嘶曰:‘有贼!有贼!’及家人惊起,趋视,则贼已不知去向矣。闻者皆为之掩口葫芦。”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段新闻早已成为旧闻,但它记录的娃子胡同的情况是真实的。袜子胡同拆迁前,我曾到住在那里的著名诗人王焕墉先生府上拜访,王先生告诉我,虽然他家如今仅住两三间平房,但旧时房产甚多。我看到王先生所居老宅高舍,庭院深深,陈旧而不失俨然,遂联想到“娃子胡同有富室王姓居焉”的记载。

娃子胡同有其名,更有其实。天后宫大殿中供有子孙娘娘,旧时传说,婚后希望早日得到子嗣或多年没有子嗣的妇女,只要虔诚祈求,准能应验,因此香火极盛。求子的妇女留下香资后,从娘娘神像前偷偷抱走一个泥娃娃,民间称为“偷娃娃”或“拴娃娃”。泥娃娃被带回家后,要仔细地供奉起来。妇女侍奉“他”如同亲子,一日三餐都要供上食物和碗筷,并根据季节的变化为其增添衣服。如果妇女自己真的怀孕生子后,那么亲生的儿子要排行第二,长兄的地位要永远留给泥娃娃,因此俗称“娃娃大哥”。泥娃娃每年也要长岁,要到洗娃娃铺去“洗娃娃”,即加上一些泥土重塑一个稍大些的娃娃。通过“洗娃娃”,娃娃大哥的泥像由幼年变为青年,由青年又变为老年,不断地变化着形象,逐渐升格为家里的“娃娃大爷”“娃娃大舅”乃至“娃娃爷爷”。2012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一位当年86岁的老先生带领家人,将他母亲在1922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当日在天后宫拴回家的一尊娃娃大哥送回到天后宫,人们纷纷围观这位“90岁高龄”的娃娃大哥。袜子胡同紧邻天后宫,近水楼台,当年设有很多“洗娃娃”的店铺,眉开眼笑的师傅们手艺精湛,泥娃娃被重塑得栩栩如生,生意自然不错。娃子胡同之称,于“拴娃娃”的风俗,于“洗娃娃”的产业,都是实至名归的。

旧时,袜子胡同不仅店铺云集、人文荟萃,更重要的它是天津皇会的“会道”。每年为庆贺天后娘娘诞辰而举办的皇会,随娘娘出巡的各路花会的大队人马都需经由该胡同到东门,过城厢,出西门,至千福寺“驻跸”。届时,胡同里的各商家争先在门前搭席棚、设看台、摆香案、备果品,以此截会,让各路花会停在自家门前耍上一通,求得来年财源旺盛。天后宫每有盛事,袜子胡同必然是人如潮涌。

比起“袜子胡同”来,“娃子胡同”的名称更为雅驯,更具有历史情怀,也更能体现妈祖文化特色。